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日比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语量词,日语量词,枚,语义比较
汉日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操姗姗[1](2019)在《汉日量词“枚”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和日语均通过使用丰富的量词来表达数量。日语量词多借用汉语量词,并在长期使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点。"枚"作为一个古今通用的常用量词,在汉语和日语中,语义和语用有异有同。汉语量词"枚"的使用范围呈现出由小到大,又由大逐渐变小直至萎缩的演变过程;而日语量词"枚"的发展趋势则是从无到有,使用范围逐步增加,而后减少,又复增加的演变过程。(本文来源于《昆明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水源[2](2019)在《汉日网络新语·流行语构词法比较――以2009~2018年新语·流行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照语言学理论和语料分析,聚焦考察汉日网络新语·流行语的构词法异同,并试图探索中日语言文化的互动机制,旨在开拓构词研究的新视角,并对其异同原因进行阐释。总体看来,汉日网络新语·流行语构词法"大同小异"。"大同"体现在都可以分为新造语、借用语和转用语叁类;都具有追新求异和简化趋势。"小异"表现为汉语构词法呈"形义统一"模式,很少突破现有的语法形态规范,多运用有限的语音形式去丰富词汇系统;日语构词法呈"形义多容"模式,部分词语流行后语法形态发生变化,结合外来语促进构词方式发展。二者构词法的异同来自汉、日民族对语言演化传播识解和语言特质的异同。(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期刊2019年06期)
陶雪璐[3](2019)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日比较句对比分析——以《罗生门》及其中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句在汉语中多以"比"字句的形式出现。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语际活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编码—传递—解码"这一过程,而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语用现象。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依据,从语义、语用及译本对比叁个方面,对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中的比较句进行对比分析。在句式结构上,将《罗生门》中的比较句归纳为四种类型。在语义层面上,主要对比较句的语义范畴平比、差比、极比进行了阐述。在对比分析层面,可以发现各个译本对于原句的翻译有相似也有不同。(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期刊2019年03期)
张艳[4](2019)在《方位词“前”认知意义的汉日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在日汉语中是较为常见的汉字,方位词是它最为常见的使用方式,空间义是它的基本义。日、汉语中"前"的空间义基本相同,"前"这一方向都是根据参照物决定的。在时间领域,日、汉语的"前"既可以表示过去又可以表示未来,但两者"前"的时间隐喻具有不对称性,日语常用前后轴来隐喻时间,而汉语则既使用前后轴,也使用上下轴。"前"在社会地位领域和状态领域的认知意义,在日汉语中基本相同,但日语"前"还存在向助数词转用的情况。(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期刊2019年01期)
胡笑铭[5](2018)在《汉语修辞格体现的文化特征与汉日修辞的文化特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修辞博大精深,其能够体现出民族文化。在文中就汉语修辞格所体现的文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就汉日修辞的文化特征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8年29期)
赵宏,张萌[6](2018)在《汉日同形语“绝对”与「絶対」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和日语中有许多同形语,这些同形语一方面能够给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带来学习上的便利,另一方面也经常会引起误用。这是因为汉日两种语言中既存在像"手纸""娘"这样在含义上有很大区别的同形语,也有在含义和用法上有着细微区别的同形语。本文主要从语义特征方面入手,对汉日语同形副词"绝对"和「絶対」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为日语学习者提供汉日同形语学习方面的帮助。(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8年25期)
曲岩松,李延坤[7](2018)在《汉日新闻语篇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转述言语在新闻语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转述言语的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会影响到大众对新闻报道的感受和态度等。以《人民日报》和《朝日新闻》的报道为研究语料,对汉日新闻语篇中转述言语的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进行考察。结果发现,汉语新闻报道倾向于使用间接引语,而日语新闻报道更倾向于使用直接引语。对消息来源的处理,两者基本一致,通过运用"明确的消息来源"来增强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陈晓艳[8](2018)在《汉日形容词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比较法,从界定、分类、句法功能及各自特有的用法等方面对汉、日形容词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日语教学中的形容词实际应用问题进行举例分析,以丰富汉日词汇比较研究、促进日语词汇教学。汉、日形容词的界定都还存在争议,汉语形容词的鉴别尤显复杂。汉、日形容词都有多种分类方式,虽然不尽相同,但在构词方式上却具有相对的一致性。汉语形容词的句法功能多于日语形容词。部分汉语形容词可带宾语,日语形容词则不能;但日语形容词具有词形变化、"时"的功能等一些汉语形容词没有的用法。(本文来源于《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曹奕[9](2018)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日定语标记“的”与“の”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日定语标记“的”和“の”在意义上相似、用法上相异。因此,日本学生在学汉语时常出现“的”的使用偏误。但目前针对此类偏误原因和解决方法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旨在找出的”和“の”的用法差异和偏误规律,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以期为对日汉语教学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本论文最开始为绪论部分,内容包括选题的原因和价值、中外分别关于“的”和“の”的本体、对比和偏误研究成果、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在分别论述了“的”和“の”作为定语标记的用法之后,着重对比了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作定语时两者的用法差异。最后,用表格的方式总结其差异,并从韵律原则、语义靠近原则和语体色彩叁个主要方面分析差异原因。第二章,把从语料库中提取出来的偏误语料进行分类,找出偏误重点,从而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其偏误类型主要为多余和残缺两种,偏误数量最多的是代词作定语的情况。第叁章,分析偏误原因。根据以上本体研究和偏误研究,主要从语法的内在差异和师生自身等方面探究原因。其原因主要包括汉日两种语言的复杂关系、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和教师的因素叁个方面。第四章,针对以上偏误原因提出了教学对策。此部分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堂教学策略中设计的任务型教学法活动和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形式等。最后为结语部分,总结概括了本论文研究结果的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5)
雷小轩[10](2018)在《汉日让步句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汉日语法研究中,让步句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课题,并且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利用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的《汉日对译语料库(第一版)》,分别考察了汉日语让步句中具有代表性的“即使”句和「テモ」句,并且发现在该两种句式中频繁地使用否定这一语言现象。本稿以此为契机,试图探讨了让步与否定的关系,并就汉日让步句的异同也做了相关分析。首先在明确了本稿对于否定和前项语境O的判定后,笔者根据前项语境O与前件P的紧密度,将让步句分为融合型、分离Ⅰ型、分离Ⅱ型叁类,并据此考察分析了汉日让步句。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汉日让步句的主要不同之处体现在显性前项语境和分离Ⅱ型的比例上。本稿回顾整理了历来对让步句进行的研究,发现在前项语境和让步句的分类方法上,汉日语体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这或许可以解释汉日让步句在显性前项语境和分离Ⅱ型的比例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另外,就汉日让步句的相同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1)「テモ」句中也存在着同“即使”句一样重要的前项语境;(2)汉日让步句在融合型和分离型上占比均衡,分别约为50%;(3)否定在汉日让步句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而笔者又从语义和语用两方面讨论了让步和否定的关系。让步和否定在语义上的关系体现为:融合型中,O与P互为否定关系,且P与Q的关系和人类的普遍认知相背离;分离Ⅰ型中,否定关系发生在条件项P’与P或者结果项Q’与Q之间,同时,P与Q的关系也和人类的普遍认知相背离;分离Ⅱ型中,前项语境O与前件P互为否定。让步和否定在语用上的关系则体现为预期的否定。该预期在融合型和分离Ⅰ型中表现为通过人类的普遍认和或既存推论得出的心理预估,在分离Ⅱ型中表现为由于前项语境O和前件P的共起而激发的对于整体事件的发展方向的心理预估。(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4-20)
汉日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对照语言学理论和语料分析,聚焦考察汉日网络新语·流行语的构词法异同,并试图探索中日语言文化的互动机制,旨在开拓构词研究的新视角,并对其异同原因进行阐释。总体看来,汉日网络新语·流行语构词法"大同小异"。"大同"体现在都可以分为新造语、借用语和转用语叁类;都具有追新求异和简化趋势。"小异"表现为汉语构词法呈"形义统一"模式,很少突破现有的语法形态规范,多运用有限的语音形式去丰富词汇系统;日语构词法呈"形义多容"模式,部分词语流行后语法形态发生变化,结合外来语促进构词方式发展。二者构词法的异同来自汉、日民族对语言演化传播识解和语言特质的异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日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1].操姗姗.汉日量词“枚”的比较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19
[2].水源.汉日网络新语·流行语构词法比较――以2009~2018年新语·流行语为例[J].现代语文.2019
[3].陶雪璐.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日比较句对比分析——以《罗生门》及其中译本为例[J].现代语文.2019
[4].张艳.方位词“前”认知意义的汉日比较研究[J].现代语文.2019
[5].胡笑铭.汉语修辞格体现的文化特征与汉日修辞的文化特征比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
[6].赵宏,张萌.汉日同形语“绝对”与「絶対」的比较研究[J].科技视界.2018
[7].曲岩松,李延坤.汉日新闻语篇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8].陈晓艳.汉日形容词比较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
[9].曹奕.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日定语标记“的”与“の”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10].雷小轩.汉日让步句的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