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着火方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混煤,掺烧方式,配风,着火特性
着火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陈鑫科,马启磊,方庆艳,谭鹏,马仑[1](2019)在《混煤燃烧中的交互作用:掺烧方式和配风对着火和燃尽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台布置双一次风喷口的试验炉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混煤掺烧方式和优化配风对着火和燃尽特性的影响,揭示了氧竞争作用对混煤燃尽抑制的机理,并给出了优化调控方法。结果表明:掺烧方式是影响混煤燃烧着火特性的重要因素;在炉外掺混方式下,掺入高挥发分煤能够改善低挥发分煤的着火特性;掺烧方式对低挥发分煤燃尽特性的影响更显着;炉内掺烧方式可抑制混煤燃烧过程中的氧竞争作用,提高低挥发分煤的燃尽率;合理调整二次风配风量可进一步提高低挥发分煤的燃尽率和混煤的总燃尽率。(本文来源于《动力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付立远[2](2017)在《白磷燃烧实验中着火点与氧气的提供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白磷燃烧实验中,燃烧的叁个条件可燃物为白磷,另外两个条件"着火点、氧气"是需要研究的对象,利用一定量过氧化钠与一定量蒸馏水反应放出氧气和热量来给白磷提供燃烧的两个条件"着火点、氧气"。(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研究》期刊2017年08期)
熊超[3](2012)在《O_2/CO_2燃烧方式下碱金属对生物质着火及细微颗粒物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质能作为一种资源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在生物质能利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燃生物质发电方面,积灰、结渣及高温腐蚀等现象仍然明显。于是有学者提出通过水洗等预处理方式降低生物质中K、Na、Cl等元素的含量以解决以上问题。也有研究表明氧/燃料燃烧方式能够提高生物质燃烧的稳定性,本文将氧/燃料燃烧方式和水洗预处理相结合,主要研究了碱金属对生物质着火和对氧/燃料燃烧方式下细微颗粒物排放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水洗去除生物质中大部分的碱金属。再将水洗前后的样品在金属网反应器上以O_2/N_2气氛进行着火点测试。以得到不同碱金属含量对生物质燃烧着火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洗可以大幅提高生物质样品的着火温度。然后将水洗和未水洗生物质样品在沉降炉上以O_2/N_2和O_2/CO_2两种气氛分别燃烧收集颗粒物。将收集到的颗粒物进行称重并做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得到质量粒径分布和元素组成分布。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质燃烧生成的细微颗粒物粒径分布也呈明显的双模态分布,这一点不受水洗和气氛改变的影响。水洗能够抑制亚微米颗粒物和超微米颗粒物的生成。O_2/CO_2气氛相比O_2/N_2气氛对超微米颗粒物生成的抑制作用强于对亚微米颗粒物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2-01-01)
吴乐[4](2011)在《O_2/N_2和O_2/CO_2燃烧方式下煤粉着火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的O2/C02燃烧方式是目前最容易实现大规模二氧化碳富集和减排的技术之一国内外学者对于煤粉O2/CO2燃烧技术下污染物脱除、烟气净化等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对于02/CO2燃烧技术下煤粉的着火特性开展的系统基础研究较少尚不深入,且没有普遍结论被广泛采纳,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首先进行不同燃烧方式下煤粉的着火试验,研究煤粉特性、传热过程对煤粉着火的影响发现,烟煤和褐煤两个煤种在02/N2和O2/C02燃烧方式下煤粉着火温度均有较大差异,在21%O2/79%CO2气氛下比空气气氛出现着火温度升高,大同烟煤着火温度较空气气氛提高35.7℃,Loy Yang褐煤着火温度较空气气氛提高23.8℃,随着反应气氛中氧气浓度的提高,在两种气氛下煤粉的着火温度均降低,在同一氧气浓度下02/C02气氛煤粉着火温度均高于02/N2气氛。对于不同的氧气浓度,提高氧气浓度着火温度降低,在O2/C02气氛下当氧气浓度增加到30%时,Loy Yang褐煤煤粉着火温度已经和空气气氛下着火温度比较接近,而大同烟煤着火温度在30%02/70%C02气氛下比空气下着火温度低37.5℃,即在O2/C02气氛下选择合适的氧气浓度仍可以和空气气氛具有比较接近的着火温度。其次通过对燃烧中间产物煤焦的化学反应性分析发现,烟煤和褐煤在N2和C02气氛下制得的煤焦在两种气氛下低温段的表观活化能都具有明显的差异,两个煤种N2焦在02/N2气氛下的表观活化能均明显小于C02焦在相同氧气浓度02/C02气氛下的表观活化能,反应气氛的变化导致了燃烧中间产物煤焦和氧之间的化学反应发生改变,在02/C02条件下,高浓度的C02对燃烧反应起抑制作用,煤焦反应性是影响煤粉着火温度在02/C02燃烧方式下出现升高的主要原因。然后通过逐步萃取试验分析煤中钠的分布形态研究发现,水溶钠和醋酸铵溶钠是Loy Yang褐煤中钠的主要存在形式;水洗后样品比表面积增加,燃烧过程表观活化能降低,样品在02/N2和O2/C02气氛下着火温度均降低;醋酸铵和酸洗后样品比表面积减小,燃烧过程表观活化能增加,样品在02/N2和02/C02气氛下的着火温度均明显升高,与原煤相比大约分别升高了50和100℃,且酸洗对褐煤着火温度影响更大;以离子交换态加入煤中和直接以物理添加加入的钠元素在空气和O2/CO2气氛下均能有效降低煤粉着火温度。离子置换进入煤中的钠离子嵌入晶格内部,使碳表面电子构型发生变化,并作为电子给予体,通过电荷的迁移加速反应进程,从而使着火过程更易进行,着火温度降低;物理添加NaCl对煤粉着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加比表面积,从而促进了着火过程的发生降低了煤粉的着火温度;离子交换态加入的钠对煤粉着火的催化作用强于直接物理添加加入钠元素。接着建立了02/N2和O2/C02燃烧方式下煤粉的非稳态着火模型,应用此模型来研究02/N2和02/C02燃烧方式下环境温度、氧浓度、煤粉浓度、重力环境等因素对煤粉着火特性的影响,利用微型高温炉进行煤粉着火试验,通过试验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发现随着煤粉浓度的增加,02/C02气氛下的煤粉着火延迟时间更加接近于02/N2气氛下煤粉着火延迟时间。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煤粉着火温度也随之升高,利用微型高温炉进行的煤粉着火的试验研究结果与模拟结果一致。在本文所研究的情况下,煤粉着火方式为均相着火和联合着火,但是在本文研究情况02/C02气氛下煤粉着火方式与传统空气燃烧方式并不一致,煤粉在02/C02气氛下也出现了多相着火,主要是由于挥发分在两种气氛下不同的扩散速率所引起的。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煤粉着火的模拟研究,由于在微重力环境下自然对流作用减弱甚至消失,微重力环境下煤粉着火温度要低于常重力环境相同煤粉浓度下的煤粉着火温度,煤粉着火延迟时间增加,煤粉浓度较小时二者差异较大,煤粉浓度较高时两种重力环境下着火结果较为接近。最后利用金属网反应器进行了大同烟煤和Loy Yang褐煤的燃烧试验,在二次反应最小化的情况下研究了空气和21%02/79%C02两种气氛下煤粉燃烧初期产物CO和CH4的生成情况,发现在21%02/79%C02气氛下CO的析出浓度大于空气气氛下,02/C02气氛下CO的析出滞后于空气气氛。碳的直接氧化反应和碳与C02的气化反应是造成02/C02燃烧方式下的CO生成量增大的主要原因,在21%02/79%C02气氛下CH4析出浓度大于空气气氛下。(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1-05-26)
王雅娟,马丽娥,国德旺,姜世楠,王兴超[5](2010)在《艇用氧烛着火时灭火方式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潜艇中的供氧设备,氧烛一经启动,无法自动停止放氧。选择适合氧烛着火时使用的灭火介质和灭火器材,是安全、正确使用氧烛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艇上常用的各种灭火器的灭火原理,确定了清水是艇用氧烛的安全灭火介质,清水灭火器是其安全的灭火器材。通过氧烛验证试验证明,压力为0.4~0.5MPa的高压清水和合适容量的清水灭火器能安全地终止氧烛放氧。(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10年03期)
姚春德,姚广涛,宋金瓯,段峰[6](2005)在《柴油引燃预混合天然气实现准均质压燃着火燃烧方式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重新构建引燃油着火模型和双燃料燃烧模型,对在不同当量比情况下,引燃油雾化、蒸发与着火的特点及对燃烧过程的影响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柴油引燃预混合天然气实现准均质压燃着火的引燃油喷油特性。(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05年02期)
李孝禄,吕兴才,陈志,乔信起,黄震[7](2004)在《柴油机几种着火方式及对排放影响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分析了柴油机主要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以及柴油机燃料着火的不同活化方式。介绍了在气缸内采用不同活化着火方式降低燃烧排放的技术,并评述了它们的优劣。(本文来源于《柴油机》期刊2004年02期)
魏鹏,周俊杰,肖广飞,李锋[8](2002)在《LPG的气质特性及在发动机中的着火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液化石油气(LPG)的主要气质特性和在发动机中的着火方式,为发挥气体燃料燃烧性能优势及合理选择LPG在发动机中的着火方式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知识,并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预燃烧系统。(本文来源于《内燃机》期刊2002年06期)
刘伟,彭俊斌[9](2002)在《一种新的燃烧方式——均匀充量压缩着火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均质充量压缩着火的特点、国外将均质充量压缩着火方式应用于往复式发动机中的研究现状 ,阐述了燃料系统的设计 ,并探讨了在我国开展均质充量压缩着火研究工作的必要性和方案(本文来源于《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期刊2002年03期)
刘伟,彭俊斌[10](2002)在《一种新的燃烧方式——均匀充量压缩着火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均质充量压缩着火的特点,国外将均质充量压缩着火方式应用于往复式发动机中的研究现状,阐述燃料系统的设计,并探讨在我国开展均质充量压缩着火研究工作的必要性和方案。(本文来源于《柴油机设计与制造》期刊2002年02期)
着火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白磷燃烧实验中,燃烧的叁个条件可燃物为白磷,另外两个条件"着火点、氧气"是需要研究的对象,利用一定量过氧化钠与一定量蒸馏水反应放出氧气和热量来给白磷提供燃烧的两个条件"着火点、氧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着火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1].陈鑫科,马启磊,方庆艳,谭鹏,马仑.混煤燃烧中的交互作用:掺烧方式和配风对着火和燃尽特性的影响[J].动力工程学报.2019
[2].付立远.白磷燃烧实验中着火点与氧气的提供方式[J].当代化工研究.2017
[3].熊超.O_2/CO_2燃烧方式下碱金属对生物质着火及细微颗粒物排放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2
[4].吴乐.O_2/N_2和O_2/CO_2燃烧方式下煤粉着火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5].王雅娟,马丽娥,国德旺,姜世楠,王兴超.艇用氧烛着火时灭火方式的选择[J].舰船科学技术.2010
[6].姚春德,姚广涛,宋金瓯,段峰.柴油引燃预混合天然气实现准均质压燃着火燃烧方式的理论研究[J].汽车工程.2005
[7].李孝禄,吕兴才,陈志,乔信起,黄震.柴油机几种着火方式及对排放影响的分析[J].柴油机.2004
[8].魏鹏,周俊杰,肖广飞,李锋.LPG的气质特性及在发动机中的着火方式[J].内燃机.2002
[9].刘伟,彭俊斌.一种新的燃烧方式——均匀充量压缩着火的研究进展[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02
[10].刘伟,彭俊斌.一种新的燃烧方式——均匀充量压缩着火的研究进展[J].柴油机设计与制造.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