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村庄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村庄,农村组织机制,村庄空间结构,乡村治理
村庄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张瑶,齐凯,刘庭风[1](2019)在《基于农村组织机制的村庄空间结构演变与预判》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家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因素对农村空间的影响越来越引起规划师的重视。为了突出农村组织机制是村庄空间结构形成与规划的内在原因和原生动力,把握住当今村庄规划建设的源头与方向,本文梳理了几千年来村庄的形成、发展、衰败过程,以《周礼》、皖南村落、侗族款制、华北村庄为例,总结了王权、宗族、社会组织对村庄空间形态的影响和相互作用,以及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70年来,农村治理机构从转型兴盛到疲弱的过程与村庄空间演变过程的一致性。并从农村人口的趋势入手,提出预判,提出在未来城镇化率继续增长的情势下,乡村将重构,分别走向振兴或消亡;振兴的村庄将形成经济运营和社会服务二元管理制,而村庄空间结构会相应转型,形成新形式的村庄公共中心。最后呼吁,村庄空间规划、设计、建设应对农村组织机制转型起反应,作为实现农村新功能与新结构的有效路径,促进农村社区新共同体秩序的建立。(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期刊2019-10-19)
丁波[2](2019)在《驻村帮扶下村庄治理主体结构和行动逻辑——基于T县两村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精准扶贫要求精准帮扶,驻村帮扶有利于贫困村的脱贫致富。"结构-行动"理论框架下的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作为贫困村不同治理主体,其利益诉求并不一致,各自遵循不同的行动逻辑。驻村干部"目标差异"的行动逻辑和村干部"工具理性"的行动逻辑,建构起两种不同理想类型的贫困村治理主体结构,分别是合作型治理主体结构和冲突型治理主体结构。合作型治理主体结构使得驻村干部和村干部有效发挥扶贫作用,冲突型治理主体结构则不利于贫困村的脱贫攻坚。贫困村治理主体结构的优化,需要发挥村干部的主体性作用,完善驻村干部考核机制,平衡扶贫资源禀赋差异性,发挥驻村帮扶对于精准扶贫的最大功效。(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杨海振,任洪珍[3](2019)在《“这口‘振兴井’给村子带来‘大希望’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6月16日讯 麦收时节,平度市店子镇皂河村的麦地里有了比往年任何一个年头都热闹的场景:收割机在田里紧张忙碌着,麦商们则在地头忙着将刚收获的麦子过磅称重。“这些年就没见过收割机跑得这么欢实,是鲁队长他们帮着打的那口‘振兴井’发挥了大作用,亩产从过去的叁(本文来源于《青岛日报》期刊2019-06-17)
张羽[4](2019)在《保持村庄社会结构稳定性的城中村控规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宏观时代背景,与城中村村民想要维持现有的村庄形态和房屋特点,保留原本生活习惯和邻里关系的意愿,以及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新分户安置、居住环境改善、文化习俗延续、公共空间与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等现实问题共同构成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本次论文研究的是保持村庄社会结构稳定性的城中村控规关键技术,选取“城中村社会结构”和“城中村控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研究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步进行论述,实现城中村社会稳定目标,即维持村民人口,让他们乐于在此居住,吸引外出创业人口,让他们有家可回。在提出问题环节,通过文献和案例研究,得出观点:城中村即国内的城中村改造,不管怎样改造,村民都尽可能在原来的村庄地集中居住;由于村民在原村庄地集中居住的特点,那么保持他们社会结构稳定性就变得十分有必要;我们的很多规划没能注意到保持城中村的稳定,使得城中村社会结构遭到了破坏,破坏的原因是什么?控规的不合理。这也是本次论文的研究缘起。此为论文第二章。在分析问题环节,首先从社会结构角度分析村庄向城中村的演变过程,总结出影响城中村社会结构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再通过“现代城市社区”与“城中村社区”对比,建立城中村发展“物质空间——社会群体”理论模型,进而表达保持村庄社会结构稳定的城中村发展观。此为论文的第叁章与第四章。在解决问题环节,基于社会稳定目标,针对村民需求,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内容为基础,结合影响城中村社会结构稳定性关键因素,总结保持城中村社会结构稳定性城中村控规关键技术,再通过具体城中村控规案例进行技术运用与印证。此为论文第五章。最后,在上述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得出论文最终研究成果,并提出研究不足以及进一步展望。(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6-01)
李高峰[5](2019)在《不同类型村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空间管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农”问题关系着国计民生,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效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农村土地利用和管理仍然面临着用地低效粗放、建设布局不合理、生态环境被破坏等问题。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是保护耕地、优化“叁生”用地结构和布局、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的必要途径,也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举措。本文在深入领会国家有关政策措施的基础上,依托和林格尔县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项目研究,结合和林格尔县区域特点,选取产业收入比重等18项特征指标,建立了村庄发展类型分类指标体系,并通过聚类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方法,对全县150个村庄进行了类型划分,最终确定了各类型村庄土地利用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首先通过差异化的选取模型优化所需的主导目标及约束条件,采用最优线性规划模型对不同类型村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其次通过构建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叁生叁线”统筹管控体系,对村庄建设活动实施有效的管控与引导。从而使和林格尔县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更具有针对性,也为不同类型村庄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指明了方向,实现了村土地利用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分类推进乡村发展”目标的衔接。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和林格尔县村庄发展类型分类指标体系由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程度、人口因素、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等5个准则层和产业收入比重等18个指标层构成。(2)和林格尔县150个村庄分为六种类型,分别为产业发展型村庄32个、城郊融合型村庄17个、交通枢纽型村庄4个、农业主导型村庄61个、休闲观光旅游型村庄8个、拆迁归并型村庄28个。(3)不同类型村庄应依据自身土地利用特点和发展趋势,制定差异化的土地利用发展战略导向,成为不同类型村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空间管控的基本出发点和依据。(4)不同类型村庄应制定差异化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以产业发展型的新营子村为例,取经济效益作为规划主导目标,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作为约束条件,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结果更有利于该村今后乡村经济发展。(5)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叁生叁线”统筹管控体系主要包括构建“叁生空间”管控、划定“叁线”管控、分级细化管控叁个方面,其中“叁生空间”实施弹性管控,“叁线”实施刚性管控。村庄各类土地利用活动需严格遵循各类空间的管控规则,最终提出了不同类型村庄土地利用空间管控导向。(6)可根据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结果、空间管控规则及土地利用发展战略,对不同类型村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调整。以新营子村为例进行空间布局优化,优化结果为生活空间增加30.47hm~2、生产空间增加21.71hm~2、生态空间共减少52.18hm~2,减少部分未涉及到生态控制区。优化布局结果体现了该村产业发展型的乡村发展战略方向。(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6)
李旺[6](2019)在《采动中村庄就地重建时机及抗变形结构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我国东部矿区土地资源紧张,压煤村庄迁村困难的问题,必须对采空区进行利用。而传统的村庄就地重建存在周期长等问题,为了缩短重建周期,减少村下采煤对于村民的影响,这就导致了通过建设抗变形房屋来达成在开采期间进行村庄就地重建的目的。而这就需要对采动过程中房屋的就地重建时机及抗不同等级的抗变形房屋所需建设何种的抗变形结构措施进行研究。(1)本文运用概率积分法对地表沉陷过程中的动态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了动态变形中的下沉、水平、倾斜的变形规律,同时确定了地表移动持续时间,并给出了确定的方法。对井下空间释放机理进行了介绍,并给出了计算井下空间的方法。(2)本文将采动过程中工作面上方重建区域,根据时间与区域,按照抗变形指标进行划分,分出重建区域等级,并确定在不同区域,建设对应抗变形等级的房屋时,房屋能够正常使用。本文给出了明确的区域划分方式及房屋抗变形指标,并对抗变形结构措施进行了介绍,以此保证有一个统一的房屋重建体系。运用概率积分法,求出了重建区域剩余变形量的具体计算流程,并根据剩余变形量,给出了动态过程中进行房屋就地重建的整体划分方法。(3)本文运用数值模拟法,分析不同抗变形结构措施下,房屋所能抵抗的抗变形等级,并对不同的抗变形结构措施对建筑物不同部位的保护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为村庄房屋重建所需使用的抗变形结构措施提供参考,并为今后村庄下大规模开采导致的村庄重建研究提供借鉴。(4)本文最后通过某村重建工程,对重建区的区域划分方法进行应用,本文从建房时间、建房面积、建房成本叁个方面,对房屋重建区域、以及重建房屋的抗变形结构措施进行选择,从而选择出合适的村庄重建方案。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对于以后类似的房屋重建工程起到了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孙经纬,戴玉琴[7](2019)在《华南宗族村庄小微权力腐败的生成机制——基于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微权力腐败因其复杂性、隐蔽性而一直难以得到有效根治,成为基层治理的难题之一。选取华南宗族村庄为研究对象,以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对小微权力腐败的生成机制进行科学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对华南宗族的溯源、村庄社会结构特点的分析,得出"华南宗族村庄社会结构正处于裂变之中"这一结论,并依此从社会关系网络裂变与价值规范体系解体两个维度去探讨南方村庄社会结构与村庄小微权力腐败生成之间的关联。(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9年04期)
李翠玲[8](2019)在《从结构制约到志愿参与:民间信仰公共性的现代转化——以一个珠叁角村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民间信仰依附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其公共性带有总体性和强制性色彩。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于个人意志的公益性志愿参与逐步取代强制性结构因素,成为民间信仰公共性的主要来源。一个珠叁角村庄的个案研究显示,尽管民间信仰进入个人选择的领域,但在对社区共同体的渴望、民众责任意识增长、转型社会对新型公共空间的需求、集体经济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继续保持活力,以及传统价值观对社群的重视等因素影响下,民间信仰传统的公共性逐渐向现代型公益慈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社区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社区归属与认同必须通过行动持续"再生产",而且与现代性相适应的新型道德价值观也得以成长发育,促使民间信仰成为推动乡村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文化资源。(本文来源于《民俗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任洋,Jari,Kuuluvainen,姚顺波,薛彩霞,杨柳[9](2019)在《地权结构和村庄民主对农户林业投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民主实施集体林权改革的要求下,通过中国南方集体林区658户农户调研数据,运用两步法Double-Hurdle模型重点研究林地产权结构优化及村庄民主程序对农户林业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林地使用权与处置权优化具有显着的投资激励效应,而林地使用权的投资激励效用不显着。更重要的是,村庄民主能够显着正向调节投资激励效应,主要是林地通过使用权与处置权发挥作用的。可能的解释为村庄民主程序能够显着增强农户对林地使用权与处置权的感知、认知与信心。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叁个方面政策启示:(1)虽然新一轮改革具有一定的投资激励效应,但是法律与制度层面的林地产权制度并未完全落实,基层政府仍有进一步优化和推进改革配套政策有效落实的空间,尤其是要重视林农收益权的提升;(2)相关管理部门须进一步引导农户正确、充分地认知其对于自身林地资源享有的权利,增强农户对林地产权的认知与信心,以加强政策效能;(3)政府仍需推进村庄民主制度建设,加强农民在村庄公共事务决策中的话语权,运用村庄民主程序显化基层群众的政策需求,以辅助政府进行有效的政策供给。(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史玉根[10](2018)在《村庄双层结构让自治更有效》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是广东省清远市试行以村治改革为基础的农村综合改革第6年。从2012年开始,清远市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在英德市的3个乡镇进行试点,将行政村层面的村委会改为片区公共服务站,并在自然村(小组)层面建立新的村委会,形成了自然村与行政村的双层结构。2014年,当(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女报》期刊2018-12-15)
村庄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精准扶贫要求精准帮扶,驻村帮扶有利于贫困村的脱贫致富。"结构-行动"理论框架下的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作为贫困村不同治理主体,其利益诉求并不一致,各自遵循不同的行动逻辑。驻村干部"目标差异"的行动逻辑和村干部"工具理性"的行动逻辑,建构起两种不同理想类型的贫困村治理主体结构,分别是合作型治理主体结构和冲突型治理主体结构。合作型治理主体结构使得驻村干部和村干部有效发挥扶贫作用,冲突型治理主体结构则不利于贫困村的脱贫攻坚。贫困村治理主体结构的优化,需要发挥村干部的主体性作用,完善驻村干部考核机制,平衡扶贫资源禀赋差异性,发挥驻村帮扶对于精准扶贫的最大功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村庄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张瑶,齐凯,刘庭风.基于农村组织机制的村庄空间结构演变与预判[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2019
[2].丁波.驻村帮扶下村庄治理主体结构和行动逻辑——基于T县两村的实证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杨海振,任洪珍.“这口‘振兴井’给村子带来‘大希望’啦!”[N].青岛日报.2019
[4].张羽.保持村庄社会结构稳定性的城中村控规关键技术研究[D].广州大学.2019
[5].李高峰.不同类型村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空间管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6].李旺.采动中村庄就地重建时机及抗变形结构措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7].孙经纬,戴玉琴.华南宗族村庄小微权力腐败的生成机制——基于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J].学术探索.2019
[8].李翠玲.从结构制约到志愿参与:民间信仰公共性的现代转化——以一个珠叁角村庄为例[J].民俗研究.2019
[9].任洋,Jari,Kuuluvainen,姚顺波,薛彩霞,杨柳.地权结构和村庄民主对农户林业投入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10].史玉根.村庄双层结构让自治更有效[N].中国妇女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