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聚甲氧基硅氧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硅树脂,湿固化,耐高温,PMOS
聚甲氧基硅氧烷论文文献综述
张军营,梁璐,马嘉浩,程珏,韩雁明[1](2017)在《耐高温湿固化侧甲基甲氧基聚硅氧烷的固化与性能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侧甲基甲氧基聚硅氧烷(PMOS)湿润性好、耐高温,可用于石英纤维增强的Si O 2复合材料和石器的疏水处理。本文针对PMOS的潜在用途,设计了固化装置,通过IR表征了固化物结构,研究了催化剂、固化工艺等对固化行为的影响,并由凝胶时间推算了固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同时研究了PMOS固化物的耐热性能、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PMOS固化形成的高交联密度有机硅材料760℃时失重为10%,80℃时贮能模量E'为2.5×10~8 Pa,80℃时损耗模量E"为3.2×10~6Pa,在-18℃时耗能因子tanδ达到峰值0.06,PMOS固化物在耐热失重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等方面都优于一般的有机硅材料。(本文来源于《粘接》期刊2017年12期)
江振林,王朝生,王华平,季诚昌,刘启富[2](2015)在《1,1,1,3,5,5,5-七甲基-3-[2-(叁甲氧基硅烷基)乙基]叁硅氧烷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七甲基叁硅氧烷(MDHM)、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VTMS)为原料,氯铂酸的异丙醇溶液为催化剂,采用硅氢加成反应,在氮气保护下合成1,1,1,3,5,5,5-七甲基-3-[2-(叁甲氧基硅烷基)乙基]叁硅氧烷(β-HTEOs),并用气相色谱-色谱连用(GC-MS)、核磁共振谱(1 H-NMR、29Si-NMR)、傅里叶红外变化光谱(FT-IR)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通过探讨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原料配比以及催化剂浓度对硅氢加成反应的影响,得到β-HTEOs合成的最优化条件,采用视频接触角仪测定其在玻璃基材上润湿铺展情况,表明β-HTEOs在玻璃基材上完全铺展,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5年24期)
李相元,刘慧娟,张军营,程珏,韩雁明[3](2015)在《线型聚甲基甲氧基硅氧烷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甲醇、甲基含氢硅油为原料,通过醇解反应制备了聚甲基甲氧基硅氧烷,考察了催化剂、溶剂及反应时间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硅谱(~(29)Si-NMR)确认了产物结构。结果表明,催化剂为季铵碱溶液,溶剂为四氢呋喃,反应温度为30℃,可得到澄清透明状液体,FT-IR及~(29)Si-NMR均结果表明产物结构中含有Si-O-CH3基团,所得产物为聚甲基甲氧基硅氧烷,为该类聚硅氧烷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北京粘接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暨粘接剂、密封剂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09-22)
徐涛,刘鹤,商士斌,宋湛谦,邹开飞[4](2015)在《马来海松酸改性甲氧基封端聚硅氧烷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马来海松酸(MPA)、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γ-氨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的水解物(HAPMS)和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DMDMOS)为原料,在不需要溶剂的条件下,采用一锅法合成了一种侧基含有MPA基酰亚胺杂环(MPABI)的甲氧基封端聚硅氧烷树脂(MP-MOS),并利用核磁共振(1H-NMR、13C-NMR)和红外光谱(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MP-MOS树脂无需催化剂就可室温硫化成具有一定强度的涂膜。利用热重分析(TGA)和差式扫描量热法(DSC)表征了MPMOS树脂室温固化物,数据表明,其具有耐高低温性能。(本文来源于《涂料工业》期刊2015年06期)
于淼[5](2015)在《含甲氧基和氟原子多苯基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的合成及色谱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发展,色谱尤其是气相色谱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机遇在于色谱仪器和分析方法等相关技术手段的完善为气相色谱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挑战在于伴随着新的环境污染物和各种分子量高、沸点相近、结构相似化合物的出现,人们对气相色谱的分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固定相是气相色谱分离的核心。目前国内外对于聚硅氧烷类固定相的研究较多,但这些固定相对环境污染物中芳烃异构体的分析结果并不理想。因此有必要研制出与被分析物质分子间作用力更具特异性的新型固定相,以得到一系列适用于芳香族环境污染物及工业产品分析的气相色谱专用固定相。本论文的工作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含甲氧基和氟原子多苯基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的合成。合成路线是:以3,4,5-叁甲氧基苯甲醛、3,4-二氟苯甲醛为起始原料合成相应取代基的苯偶姻、苯偶酰,然后与二苄基甲酮反应得到3,4-二(3,4,5-叁甲氧基苯基)-2,5-二苯基环戊二烯酮、3,4-二(3,4-二氟苯基)-2,5-二苯基环戊二烯酮;以D4和D4Vi为原料,在碱胶的催化作用下开环聚合得到甲基乙烯基硅生胶;两种环戊二烯酮在高温下分别与甲基乙烯基硅生胶进行Diels-Alder反应,得到3,4-二(3,4,5-叁甲氧基苯基)-2,5-二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3,4-二(3,4-二氟苯基)-2,5-二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2)含甲氧基和氟原子多苯基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的色谱性能评价。将合成的两种多苯基接枝聚硅氧烷通过静态涂渍法制成气相色谱毛细管柱,并对其耐温性、柱效、极性、选择性等色谱性能进行考察。热重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固定相均有着良好的耐温性,其中3,4-二(3,4,5-叁甲氧基苯基)-2,5-二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的热稳定性更好,最高使用温度可达到380℃。两种固定相柱效较高,其中3,4-二(3,4-二氟苯基)-2,5-二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色谱柱的柱效达到了3876 plate/m。同时,麦氏常数显示,两种固定相均表现出中等极性。此外,两种固定相对Grob试剂的分离结果说明其内壁惰性和分离选择性良好。最后将两种固定相对芳烃位置异构体、单环芳烃、多环芳烃、芳烃混合物进行分离,取得了很好的分离效果。这主要是由于两种固定相侧链含有苯环高度集中的四苯基苯基基团,可以产生富电子的离域共轭大Π键,可极化率高,分离选择性强,同时由于甲氧基和氟原子的引入使固定相极性得到进一步增强。这两种聚合物被用作气相色谱固定相时,能与溶质分子间产生较强的诱导偶极力和色散力,适合分离极性和弱极性物质,具有较大的研发与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5-25)
张桢,王庭慰,狄超[6](2015)在《1,3-双[3-(1-甲氧基-2-羟基丙氧基)丙基]封端聚硅氧烷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3-双[3-(1-甲氧基-2-羟基丙氧基)丙基]四甲基二硅氧烷和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为原料,通过阳离子催化开环聚合制备了1,3-双(3-(1-甲氧基-2-羟基丙氧基)丙基)封端聚硅氧烷,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种类及加入量对于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24h,浓硫酸作为催化剂加入量为反应物质量的0.3%,此时反应拥有最高的转化率。通过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光谱对产物进行了表征。(本文来源于《高分子通报》期刊2015年01期)
方进,刘秀英,潘金鹏[7](2014)在《1,3-二[3-(环氧乙基甲氧基)丙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和烯丙基缩水甘油醚为原料,以氯铂酸为催化剂,以四氢呋喃为溶剂,在温和条件下经硅氢加成合成了1,3-二[3-(环氧乙基甲氧基)丙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产物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表征。考查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溶剂、原料摩尔比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当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和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的摩尔比为1:3,催化剂用量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质量的0.016%,在0-10℃下于四氢呋喃溶剂中搅拌反应12 h,产物摩尔转化率可达89.5%。(本文来源于《武汉纺织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李相元,刘慧娟,张军营,程珏,韩雁明[8](2014)在《线型聚甲基甲氧基硅氧烷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甲醇、甲基含氢硅油为原料,通过醇解反应制备了聚甲基甲氧基硅氧烷,考查了催化剂、溶剂及反应时29间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硅谱(Si-NMR)确认了产物结构。结果表明,29催化剂为季铵碱溶液,溶剂为四氢呋喃,反应温度为30℃,可得到澄清透明状液体,FT-IR及Si-NMR结果均表明产物结构中含有Si-O-CH基团,所得产物为聚甲基甲氧基硅氧烷,为该类聚硅氧烷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粘接》期刊2014年11期)
宫艳强,杜明朋,李美江[9](2014)在《甲氧基封端聚硅氧烷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羟基封端聚硅氧烷与甲氧基硅烷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通过缩聚反应制备了甲氧基封端聚硅氧烷,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仪对其化学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容量法研究了反应前后羟基含量的变化,考察了反应条件对该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反应条件:羟基与甲氧基摩尔比为1∶10,催化剂选用二月桂酸二丁基锡,用量为1.2%(质量百分数),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6h.(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张卡,沈敏敏,吴昆,刘海峰[10](2010)在《聚苯基甲氧基硅氧烷改性环氧树脂的阻燃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氧指数(LOI),UL-94,热失重(TGA)等手段考察了聚苯基甲氧基硅氧烷(PPMS)改性对环氧树脂(E-20)固化体系阻燃性能的影响.相比未改性环氧体系,当m(E-20)∶m(PPMS)=73∶时,改性环氧体系的LOI由纯E-20环氧树脂的17.5%上升到21.5%;水平火蔓延速率由36.23 mm/min降低到26.60 mm/min;质量损失为5%时的热分解温度由134.7℃上升到163.0℃,750℃时残炭量由0.21%增加到25.79%.此外,还通过红外光谱对燃烧后的残炭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相关阻燃机理.(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0年11期)
聚甲氧基硅氧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七甲基叁硅氧烷(MDHM)、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VTMS)为原料,氯铂酸的异丙醇溶液为催化剂,采用硅氢加成反应,在氮气保护下合成1,1,1,3,5,5,5-七甲基-3-[2-(叁甲氧基硅烷基)乙基]叁硅氧烷(β-HTEOs),并用气相色谱-色谱连用(GC-MS)、核磁共振谱(1 H-NMR、29Si-NMR)、傅里叶红外变化光谱(FT-IR)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通过探讨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原料配比以及催化剂浓度对硅氢加成反应的影响,得到β-HTEOs合成的最优化条件,采用视频接触角仪测定其在玻璃基材上润湿铺展情况,表明β-HTEOs在玻璃基材上完全铺展,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甲氧基硅氧烷论文参考文献
[1].张军营,梁璐,马嘉浩,程珏,韩雁明.耐高温湿固化侧甲基甲氧基聚硅氧烷的固化与性能探索[J].粘接.2017
[2].江振林,王朝生,王华平,季诚昌,刘启富.1,1,1,3,5,5,5-七甲基-3-[2-(叁甲氧基硅烷基)乙基]叁硅氧烷的合成与表征[J].材料导报.2015
[3].李相元,刘慧娟,张军营,程珏,韩雁明.线型聚甲基甲氧基硅氧烷的合成研究[C].北京粘接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暨粘接剂、密封剂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5
[4].徐涛,刘鹤,商士斌,宋湛谦,邹开飞.马来海松酸改性甲氧基封端聚硅氧烷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涂料工业.2015
[5].于淼.含甲氧基和氟原子多苯基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的合成及色谱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
[6].张桢,王庭慰,狄超.1,3-双[3-(1-甲氧基-2-羟基丙氧基)丙基]封端聚硅氧烷的合成[J].高分子通报.2015
[7].方进,刘秀英,潘金鹏.1,3-二[3-(环氧乙基甲氧基)丙基]-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的合成[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4
[8].李相元,刘慧娟,张军营,程珏,韩雁明.线型聚甲基甲氧基硅氧烷的合成研究[J].粘接.2014
[9].宫艳强,杜明朋,李美江.甲氧基封端聚硅氧烷的制备与表征[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10].张卡,沈敏敏,吴昆,刘海峰.聚苯基甲氧基硅氧烷改性环氧树脂的阻燃性能研究[J].精细化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