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玛牧特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玛牧特依,流传情况,当代价值
玛牧特依论文文献综述
景志明[1](2018)在《试论《玛牧特依》的内容特色、流传与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彝族古文献《玛牧特依》是彝族历史文化重要的传承载体。通过梳理其基本内容,分析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流传形式,揭示其文献史料性、哲学思维、教育性、语言学元素、民族习惯法、廉政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潜在价值,为当代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吉木次初[2](2017)在《试论彝族古典文献《玛牧特依》的教育思想在传统教育中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玛牧特依》作为一部教育经典着作,在卷帙浩繁的彝文文献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产生年代久远,内容贴近生产生活,具备丰富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在彝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论述这部彝族教育经典具备的教育思想在传统教育中的体现。(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7年08期)
朱阿依[3](2015)在《关于《玛牧特依》汉英翻译的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一篇关于文化类文本的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原文本是罗家修收集整理的《玛牧特依(彝文版)》和吉格阿加翻译的《玛穆特依(彝汉文对照)》,到目前为止该书还没有英文译本出版发行。《玛牧特依》的主要内容涵盖家庭伦理、社会秩序、人生哲理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个案。其主要目的是教人向善,引导人们过符合彝族传统社会道德标准的生活。此次翻译重点是将《玛牧特依》中第叁章到第七章译成英文,将这一部着名的彝族传统道德经典展现在世界面前,为中外人士拨开凉山神秘的面纱,了解和研究凉山民俗提供帮助和指南,有助于增进民族相互了解,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国际交流合作。在翻译过程中,笔者以交际和语义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使用音译、直译与意译、增译等翻译方法和策略,以达到忠实原文并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本实践报告描述了整个翻译过程,论述了翻译项目的背景、目标、意义,并对原作进行分析与评价,做好充分的译前准备。通过选取一定数量的例子进行翻译分析,对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采取切实可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该报告总结了本次翻译中的不足之处及个人经验。通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得出结论,即翻译此类文化类文本,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良好的翻译技巧,同时还需对两种文化非常了解,才能在准确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准确地道地用词和表述。(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5-03-20)
马飞[4](2013)在《彝族传统教育经典《玛牧特依》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民族。在浩如烟海的彝族文献中,《玛牧特依》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彝文古籍文献。《玛牧特依》在凉山彝族地区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它所包含的文明、勤劳、善良、诚信、团结、和谐等优秀的思想内容属于人类社会真、善、美的主题思想,是人类社会永恒不变的真理。《玛牧特依》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手法,诗性的语言,对人一生的发展展开了论述,读来朗朗上口,韵律十足。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宗教文化、哲学思想和社会文化。《玛牧特依》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彝族人的生存哲学,是彝族社会评判是非得失的标准,是彝族先民人生观、价值观的总集。本文重点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形式、内容、功能以及教育现状等方面对《玛牧特依》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和研究,最终从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提出了建议和思考。本文主要包括叁个部分:第一章首先探讨了《玛牧特依》的成书年代及其作者,并对其性质、特征进行了总结。第二章主要从功能产生的背景、阶级统治的功能、教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几个方面对《玛牧特依》在彝族传统社会中的功能进行了分析。第叁章从家庭、社会、学校叁个领域对《玛牧特依》在教育中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建议和思考。(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3-05-09)
阿育几坡,刘亭园[5](2012)在《彝族道德经典《玛牧特依·伦理篇》新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彝族的先民在凉山彝族支系古侯、曲尼进入凉山之前就将自己道德伦理总结在《玛牧特依》之中,训诫彝族人民严格按照《玛牧特依》的规范为人处世。但由于历史和现实中没有学术机构、学者对《玛牧特依》进行权威地释义,致使人们对《玛牧特依》内容的理解存在"众说纷纭"的现象。本文根据自然现象、事物发展的逻辑重新解释了《玛牧特依˙伦理篇》的内涵。(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11期)
史军,潘煦[6](2011)在《解读《玛牧特依》——基于道德哲学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玛牧特依》是陈述时年道德的经典之作,它立足于生肖记年,以十二年为一轮,指涉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的道德训诫,托载了川滇大小凉山彝人的"实践理性"。本文拟以道德哲学的视角,对《玛牧特依》中血缘——伦理的人伦秩序和伦理——教化——道德的存在形态进行解读,阐释川滇大小凉山的彝族伦理精神。(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9期)
马史火,冯英[7](2009)在《古彝文献《玛牧特依》中的幼教思想及特点述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彝文献《玛牧特依》蕴涵着丰富的幼教思想,是指导彝族传统家庭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经典着作。书中对不同阶层家庭的儿童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教育要求,在教育活动中,提倡早期教育、依龄施教和学以致用,强调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这些优秀的幼教理念,至今对彝族社会家庭教育起着积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于蕾[8](2008)在《从《玛牧特依》看凉山彝族民族教育的文化中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玛牧特依》是流传于大小凉山彝族地区的一部重要史献,是彝族社会流传甚广的教育经典。本文从《玛牧特依》的兴衰看彝族社会民族教育的文化中断,从而得出处理好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一各少数民族面临的首要文化问题。(本文来源于《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期刊2008年11期)
蒋立松[9](2007)在《彝族传统教育经典《玛牧特依》主要内容及特征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彝族传统教育经典《玛牧特依》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家庭伦理、社会秩序、人生哲理等方面,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地方性知识传统、诗性传统、群众性等方面。《玛牧特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有价值的研究个案,它是一部"活"的典籍,在彝族认同的实现、文化的传承等方面依然有明显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5期)
叶相[10](2005)在《《玛牧特依》综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玛牧特依》之于凉山彝族正如《叁字经》之与汉族传统社会,它是彝族古代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涉及到教育学、政治学、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伦理学等许多内容,是一部全面阐释古代彝族社会的阶级关系、社会结构、道德风尚、风俗习惯不可多得的珍贵古文献。《玛牧特依》全文以男性一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征和行为特点为线索,用精美而富有哲理的尔比概括总结了各个时期应具备的“德”和“行”,教导人们如何处世待人。《玛牧特依》不仅是凉山彝族传统社会内部人与自然,人际关系和行为准则,也是伦理思想和伦理道德的规范,它影响着彝族人的人生观,价值取向,伦理道德观点的形成与发展。 《玛牧特依》是彝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和传承载体。总结了彝族先民创建文化的创造经验,反映了彝族先民山居牧耕的生活方式,适应了彝族传统家庭的社会结构,其中蕴涵着彝族先哲的生命体验,跃动着民族的生命活力。在彝族社会,以祖灵信仰为核心的毕摩文化已成为具有社会规范性质的一种“势”。《玛牧特依》作为附着于这种“势”的伦理教化经典,宣扬祖灵信仰、传授祖制孝义、规范伦理道德是它的终极主题。 彝族文化经典的书面文学形式以诗歌为主要形式,它所折射的是毕摩群体的是文化特征、感觉方式、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所反映出来的是集体性质较强的彝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精神和审美趣尚,而不是某个作家、诗人独特的个性特征。《玛牧特依》以美好的诗句宣扬崇高的道德情操,它的传统原则是以道德指导情感。书中在歌颂公正、诚实、谦逊、博爱等优良传统的同时,把美与丑,诚实与虚伪,公正与偏私等相互对比,达到了鲜明的艺术效果。 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古典解释学等理论与方法对《玛牧特依》(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5-04-28)
玛牧特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玛牧特依》作为一部教育经典着作,在卷帙浩繁的彝文文献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产生年代久远,内容贴近生产生活,具备丰富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在彝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论述这部彝族教育经典具备的教育思想在传统教育中的体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玛牧特依论文参考文献
[1].景志明.试论《玛牧特依》的内容特色、流传与当代价值[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吉木次初.试论彝族古典文献《玛牧特依》的教育思想在传统教育中的体现[J].戏剧之家.2017
[3].朱阿依.关于《玛牧特依》汉英翻译的实践报告[D].西南科技大学.2015
[4].马飞.彝族传统教育经典《玛牧特依》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5].阿育几坡,刘亭园.彝族道德经典《玛牧特依·伦理篇》新解[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6].史军,潘煦.解读《玛牧特依》——基于道德哲学的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7].马史火,冯英.古彝文献《玛牧特依》中的幼教思想及特点述略[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8].于蕾.从《玛牧特依》看凉山彝族民族教育的文化中断[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
[9].蒋立松.彝族传统教育经典《玛牧特依》主要内容及特征初探[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0].叶相.《玛牧特依》综合研究[D].四川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