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电脑——完美的中国风暴(论文文献综述)
方兴东,杜磊[1](2020)在《中关村40年:历程、经验、挑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站在2020年开启的又一个新年代,需要以新的视野和格局重新审视中关村过去4个年代的发展历程和经验。作为全国第一个高科技园区,中关村的历史虽然纷繁复杂,技术变革、市场崛起、产业发展和政府作用四点相互交错、交相融合,但究其本质,中关村区域高科技产业发展和全球高科技的互动与共振是最基础和最核心的特征。根据IT技术的发展演进和政策制度的变革突破,结合全球高科技发展演进的周期与规律,中关村的发展先后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集成电路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个人电脑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1.0阶段、21世纪00年代的互联网2.0阶段、21世纪10年代的移动互联阶段和21世纪20年代的智能物联阶段共六个阶段。文章以产业主航道为切入点,多层次总结和概括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和重要特征,既为学界理解中关村的发展历程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论和解释框架,也为中美贸易摩擦下的中国高科技产业未来发展提供富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
王玲玲[2](2020)在《机器翻译错误类型与译后编辑方法研究 ——以《失衡:经济生活中价值的重新诠释》为例》文中认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双重背景下,翻译需求迅速增长,而翻译引擎也是不断更新换代,因其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特点而备受语言服务商的青睐。即便如此,机器翻译的实际翻译质量也还是难以与人工翻译相媲美,不足以达到客户的要求,而近年来兴起的译后编辑则有效弥补了机器翻译的不足。如今,许多语言服务商已经开始大规模采用机器翻译结合译后编辑(MTPE)的模式。本文是一篇机器翻译结合译后编辑的实践报告,源文本是一本名叫《失衡:经济生活中价值的重新诠释》(The Sense of Dissonance:Accounts of Worth in Economic Life)的社会学书籍。由于所选文本为信息型文本,用词严谨,逻辑清晰,术语较多且部分术语重复率较高,适合采用机器翻译结合译后编辑的方法进行翻译。因此,笔者选择了谷歌机器翻译引擎Google Translate预翻译所选文本,然后将其导入SDL Trados翻译软件中,在语境理论的指导下,对机器翻译的译文进行译后编辑和校对。基于本次翻译实践,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笔者从词法、句法及语篇三方面总结分析了机器翻译的错误类型,并基于语境理论的指导,从上述三方面给出了译后编辑的方法,辅以大量例句加以解释说明。文末笔者也提供了一些研究建议,希望本文能为研究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李如振[3](2020)在《华硕公司笔记本电脑网络互动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研究 ——以ROG系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世纪,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和实际应用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包括舒尔茨在内的学者在深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型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由传播工具整合的层面提升到公司整体战略层面,并提出要把顾客视为资产,传播视为投资的观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企业业已习惯的商业环境和用户互动沟通方式。基于互动媒体、数据库及利害关系者管理的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开始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战略手段。从2013年开始,中国国内个人电脑市场总量一直持续下滑。同时,伴随着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地迅速崛起,也令传统个人电脑制造企业过往利用信息不对等所建立的市场话语权急剧减弱。面对这样严峻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国内个人电脑企业的生存压力与日俱增,同时过往20年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也开始出现裂缝和重建的迹象。面对困境,各电脑制造企业选择了不同的市场策略进行突围尝试。有企业选择低价策略,有企业选择全面转向互联网销售…文章选取个人电脑制造前三大企业进行了市场策略的对比分析和研究后制定了符合华硕公司情况的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一方面能够让我们相对准确地把握华硕公司ROG系列产品的营销现状,同时又能为同质化问题日趋严重的个人电脑制造企业在存量市场中如何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提供借鉴。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和理论为华硕公司在中国国内市场的业务拓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本研究从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网络营销、利害关系者等理论出发,优化了华硕公司ROG系列产品既有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具体提出适用于华硕公司ROG系列产品的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为华硕公司ROG系列产品规划了一条可实施,有前途的产品营销之路。
胡灿[4](2019)在《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图书馆协作学习支持服务探析及启示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学习理念的更新对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变,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图书馆界日益关注图书馆协作学习理念、设施和技术等的共享。国内众多高校陆续开始重视图书馆空间的合作、共享、交流和创新学习服务的发展,在图书馆开展协作学习已成为信息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年来,我国也在致力于打造智能融合一体的图书馆,虽然国内高校在信息共享空间和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方面有了极大的进步,但是其与一些国际优秀图书馆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在智能化、交互性、协同性等方面依然较为薄弱。康斯坦茨大学图书馆基于协作学习的创新理念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和重要参考。本文主要通过网络调查和文献研究等渠道获取相关数据,结合文献研究法、网络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和定性分析法,在总结国内外协作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现状的基础上,遵循建设背景、项目和案例分析、设施效能分析、支持协作学习的服务模式构建的研究思路,对康斯坦茨大学图书馆协作学习的主要空间——体验实验室进行了重点介绍和效能分析,介绍了该校协作学习支持服务的模式、动态、理念和过程等基本情况,分析探讨了其模式和特点。研究表明,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图书馆的协作学习支持服务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可借鉴性。文章最后结合我国高校图书馆协作学习支持服务现状,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协作学习支持服务建设提出了可行建议。
董甜甜[5](2019)在《互联网时代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研究》文中提出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文化与精神层面的集中表达,是建立文化自信、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文化符号。互联网发展到了更高的阶段,则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全新的传播环境。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对中华元素进行数字化艺术传播,是新时代之下的顺势而为,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中华元素作为研究主体的基本概念是立足于传统,建立在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必要的文化筛选基础之上的。从传统的根基、现代的传承和必要的文化抉择的基础内涵,到横向的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以及纵向的“优秀性”和“非异质”性的中华元素的基本范围,即完成了中华元素的概念的初步界定。此外,中华元素还应具有的“可提炼的符号性、民族精神的正面性和文化意蕴的整体性”的特质,这使中华元素的概念得到了更加清晰的界定。此概念界定不仅有利于对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庞杂而抽象的概念进行有原则的筛选,利于提炼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更是利于其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快速传播,避免出现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歪曲的负面性。同时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对中华元素的传播困境进行分析,并从中华理念的再生、传统符号元素的再生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互联网赋予传统文化的新生,也显示了互联网带来的更大机会。更高阶段的互联网时代,不仅实现了从“赛博空间”到全时空连接的数字化语境、从中心化发散型传播模式到“去中心化”网状节点传播模式的传播关系的变化,传受关系也从被动单向向互动双向的模式转变,受众权力也得到了极大解放。这些传播关系的变革成为了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的重要传播基础。此外,互联网时代也为中华元素的数字化传播创造了更大的优势条件:青年为主体的受众群体带来更广泛的传承力量;社交为导向的社群传播带来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强传播力;数据为核心的技术支持带来更全面和准确的科技支撑;移动媒介下的场景革命带来的更丰富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同时,中华元素也在数字化艺术传播中,通过高程度数字化语境进行的传播环境再塑、多样化数字艺术形式实现了跨文化传播的文化弥合、数字化的国际传播语言的有效表达,以及高品质数字化艺术作品对民族文化内涵的精彩表达,实现了现代重塑。且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也在“文化自信”、文化产业、文化身份、海外传播四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传统文化“热度”的增加和互联网对传统娱乐行业的助推,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艺术传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不论是电影工业的进步,还是文综类电视节目的崛起等,都是很好的证明。但也必须承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还属于初级阶段,对传统文化的内涵精髓与现代生活中的情感共鸣还没有找到准确的平衡点,传统与现代审美结合下的属于中华美学的视觉语言更是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客观来看,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还存在目标受众缺乏传播培育和分层、数字化艺术作品的转译质量较低、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不平衡、数字化艺术传播形态发展不均衡以及互联网适应程度较低五个方面的问题。当下的互联网时代,不论是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介对人们生活的深入渗透,还是短视频、直播、移动客户端(APP)等新的传播形态的普及,这都为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而不论是现实实践还是学术研究,都还没有对此给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因此,在互联网新形势下对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路径的研究则成为关键。研究先从传播者的“工匠之心”、接受者的“分众模式”以及把关者的高标准控制论述其数字化艺术传播的主体策略;其次,从现代的符号语言表达,沉浸式体验的文脉传承以及碎片化语境的快速获取等四个方面充分论述了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转译的策略;最后,提出以“可沟通”的传播语言跨越文化鸿沟、媒介融合背景下的高度一体化传播以及关注参与感的体验式互联网思维等五方面来全面构建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的新生态,以此来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进行行之有效的路径探索。不管怎么说,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的未来发展会拥有更高的国际传播水平、人工智能的亮点、更成熟的产业等美好的前景,但中西方信息传递的不对等、中华元素数字化艺术的把关难等难点也还将长期存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仍然是任重道远。研究的主要创新点:首先,对中华元素概念界定进行了一定的发展,认为必要的文化筛选是中华元素能够适应现代创新转化和在跨文化传播中构建国家形象的关键。其次,首次对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转译进行系统的研究,从凝练的符号语言表达;沉浸式体验中的文脉传承等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数字化艺术转译的原则和策略,这是数字化艺术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再次,首次提出以“可沟通”的传播语言来实现海外传播中的文化鸿沟的弥合。又次,提出以纵向型的“内驱型受众”和“培育型受众”对受众分类,结合横向型的本土和海外受众分类进行精准化传播,并要利用互联网的网状节点优势,构建自发成长型的传播结构。最后,首次立足于互联网更高的发展阶段,对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的理论研究进行系统论述。这既是对此处研究严重不足的一次补充,也是在努力解决在面临互联网快速发展下的机遇和挑战——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该如何抓住机遇,并借助数字化艺术进行高效、高质地传播,同时能够拥有健康、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吴杨卿[6](2019)在《《计算机网络》课程开放型实训平台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自上世纪40年代计算机诞生至今,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计算机技术和相关的应用技术经历了飞速发展的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呈现井喷式增长,各个高校的信息技术专业都开通了《计算机网络》,如今该课程已经成为高校的信息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的教材中主要讲述的是理论知识而《计算机网络》更是一门实践课程,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一门课程。为了能开展实践教学,学校建设了多种形式的实训环境,但由于学校建设思路和资金的问题,计算机实训课程和实训平台建尚且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发现和解决当前计算机网络实训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计算机网络实训平台,改善计算机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国内外实训平台的研究现状,对比国内外实训平台的异同之处,概括国内计算机网络实训平台的建设现状。探析当前高校计算机网络实训平台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设备利用率低、开放性差、无法开展资源共享、实训平台布局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等问题。归纳出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存在教学资源形式单一、教学模式单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内容不够匹配、实训内容不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等问题。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广西某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计算机网络实训课程中教学效果情况以及学生对实训平台建设的建议和需求阐述了设计开放型计算机网络实训平台的必要性,并且参考当前已有的网络实现平台的优缺点,作为平台设计的依据。在“互联网+”的背景之下以建构主义理论、移动式教学、项目式教学、自主学习为理论指导,根据当前计算机网络课程在教学和计算机实现平台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实训平台的改进需求,参考设计原则,总结出对计算机网络实训平台的设计目标和改进思路,摸索在移动学习环境下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依托现有的信息技术储备例如B/S、ASP.NET、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虚拟仿真等技术,总结出的计算机网络实训平台的改进思路设计出计算机网络的总体架构。采用开放性的设计理念,引入设备的预约机制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设备1对N的问题。实训操作平台采用虚实结合网络实训环境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练习模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为网络实训平台设计专用的教学资源库,用于收集存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实训项目,满足不同学情的学生需要,帮助学生更好的开展自主学习。根据所设计的实训平台的功能结合教学理论、方法和策略探讨在新型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对本文设计的网络实训平台的设计进行总结,指出其缺点和不足,最后对平台后期的设计和实现进行展望。通过对本平台的设计,一方面希望能够有效的解决当前计算机网络实训平台在建设和应用中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希望能够改善现有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效果,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支撑。
郝美丽[7](2019)在《《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翻译报告源自本人的翻译实践,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此次实践的源语文本选自美国着名商学院教授斯科特·加洛韦(Scott Galloway)所着的The Four:The Hidden DNA of Amazon,Apple,Facebook,and Google(中文译名《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简称《四巨头》),源语文本为美国商业读物。本书主要写了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这四家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公司是如何在创业大潮中成功脱颖而出,运用了哪些商业战略,以及如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交流沟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商业眼光大胆预测了究竟哪一家公司可以与这四巨头平起平坐,成为下一大巨头公司;在本书最后一章,作者又为刚进入职场的人士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笔者希望通过这次汉译实践,帮助中国读者获取美国商业发展的最新潮流,推动两国商业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选择了功能语境重构理论作为此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翻译完成之后,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实践体会,总结出了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在本报告中,笔者首先就此次任务的基本情况、整个翻译过程以及译后事项等进行了简单汇报,然后对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翻译研究进行综述,继而结合前人的研究并加入自己的实践体会,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解析商业读物翻译中的功能语境重构的方法,即在非语言语境的情景语境层面,采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的翻译方法,以实现忠实表达的效果。在其文化语境层面,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分析发现:商业读物翻译的过程就是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重点将原文中的非语言语境进行重构,非语言语境包含了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译文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双重制约和影响。在对原文进行解构时,译者首先要充分考虑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中情景语境的影响,在功能语境重构过程中运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等方法实现语境重构。而在译文的文化语境层面,同样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影响与制约,在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中译者采取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使介于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的新的译文语境能更好地被读者接受。笔者希望通过本报告,促进功能语境重构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并为商业读物翻译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
王睿[8](2019)在《基于蓝墨云班课的高中信息技术JiTT(适时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国家强有力的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下,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大、中、小学。教育信息化2.0时代对教育带来的挑战让各级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思考、探索符合教育信息化2.0时代要求的教与学方式,思考信息技术与教育全过程融合的方法、教材、资源、学习空间、师生角色及师生沟通渠道等问题。面对国家宏伟的信息化战略发展规划,再着眼笔者眼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该如何突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材陈旧、教学模式单一、评价单一、学生差异悬殊、师生缺乏沟通和联系、学生学习兴趣远低于玩电脑的兴趣的现行困境?这亟待解决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值得所有教育人思考、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变革“传递—接受”式教学的关键道路,它也是笔者选择的改善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困境的突破口。在研读课程整合的相关资料时,美国格雷格尔?诺瓦克(Gregor Novak)教授等人提出的JiTT(Just-in-Time Teaching)教学模式进入了笔者的眼帘,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受JiTT的启发,笔者萌生了运用这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外整合模式来改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现状的想法。随后,笔者继续翻阅大量资料,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问卷调查及访谈充分了解并概括了JiTT、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高中生基本情况及学校硬件条件。在对教学各要素和研究对象(JiTT)有了充分的了解后,笔者分析出了JiTT与高中信息技术之间的契合点及实施的可行性,找到了蓝墨云班课作为JiTT的技术支撑,进而根据成就动机、建构主义、混合学习等理论指导构建出基于蓝墨云班课的高中信息技术JiTT(适时教学)模式,简称Moso-JiTT,Moso来自蓝墨的英文名。在Moso-JiTT模式构建完成之后,笔者在前期进行问卷调查的X市Y中学确定了两个同层次、同性质班级分别作为准实验研究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开展为期一个月以教学模式为唯一实验变量的教学实验,通过实验后测成绩定量分析实验效果,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再结合蓝墨云班课教学报告,定性分析教学实验的效果。实验结果发现Moso-JiTT对学生的成绩、预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协作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等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该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偏好、差异等也能给予满足,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学困生的转化。此外,蓝墨云班课平台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监管学生的自学过程,其经验值积分制度帮助教师实现了教学评价的过程化和多元化。
谢昊[9](2019)在《多种变幅载荷作用下船用高强钢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疲劳失效是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在其服役期间所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准确的评估结构物的疲劳寿命是保障作业人员及财产安全必不可少的环节。相较于当前工程中广泛使用的基于Miner累积损伤准则的S-N曲线法,基于断裂力学的疲劳寿命评估方法可以考虑各种变幅载荷作用引起的包括过载迟滞、过载间距和载荷次序等因素影响,从而提供了一种更为精确的结构寿命评估手段。然而,针对海洋工程钢在变幅载荷作用下的裂纹扩展研究仍然较少,不同材料的裂纹扩展行为差异尚不明了。因此,开展相关材料的裂纹扩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以AH36船舶与海洋工程用高强钢的紧凑拉伸试样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多种变幅载荷形式的疲劳裂纹扩展实验,研究了过载比、过载间距、高低载组合和载荷次序等因素对裂纹扩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了风暴模型载荷和叠加载荷作用下的裂纹扩展行为。研究表明,不同变幅载荷形式下的裂纹扩展行为有明显差异,主要由不同幅值载荷排列的次序和裂纹扩展的迟滞加速效应影响。2)采用DIC技术获得裂纹尖端应变场和残余应变分布,分析裂尖应变场变化,尝试解释了变幅载荷作用下裂纹扩展行为变化的机理。此外,提出一种基于XFEM的裂尖塑性区尺寸计算方法,提高了计算效率,弥补了解析公式无法计算非标准件塑性区尺寸的不足。3)对比了三种裂纹闭合力的测试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裂纹闭合模型预测了过载作用下的裂纹扩展结果。此后通过DIC方法获得的实际塑性区尺寸,改进了修正Wheeler公式的参数拟合方法,并结合修正Wheeler公式预测了多种变幅载荷作用下的裂纹扩展行为,预测结果良好。
陈德全[10](2018)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及投资机会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历史上经历过几次波折。当下,随着算法、算力的非连续创新突破及5G、云计算在内的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与完善,人工智能再次站在高科技的风潮浪尖之上。过去的人工智能仅停留在概念和理论层次而难以向前,当下的人工智能发展形成了具有完整产业链的大趋势。形成完整产业链的人工智能产业又会渗透进传统行业,对于传统行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提升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因而各国也在纷纷拟定出台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在这个背景下,论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研究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投资机会。论文首先总结、回顾人工智能的发展,借助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战略模型”,分析如何从竞争优势角度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然后,将人工智能产业链划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并依据这个产业链分层结构分析人工智能产业的细分行业的特质,借助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细分行业的竞争环境,为人工智能产业的投资机会分析做铺垫;最后,进行人工智能产业的投资机会分析,这也是论文的重点。区别于传统行业市场,高科技行业市场突破了市场渗透的临界点之后,就会产生巨大的超额收益。市场如此,投资于高科技行业市场的收益也是如此。投资于人工智能产业具有投资于高科技产业的一些共性,但又缺乏普遍认可的通用理论指导。在如何把握人工智能产业的投资机会方面,论文借鉴高夫·摩尔在计算机产业、互联网产业把握投资机会的Gorilla模型,分析如何把握人工智能产业飞速发展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机会:基于产业链的划分,通过技术采纳的生命周期、技术的非连续创新和市场规模三个维度研究具备Gorilla投资机会的细分行业及细分行业中可能成长为Gorilla企业的备选。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基础层而言,半导体芯片行业、云计算行业与以5G为代表的通信基础设施行业正在出现Gorilla投资机会;以无人驾驶和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垂直应用行业,肯定会迎来Gorilla投资机会,只不过机会到来的时间预计要在10年以后。最后,通过市场占有率、年度与季度增长率判断风暴机会的来临,以择时投资方式尝试构建投资组合。在解决论文所提出的问题方面,论文最后列出的细分行业和备选企业清单有可能会随着产业发展而动态变化,而更有价值的是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的框架。
二、个人电脑——完美的中国风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个人电脑——完美的中国风暴(论文提纲范文)
(1)中关村40年:历程、经验、挑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关村研究文献综述与问题 |
中关村40年发展历程梳理与总结 |
中关村40年成就总结、启示与挑战 |
面向下一个10年,中关村的创新与对策研究 |
(2)机器翻译错误类型与译后编辑方法研究 ——以《失衡:经济生活中价值的重新诠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Part One Practice-based Research |
Chapter 1 Project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
1.2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
1.3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
1.4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Text |
1.5 Project Objectives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Introduction to Machine Translation |
2.2 Definition of Post-editing |
2.3 A General Review of Studies on Post-editing |
2.3.1 Domestic Studies on Post-editing |
2.3.2 Foreign Studies on Post-editing |
Chapter 3 Process Description |
3.1 Pre-translation Work |
3.1.1 File Processing |
3.1.2 Term Base |
3.1.3 Selection of MT Engine and CAT Tool |
3.2 PE Process |
3.3 Quality Control |
Chapter 4 Case Study of MT Errors |
4.1. Lexical Errors |
4.1.1 Under-translation |
4.1.2 Mistaken Form/Format |
4.1.3 Mis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y |
4.2 Syntactic Errors |
4.2.1 Improper Word Order |
4.2.2 Mistranslation of Phrases |
4.2.3 Mistranslation of Clauses |
4.2.4 Mis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
4.3 Discourse Errors |
4.3.1 Redundancy |
4.3.2 Inappropriate Collocation |
4.3.3 Confused Logic |
4.4 Summary |
Chapter 5 PE Methods |
5.1 Context Theory |
5.2 PE Methods at Lexical Level |
5.2.1 Replacement |
5.2.2 Supplementation |
5.2.3 Omission |
5.3 PE Methods at Syntactic Level |
5.3.1 Segmenting and Reorganizing Sentence Structure |
5.3.2 Adjusting Word Order |
5.4 PE Methods at Discourse Level |
5.4.1 Using Cohesive Means |
5.4.2 Rewriting |
Chapter 6 Conclusion |
6.1 Implications |
6.2 Limitations |
REFERENCES |
Part Two Translation Project |
Term Base |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华硕公司笔记本电脑网络互动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研究 ——以ROG系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及目的 |
三、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范围 |
三、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的流程框架 |
三、研究的逻辑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回顾 |
第一节 消费类笔记本电脑的概念 |
一、消费类笔记本电脑产品的定义 |
二、消费类笔记本电脑的市场细分 |
三、中国电竞市场现状 |
第二节 网络营销与数据库营销理论 |
一、网络营销的概念 |
二、数据库营销定义 |
三、数据库营销内容 |
第三节 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
一、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
二、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概念 |
三、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的三个基本要素 |
第三章 华硕公司ROG系列产品营销传播现状 |
第一节 华硕公司及ROG介绍 |
一、华硕公司介绍 |
二、华硕公司笔记本电脑产品介绍 |
三、华硕公司ROG系列产品介绍 |
第二节 华硕公司ROG系列产品营销环境介绍 |
一、ROG系列产品宏观环境分析 |
二、ROG系列产品行业环境分析 |
三、ROG系列产品机会威胁分析 |
第三节 华硕公司ROG系列产品在整合营销传播存在的问题 |
一、媒体管理的问题 |
二、数据库问题 |
三、利害关系者管理问题 |
第四章 华硕公司ROG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优化 |
第一节 华硕公司ROG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媒体选择 |
一、华硕公司ROG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媒体选择 |
二、华硕公司ROG基于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媒体投放策略 |
三、华硕公司ROG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的媒体管理 |
第二节 华硕公司ROG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之数据库管理 |
一、华硕公司ROG利害关系者数据源集成设计 |
二、华硕公司ROG消费者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 |
三、华硕公司ROG数据驱动的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 |
第三节 华硕公司ROG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之利害关系者管理 |
一、华硕公司ROG互动式IMC之顾客关系管理 |
二、华硕公司ROG互动式IMC之伙伴关系管理 |
三、华硕公司ROG互动式IMC之员工关系管理 |
第五章 华硕公司ROG系列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应用 |
第一节 ROG枪神3 系列上市前STP分析 |
一、ROG枪神3系列的细分市场分析 |
二、ROG枪神3系列的目标人群分析 |
三、ROG枪神3系列的市场定位分析 |
第二节 ROG枪神3系列上市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制定 |
一、枪神3系列上市数据库准备 |
二、枪神3系列上市互动媒体选择 |
三、枪神3系列上市利害关系者沟通管理 |
第三节 ROG枪神3系列上市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绩效评价 |
一、枪神3系列上市互动媒体管理绩效评价 |
二、枪神3系列上市与利害关系者沟通管理绩效评价 |
三、枪神3系列上市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绩效评价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不足 |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结论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图书馆协作学习支持服务探析及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与实践 |
1.2.2 国内研究与探索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章的创新点 |
第2章 协作学习支持服务相关理论概述 |
2.1 协作学习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1 协作学习的相关概念 |
2.1.2 协作学习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 协作学习支持服务 |
2.2.1 学习支持服务与协作学习支持服务 |
2.2.2 高校图书馆与协作学习支持服务 |
第3章 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图书馆协作学习支持服务实践分析 |
3.1 康斯坦茨大学图书馆协作学习支持服务建设概况 |
3.1.1 建设背景 |
3.1.2 融合图书馆项目 |
3.1.3 建设团队 |
3.1.4 建设理念 |
3.1.5 建设原型 |
3.2 协作学习支持服务的相关设施 |
3.2.1 自主学习设施 |
3.2.2 系统平台 |
3.2.3 研讨学习设施 |
3.3 支持协作学习的服务模式构建 |
3.3.1 协作学习过程案例分析 |
3.3.2 支持协作学习的服务模式构建及分析 |
第4章 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提供协作学习支持服务的启示 |
4.1 基于协作学习推进图书馆建设 |
4.1.1 将协作学习融入图书馆建设理念 |
4.1.2 发挥普适计算效能,强化协作学习紧密性 |
4.2 提高整合创新和交流协作思维 |
4.2.1 整合多个功能空间,提供一站无缝式学习环境 |
4.2.2 加强跨机构的交流协作 |
4.3 打造本土化特色服务 |
4.3.1 立足本校,合理规划资源 |
4.3.2 组建多元化研发团队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互联网时代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价值 |
二、研究现状 |
(一)研究现状综述 |
(二)研究现存问题 |
三、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的中华元素 |
第一节 中华元素的基本界定和传播困境 |
一、中华元素的概念界定 |
二、中华元素的范围界定 |
三、中华元素的特点界定 |
四、中华元素的当代传播困境 |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简述 |
一、传统互联网为基础 |
二、移动互联网为主流 |
三、“互联网+”的经济新形态 |
第三节 中华元素在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艺术再生 |
一、传统文化理念的再生 |
二、传统符号元素的再生 |
三、传统美学趣味的再生 |
四、传统民族精神的再生 |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中华元素在数字化艺术传播中的重塑与意义 |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下传播关系的变革 |
一、连接:从“赛博空间”到全时空连接的数字化语境 |
二、网状:从中心发散型到“去中心”化的网状节点传播模式 |
三、互动:从单向被动到双向互动的新型传受关系 |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下中华元素数字艺术传播的机遇 |
一、青年为主体的受众群体——最核心最广泛的传承力量 |
二、社交为导向的社群传播——多层次多维度的强传播力 |
三、数据为核心的数字技术——更全面更准确的科技支撑 |
四、移动媒介下的场景革命——更丰富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艺术传播对中华元素传承的现代重塑 |
一、环境再塑:高程度数字生存语境构建当代传播环境 |
二、文化弥合:多样化数字艺术形式跨越海外传播鸿沟 |
三、有效表达:国际性数字传播语言彰显中华元素魅力 |
四、重焕光彩:高品质数字艺术作品传承民族文化内涵 |
第四节 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意义 |
一、“文化自信”的战略要求 |
二、文化产业的市场驱动 |
三、“文化身份”的内在诉求 |
四、海外传播的现实需要 |
第三章 互联网时代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现状 |
第一节 中华元素数字化艺术传播的传受关系 |
一、艺术创造的多样传播者 |
二、艺术接受的广泛受众者 |
三、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新媒介环境下中华元素数字艺术传播的主要形态 |
一、蓬勃发展的数字游戏 |
二、稳步推进的电影艺术 |
三、新兴崛起的电视综艺 |
四、其他类型的传播形态 |
第三节 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存在的问题 |
一、目标受众缺乏传播培育和分层 |
二、作品数字化艺术转译质量较低 |
三、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不平衡 |
四、数字艺术传播形态发展不均衡 |
五、互联网的适应性和主动性不足 |
第四章 互联网时代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的创新路径 |
第一节 数字化艺术传播的主体策略 |
一、传播者的“工匠之心”: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的和鸣 |
二、接受者的“分众模式”:横向之本土和海外受众与纵向之内驱和培育型受众细分 |
三、把关者的高标准控制:数字化艺术传播的规范化建设 |
第二节 中华元素的艺术传播内容的数字化转译 |
一、现代:凝练的符号形态语言表达 |
二、吸引:沉浸式体验中的文脉传承 |
三、便捷:碎片化语境下的快速获取 |
四、故事:多样化叙事讲述中国故事 |
五、交互:新技术支持下的情景互动 |
第三节 数字化艺术传播的新生态建设 |
一、以“可沟通”的传播语言与“他者”对话 |
二、建设媒介高度融合下的立体化传播矩阵 |
三、深度运用重视参与感体验的互联网思维 |
四、综合多层次多维度的数字艺术传播形态 |
五、构建政府引导下全民参与的微传播热潮 |
第五章 中华元素数字化艺术传播的未来发展 |
第一节 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的趋势 |
一、中华元素的国际化传播水平更深入和广泛 |
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融合应用成为新亮点 |
三、中华元素传承下的商业和产业化程度更高 |
第二节 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现存难点 |
一、跨文化传播中的数字化信息传递的不对等 |
二、警惕互联网新媒介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消解 |
三、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的现实把关难度大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致谢 |
(6)《计算机网络》课程开放型实训平台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国家战略推动 |
1.2 国内外实训平台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实训平台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实训平台研究现状 |
1.3 国内计算机网络实验平台建设现状 |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 |
第2章 需求分析 |
2.1 传统实训平台存在的不足 |
2.2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3 用户需求分析 |
第3章 设计目标、原则和理论基础 |
3.1 设计意图 |
3.2 设计目标 |
3.3 设计理论基础 |
3.4 平台的设计原则 |
3.5 教学方式探究 |
第4章 实训平台的设计 |
4.1 平台设计可行性分析和设计难点 |
4.1.1 可行性分析 |
4.1.2 系统设计难点 |
4.2 应用技术介绍 |
4.2.1 B/S模式 |
4.2.2 C#语言 |
4.2.3 ASP.NET框架 |
4.2.4 数据库技术 |
4.2.5 网络技术 |
4.2.6 虚拟仿真技术 |
4.2.7 虚拟实验室服务器 |
4.3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4 功能设计 |
4.4.1 用户身份验证模块 |
4.4.2 身份验证模块设计 |
4.4.3 用户管理模块和功能 |
4.4.4 用户管理模块的设计 |
4.4.5 实验预约子模块功能 |
4.4.6 预约子模块功能设计 |
4.4.7 学生预约流程设计 |
4.4.8 平台设备预约时间冲突的设计 |
4.4.9 协作交流模块 |
4.4.10 实训项目管理模块 |
4.4.11 实验报告自动生成模块 |
4.5 基于项目式教学法教学资源库模块设计 |
4.5.1 设计目标 |
4.5.2 教学资源库内容 |
4.5.3 架构设计 |
4.6 开放性真实设备实训环境 |
4.6.1 设计目的 |
4.6.2 开放性的设计思路 |
4.6.3 开放性真实实训环境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
4.7 虚拟场景网络实训系统 |
4.7.1 设计目的 |
4.7.2 虚拟仿真实验模块的设计 |
第5章 实训教学过程设计 |
5.1 平台使用过程 |
5.2 教师教学过程 |
5.3 网络实训平台学生应用过程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6.1.1 不足 |
6.1.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基于开放性计算机网络实训平台”需求前测问卷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任务描述 |
1.1 原文简介 |
1.1.1 原文作者简介 |
1.1.2 原文内容简介 |
1.1.3 原文文本特点 |
1.2 实践目的与意义 |
1.3 翻译报告的主要结构 |
第二章 译前准备 |
2.1 翻译文本的确立 |
2.2 运用工具的准备 |
2.3 翻译理论和策略的选择 |
2.4 任务计划的制定 |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
3.1 原文的理解阶段 |
3.2 译文的组织阶段 |
3.3 译后的校对阶段 |
第四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
4.1 功能语境理论 |
4.1.1 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 |
4.1.2 功能语境理论视阈下的翻译研究 |
4.2 翻译研究中的语境重构 |
4.3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
第五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过程 |
5.1 情景语境重构 |
5.1.1 要素增减 |
5.1.2 要素转换 |
5.1.3 要素替代 |
5.1.4 要素重组 |
5.2 文化语境重构 |
5.2.1 异化 |
5.2.2 归化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 |
附录2 译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基于蓝墨云班课的高中信息技术JiTT(适时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时代背景 |
1.1.2 政策背景 |
1.1.3 学科背景 |
1.1.4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JiTT(适时教学)的概述及其理论基础 |
2.1 JiTT的概述 |
2.1.1 JiTT产生的背景及其定义 |
2.1.2 JiTT的内涵 |
2.1.3 JiTT的特征 |
2.1.4 JiTT的实施步骤及其核心 |
2.2 JiTT的理论基础 |
2.2.1 成就动机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混合学习理论 |
第3章 前期调查及可行性分析 |
3.1 前期调查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4 调查结果 |
3.2 JiTT在高中信息技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3.2.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概述 |
3.2.2 JiTT与高中信息技术的契合点 |
3.2.3 高中信息技术开展JiTT的可行性分析 |
第4章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高中信息技术JiTT模式的构建 |
4.1 蓝墨云班课 |
4.1.1 使用步骤 |
4.1.2 主要功能 |
4.2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高中信息技术JiTT模式的构建 |
4.2.1 构建原则 |
4.2.2 构建基于蓝墨云班课的高中信息技术JiTT模式 |
4.3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高中信息技术JiTT模式的教学设计 |
第5章 基于蓝墨云班课的高中信息技术JiTT模式的准实验研究 |
5.1 准实验研究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对象 |
5.1.3 实验步骤 |
5.1.4 实验假设 |
5.1.5 实验班教学案例 |
5.2 实验结果分析 |
5.2.1 测试 |
5.2.2 问卷 |
5.2.3 访谈 |
5.2.4 蓝墨云班课教学报告 |
5.2.5 总结 |
5.3 对基于蓝墨云班课的高中信息技术JiTT模式使用后的思考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6.2.1 研究的创新成果 |
6.2.2 研究的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一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课前自学测试题 |
附录C 课后难题探究测试题 |
附录D Moso-JiTT模式教学实践反馈调查 |
致谢 |
(9)多种变幅载荷作用下船用高强钢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疲劳裂纹扩展行为实验研究 |
1.2.2 疲劳裂纹扩展预测方法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多种变幅载荷下的疲劳裂纹扩展实验 |
2.1 裂纹扩展基础理论 |
2.1.1 应力强度因子 |
2.1.2 裂纹扩展公式 |
2.2 多种变幅载荷作用下的裂纹扩展实验内容 |
2.2.1 实验设备 |
2.2.2 材料和试样 |
2.2.3 实验步骤 |
2.2.4 实验工况 |
2.3 裂纹扩展实验结果及分析 |
2.3.1 实验数据有效性分析及参数拟合 |
2.3.2 单峰高低载对裂纹扩展的影响 |
2.3.3 过载间距对裂纹扩展的影响 |
2.3.4 高低载组合的影响 |
2.3.5 不同块载次序对裂纹扩展的影响 |
2.4 复杂载荷作用下的裂纹扩展实验 |
2.4.1 风暴模型作用下的裂纹扩展研究 |
2.4.2 不同频率载荷叠加对裂纹扩展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幅载荷作用下的裂纹尖端塑性区研究 |
3.1 裂纹尖端塑性区尺寸解析公式 |
3.2 裂纹尖端塑性区的DIC分析 |
3.2.1 DIC分析方法简介 |
3.2.2 裂纹尖端应变场DIC分析结果与讨论 |
3.3 裂纹尖端塑性区的XFEM计算方法研究 |
3.3.1 裂尖塑性区计算网格收敛性分析 |
3.3.2 XFEM裂纹扩展塑性区计算 |
3.4 裂纹尖端塑性区计算方法对比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种变幅载荷下的裂纹扩展行为研究 |
4.1 基于裂纹闭合机理的裂纹扩展预测 |
4.1.1 表面裂纹形貌分析 |
4.1.2 裂纹闭合力测量方法研究 |
4.1.3 基于裂纹闭合机理的裂纹扩展速率预测 |
4.2 基于裂纹尖端塑性区机理的裂纹扩展预测 |
4.2.1 基于裂纹尖端塑性区尺寸的修正Wheeler模型 |
4.2.2 单峰过载下的裂纹扩展预测 |
4.2.3 多种变幅载荷下的裂纹扩展预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本文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10)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及投资机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理论基础 |
1.4.1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1.4.2 行业战略分析理论 |
1.4.3 高科技投资理论 |
第2章 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
2.1 人工智能概述 |
2.1.1 人工智能的定义 |
2.1.2 人工智能的应用 |
2.2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概况 |
2.2.1 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 |
2.2.2 人工智能的现状 |
2.2.3 人工智能的影响 |
2.3 人工智能产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
2.3.1 欧美的战略规划 |
2.3.2 中国的产业战略规划 |
2.3.3 人工智能产业国家竞争优势分析 |
2.4 人工智能产业的投资 |
第3章 人工智能产业竞争优势及特质 |
3.1 人工智能产业竞争结构分析 |
3.1.1 人工智能产业链 |
3.1.2 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预测 |
3.2 人工智能产业的细分行业特质与竞争战略 |
3.2.1 人工智能产业细分行业特质 |
3.2.2 人工智能产业的五个竞争力分析 |
3.2.3 人工智能产业的竞争态势分析 |
第4章 GORILLA模型及其相关概念介绍 |
4.1 GORILLA相关概念介绍 |
4.1.1 非连续创新 |
4.1.2 技术的生命周期 |
4.1.3 高科技行业的CAP和 GAP |
4.2 利用GORILLA模型投资的准则和十条规则 |
4.3 GORILLA模型应用在计算机产业网络设备行业的投资 |
4.3.1 基于历史数据的投资收益分析 |
4.3.2 择时投资 |
4.3.3 择时投资与非择时投资的收益差别 |
第5章 应用GORILLA模型分析人工智能产业的投资机会 |
5.1 价值链的出现 |
5.2 寻找高速成长的市场 |
5.2.1 技术采纳生命周期 |
5.2.2 人工智能产业出现的非连续创新 |
5.2.3 判断风暴的开始 |
5.3 人工智能产业的机会分析-有GORILLA投资机会的细分行业 |
5.3.1 人工智能产业基础层的细分行业机会 |
5.3.2 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层的细分行业机会 |
5.3.3 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层的细分行业机会 |
5.4 人工智能产业的机会分析-有GORILLA投资机会的企业 |
5.4.1 Gorilla细分行业中的Gorilla备选企业 |
5.4.2 基于数据的投资收益分析 |
5.4.3 投资准则与投资规则 |
5.4.4 投资风险 |
第6章 结束语 |
6.1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6.2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个人电脑——完美的中国风暴(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关村40年:历程、经验、挑战与对策[J]. 方兴东,杜磊.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23)
- [2]机器翻译错误类型与译后编辑方法研究 ——以《失衡:经济生活中价值的重新诠释》为例[D]. 王玲玲. 浙江大学, 2020(08)
- [3]华硕公司笔记本电脑网络互动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研究 ——以ROG系列为例[D]. 李如振. 南开大学, 2020(02)
- [4]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图书馆协作学习支持服务探析及启示研究[D]. 胡灿. 湘潭大学, 2019(02)
- [5]互联网时代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研究[D]. 董甜甜. 东南大学, 2019(05)
- [6]《计算机网络》课程开放型实训平台设计与开发[D]. 吴杨卿.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7]《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D]. 郝美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8]基于蓝墨云班课的高中信息技术JiTT(适时教学)实践研究[D]. 王睿. 西华师范大学, 2019(12)
- [9]多种变幅载荷作用下船用高强钢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研究[D]. 谢昊.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10]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及投资机会分析[D]. 陈德全.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8)
标签:计算机网络论文; 大数据论文;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电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