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毒炎并治论文-李志军

菌毒炎并治论文-李志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菌毒炎并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脓毒症,菌毒炎并治,血必净

菌毒炎并治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军[1](2017)在《“菌毒炎并治”脓毒症的实验基础与临床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972年我们的前辈在抢救创伤后肝脾破裂导致DIC的病人的过程中首次运用了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并获得了成功。后来我们从重症感染认识了DIC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F),认为DIC应是感染向脓毒症过渡的关键点。再后来我们从MOF中追溯上游,认识到了内毒素及SIRS应为启动MOF的使动因素,提出了着名的“菌毒炎并治”理论,提倡对脓毒症病人使用血必净注射液拮抗内毒素及炎症介质,而血必净注射液的成分恰恰又是中药活血化瘀药物。种种迹象表明血瘀证的认识及活血化瘀法对于脓毒症的治疗意义重大。方法:现在我们通过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所进行的一系列动物实验,同时结合近些年来的一些临床实践,再次深入探讨“菌毒炎并治”理论的实质。 结果:“菌毒炎并治”理论及血必净治疗脓毒症的机理可能并非仅仅只是拮抗内毒素及炎性介质,可能是以改善凝血功能为主的。大量临床试验证明“菌毒炎并治”理论及血必净注射液对于脓毒症的预防及治疗有明显效果。宋元林、白春学等证实血必净注射液可以明显降低重症肺炎的病死率。李春胜等证实血必净注射液可以降低脓毒症患者DIC的发生率,同时降低28天死亡率。同时中华重症医学会的2014版脓毒症指南纳入了脓毒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四证四法”治则,并指出血必净注射液对于脓毒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结论:微循环的微栓及凝血功能紊乱可能在普通感染向脓毒症过渡的过程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菌毒炎并治”的关键点应该从拮抗内素素及炎性介质转移到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法,同时验证了血必净注射液在预防和治疗脓毒症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下册)》期刊2017-12-06)

沈青[2](2016)在《“菌毒炎并治”对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部分血清学指标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脓毒症患者的生命体征、炎症反应参数、凝血功能指标、APACHEII评分、中医症状评分、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14及28天生存率等作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对照观察“菌毒炎并治”的治疗方案对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脓毒症治疗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有益的帮助。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5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划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一般西医基础治疗(参照《2012年国际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治疗指南》,包括早期广谱抗生素、液体复苏、预防应激性溃疡、控制血糖、脏器支持和基础病因治疗等)和血必净注射液50ml,静脉点滴,每日2次,疗程7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之上加用凉膈散颗粒剂150ml,口服或鼻饲,每日2次,疗程7天。于入组当天、给药后第3天、第7天或死亡前,分别观察患者相关症状体征,检测血常规、血气分析、凝血全项、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TNF-a、IL-1β、IL-10并进行APACHE-II评分、DIC评分,随访14天、28天生存率。结果:1在炎症反应指标方面,治疗组的体温降低幅度相对于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WBC、PCT、TNF-a水平较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而治疗组IL-1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2在凝血功能指标方面,治疗组APTT未见明显延长,对照组治疗第7天APTT较治疗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第3天D-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7天PLT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7d天DIC评分比治疗前下降,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体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和治疗组APECHE-I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下降,治疗组第7天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第3、7天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治疗组患者第7天中医症候积分相对于对照组显着下降,差异体现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比较综合疗效,对照组与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20%和60%;两组比较有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体现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与治疗组第14天死亡率分别为24%和16%,28天死亡率分别为32%和24%,两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菌毒炎并治”治疗方案对降低高热脓毒症患者体温更有效,降低WBC、PCT、CRP水平,能够更好的降低患者体内TNF-a的浓度,从源头上抑制“炎症瀑布反应”的发生,能够促进IL-10的释放,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从而来调节促炎和抗炎反应的动态平衡,有助于全身炎症反应的控制。该治疗方案还能够改善部分凝血功能指标,阻断脓毒症继发性纤溶亢进和纤维蛋白原的消耗,改善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促进脓毒症患者病情好转,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赵欣[3](2014)在《“菌毒炎并治”对脓毒症大鼠肝组织基因多靶点调控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运用盲肠结肠穿孔术法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菌毒炎并治”对脓毒症大鼠肝组织基因的表达差异,从而进一步探讨菌毒炎并治对脓毒症大鼠肝组织基因表达调控的内在机制。在基因水平探索脓毒症的发病机制,为脓毒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90只大鼠分为对照组(30只)、脓毒症模型组(30只)和“菌毒炎并治”组(30只)。实验组运用盲肠结扎穿孔术的方法建立脓毒症大鼠动物模型。制模后,脓毒症模型组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菌毒炎并治”组给予腹腔注射亚安培南/西司他丁钠(泰能)0.1g/kg和血必净注射液10ml/kg,同时给予血必净2号(自制中药煎剂)3ml/100g(药物浓度:3g/ml)灌胃,每日2次。术后对大鼠的生存情况进行观察纪录,并对比分析48h和72h的大鼠存活率。治疗后72小时以断颈法将大鼠全部处死,在无菌条件下切除大鼠右上叶肝组织并保存于液氮中备用。Trizol法提取大鼠肝组织总RNA后制备基因芯片,应用BiostarR-40s芯片检测脓毒症模型组/对照组、“菌毒炎并治”组/脓毒症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基因变化,并以二者荧光信号相对强度比值≥2和≤0.5筛选差异显着基因,通过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查询基因功能并加以分类。结果:1、菌毒炎并治组大鼠的48h和72h存活率(90.0%和63.3%)均明显高于脓毒症模型组(26.7%和13.3%),p均<0.01;2、脓毒症模型组和菌毒炎并治组共检出已知功能表达差异的基因数分别为281和482各;其中,脓毒症模型组上调基因146个、下调基因135个;菌毒炎并治组上调基因281个,下调基因201个。表达差异的基因涉及细胞凋亡、增殖、分化、生长、信号传导、免疫反应、炎症反应、蛋白翻译/加工/修饰/降解等相关基因。结论:1、“菌毒炎并治”对脓毒症大鼠有显着的治疗作用。2、脓毒症大鼠肝组织大量参与细胞凋亡、增殖、分化、生长、信号传导、免疫反应、炎症反应、蛋白翻译/加工/修饰/降解等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紊乱,说明脓毒症对大鼠基因表达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准确快速检测异常的表达基因能够对脓毒症的治疗产生新的突破。3、“菌毒炎并治”对脓毒症大鼠异常表达的基因起到调控的作用,能够使异常表达的基因发生回归,从而显着增加脓毒症大鼠的生存时间、降低48h和72h病死率。(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4-05-01)

李志军[4](2012)在《“叁证叁法”及“菌毒炎并治”治疗脓毒症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脓毒症是一种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的危重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显着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本文在此对"叁证叁法"及"菌毒炎并治"治疗脓毒症的研究进展做一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期刊2012年06期)

李志军[5](2012)在《“叁证叁法”及“菌毒炎并治”治疗脓毒症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201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08-01)

张照健,何英,李志军[6](2010)在《菌毒炎并治法对脓毒症大鼠免疫相关基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菌毒炎并治对脓毒症大鼠免疫相关基因的影响,探讨其免疫调节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模型组、菌毒炎组、对照组。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复制脓毒症模型。菌毒炎组腹腔注射抗生素、血必净注射液,凉膈散煎剂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杀死大鼠后用芯片检测肝基因,筛选差异基因,查询功能并分类。结果:检测到差异表达的已知基因48个,其中免疫相关基因7个。结论:菌毒炎并治法对于脓毒症大鼠的改善可能与其对免疫相关基因的调控有关。(本文来源于《吉林中医药》期刊2010年02期)

何英[7](2009)在《“菌毒炎并治”调控脓毒症大鼠基因表达机制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脓毒症时基因的异常表达,探索菌毒炎并治调控脓毒症大鼠基因表达的内在机制,揭示拆分中药组方中的单味中药连翘的作用靶点,探讨将菌毒炎并治的治疗剂型变成针剂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脓毒症筛选有效药物。方法通过盲肠结扎穿孔术复制脓毒症动物模型,将14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10只,模型组40只,抗生素组30只,连翘组30只,菌毒炎并治组30只)。术后正常饮食,自由饮水。模型组(M)腹腔给予生理盐水10ml/kg,给药时间与治疗组相同。抗生素组(K)制模后,腹腔注射泰能0.1g/kg,血必净注射液10ml/kg(由天津市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每日2次。菌毒炎并治组(JDY)制模后腹腔注射抗生素(泰能)0.18g/kg、血必净注射液10ml/kg、凉膈散(自制中药复方煎剂)3m1/100g(药物浓度:3g/m1)灌胃,每日2次。连翘组(L)制模后腹腔注射泰能0.1g/kg、血必净注射液10ml/kg、连翘注射液10ml/kg(由天津市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于治疗后72小时全部处死,无菌条件下取右上叶肝组织,于液氮中保存备用。用一步法总RNA提取试剂(Trizol)抽提液氮中肝组织总RNA。观察比较各组大鼠的基因芯片表达图谱结果。结果菌毒炎并治组、抗生素组、连翘组所检出已知功能的差异表达基因数分别为28、15、35,其中分别上调4、2、15,下调24、13、20个基因。结论菌毒炎并治组、抗生素组、连翘组均对脓毒症时发生紊乱的免疫、物质代谢与运输、细胞周期与增殖、细胞凋亡、信号转导、转录调节、细胞附着、细胞骨架等相关基因进行调控,使其异常表达基因发生回归,调节各系统之间的平衡。本实验研究显示:抗生素治疗方案对模型组中已知功能的物质运输、细胞凋亡、细胞骨架、转录调节、细胞附着等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的回归调节未检测出;菌毒炎并治方案及连翘方案在已检测出的各功能分类的异常表达基因中均有较好回归调节,从基因水平上使脓毒症病情得到良好的转归。前者在调节半乳糖苷凝集素3、空泡蛋白分选24同系物、阀蛋白1、整连蛋白αX等基因上较其他两组有优势,后者在叁磷酸腺苷酶、超氧化物歧化酶2、溶质传递族25、杆状病毒3、维甲酸诱导1、嗅觉感受器59等基因上较其他两组有优势。(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09-05-01)

李志军[8](2004)在《菌毒炎并治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炎症反应本来是机体对抗外来致病因素侵袭的保护性反应 ,但若过分强烈 ,机体炎症反应失去控制 ,必将导致内环境稳定失衡 ,细胞凋亡 ,免疫抑制造成脓毒症休克以及器官功能不全 〔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MODS)是创伤及感染最严重的并发症 ,在全身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期刊2004年06期)

菌毒炎并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脓毒症患者的生命体征、炎症反应参数、凝血功能指标、APACHEII评分、中医症状评分、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14及28天生存率等作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对照观察“菌毒炎并治”的治疗方案对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脓毒症治疗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有益的帮助。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5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划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一般西医基础治疗(参照《2012年国际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治疗指南》,包括早期广谱抗生素、液体复苏、预防应激性溃疡、控制血糖、脏器支持和基础病因治疗等)和血必净注射液50ml,静脉点滴,每日2次,疗程7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之上加用凉膈散颗粒剂150ml,口服或鼻饲,每日2次,疗程7天。于入组当天、给药后第3天、第7天或死亡前,分别观察患者相关症状体征,检测血常规、血气分析、凝血全项、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TNF-a、IL-1β、IL-10并进行APACHE-II评分、DIC评分,随访14天、28天生存率。结果:1在炎症反应指标方面,治疗组的体温降低幅度相对于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WBC、PCT、TNF-a水平较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而治疗组IL-1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2在凝血功能指标方面,治疗组APTT未见明显延长,对照组治疗第7天APTT较治疗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第3天D-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7天PLT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7d天DIC评分比治疗前下降,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体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和治疗组APECHE-I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下降,治疗组第7天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第3、7天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治疗组患者第7天中医症候积分相对于对照组显着下降,差异体现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比较综合疗效,对照组与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20%和60%;两组比较有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体现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与治疗组第14天死亡率分别为24%和16%,28天死亡率分别为32%和24%,两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菌毒炎并治”治疗方案对降低高热脓毒症患者体温更有效,降低WBC、PCT、CRP水平,能够更好的降低患者体内TNF-a的浓度,从源头上抑制“炎症瀑布反应”的发生,能够促进IL-10的释放,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从而来调节促炎和抗炎反应的动态平衡,有助于全身炎症反应的控制。该治疗方案还能够改善部分凝血功能指标,阻断脓毒症继发性纤溶亢进和纤维蛋白原的消耗,改善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促进脓毒症患者病情好转,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菌毒炎并治论文参考文献

[1].李志军.“菌毒炎并治”脓毒症的实验基础与临床实践[C].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下册).2017

[2].沈青.“菌毒炎并治”对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部分血清学指标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6

[3].赵欣.“菌毒炎并治”对脓毒症大鼠肝组织基因多靶点调控的作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

[4].李志军.“叁证叁法”及“菌毒炎并治”治疗脓毒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2

[5].李志军.“叁证叁法”及“菌毒炎并治”治疗脓毒症的研究进展[C].201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6].张照健,何英,李志军.菌毒炎并治法对脓毒症大鼠免疫相关基因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10

[7].何英.“菌毒炎并治”调控脓毒症大鼠基因表达机制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

[8].李志军.菌毒炎并治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4

标签:;  ;  ;  

菌毒炎并治论文-李志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