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间作玉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减氮施肥,玉米-大豆间作,生长性状,产量
间作玉米论文文献综述
田艺心,曹鹏鹏,高凤菊,王乐政,华方静[1](2019)在《减氮施肥对间作玉米-大豆生长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米(120 kg/hm~2)、大豆(65 kg/hm~2)单作施氮量为基准,对间作玉米-大豆模式设置5个施氮水平(玉米、大豆单作施氮量;玉米减氮50%,大豆不减氮;大豆减氮50%,玉米不减氮;玉米大豆均减氮50%;不施肥处理),通过对间作玉米和大豆生长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研究,以期获得间作玉米-大豆适宜的氮肥用量。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在均减氮50%处理下,玉米秃顶长显着增加,穗长和单穗重显着降低,玉米产量降低5.72%~6.81%,大豆产量降低8.94%~11.74%,玉米经济效益降低4.35%~6.14%,大豆经济效益降低11.10%~12.15%。单一玉米或大豆氮肥减量50%对两作物主要生长性状、产量、经济效益均无显着影响,可实现氮肥减量增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孙国祥[2](2019)在《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和大豆都是旱地作物。为了促使单位面积土地的整个产出率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促使农作物的总产量、质量得到提升,玉米与大豆间作模式已成为日益普及的种植方式。1品种选择品种一直以来都是决定高产的主要条件。在对玉米进行品种选择的时候,通常情况下注重具有高产特征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抗病性能。在对玉米品种进行筛选时,要尽可能将具有紧凑(本文来源于《新农业》期刊2019年22期)
白雅雯,王鑫,贾妍,李洪亮[3](2019)在《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要点及产出效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河北省试验探索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种植模式,该模式通过玉米宽窄行种植,在保持玉米亩株数与常规种植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在宽行间种植一定面积的大豆的种植方式。即玉米采用宽窄行播种,播种2行玉米,玉米大行距为160 cm,小行距为34 cm,株距17 cm。玉米宽行间种植3行大豆,大豆行距40 cm,株距10 cm,距玉米40 cm。玉米播种密度4 000株/亩,大豆播种密度10 000株/亩。(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马兴林,赵同凯,李庆方,夏云,韩伟[4](2019)在《不同玉米品种间作抗逆丰产增效技术规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黄淮海夏玉米区近年来各种逆境胁迫交替发生,不同主栽品种由于对其响应不同而经常出现的大面积地块上产量损失严重、生产者收益明显下降等突出问题,在本团队前期试验研究与示范展示基础上,制定了不同玉米品种间作抗逆丰产增效技术规程。(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11期)
刘增亮,汪茜,周双云,宋娟,李冬萍[5](2019)在《生姜与玉米间作并接种AM真菌对其生长及姜瘟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姜瘟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给生姜产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分布广泛,药肥双重作用显着,在抑制病原物、降低病害、诱导植物抗病性、保持植物和土壤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间作增加了植物多样性,进而可促进AM真菌的生长发育,所以间作+AM真菌接种技术的效应往往大于单一处理。研究生姜玉米间作+AM真菌的协同促生及防病效应,对生姜的高效优质生产具有一定指导作用。试验于2018年3—10月在广西农业科学院里建基地进行。供试生姜品种为‘广西大肉姜’,玉米品种为‘桂糯518’;供试AM真菌菌种为前期盆栽试验筛选的优势菌,菌种经玉米扩大繁殖后,以菌根化的根段和根际沙土为接种剂,在生姜种植前施用,穴施,100 g·株-1。试验设4个处理,生姜单作、生姜单作+AM真菌、生姜玉米间作和生姜玉米间作+AM真菌,随机区组设计。于姜瘟病发病高峰期调查发病率、死苗率等病害指标,生姜收获期调查分枝数、株高和姜块产量等生长指标。结果表明:生姜玉米间作+AM真菌处理的分枝数、株高和姜块产量均为最高,相比于生姜单作处理分别增加了5.60%、53.07%和10.29%,促生效果最好;姜瘟病调查结果显示生姜玉米间作+AM真菌处理防病效果最好,姜瘟病的死苗率、发病率均为最低,相比于生姜单作处理降低了31%、16%。综上,生姜间作玉米与AM真菌协同能促进生姜的生长,增强了生姜对姜瘟病的抗性,各项指标都优于生姜单作、生姜单作+AM真菌、生姜玉米间作处理。由此可见,生姜玉米间作+AM真菌可以产生协同增效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马兴林,赵同凯,李庆方,夏云,韩伟[6](2019)在《夏玉米花生间作绿色增产增效技术规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我国农区制约高秆与矮秆作物间作种植方式发展的主要因素,着眼于山东省德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本团队前期试验研究与示范展示基础上,制定了夏玉米花生间作绿色增产增效技术规程。(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10期)
李婷,张丽,李朝丽,张乃明,岳献荣[7](2019)在《土着AMF与玉米/大豆间作对红壤径流氮形态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土着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与间作模式对坡耕地红壤径流氮形态变化的响应,通过自然降雨条件下的径流小区模拟试验,设置不同种植模式(单作玉米、玉米/大豆间作、单作大豆)和不同菌根处理(抑菌(喷施苯菌灵)、未抑菌)进行研究。根据2017年6—9月采集的6次径流水样,分析比较菌根与间作复合处理下径流氮形态变化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在6次取样时间内,地表径流总氮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硝态氮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而铵态氮浓度则表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并趋于平缓。所有复合处理中,间作-未抑菌处理的径流总氮浓度最低,较单作玉米-抑菌与单作大豆-抑菌处理显着降低35.0%和42.1%。无论何种种植模式,未抑菌处理的径流硝态氮浓度均明显低于抑菌处理,其中间作-未抑菌处理的径流硝态氮浓度较抑菌处理下的单作玉米与单作大豆处理显着降低,降幅分别为26.2%和33.9%。无论是否抑菌,间作处理的径流铵态氮浓度均低于单作玉米与单作大豆处理,间作-未抑菌处理下其浓度最低,较单作玉米-抑菌与单作大豆-抑菌处理明显降低34.8%和28.2%。由此可见,土着AMF与玉米/大豆间作对径流氮流失具有一定的协同削减潜力。(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立坤,左传宝,于福兰,王龙,李卓[8](2019)在《肥料减施下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和昆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肥料减施下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和昆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在玉米、大豆单作及二者间作下施以标准肥料750 kg/hm~2和减半肥料375 kg/hm~2,于作物生长期调查田间昆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并在收获期对玉米和大豆进行测产。结果表明: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玉米在施用标准肥料下的百株生物量、百株籽粒重和千粒重分别显着增加78.33%、85.35%和38.71%,而在施用减半肥料下则分别显着增加90.91%、135.73%和33.33%;相同种植模式下,与施用标准肥料相比,减半肥料使单作玉米百株籽粒重显着降低22.45%。与单作大豆相比,在施用标准肥料下,间作大豆的百株籽粒重和千粒重分别显着降低49.47%和11.54%,在施用减半肥料下,间作大豆的百株生物量、百株籽粒重和千粒重分别显着降低73.94%、50.51%和17.39%;相同种植模式下,与施用标准肥料相比,减半肥料使大豆在单作和间作下的百株籽粒重分别显着降低65.02%和65.73%,使间作下大豆的百株生物量和千粒重分别显着降低73.14%和17.39%。与单作相比,间作均显着降低了标准肥料和减半肥料处理下玉米和大豆害虫群落的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还显着降低了标准肥料和减半肥料处理下玉米天敌昆虫群落的物种数和优势度指数以及大豆天敌昆虫群落的物种数和均匀度指数。表明玉米-大豆间作能有效提高玉米产量,降低虫害发生,但对大豆生产不利,而间作条件下减施肥料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更小。建议在田间生产中可将夏玉米和大豆间作种植,更有利于通过生态学方法控制田间害虫发生和增加作物总体产量。(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唐燕[9](2019)在《攀西地区冬春露地辣椒间作鲜食玉米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探讨辣椒间作玉米播前准备、土壤选择、播种要求、田间管理、摘收过程等栽培技术要点,分析辣椒地间种玉米种植模式特点,在此模式下可取得较好种植收益。(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李志杰[10](2019)在《柘城县夏玉米双品种间作增产示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材料与方法(一)示范田情况示范点安排在柘城县牛城乡学民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地力均匀、排灌方便。有机质质量分数16.5 g,全氮1.00 g/kg,有效磷12.6 mg,速效钾173.0 mg/kg,缓效钾846.4 mg/㎏,p H值为7.9。前茬作物为小麦,6月2日机械收获。(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期刊2019年28期)
间作玉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玉米和大豆都是旱地作物。为了促使单位面积土地的整个产出率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促使农作物的总产量、质量得到提升,玉米与大豆间作模式已成为日益普及的种植方式。1品种选择品种一直以来都是决定高产的主要条件。在对玉米进行品种选择的时候,通常情况下注重具有高产特征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抗病性能。在对玉米品种进行筛选时,要尽可能将具有紧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间作玉米论文参考文献
[1].田艺心,曹鹏鹏,高凤菊,王乐政,华方静.减氮施肥对间作玉米-大豆生长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9
[2].孙国祥.玉米与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新农业.2019
[3].白雅雯,王鑫,贾妍,李洪亮.夏玉米大豆间作技术要点及产出效益分析[J].现代农村科技.2019
[4].马兴林,赵同凯,李庆方,夏云,韩伟.不同玉米品种间作抗逆丰产增效技术规程[J].农业科技通讯.2019
[5].刘增亮,汪茜,周双云,宋娟,李冬萍.生姜与玉米间作并接种AM真菌对其生长及姜瘟病的影响[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6].马兴林,赵同凯,李庆方,夏云,韩伟.夏玉米花生间作绿色增产增效技术规程[J].农业科技通讯.2019
[7].李婷,张丽,李朝丽,张乃明,岳献荣.土着AMF与玉米/大豆间作对红壤径流氮形态变化的响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9
[8].李立坤,左传宝,于福兰,王龙,李卓.肥料减施下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和昆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2019
[9].唐燕.攀西地区冬春露地辣椒间作鲜食玉米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9
[10].李志杰.柘城县夏玉米双品种间作增产示范研究[J].河南农业.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