大趾鼠耳蝠论文-王磊

大趾鼠耳蝠论文-王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趾鼠耳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趾鼠耳蝠,个体发育,回声定位声波,交流声波

大趾鼠耳蝠论文文献综述

王磊[1](2014)在《大趾鼠耳蝠声波发育、多样性及其生态可塑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趾鼠耳蝠(Myotis macrodactylus)隶属于翼手目(Chiroptera),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鼠耳蝠属(Myotis)。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略需关注种(Least Concern)物种。主要栖息于阴冷潮湿的山洞中,自然情况下约有上千只个体集群栖息。本论文针对蝙蝠声学研究领域的交流声波研究热点和行为研究的难点问题,选择以高度集群栖息方式和调频型回声定位声波的大趾鼠耳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开展了幼蝠声波发育、成蝠交流声波多样性和回声定位声波可塑性叁方面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吉林省集安市治安村大砬子洞内的大趾鼠耳蝠幼蝠出生时间约为每年的7月初,利用标记重捕法收集幼蝠声波,翼型等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幼蝠只能发出一种多谐波叫声,且主要能量集中在第一谐波。这种用于母婴识别的叫声称为不连续叫声(isolation calls),7天时声波表现出调频型,短持续时间的声波逐渐发育成为后期的回声定位声波。22天时幼蝠可以初次飞行。40天时飞行行为与成蝠不好区分,这时声波为两个谐波,能量集中在第一谐波上,主频明显提高并接近成蝠的主频,持续时间大幅缩短,与成蝠回声定位声波持续时间没有差异。本研究为大趾鼠耳蝠幼蝠飞行状态下回声定位声波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了幼蝠早期的回声定位声波可能是由不连续叫声发育来的。这一结果对解决关于幼蝠发声类型的争议和明确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起源与发声的神经生理学机制具有一定意义。同时,结合幼蝠声波与飞行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天时幼蝠的平均翼展,翼面积分别为12-15cm和30-40cm2,22天以前,生长速度较快。22天后,能够在洞内初次飞行,增长率与之前相比降低并达到平稳。40天时翼展达到成蝠的91.9%,翼面积达到成蝠的86.1%,与成蝠翼型无显着差异,幼蝠翼型整个发育期约为40天。在比较叁种拟合生长曲线(Logistic, Gompertz, and von Bertalanffy)中,Logistic方程与翼展和翼面积的吻合度最好。结果意味着可以利用出生日龄估算翼展和翼面积参数,并推测其飞行能力。2.对5只妊娠期大趾鼠耳蝠进行同步录音和录像,记录最后一只个体在接近集群过程发出的交流声波。分析其交流声波多样性和结构特征,发现大趾鼠耳蝠可以发出4种单音节,10种简单多音节叫声和27种复杂多音节叫声。所有叫声类型均由下调型音节开头,并可以与其它3种音节中一种或两种组成复杂多音节叫声,音节的排列顺序有较稳定的规律。基于此规律,叫声多样性随音节数和音节种类的增减而变化,个体间叫声起始频率和持续时间差异显着。此外,个体重返集群所花费的时间与其交流声波的多样性呈线性负相关。结果显示雌性大趾鼠耳蝠可能为积极传递自身独特信息而发出较丰富的交流声波,这将有利于个体间准确的识别。推测集群下个体识别的选择压力可能驱动发声个体形成多样的交流声波。3.自然条件下,录制了5种不同复杂度的河流生境中大趾鼠耳蝠发出的搜索声波。结果显示声波差异不仅存在于声波频率和持续时间,还包括脉冲各部分调频率的变化,且各部分调频率与生境复杂度正相关。结果说明回声定位声波具有可塑性,大趾鼠耳蝠可以多维的调整脉冲结构来适应周围环境。综上,本论文基于蝙蝠生活史,研究了大趾鼠耳蝠幼蝠声波与飞行的协调发育过程。未来的研究需要在实验室进行多背景下的回放实验,检验声波与行为的关系,这将系统地揭示大趾鼠耳蝠声波的特征及其功能。此外,检验调频率的变化与其行为目的的关系,这将有助于揭示蝙蝠的听觉神经处理和行为适应性机制。(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1)

王红娜[2](2010)在《河流不同生境中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趾鼠耳蝠(Myotis macrodactylus)属翼手目(Chiroptera)蝙蝠科鼠耳蝠属(Myotis),为中国新纪录种,主要分布于日本、俄罗斯、西伯利亚和朝鲜,其回声定位声波为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 FM)型,捕食方式为“拖网式捕食”(trawling)。2009年,在吉林省集安市治安村,研究了河流不同生境中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的可塑性及生态适应性。研究中,将大趾鼠耳蝠活动河流生境划分为13种类型,录制并分析不同河流生境回声定位声波,并与陆地生境的声波特征比较,结合各生境特征深入探讨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与生境的适应性。1.各生境中大趾鼠耳蝠均使用调频型(FM)回声定位声波,具有1-2个谐波,声波能量主要集中在第一谐波。本研究中大趾鼠耳蝠峰频(54.63±5.10)较高、持续时间(4.65±1.09)较长、起始频率(94.39±33.78)高而终止频率(39.40±4.03)较低,即带宽较宽。地理差异、生境差异及采样时间差异均可能是造成其声波特征变化的原因。2.陆地与河流生境中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信号结构不同。声波参数差异显着(p < 0.05),判别率为66.1%。并在植被开阔度相似,水面特征不同的相对开阔和郁闭生境与陆地生境比较中得到验证。河流对蝙蝠回声定位行为产生干扰,大趾鼠耳蝠通过升高峰频、增加带宽获取目标精细信息以避免河流干扰,通过缩短持续时间,延长脉冲间隔时间以避免声波重迭。但声波振幅并未增加。3.水面物理特征影响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信号结构。部分声波参数在平滑、粗糙和急流特征的河流生境间差异显着。水面物理结构,尤其是粗糙水面,显着增加生境复杂程度,增加蝙蝠捕食难度。植被开阔度相同、水面特征不同的叁种相对开阔河流生境中,水面粗糙生境(CNO5-10)峰频最高、持续时间最短、倾斜率最大,高频有助于复杂背景中猎物及目标信息的获得,可直接反应水面粗糙生境中大趾鼠耳蝠的回声定位策略。与相对郁闭的河流生境相比,开阔生境中大趾鼠耳蝠表现出低频、窄带、长时、较小倾斜率的声波特征。体现了其回声定位声波的可塑性和生境适应性。4.河流各生境中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参数存在一定的总体差异(p < 0.05)。水面平滑的各生境间,随生境开阔度的增加,大趾鼠耳蝠声波频率和带宽逐渐降低,脉冲持续时间逐渐加长,波型逐渐平缓。在急流生境间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表现了相似的规律性变化。水面粗糙的各生境间声波参数规律性变化并不明显。我们认为,当平滑河流生境水面上空足够开阔时,两岸植被对其声波结构无影响。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结构调整与河流生境特征相适应。综上所述,大趾鼠耳蝠河流不同生境中回声定位声波结构存在一定差异,且陆地和河流生境中声波差异显着。河流水面物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回声定位声波结构,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具有表型可塑性和生境适应性。声波可塑性特征对大趾鼠耳蝠复杂生境中的捕食活动至关重要,是蝙蝠发声与环境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了蝙蝠的生境资源利用程度。(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0-06-01)

刘丰,宋雨,颜识涵,罗金红,冯江[3](2009)在《大趾鼠耳蝠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及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首次测定大趾鼠耳蝠(Myotis macrodactylus)10个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全序列,并进行了结构和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大趾鼠耳蝠的控制区结构与其他哺乳动物相似,可分为一个中央保守区(包括F、E、D、C、B元件)和两个外围结构域:延伸的终止结合序列区(包括ETAS1和ETAS2元件)和保守序列区(包括CSB1、CSB2和CSB3元件),其中最为保守的是中央保守区(核苷酸变异度为1.8%)。大趾鼠耳蝠控制区核苷酸全序列具有丰富的长度多态性(1778~2048bp),主要是由在碱基组成、重复数目和排列方式上异质的串联重复序列造成的。在ETAS内发现了TACAT及其反向互补序列ATGTA,支持滑移错配模式(slipped mispairing model)。本研究为该物种的进一步研究和保护提供基础遗传数据。(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09年04期)

罗金红,颜识涵,宋雨,刘丰,冯江[4](2009)在《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2m×4m×4m的围网内录制大趾鼠耳蝠(Myotis macrodactylus)飞行与悬挂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使用双尾t-检验对不同状态下的声波参数进行差异显着性分析。结果表明,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为短的、宽带的且能量主要集中在第1谐波的调频型声波,伴有1~2个谐波。第1谐波起始频率、带宽和声脉冲间隔在飞行与悬挂状态下具有显着差异(P<0.05)。回声定位声波飞行状态下的第1谐波终止频率、带宽、声脉冲持续时间和声脉冲间隔均存在性别差异,而主频率没有显着的性别差异。回声定位声波的这些特征及差异体现了对其捕食生境、捕食策略及通讯行为的适应。(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09年01期)

大趾鼠耳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趾鼠耳蝠(Myotis macrodactylus)属翼手目(Chiroptera)蝙蝠科鼠耳蝠属(Myotis),为中国新纪录种,主要分布于日本、俄罗斯、西伯利亚和朝鲜,其回声定位声波为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 FM)型,捕食方式为“拖网式捕食”(trawling)。2009年,在吉林省集安市治安村,研究了河流不同生境中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的可塑性及生态适应性。研究中,将大趾鼠耳蝠活动河流生境划分为13种类型,录制并分析不同河流生境回声定位声波,并与陆地生境的声波特征比较,结合各生境特征深入探讨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与生境的适应性。1.各生境中大趾鼠耳蝠均使用调频型(FM)回声定位声波,具有1-2个谐波,声波能量主要集中在第一谐波。本研究中大趾鼠耳蝠峰频(54.63±5.10)较高、持续时间(4.65±1.09)较长、起始频率(94.39±33.78)高而终止频率(39.40±4.03)较低,即带宽较宽。地理差异、生境差异及采样时间差异均可能是造成其声波特征变化的原因。2.陆地与河流生境中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信号结构不同。声波参数差异显着(p < 0.05),判别率为66.1%。并在植被开阔度相似,水面特征不同的相对开阔和郁闭生境与陆地生境比较中得到验证。河流对蝙蝠回声定位行为产生干扰,大趾鼠耳蝠通过升高峰频、增加带宽获取目标精细信息以避免河流干扰,通过缩短持续时间,延长脉冲间隔时间以避免声波重迭。但声波振幅并未增加。3.水面物理特征影响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信号结构。部分声波参数在平滑、粗糙和急流特征的河流生境间差异显着。水面物理结构,尤其是粗糙水面,显着增加生境复杂程度,增加蝙蝠捕食难度。植被开阔度相同、水面特征不同的叁种相对开阔河流生境中,水面粗糙生境(CNO5-10)峰频最高、持续时间最短、倾斜率最大,高频有助于复杂背景中猎物及目标信息的获得,可直接反应水面粗糙生境中大趾鼠耳蝠的回声定位策略。与相对郁闭的河流生境相比,开阔生境中大趾鼠耳蝠表现出低频、窄带、长时、较小倾斜率的声波特征。体现了其回声定位声波的可塑性和生境适应性。4.河流各生境中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参数存在一定的总体差异(p < 0.05)。水面平滑的各生境间,随生境开阔度的增加,大趾鼠耳蝠声波频率和带宽逐渐降低,脉冲持续时间逐渐加长,波型逐渐平缓。在急流生境间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表现了相似的规律性变化。水面粗糙的各生境间声波参数规律性变化并不明显。我们认为,当平滑河流生境水面上空足够开阔时,两岸植被对其声波结构无影响。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结构调整与河流生境特征相适应。综上所述,大趾鼠耳蝠河流不同生境中回声定位声波结构存在一定差异,且陆地和河流生境中声波差异显着。河流水面物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回声定位声波结构,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具有表型可塑性和生境适应性。声波可塑性特征对大趾鼠耳蝠复杂生境中的捕食活动至关重要,是蝙蝠发声与环境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了蝙蝠的生境资源利用程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趾鼠耳蝠论文参考文献

[1].王磊.大趾鼠耳蝠声波发育、多样性及其生态可塑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王红娜.河流不同生境中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3].刘丰,宋雨,颜识涵,罗金红,冯江.大趾鼠耳蝠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及变异[J].动物学杂志.2009

[4].罗金红,颜识涵,宋雨,刘丰,冯江.大趾鼠耳蝠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与分析[J].动物学杂志.2009

标签:;  ;  ;  ;  

大趾鼠耳蝠论文-王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