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新1高云2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RE);中医药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4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321-01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RE)是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病变,表现为食管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等病理变化,可归入中医学的“噎膈”、“胃脘痛”、“反酸”等病证范畴。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对RE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等均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RE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RE的中医病名
目前RE在科研和临床中尚无统一、规范化的病名。余彩珍等[1]认为就其临床表现描述RE应属于中医之’胃痛(吐酸、嘈杂)‘’噎膈“的范畴。王贤斌等[2]认为RE的主要症状是与体位改变有关的烧灼样胸骨后疼痛,故可按胸痛辨证论治。1997年3月4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o疾病部》首次将本病称为”食管瘅“,与RE十分相似,但目前还未普遍应用,仍需进一步完善。
2RE的病因病机
王唏显等[3]认为RE病位在食管,属胃所主;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是其基本病机;情志不畅,肝气犯胃是其发病关键;气机郁滞,郁久化热,是其传变特点;痰浊血瘀是其最终结局。李春婷等[4]认为在RE的发病中,脾虚失运是本,肝胃气逆是标,脾虚肝郁、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是RE病机的关键。段国勋等[5]认为RE病位在胃,涉及肝脾肺,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本病的病机除与脾胃升降失调有关外,与肝肺升降对整个机体的气机调节亦有密切关系。马银成等[6]认为是外邪入侵,食滞肝郁等原因,使胃气郁而不降,胃郁日久,易从阳化热,中焦气滞,运化失司,水湿内停,从而导致胃气不降,湿热中阻。金庆灼等[7]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损及脾胃,久则脾虚胃热,水谷不降反随胃气上逆所致。吴志宪[8]认为本病病位在肝、脾(胃)两脏。病机多为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或脾虚湿盛,痰浊内生;或肝脾失和,中焦壅滞,邪郁胸膈,气机升降失常。
3RE的治疗
3.1辨证治疗:对于RE的中医辨证分型,国内尚无统一标准,因此临床分型论治较为混乱。陈江宁等[9]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102例病人辨证分型为肝胃郁热、胃阴不足、气滞血瘀3型,其中肝胃郁热型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胃阴不足型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气滞血瘀型用启膈散加减。有效率分别为91.2%、90.0%、81.8%。郝娅宁[10]等把RE辨证分型为三个证型,肝胃不和型,方用匀气汤Ⅰ号(白芍、枳壳、柴胡、法半夏、川连、吴茱萸、炙甘草);脾胃虚寒型,方用匀气汤Ⅱ号(匀气汤Ⅰ号加苍术、紫蔻仁等);肝郁化热型,方用匀气汤Ⅲ号(匀气汤Ⅰ号吴茱萸减半,加龙胆草、焦山栀、元胡、大黄等)。分组治疗RE42例,疗程4周,症状缓解率3组平均为81.8%,其中肝胃不和组82.6%,脾胃虚寒组76.7%,肝郁化热组38.0%。林小武[11]将48例RE辨证分型为肝胃郁热、痰瘀结胸、脾虚邪实3型,其中肝胃郁热型以柴胡、白芍、法半夏、黄芩、旋覆花、枳壳、丹参、蒲公英等组方,治疗20例,有效率达100%;痰瘀结胸型以全瓜蒌、枳壳、丹参、蒲公英、当归、法半夏等组方,治疗17例,有效率为94.1%;脾虚邪实型以太子参、大枣、茯苓、丹参、蒲公英、当归、清半夏、郁金、枳壳、桃仁、陈皮、炙甘草、生姜等组方,治疗17例,有效率81.8%。田波[12]将38例病人辨证分为4型;脾胃虚寒型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肝气犯胃型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肝胃郁热型用化肝煎合左金丸;胃阴不足型用一贯煎加减,结果总有效率为89.47%。张琼英等[13]引用涂福音教授的观点,将RE辨证分为胃失和降、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脾胃虚寒等5型,临床治疗取良好的疗效。李文[14]把106例病人分为肝胃不和、脾胃湿热、痰气交阻、脾胃虚寒和脾胃阴虚5型。其中肝胃不和型采用疏肝理气、降逆和胃治疗;脾胃湿热型采用清热通降、芳香化湿治疗;痰气交阻型采用开胸理气、化痰畅咽治疗;脾胃虚寒型采用健脾益气、和胃降逆治疗;脾胃阴虚型采用养阴益胃、甘凉濡润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4.3%。黄贤樟等[15]认为RE病机关键在于胃气上逆,酸水泛溢,提出降逆制酸的治疗大法,并根据病人体质、饮食、病情等因素的差异和临床症状的不同,将本病分为寒邪客胃(丁香柿蒂汤)、胃火上逆(竹叶石膏汤加味)、湿痰内阻(藿朴夏苓汤、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食滞胃腑(保和丸)、肝胃不和(柴胡平胃饮)、胃阴不足(麦门冬汤加味)、脾胃阳虚(丁蔻理中汤)7型论治。
3.2专方治疗
3.2.1和胃降逆为主的基础方治疗:朱生樑等[16]用丁香降气汤(由丁香、柴胡、枳壳、旋覆梗、代赭石、太子参、川黄连、吴茱萸、甘草等)治疗RE80例,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予丁香降气汤),对照组30例(予奥美拉唑),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92.0%,胃镜下食管炎症总有效率80.0%;对照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80.0%,胃镜下食管炎症总有效率83.3%。龚雪康[17]用加味旋覆代赭汤(旋覆花、人参、生姜、代赭石、炙甘草、制半夏、黄芪、竹茹、三七)8周为1个疗程,治疗RE50例,对照组使用吗丁啉,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除吞酸外,其他各项单项症状中药组均优于西药组。
3.2.2清热祛湿为主的基础方治疗:马银成[18]用蒲公英、茵陈、白花蛇舌草、瓜蒌、茯苓、白术、白芍、黄连等组方,治疗RE30例,疗程1个月,总有效率93.33%;王少龙[19]用泻肝抑酸汤(黄连、黄芩、吴茱萸、蒲公英、白芍、延胡索、沙参、麦门冬、炒莱菔子、瓦楞子),治疗RE48例,总有效率93.7%,高于口服雷尼替丁胶囊和多潘立酮的西药对照(83.3%)(P<0.05)。
3.2.3疏肝理气为主的基础方治疗:郑发顺[20]用柴胡舒肝汤加减(柴胡、芍药、陈皮、枳壳、炙甘草、川芎、白芨、内金、香附、法夏、代赭石)治疗RE101例,对照组用吗叮啉、硫糖铝,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93.80%(61/65);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0/36)。朱晓燕等[21用]疏肝和胃汤(柴胡、枳壳、旋覆梗、代赭石、白芍、川黄连、吴茱萸等),治疗胆汁反流性食管炎35例,疗程8周,总有效率为82.86%(29/35),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
3.3中西医结合治疗:宋海波等[22]将156例RE病人随机分为3组,西药组30例,中药组30例,中西药组96例,中药组中脾胃虚寒型用自拟方食管炎1号(丁香、白豆蔻仁、党参、白术、干姜、甘草、九香虫随症加减)。胃内积热型采用食管炎2号(酒黄连、吴茱萸、随症加减);西药组用洛赛克20mg,每日1次,反酸明显者加用吗丁啉10mg,每日3次;中西药组用以上中药及西药,4周后复查,中西药组总有效率为93.2%,明显高于中药组(76.9%)和西药组(80.0%)(P<0.01)。陈培琼等[23]将60例RE患者平均分为两组,Ⅰ组予(乌贝散加味)和西沙必利,Ⅱ组单予西沙必利,疗程4周。Ⅰ组疗程结束时和治疗后8周症状改善均优于Ⅱ组,且8周后两组症状差异有显著性。Ⅰ组和Ⅱ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0%、13%和87%、70%。两组的治愈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3.4外治法:李恒森等[24]采用菌类药物鬼笔(鬼笔科植物,为细皱鬼笔Phallus,Rugulosus,Fisch的子实体)胸胃外局部涂擦,每次涂3遍,日3次,10天为1疗程,共治20例,结果显效11例,有效5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张瑞明等[25]运用穴位按摩(脾俞、胃俞、足三里、公孙、肝俞、胆俞、上巨虚、太冲等穴)配合日服西沙比利,治疗100例RE病人,结果治愈52例,显效48例,有效率达100%,明显优于仅用西沙比利的对照组(P<0.01)。
4讨论
目前在RE中医治疗研究中开展较多的是中医专方疗效的观察,并且大多按照统计学原理设计了对照组,进行了疗效比较。然而,在RE的中医治疗研究中也存在许多不足:①疗程和对照药物不统一,西医治疗RE的药物有促动力药(吗丁啉、普瑞博思等)、抑酸药(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等)、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铝碳酸镁等)。中医药治疗RE的疗程也不够统一,有长有短,相互之间缺乏可比性。②科研设计不够严谨,阳性对照药不是目前公认的药物,甚至没有阳性对照药,治疗的可靠性值得怀疑。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药理研究不多,而且本病的疗程较长,长时间口服汤剂不易坚持。③疗效判定标准还不统一,如有以临床症状作为有效率判定标准,以内镜作为标准,有以有病理为准,也有三者综合考虑。同时,对于显效或有效的疗效判定也存在模糊性。④RE中医治疗的实验研究较少,临床中对RE的诊断、愈合、复发等缺乏进一步研究的实验室观察指标,尤其是近年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e食管-异型增生-恶性病变,更需要临床检测指标。总之,为了更好的开展临床研究,需要加强以下工作:有目的、有计划的在开展现代药理研究、生物活性研究的基础上,筛选、组方,开发新剂型,以便患者应用。以中医理论及现代实验技术为基础,研究、建立动物模型,开展实验室研究,及时地采用新观点、新学说,尤其引入基因水平的研究,促进本病病因病机的阐明及疗效机制的探讨。
参考文献
[1]俞彩珍.运用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232例[J].黑龙江中医药,1995,(1):6-7
[2]王贤斌.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4(2):79-80
[3]王唏显,李廷荃,肖汉玺.从肝论治反流性食管炎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1):38
[4]高祥华,李春婷.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病机及辨治探讨[J].吉林中医药2004,3(24):15-16
[5]段国勋.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J].新中医,2000,32(9):33-36
[6]马银成.清热化湿和胃降逆法治疗反流食管炎30例[J].河北中医,2000,32(3):186
[7]金庆灼.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0例[J].中医药学刊,2003,21(4):573
[8]吴志宪.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1999,21(5):311
[9]陈江宁,涂洁.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02例[J].江苏中医药,1999,20(12):24
[10]郝娅宁,孙喜才,张健.匀气汤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粘膜经验及食管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5(1):32~35
[11]林小武.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8例[J].四川中医,1999,17(9):23
[12]田波.中医辨治反流性食管炎[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17(4):20-21
[13]张琼英,林娜,涂志红.涂福音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1):36-37
[14]李文.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治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2):13
[15]黄贤樟,邝卫红.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病机及临床治疗探讨[J].新中医,1998,32(2):3-5
[16]朱生樑,马淑颖等.丁香降气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50例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19-20
[17]龚雪康.加味旋覆代赭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0例[J]江苏中医药,2002,23(12):19
[18]马银成.清热化湿和胃降逆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0例[J].河北中医,2000,22(3):186
[19]王少龙,吴素芹.泻肝抑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8例[J]山东中医药杂志,2000,19(10):604
[20]郑发顺.柴胡舒肝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5例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9(4):2929
[21]朱晓燕,朱生梁,马淑颖.疏肝和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食管炎35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2):26-27
[22]宋海波,李栓德,杨来启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5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5):313
[23]陈培琼,陈慧,曹穗平.乌贝散加味联合西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J].广东医学,2000,21(5):435
[24]李恒森,杜兆嵩,楚燕瑞等.鬼笔擦剂治疗反流性食管炎20例分析[J].江西中医药,1996,27(1):29
[25]张瑞明,魏玉静.穴位按摩配合西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00例[J].中医杂志,2001,42(1):56
作者单位:154100黑龙江省鹤岗市向阳区第八社区卫生服务站1
154100鹤岗市南山区卫生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