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古代建筑佛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藏,古代建筑佛塔,历史沿革
古代建筑佛塔论文文献综述
格旺[1](2016)在《西藏古代建筑佛塔历史沿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的传统佛塔文化在我国古代西藏的建筑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西藏古代建筑佛塔的历史悠久,在西藏的传统宗教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西藏古代建筑佛塔的历史沿革进行探究,全面梳理西藏古代建筑佛塔在各个历史时期中的发展状况,通过描绘出我国古代西藏佛塔发展,勾勒出我国西藏古代建筑佛塔演变的轮廓,从而为西藏古代建筑佛塔的发展提供一个初步框架,以为今后的文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赤子(下旬)》期刊2016年04期)
夏格旺堆[2](2008)在《西藏古代建筑佛塔历史沿革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古代建筑佛塔是西藏传统佛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藏传统宗教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尽管过去关于西藏宗教文化的研究中,曾有学者对西藏古代佛塔做过一些相关的研究,对传统佛塔的最为基本的种类如八大善逝佛塔的来源、相关历史背景,以及对专门区域或地点的佛塔做出了非常有益的研究与介绍,但至今尚未有人对西藏古代建筑佛塔的历史沿革进行过较为全面地梳理和总结。另一方面而言,在过去的西藏古代建筑佛塔研究中,绝大多数的论文主要借助于文献资料来阐述其相关的知识背景,很少有人通过引用各个历史时期的图像学资料来说明和补证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征的西藏古代建筑佛塔的文化及其历史沿革。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就国内外对西藏古代建筑佛塔的研究而言,具有针对的专题性论文并不算很多。关于西藏古代建筑佛塔的整体研究当中,所涉及到的历史沿革及其分期的论文更是凤毛麟角。鉴于此,本文通过参阅西藏佛教与本教经典作家们的相关作品、前辈学者们对西藏古代佛塔所做研究成果、以及搜集西藏各地区各时期的古代佛塔的图像学资料,试图以包括修建佛塔的一般过程、经典作品划分出的和考古类型学划分出的佛塔的基本种类在内的西藏古代建筑佛塔的历史沿革为论述的主线,对具有同时性、历时性的西藏古代建筑佛塔的内容和特征进行描述与分析,从而提出西藏古代建筑佛塔所经历的一般演变过程。最终,勾勒出西藏古代建筑佛塔的大致演变的轮廓,为其提供一个今后可以作为参照的初步分期框架,使西藏古代建筑佛塔相关领域的研究,引向更高台阶而添砖加瓦。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图像学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实物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涉及到西藏古代建筑佛塔相关问题的区域进行了多方探听与寻找可利用的线索。与本文主题相关的区域有古代印度(包括今巴基斯坦、阿富汗、克什米尔、尼泊尔、拉达克、印度等)、我国的西藏、新疆、内蒙、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北京、河北、陕西、山西、浙江等十几个省区。在正式写作过程,尽管除了西藏外上述区域都未能实地造访,但与本文主题相关的资料采取了图书索引检索,电子文献的搜索而达到了尽量搜齐的目的。全文共分六章,涉及本主题研究的重点内容共有四章,为第二章至第五章。第一章“绪论”首先,对本文主题的研究状况、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其次,主要讨论了“佛塔”在梵藏语言中的概念界定及其相对应的造型艺术表现形式、古代印度历史上这一概念的不同层面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演化与藏语中佛塔概念所对应艺术形式之间的异同关系;同时,对古印度佛塔的起源、外观造型的大致演变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利用有关藏文文献,对建造佛塔的一般过程、佛塔不同结构的象征寓意、经典作品所划分出的佛塔的主要类型等问题做了扼要介绍。第二章“西藏建筑佛塔的不同发展阶段”共由两个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内容重点讨论佛塔在西藏的起源问题;第二部分阐述了西藏建筑佛塔的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部分内容中,根据藏文中不同历史的记载,讨论佛塔最初传入西藏的相关历史背景及其时间问题,并试图通过西藏地区古代岩画中出现的“塔造形”或“塔形图”,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氛围做出尽可能地分析,将其置于整个古代中亚文化相互融汇的历史视野中来进行相关讨论,觅寻西藏地区古代岩画中出现的塔造形或塔形图与其具有相似或相同特征的古印度佛塔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从而以文献提供的历史信息与西藏古代岩画中出现的塔造形实物标本相结合,为深入讨论佛塔最初传入西藏地区的相关问题提供一个值得商榷的研究思路与平台。这一平台的基点,便是质疑传统史书所持的佛塔传入西藏的时间为悉补第二十七代王拉托托年赞时期,与此相反而本文所持的观点认为,佛塔造型传入西藏的时间至少可能推前至公元1世纪前后。第二部分内容阐释了西藏建筑佛塔经历的几个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划分这种阶段的历史、文化、宗教基础与氛围。同时,概括地提出了西藏古代建筑的叁个大的发展阶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这叁个发展阶段分别为“吐蕃王朝时期(7世纪至9世纪)”;“前宏期至15世纪(10世纪至15世纪)”;“16世纪至19世纪”。第叁章“吐蕃王朝时期建筑佛塔”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根据文献提供线索,追述和梳理自吐蕃王朝的缔造者吐蕃第叁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至朗达玛期间长达二百余年的时间里,文献中所记载的吐蕃境内修建佛塔的历史背景及建筑佛塔的相关信息。文献中涉及修建佛塔的赞普分别有松赞干布赤德祖丹或美阿琮、赤松德赞、赤德松赞或穆迪赞普、赤祖德赞或热巴坚共五位赞普。同时,通过目前仍遗留而造型上能够反映出此期作品特征的考察,尽可能对文献提供的此期佛塔造型信息进行复原性的描述。第二部分以能确定或可能属于此期的现存实物标本,以及保持此期建筑佛塔特征而未遭到破坏之前的图片和文字记录为依据,对吐蕃王朝时期建筑佛塔的基本状况做了简单的分析介绍。第四章“前宏期至15世纪时期的建筑佛塔”内容上可分为叁大部分,共六节。第一部分阐述此期具有普遍性特征的建筑佛塔;第二部分对进入到西藏建筑佛塔的这个发展阶段里,所呈现出的外观形式多样性的建筑佛塔进行简要介绍;第叁部分介绍和简单评述这个阶段中出现的藏族学者自己撰写且涉及到关于佛塔度量经、建塔仪轨等方面的经典着作。第一部分内容以本章的第一节“具有普遍特征的佛塔”为标题,对此期所出现的具有普遍特征的西藏建筑佛塔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其中,分为叁个大的建筑佛塔类型:1、两层塔阶式建筑佛塔;2、叁层塔阶式建筑佛塔;3、无十善塔阶座的四层塔阶式建筑佛塔。这叁大类型的建筑佛塔既是此期西藏建筑佛塔历史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具有时代性和历时性特征的佛塔艺术表现形式,也是本文中分析和阐述西藏古代建筑佛塔历史沿革的重点研究内容。通过本节的论述与相关实物标本的举例,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节的内容是前所未有的归纳总结和本文中的独到新颖之处。在上述不同类型建筑佛塔的具体分析中,通过图板与线图的展示,同样从中可以领会到不同类型建筑佛塔的区域性特点与艺术表现形式的流派风格。这些内容均为此期西藏古代建筑佛塔历史沿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代表的既是自吐蕃王朝以来原有佛塔艺术表现形式的延续上取得的成就,也是西藏古代建筑佛塔发展史上出现的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在这一发展阶段的后期,出现了直到目前我们所共知的结构完备的佛塔艺术形式。以菩提塔为标本,它有塔基或塔座、十善塔阶座、四层塔阶、塔瓶座、塔瓶(吹扳︽斑︽)、方座、方、平头、莲花轮座、相轮、伞、伞盖、日月、顶脊宝珠、以及相轮之上而掩于伞内的大悲陀罗尼咒的结构所构成。这种完备结构佛塔艺术形式的出现,既显示了西藏古代建筑佛塔发展史上一个绚丽缤纷时代的结束,又预示着一个佛塔艺术表现形式趋向更加臻于程式化和单一划时代的到来。第二部分内容中,作为此期西藏建筑佛塔呈现出绚丽缤纷景象的另一种现象,便是在这一发展阶段中出现的噶当塔、万佛塔、一百零八塔、过街塔等不同形式的建筑佛塔。这一部分内容中,专列四节对上述不同表现形式的建筑佛塔的基本情况做了简要的介绍。同时,可结合上一部分内容,我们能在此期的佛塔中找到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几乎是西藏建筑佛塔的所有艺术表现形式。第叁部分内容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对至少于13世纪出现、直至此期的下限15世纪期间,藏族学者自己撰写的佛塔相关经典着作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略介绍。列出了直接与佛塔度量经有关的6部着作目录,其中1部是完成于14世纪至15世纪期间的苯教大师喜绕坚参的雍仲苯教佛塔度量经。这些着作的出现,表明了西藏佛塔艺术实现本土化审美观念的到来,为后期历史中西藏佛塔造型艺术的定格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实践者提供了艺术指南。第五章“16世纪至19世纪时期的建筑佛塔”分为两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为具有普遍特征的建筑佛塔;第二部分内为佛塔相关的着作。第一部分内容中,叙述了此期西藏建筑佛塔的基本情况,重点阐述具有普遍特征的建筑佛塔。16世纪时期的西藏建筑佛塔基本承袭了14世纪中后期至15世纪初叶以来结构完备的外观造型,除了在细部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尺寸大小或实践者对于造型的处理方式选择而带来的与前一时期不同的表现外,其余特征基本与现行佛塔的造型无多大差别。当然,在类型上,由于实践者所依据的经典不同,有时也能看到早期经典着作中叙述的佛塔造型。属于此类的建筑佛塔,没有列为本章讨论的对象。第二部分内容,列出了8位经典作家的着作目录,其中对能够代表此期佛塔度量经的陈嘎瓦·洛追桑布与第斯桑结加措所撰作品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评述,并指出了此期出现的具有普遍特征的两种类型建筑佛塔的实践依据主要出自这两本论着。第六章“结语”对西藏建筑佛塔的历史沿革进行全面的总结,以第四章中提出的叁大建筑佛塔类型为主线,勾勒出具有一般特征的西藏建筑佛塔的历史轨迹,提出由这些类型构成的西藏古代建筑佛塔的几个不同发展阶段。同时,对不同类型建筑佛塔的区域性特征进行归纳,以二层塔阶式佛塔为例,基本可分为阿里地方风格、西藏传内地风格、卫藏地方风格叁种具有区域特征的建筑佛塔。另外,之所以西藏建筑佛塔能够发展到现在的状况,其基本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17-18世纪以来的有关着作,尤其是17世纪以来由第斯桑杰加措规定的佛塔度量经,几乎成为通行于全藏的佛塔艺术实践的范本。通过本文,首先对西藏古代建筑佛塔历史沿革的基本情况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其次对西藏古代建筑佛塔的源流做出了比以往的研究认识具有更加细致的推测。尤其是对佛塔本身的早期形态的论述,以及西藏建筑佛塔转变为本土化过程的情形,以历史实物为依据,通过文献与考古类型学方法的结合而展开的。这种途径的论述,将有助于以一种较为科学的史观来理解西藏建筑佛塔的源流。再次,不但对西藏建筑佛塔的一般知识背景,如修建佛塔的一般过程、主要类型等,而且对西藏古代建筑佛塔的文化及其演化将会提供一种更加全面的参照。(本文来源于《西藏大学》期刊2008-04-23)
古代建筑佛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藏古代建筑佛塔是西藏传统佛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藏传统宗教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尽管过去关于西藏宗教文化的研究中,曾有学者对西藏古代佛塔做过一些相关的研究,对传统佛塔的最为基本的种类如八大善逝佛塔的来源、相关历史背景,以及对专门区域或地点的佛塔做出了非常有益的研究与介绍,但至今尚未有人对西藏古代建筑佛塔的历史沿革进行过较为全面地梳理和总结。另一方面而言,在过去的西藏古代建筑佛塔研究中,绝大多数的论文主要借助于文献资料来阐述其相关的知识背景,很少有人通过引用各个历史时期的图像学资料来说明和补证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征的西藏古代建筑佛塔的文化及其历史沿革。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就国内外对西藏古代建筑佛塔的研究而言,具有针对的专题性论文并不算很多。关于西藏古代建筑佛塔的整体研究当中,所涉及到的历史沿革及其分期的论文更是凤毛麟角。鉴于此,本文通过参阅西藏佛教与本教经典作家们的相关作品、前辈学者们对西藏古代佛塔所做研究成果、以及搜集西藏各地区各时期的古代佛塔的图像学资料,试图以包括修建佛塔的一般过程、经典作品划分出的和考古类型学划分出的佛塔的基本种类在内的西藏古代建筑佛塔的历史沿革为论述的主线,对具有同时性、历时性的西藏古代建筑佛塔的内容和特征进行描述与分析,从而提出西藏古代建筑佛塔所经历的一般演变过程。最终,勾勒出西藏古代建筑佛塔的大致演变的轮廓,为其提供一个今后可以作为参照的初步分期框架,使西藏古代建筑佛塔相关领域的研究,引向更高台阶而添砖加瓦。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图像学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实物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涉及到西藏古代建筑佛塔相关问题的区域进行了多方探听与寻找可利用的线索。与本文主题相关的区域有古代印度(包括今巴基斯坦、阿富汗、克什米尔、尼泊尔、拉达克、印度等)、我国的西藏、新疆、内蒙、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北京、河北、陕西、山西、浙江等十几个省区。在正式写作过程,尽管除了西藏外上述区域都未能实地造访,但与本文主题相关的资料采取了图书索引检索,电子文献的搜索而达到了尽量搜齐的目的。全文共分六章,涉及本主题研究的重点内容共有四章,为第二章至第五章。第一章“绪论”首先,对本文主题的研究状况、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其次,主要讨论了“佛塔”在梵藏语言中的概念界定及其相对应的造型艺术表现形式、古代印度历史上这一概念的不同层面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演化与藏语中佛塔概念所对应艺术形式之间的异同关系;同时,对古印度佛塔的起源、外观造型的大致演变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利用有关藏文文献,对建造佛塔的一般过程、佛塔不同结构的象征寓意、经典作品所划分出的佛塔的主要类型等问题做了扼要介绍。第二章“西藏建筑佛塔的不同发展阶段”共由两个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内容重点讨论佛塔在西藏的起源问题;第二部分阐述了西藏建筑佛塔的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部分内容中,根据藏文中不同历史的记载,讨论佛塔最初传入西藏的相关历史背景及其时间问题,并试图通过西藏地区古代岩画中出现的“塔造形”或“塔形图”,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氛围做出尽可能地分析,将其置于整个古代中亚文化相互融汇的历史视野中来进行相关讨论,觅寻西藏地区古代岩画中出现的塔造形或塔形图与其具有相似或相同特征的古印度佛塔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从而以文献提供的历史信息与西藏古代岩画中出现的塔造形实物标本相结合,为深入讨论佛塔最初传入西藏地区的相关问题提供一个值得商榷的研究思路与平台。这一平台的基点,便是质疑传统史书所持的佛塔传入西藏的时间为悉补第二十七代王拉托托年赞时期,与此相反而本文所持的观点认为,佛塔造型传入西藏的时间至少可能推前至公元1世纪前后。第二部分内容阐释了西藏建筑佛塔经历的几个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划分这种阶段的历史、文化、宗教基础与氛围。同时,概括地提出了西藏古代建筑的叁个大的发展阶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这叁个发展阶段分别为“吐蕃王朝时期(7世纪至9世纪)”;“前宏期至15世纪(10世纪至15世纪)”;“16世纪至19世纪”。第叁章“吐蕃王朝时期建筑佛塔”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根据文献提供线索,追述和梳理自吐蕃王朝的缔造者吐蕃第叁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至朗达玛期间长达二百余年的时间里,文献中所记载的吐蕃境内修建佛塔的历史背景及建筑佛塔的相关信息。文献中涉及修建佛塔的赞普分别有松赞干布赤德祖丹或美阿琮、赤松德赞、赤德松赞或穆迪赞普、赤祖德赞或热巴坚共五位赞普。同时,通过目前仍遗留而造型上能够反映出此期作品特征的考察,尽可能对文献提供的此期佛塔造型信息进行复原性的描述。第二部分以能确定或可能属于此期的现存实物标本,以及保持此期建筑佛塔特征而未遭到破坏之前的图片和文字记录为依据,对吐蕃王朝时期建筑佛塔的基本状况做了简单的分析介绍。第四章“前宏期至15世纪时期的建筑佛塔”内容上可分为叁大部分,共六节。第一部分阐述此期具有普遍性特征的建筑佛塔;第二部分对进入到西藏建筑佛塔的这个发展阶段里,所呈现出的外观形式多样性的建筑佛塔进行简要介绍;第叁部分介绍和简单评述这个阶段中出现的藏族学者自己撰写且涉及到关于佛塔度量经、建塔仪轨等方面的经典着作。第一部分内容以本章的第一节“具有普遍特征的佛塔”为标题,对此期所出现的具有普遍特征的西藏建筑佛塔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其中,分为叁个大的建筑佛塔类型:1、两层塔阶式建筑佛塔;2、叁层塔阶式建筑佛塔;3、无十善塔阶座的四层塔阶式建筑佛塔。这叁大类型的建筑佛塔既是此期西藏建筑佛塔历史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具有时代性和历时性特征的佛塔艺术表现形式,也是本文中分析和阐述西藏古代建筑佛塔历史沿革的重点研究内容。通过本节的论述与相关实物标本的举例,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节的内容是前所未有的归纳总结和本文中的独到新颖之处。在上述不同类型建筑佛塔的具体分析中,通过图板与线图的展示,同样从中可以领会到不同类型建筑佛塔的区域性特点与艺术表现形式的流派风格。这些内容均为此期西藏古代建筑佛塔历史沿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代表的既是自吐蕃王朝以来原有佛塔艺术表现形式的延续上取得的成就,也是西藏古代建筑佛塔发展史上出现的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在这一发展阶段的后期,出现了直到目前我们所共知的结构完备的佛塔艺术形式。以菩提塔为标本,它有塔基或塔座、十善塔阶座、四层塔阶、塔瓶座、塔瓶(吹扳︽斑︽)、方座、方、平头、莲花轮座、相轮、伞、伞盖、日月、顶脊宝珠、以及相轮之上而掩于伞内的大悲陀罗尼咒的结构所构成。这种完备结构佛塔艺术形式的出现,既显示了西藏古代建筑佛塔发展史上一个绚丽缤纷时代的结束,又预示着一个佛塔艺术表现形式趋向更加臻于程式化和单一划时代的到来。第二部分内容中,作为此期西藏建筑佛塔呈现出绚丽缤纷景象的另一种现象,便是在这一发展阶段中出现的噶当塔、万佛塔、一百零八塔、过街塔等不同形式的建筑佛塔。这一部分内容中,专列四节对上述不同表现形式的建筑佛塔的基本情况做了简要的介绍。同时,可结合上一部分内容,我们能在此期的佛塔中找到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几乎是西藏建筑佛塔的所有艺术表现形式。第叁部分内容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对至少于13世纪出现、直至此期的下限15世纪期间,藏族学者自己撰写的佛塔相关经典着作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略介绍。列出了直接与佛塔度量经有关的6部着作目录,其中1部是完成于14世纪至15世纪期间的苯教大师喜绕坚参的雍仲苯教佛塔度量经。这些着作的出现,表明了西藏佛塔艺术实现本土化审美观念的到来,为后期历史中西藏佛塔造型艺术的定格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实践者提供了艺术指南。第五章“16世纪至19世纪时期的建筑佛塔”分为两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为具有普遍特征的建筑佛塔;第二部分内为佛塔相关的着作。第一部分内容中,叙述了此期西藏建筑佛塔的基本情况,重点阐述具有普遍特征的建筑佛塔。16世纪时期的西藏建筑佛塔基本承袭了14世纪中后期至15世纪初叶以来结构完备的外观造型,除了在细部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尺寸大小或实践者对于造型的处理方式选择而带来的与前一时期不同的表现外,其余特征基本与现行佛塔的造型无多大差别。当然,在类型上,由于实践者所依据的经典不同,有时也能看到早期经典着作中叙述的佛塔造型。属于此类的建筑佛塔,没有列为本章讨论的对象。第二部分内容,列出了8位经典作家的着作目录,其中对能够代表此期佛塔度量经的陈嘎瓦·洛追桑布与第斯桑结加措所撰作品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评述,并指出了此期出现的具有普遍特征的两种类型建筑佛塔的实践依据主要出自这两本论着。第六章“结语”对西藏建筑佛塔的历史沿革进行全面的总结,以第四章中提出的叁大建筑佛塔类型为主线,勾勒出具有一般特征的西藏建筑佛塔的历史轨迹,提出由这些类型构成的西藏古代建筑佛塔的几个不同发展阶段。同时,对不同类型建筑佛塔的区域性特征进行归纳,以二层塔阶式佛塔为例,基本可分为阿里地方风格、西藏传内地风格、卫藏地方风格叁种具有区域特征的建筑佛塔。另外,之所以西藏建筑佛塔能够发展到现在的状况,其基本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17-18世纪以来的有关着作,尤其是17世纪以来由第斯桑杰加措规定的佛塔度量经,几乎成为通行于全藏的佛塔艺术实践的范本。通过本文,首先对西藏古代建筑佛塔历史沿革的基本情况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其次对西藏古代建筑佛塔的源流做出了比以往的研究认识具有更加细致的推测。尤其是对佛塔本身的早期形态的论述,以及西藏建筑佛塔转变为本土化过程的情形,以历史实物为依据,通过文献与考古类型学方法的结合而展开的。这种途径的论述,将有助于以一种较为科学的史观来理解西藏建筑佛塔的源流。再次,不但对西藏建筑佛塔的一般知识背景,如修建佛塔的一般过程、主要类型等,而且对西藏古代建筑佛塔的文化及其演化将会提供一种更加全面的参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代建筑佛塔论文参考文献
[1].格旺.西藏古代建筑佛塔历史沿革研究[J].赤子(下旬).2016
[2].夏格旺堆.西藏古代建筑佛塔历史沿革的初步研究[D].西藏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