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颤振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桥梁工程,颤振临界风速,节段模型风洞试验,超大跨度斜拉桥
颤振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朱青,陈文天,朱乐东,崔译文[1](2019)在《大攻角下超大跨度斜拉桥颤振性能节段模型风洞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一座1 400 m跨径流线型闭口箱梁断面斜拉桥的颤振性能,根据其风致静力失稳或颤振前主梁最大有效风攻角已接近±10°的特点,通过弹簧悬挂节段模型试验,开展了大攻角下桥梁颤振性能研究。试验发现,在4°~10°风攻角下,高风速时模型均出现了弯扭耦合程度较弱的自限幅非线性颤振现象;而在其他攻角下,高风速时模型则表现为常规的发散型弯扭耦合颤振。研究发现,经典的线性颤振理论无法适用于研究试验中大攻角下出现的非线性颤振现象。因此,采用了一种简化的非线性半经验数学模型来表示非线性颤振中的自激扭矩,并从试验模型颤振位移时程中识别得到了模型参数。基于这一非线性自激力模型,通过试验测得的位移信号来构造自激扭矩时程,再利用自激扭矩的做功时程来识别各个气动参数。之后,利用其中的部分气动参数构造气动阻尼,并基于结构阻尼系数与气动线性阻尼系数之和为零的判断条件,提出了一种针对非线性颤振现象的临界风速确定方法,同时将线性和非线性颤振的起振判断条件进行了很好的统一。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这一方法求得的颤振临界风速与风洞试验中出现的现象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侯良学,张戈,刘南,王冬,钱卫[2](2019)在《基于风洞试验模型的跨声速颤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飞行器跨声速工况下颤振边界快速下降,是结构设计和强度校核重点关注的状态之一。目前工程中采用基于偶极子格网法的线性分析手段无法准确预测跨声速颤振边界,风洞试验仍然是研究飞行器跨声速颤振特性的重要手段;以两套颤振试验标准模型为研究对象,在FL-3风洞中开展了风洞跨声速试验研究,采用PEAK-HOLD亚临界响应分析方法预测了模型的跨声速颤振边界,并利用ZAERO和CFD/CSD耦合两种数值计算方法预测了试验模型的颤振边界。结果表明:PEAK-HOLD亚临界响应分析方法预测颤振边界具有较好的趋势性,颤振边界合理可靠;ZAERO线性方法对跨声速颤振边界的预测精度较低,而基于CFD/CSD耦合的非线性方法得到的跨声速颤振边界与试验吻合较好,相互验证了风洞试验和数值计算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3期)
周萌,高国柱[3](2019)在《基于降阶模型的不同厚度翼型颤振边界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CFD/CSD计算效率低的问题,基于CFD技术,构造降阶的非定常气动力模型,并耦合结构运动方程,建立频域/时域气动弹性系统ROM,采用线性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的系统辨识方法,分析了气动弹性系统的标准模型Isogai二维翼型的颤振边界。结果表明,在翼型最大厚度所在位置保持不变时,计算不同翼型厚度下对应的颤振边界得出,随着翼型厚度增加,跨声速凹坑逐渐左移。因此,当翼型最大厚度所在位置保持不变时,为了达到提高颤振速度的目标,通过采用该方法的计算结果来调整机翼翼型厚度,提高机翼对飞行环境的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西安航空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雷旭,陈政清,华旭刚,牛华伟,韩艳[4](2019)在《风驱雨作用下桥梁主梁颤振节段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风驱雨作用下桥梁主梁的颤振问题,依据风驱雨作用和主梁振动特点,给出了分别考虑雨滴冲击和表面积水后的降雨相似关系,并探讨了其选取原则。选取大跨度桥梁较常采用的典型断面,通过节段模型试验模拟了风驱雨对主梁断面的颤振导数和颤振发生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主梁断面的颤振气动导数随雨强的变化无明显规律,各导数的变化量值相当,随风速增加,降雨引起的导数变化有所加大,但基本没有改变其随风速变化的整体趋势,试验雨强120mm/h时,模型颤振临界风速会有20%~30%左右的提高,但考虑雨强相似比后可以认为降雨对桥梁主梁的风致颤振失稳特征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本文来源于《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02期)
栾文博[5](2019)在《基于扭转-纵向振动耦合模型的汽车起步颤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某装备干式AMT小型轿车的起步颤振现象,建立了传动系扭转振动、车辆纵向振动的耦合模型,以车身纵向加速度最大波动值为评价指标,对自激振动机理下起步颤振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仿真发现:降低离合器摩擦系数随相对滑摩线速度的"负斜率"绝对值可以有效地抑制起步颤振;减小半轴的扭转刚度和整车质量、增大悬架纵向刚度,可以使起步颤振感减弱;并探讨了主动抑制自激颤振的干式离合器控制策略,采用与转速差呈"正斜率"关系的正压力来抵消与转速差呈"负斜率"关系的摩擦系数给传动系引入的负阻尼,以此来达到抑制起步颤振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李欣,邓小雷,张玉良,余建平[6](2019)在《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和支持向量机的曲面加工颤振识别与预报》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曲面加工过程容易产生加工颤振而导致表面加工质量降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和支持向量机(HMM-SVM)的颤振早期识别与预报方法。首先,根据曲面加工颤振发展较快,孕育阶段时间短,难以与正常加工及颤振爆发阶段区分的现象,结合HMM模型有较强的相似性归类能力和SVM有较强的二类分类能力的特点,设计了基于HMM-SVM混合模型的颤振识别与预报系统;其次,应用加速度传感器采集曲面加工过程中刀具振动信号,完成反映加工状态的特征信号的获取;最后,利用HMM、HMM-SVM分别进行曲面加工状态识别试验,并进行结果分析与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单独使用HMM模型相比,基于HMM-SVM混合模型可以大大提高识别准确率,3种加工状态识别率均达95%以上,并具有较好的识别实时性,识别时间1.5s以内,可实现颤振快速识别与预报,为后续颤振抑制环节提供依据和保证。(本文来源于《航空制造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陈千一,孙亚军,张婷婷,张苏华,窦忠谦[7](2018)在《民机翼型跨音速风洞颤振模型的模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民用飞机在跨音速区的颤振特性是其设计的关键限制之一,与飞机的安全性息息相关.跨音速颤振的计算会遇到激波、流动分离等高度非线性的气动问题,因此在计算跨音速颤振问题时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气动力的计算精度上.但是,如果模态分析的计算精度不够,同样无法获得可靠的颤振计算结果.本文采用HyperMesh软件进行有限元建模,主要结构件均保留了原始结构的几何信息,通过设置材料密度模拟结构的质量分布.由NASTRAN软件的Lanczos求解器完成模态分析并给出主要关注的四阶模态,经过简单的有限元模型修正,使四阶模态的计算频率与试验频率一致,计算和试验的固有振型一致,为后续的跨音速颤振分析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力学季刊》期刊2018年04期)
刘立坤,张春蔚,王东森[8](2018)在《基于时序模型的颤振预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颤振边界预测应用技术,针对湍流激励下的结构响应数据,采用遗忘因子最小二乘法建立时序模型,结合Jury稳定性判据构造不同飞行速度下的稳定性参数,通过外推得到颤振临界速度预测结果。以仿真试验为例,讨论了临近边界速度大小和响应数据时间长度等因素对预测精度的影响。最后结合颤振风洞试验实测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工程实用性。(本文来源于《航空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11期)
俱利锋,寇宝智[9](2018)在《Hammerstein辨识模型在颤振试飞振动排故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颤振机理和非线性气动弹性主要诱发因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Hammerstein模型,研究分析了基于Hammerstein模型的某型飞机颤振试飞异常振动排故适用性。试验过程根据实际的现象特征给出了具体故障排除方法,经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结果表明,故障得到了有效排除。所使用的故障诊断和分析方法可以为以后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航空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11期)
梁佳骅,白俊强,李国俊[10](2018)在《基于Peters-ONERA模型的失速颤振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Peters模型模拟线性气动力,ONERA失速模型模拟由于动态失速引起的非线性气动力,通过耦合结构运动方程,建立了状态空间(state-space)形式的气动弹性控制方程。采用欧拉预估-校正方法对该方程进行时域推进求解,采用特征根轨迹分析技术在频域内对气动弹性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基于Peters-ONERA气动力模型对动态失速现象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该气动力模型可以准确地捕捉动态失速气动力的主要特征。采用该气动弹性模型对亚松弛迭代(under relaxation iteration)方法在静气动弹性求解稳定性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亚松弛迭代可以增强静气弹求解的稳定性。分别采用频域和时域方法对失速颤振中的颤振临界特性和分岔(bifurcation)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初始扰动对系统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大攻角下,非线性气动力模态与结构模态的耦合可能导致结构模态的失稳,从而诱发系统的单自由度颤振;(2)初始攻角的改变会显着影响系统的分岔特性;(3)在不同的扰动范围内,气动弹性系统对扰动的敏感度不同,扰动增强可能会使系统原先稳定的状态被激发为极限环振荡(limit cycle oscillation,LCO)状态。(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颤振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飞行器跨声速工况下颤振边界快速下降,是结构设计和强度校核重点关注的状态之一。目前工程中采用基于偶极子格网法的线性分析手段无法准确预测跨声速颤振边界,风洞试验仍然是研究飞行器跨声速颤振特性的重要手段;以两套颤振试验标准模型为研究对象,在FL-3风洞中开展了风洞跨声速试验研究,采用PEAK-HOLD亚临界响应分析方法预测了模型的跨声速颤振边界,并利用ZAERO和CFD/CSD耦合两种数值计算方法预测了试验模型的颤振边界。结果表明:PEAK-HOLD亚临界响应分析方法预测颤振边界具有较好的趋势性,颤振边界合理可靠;ZAERO线性方法对跨声速颤振边界的预测精度较低,而基于CFD/CSD耦合的非线性方法得到的跨声速颤振边界与试验吻合较好,相互验证了风洞试验和数值计算的可靠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颤振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朱青,陈文天,朱乐东,崔译文.大攻角下超大跨度斜拉桥颤振性能节段模型风洞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19
[2].侯良学,张戈,刘南,王冬,钱卫.基于风洞试验模型的跨声速颤振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3].周萌,高国柱.基于降阶模型的不同厚度翼型颤振边界预测[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9
[4].雷旭,陈政清,华旭刚,牛华伟,韩艳.风驱雨作用下桥梁主梁颤振节段模型试验研究[J].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2019
[5].栾文博.基于扭转-纵向振动耦合模型的汽车起步颤振分析[J].汽车实用技术.2019
[6].李欣,邓小雷,张玉良,余建平.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和支持向量机的曲面加工颤振识别与预报[J].航空制造技术.2019
[7].陈千一,孙亚军,张婷婷,张苏华,窦忠谦.民机翼型跨音速风洞颤振模型的模态分析[J].力学季刊.2018
[8].刘立坤,张春蔚,王东森.基于时序模型的颤振预测技术研究[J].航空科学技术.2018
[9].俱利锋,寇宝智.Hammerstein辨识模型在颤振试飞振动排故中的应用研究[J].航空科学技术.2018
[10].梁佳骅,白俊强,李国俊.基于Peters-ONERA模型的失速颤振特性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