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解酸内酯论文-王开放,张梁,辛瑜,曾伟,丁重阳

泛解酸内酯论文-王开放,张梁,辛瑜,曾伟,丁重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泛解酸内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D-泛解酸内酯水解酶,固定化酶,动力学常数

泛解酸内酯论文文献综述

王开放,张梁,辛瑜,曾伟,丁重阳[1](2019)在《D-泛解酸内酯水解酶的固定化及酶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提高D-泛解酸内酯水解酶的利用效率,笔者选择合适的载体对酶进行固定化,在优化固定化条件的同时研究固定化酶的最佳反应条件和酶学性质。结果表明,选择的最佳固定化载体为树脂D380,最佳固定化条件为:酶的吸附添加量为30 U(以1 g湿树脂计),吸附pH 7.0,吸附温度30℃,吸附时间5 h,戊二醛体积分数0.1%,交联时间1 h。在最优条件下得到的固定化酶的比酶活为(11.5±0.12) U/g。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7℃,最适反应pH为7.5。游离酶和固定化酶的动力学常数K_m分别为170.25和207.60 mmol/L。Ca~(2+)对酶促反应有激活作用,Mn~(2+)对该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生物加工过程》期刊2019年02期)

高亮[2](2017)在《酮泛解酸内酯还原酶的克隆表达及其在高效不对称合成D-泛解酸内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D-泛酸,俗称维生素B5,可以维持头发,血液和皮肤的健康,同时它可以作为辅酶A的前体。目前,主要以D-泛解酸内酯和β-丙氨酸为原料通过化学法合成D-泛酸。前体D-泛解酸内酯主要通过化学法合成和水解酶动力学拆分获得,但化学法步骤繁琐,污染环境,而水解酶拆分过程中需要化学外消旋化和酸化内酯化过程,增大了额外的生产成本。因此,开发全新的D-泛解酸内酯合成工艺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本文以酿酒酵母基因组为模板,成功克隆出酮泛解酸内酯还原酶基因SceCPR1,并成功构建了SceCPR1与葡萄糖脱氢酶EsGDH偶联的辅酶循环再生系统,即“一菌双酶”体系,用于高效不对称还原酮泛解酸内酯获得D-泛解酸内酯;SceCPR1和EsGDH蛋白分子大小分别为35 kDa和27 kDa。通过诱导条件优化,最终单位湿菌体中SceCPR1和Es GDH的酶活分别为1179.2 U/g和442.8 U/g。SceCPR1酶学性质表征发现,其最适的pH为5.5,温度45℃,并且酶在45℃下容易变性,但当添加5 mM的NADPH可以保证其温度稳定性;其次,SceCPR1不属于金属离子依赖型还原酶,但是5mM的Fe3+以及大多数有机溶剂对酶活力有抑制作用;底物谱研究发现该酶对于酮泛解酸内酯具有最高的活力,而对于酮泛解酸以及D-或L-泛解酸内酯都无活力;在低底物浓度条件下,测定了SceCPR1的动力学参数,SceCPR1对酮泛解酸内酯和NADPH的Km值分别为0.164 mM和0.029 mM,反应的Vmax分别为131.03 U/mg和137.81U/mg。以BL21(DE3)/pACYCDuet 1-SceCPR1/EsGDH的冻干细胞作为生物催化剂,优化全细胞催化条件,确定最适反应pH为5.5,温度35℃,生物催化剂添加量为0.03 g/mL,辅底物葡萄糖与底物配比为1.5:1.0,搅拌速度400 rpm;通过对底物水解的研究,发现底物自发水解是影响产物得率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最适催化条件下,将酮泛解酸内酯和葡萄糖溶解于p H 2.5的溶液中,采用持续流加补料的方法,最终产物浓度达到475 mM,得率95%,产物光学纯度e.e.p≥99.9%。(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7-03-01)

王金金,郭振美,吕志果[3](2014)在《不对称催化合成手性泛解酸内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泛解酸内酯是合成D-泛酸钙和D-泛醇的重要中间体,国内主要采用生物拆分法,虽取得一定进展,但存在底物浓度偏低、反应条件苛刻、光学纯度不高和催化剂活性不强等问题。化学不对称合成法成为近年来制备手性泛内酯的研究热点。根据手性源的不同,介绍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不对称还原酮基泛内酯,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羟醛缩合反应,有机小分子及其衍生物不对称催化羟醛缩合反应并经还原内酯化合成泛内酯以及光学活性化合物作为反应底物或非手性底物中加入手性助剂的合成手性泛内酯工艺。其中,有机小分子催化乙醛酸酯与醛的反应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效果,且催化剂易得,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缩合产物的收率和对映选择性均不高,设计具有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有机小分子手性催化剂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工业催化》期刊2014年05期)

郑贝贝,孙勤[4](2013)在《D-泛解酸内酯结晶系统过饱和度测量方法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晶系统过饱和度的测量是结晶动力学研究的前提,为了得到D-泛解酸内酯结晶过程的浓度(过饱和度)测量的有效方法。结合实验条件,分别采用压差法、密度法、光谱法测量溶液的溶度并与通过干燥方法得到的溶液浓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光谱法的测量精确度较高,但由于密度法测量方法便捷,且精确度也比较高,应当采用密度法测量泛解酸内酯结晶过程中的浓度。(本文来源于《化工时刊》期刊2013年05期)

郑贝贝[5](2013)在《D-泛解酸内酯结晶动力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晶系统过饱和度或浓度的测量,其测量的精度会影响对结晶过程研究。为了得到D-泛解酸内酯结晶过程浓度测量的有效方法,对采用压差法、密度法、光谱法测量结晶溶液溶度的可行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光谱法的测量精确度较高;密度法测量方法便捷,精确度也比较高;压差法测量偏差较大。结论:在一些需要进行大量、快速的结晶过程溶度测量中,如:动态结晶动力学研究,密度法较其他两种方法更能满足测量的需求。介稳区的测量,采用激光监视的动态测量法,建立D-泛解酸内酯溶解度曲线测量的实验装置,测定在搅拌速率为200r/min,降温速率在9℃/h的超溶解度曲线以及升温速率在6℃/h的溶解度曲线。动力学的研究,针对Randolph和Larson粒数平衡模型以及McCabe的△L定律,确定需要测量的参数,建立D-泛解酸内酯连续稳态的结晶实验装置(MSMPR结晶器),采用干燥筛分测量晶体粒径分布CSD的方法,并对结晶过程动力学研究其它需要测量的参数进行测量,通过非线性L-M算法拟合得到了D-泛解酸内酯在水溶液中的生长速率方程G和成核速率方程B0:生长速率:G=5.443×10-6exp(-6860.054/RT)△C0.4612(R2=0.7327)成核速率:B0=9.168×105MT0.1△C0.93(R2=0.8947)(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3-04-01)

黎明,张建中,别松涛,宋馨宇,刘萌[6](2012)在《吸附-交联法固定D-泛解酸内酯水解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6种吸附树脂和离子交换树脂对D-泛解酸内酯水解酶进行固定化,筛选出了固定化效果较好的大孔弱碱性丙烯酸系阴离子交换树脂D-380为载体,用先吸附后交联的方法固定化。通过实验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最佳的固定化条件为:加酶量6 U/g树脂、吸附pH 7.5、吸附时间4 h、吸附温度30℃、交联剂戊二醛终浓度0.1%、交联时间2 h。实验表明在此条件下制得的固定化酶有很好的稳定性:固定化酶在连续20次的底物水解反应后,剩余酶活达到71%。当温度达到80℃时游离酶几乎失去酶活,而固定化酶剩余酶活为60%以上。游离酶的pH稳定性范围为pH 7~8,而固定化酶为pH 6.5~8.5。(本文来源于《工业微生物》期刊2012年01期)

张建中[7](2011)在《D-泛解酸内酯水解酶的固定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D-泛解酸内酯水解酶可以专一性拆分DL-泛解酸内酯,生成D-泛解酸。D-泛解酸是合成合成维生素类药物D-泛醇及神经营养药D-泛酸钙的前体。本文以本实验室筛选的高产D-泛解酸内酯水解酶的菌株腐皮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 var. proliferatumAS3.4738)为材料发酵产菌丝体,研究了从菌丝体提取D-泛解酸内酯水解酶以及固定化该酶的方法,明确了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并对固定化酶的转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从而为该酶的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实验用液氮研磨法、高压均质法和超声破碎法对菌丝体进行破壁处理,结果显示叁种方法处理所得的酶活提取率分别为:57.58%,56.97%和53.78%。然后进行超滤浓缩,粗酶液由0.013U/mL提高到0.04U/mL,酶活损失率为3.5%。实验选用了6种有代表性的树脂D-3520、D-152、D-380、N-KA9、AB-8和ES-V-1进行研究。通过实验发现D-380吸附D-泛解酸内酯水解酶的效果最好。用它固定化酶,酶活可达4U/g树脂,酶活回收率达到66.7%。通过比较戊二醛和THP的交联效果,发现戊二醛的交联效果优于THP。使用前者的固定化酶活是后者的4.76倍。优化的戊二醛固定化条件为:加酶量为6U/g树脂,吸附pH7.5,吸附温度30℃,吸附时间4h;戊二醛(终)浓度0.1%,交联时间1h,交联温度4℃。采用单因素的实验方法确定了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固定化D-泛解酸内酯水解酶最适温度40℃,比游离酶提高了10℃;其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均有一定的提高;固定化酶动力学常数Km为28.2mmol/L,比报道的D-泛解酸内酯水解酶的Km3.6mmol/L(DL-泛解酸内酯)增加6.8倍。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结合的方法,优化了在最优条件制备的固定化酶水解DL-泛解酸内酯的条件。最适作用温度为35℃;最适作用pH为7.5;最适底物浓度为20%;最适固定化酶浓度为1%;摇瓶最佳转速为180r/min;最佳反应时间为12h。(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1-03-01)

郑莉莉[8](2009)在《D-泛解酸内酯水解酶产生菌的筛选及条件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收集到的43种霉菌、5种酵母菌中,利用简单、直观的指示剂变色圈法对菌株进行了初筛。通过观察变色圈与菌落直径之比的大小,来确定是否为产酶菌株和产酶量的高低,筛选8株可能产酶菌株。分别进行摇瓶发酵,以菌体作酶源水解10%DL-泛解酸内酯溶液一定时间后,用旋光仪测定反应液的旋光度。测得旋光度为正,数值越大者,水解能力越强。为了进一步鉴定产物和转化率,利用HPLC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6株为产酶菌株。经过复筛,最终确定了1株酶活性较高、专一性好的菌株为出发菌株。经过初步鉴定,确认这株菌株为尖镰孢菌。再经过诱变选育,得到了突变株尖镰孢菌CZ-437。经6次传代实验,发现此菌株产酶高,稳定性好。通过对该菌株培养基营养组成和发酵条件优化,结果发现培养基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和甘油;最佳氮源为:蛋白胨、玉米浆和酵母浸膏。最佳无机盐为CaCO_3,其添加量为5g/L。最佳发酵产酶条件为:培养基pH为7.0,装液量为50mL/250mL;接种量8%;发酵温度为28℃;摇床转速为200r/min,培养时间为72h。在此条件下,尖镰孢菌CZ-437发酵后菌体的生物量达到7.08g/L,酶活达到7.03U/L。利用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发酵得到的尖镰孢菌CZ-437菌体,对DL-泛解酸内酯水解条件进行了优化,最佳水解条件为:底物浓度为20%;菌体添加浓度为14%;摇床转速为200r/min;温度为28℃;pH值调节控制到7.5。在最适水解条件下,底物溶液水解16h后,水解液的旋光度变化值为+3.7°,底物水解率达到30%以上。(本文来源于《山东轻工业学院》期刊2009-06-14)

马佳鹏[9](2009)在《微生物酶法拆分DL-泛解酸内酯》一文中研究指出泛酸,即维生素B5,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中,是动物体内合成辅酶A的主要原料,其主要作用是参与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广泛应用于医药、饲料和食品等领域。D-泛解酸内酯是D-泛酸合成过程中重要的手型中间体,生产D-泛酸的关键技术是DL-泛解酸内酯的手性拆分技术。对比采用昂贵手性拆分剂的化学拆分方法,微生物酶法拆分具有原料成本低,条件温和,易于操作,环境友好等优点。通过比较各种生物法的拆分路线,本课题采用选择性水解D型内酯的路线,即用D-立体专一内酯水解酶水解消旋内酯中的D-泛解酸内酯,得到D-泛解酸,再通过内酯化得到D-泛解酸内酯,而L-泛解酸内酯经过消旋化可以反复使用。该路线不要求水解彻底,反应时间短,得到的产品D-泛解酸内酯光学纯度高,反应容易控制,而且底物的浓度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本文通过筛选得到一株具有较高D-泛解酸内酯水解酶活性的菌株Fusarium avenaceum3.4594,并以生物量和酶活为指标考察该菌的产酶发酵条件,确定其培养最佳条件是温度28℃,培养基初始pH 5.0,培养72h。海藻酸钙包埋的方法固定化菌体,明显提高菌体酶的稳定性和重复利用率,且易于保藏。同时以相对酶活和固定化收率为指标评价了固定化条件,确定了最佳固定化条件,固定化细胞粒径2.5mm,CaCl2溶液的浓度30g·L-1,固定化时间为1h,海藻酸钠的浓度为24 g·L-1,包埋率为200 g·L-1。以固定化的细胞为催化剂,考察了催化的条件,其最佳催化条件为温度30℃,pH 7.0左右,固定化细胞的加入量在30-40g/100ml底物溶液,底物浓度为100-200g·L-1,催化时间为14h之内,水解率30%左右,最终得到产物的ee值为90.1%ee以上。(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期刊2009-05-20)

王永泽,罗璇,谈丹,王志,陈雄[10](2009)在《面包酵母不对称还原酮基泛解酸内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市售面包酵母作催化剂,对酮基泛解酸内酯不对称还原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底物浓度、辅因子、环糊精添加量和pH值对不对称还原反应的影响。方法:以市售面包酵母作催化剂,酮基泛解酸内酯作为底物在摇瓶中进行催化,用手性色谱柱对催化产物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反应条件为底物浓度低于2.56mg/ml,辅因子选用蔗糖,β-环糊精添加量为16.7mg/ml,pH 4~5适合于酮基泛解酸内酯的不对称还原。在如上优化的催化条件下,产物得率大于45%,对映体过量率(e.e.)大于90%。结论:以酵母细胞作催化剂进行酮基泛解酸内酯不对称还原工艺具有生产光学纯泛解酸内酯的潜力。(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期刊2009年01期)

泛解酸内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D-泛酸,俗称维生素B5,可以维持头发,血液和皮肤的健康,同时它可以作为辅酶A的前体。目前,主要以D-泛解酸内酯和β-丙氨酸为原料通过化学法合成D-泛酸。前体D-泛解酸内酯主要通过化学法合成和水解酶动力学拆分获得,但化学法步骤繁琐,污染环境,而水解酶拆分过程中需要化学外消旋化和酸化内酯化过程,增大了额外的生产成本。因此,开发全新的D-泛解酸内酯合成工艺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本文以酿酒酵母基因组为模板,成功克隆出酮泛解酸内酯还原酶基因SceCPR1,并成功构建了SceCPR1与葡萄糖脱氢酶EsGDH偶联的辅酶循环再生系统,即“一菌双酶”体系,用于高效不对称还原酮泛解酸内酯获得D-泛解酸内酯;SceCPR1和EsGDH蛋白分子大小分别为35 kDa和27 kDa。通过诱导条件优化,最终单位湿菌体中SceCPR1和Es GDH的酶活分别为1179.2 U/g和442.8 U/g。SceCPR1酶学性质表征发现,其最适的pH为5.5,温度45℃,并且酶在45℃下容易变性,但当添加5 mM的NADPH可以保证其温度稳定性;其次,SceCPR1不属于金属离子依赖型还原酶,但是5mM的Fe3+以及大多数有机溶剂对酶活力有抑制作用;底物谱研究发现该酶对于酮泛解酸内酯具有最高的活力,而对于酮泛解酸以及D-或L-泛解酸内酯都无活力;在低底物浓度条件下,测定了SceCPR1的动力学参数,SceCPR1对酮泛解酸内酯和NADPH的Km值分别为0.164 mM和0.029 mM,反应的Vmax分别为131.03 U/mg和137.81U/mg。以BL21(DE3)/pACYCDuet 1-SceCPR1/EsGDH的冻干细胞作为生物催化剂,优化全细胞催化条件,确定最适反应pH为5.5,温度35℃,生物催化剂添加量为0.03 g/mL,辅底物葡萄糖与底物配比为1.5:1.0,搅拌速度400 rpm;通过对底物水解的研究,发现底物自发水解是影响产物得率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最适催化条件下,将酮泛解酸内酯和葡萄糖溶解于p H 2.5的溶液中,采用持续流加补料的方法,最终产物浓度达到475 mM,得率95%,产物光学纯度e.e.p≥99.9%。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泛解酸内酯论文参考文献

[1].王开放,张梁,辛瑜,曾伟,丁重阳.D-泛解酸内酯水解酶的固定化及酶学性质[J].生物加工过程.2019

[2].高亮.酮泛解酸内酯还原酶的克隆表达及其在高效不对称合成D-泛解酸内酯中的应用[D].浙江工业大学.2017

[3].王金金,郭振美,吕志果.不对称催化合成手性泛解酸内酯的研究进展[J].工业催化.2014

[4].郑贝贝,孙勤.D-泛解酸内酯结晶系统过饱和度测量方法的选择[J].化工时刊.2013

[5].郑贝贝.D-泛解酸内酯结晶动力学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6].黎明,张建中,别松涛,宋馨宇,刘萌.吸附-交联法固定D-泛解酸内酯水解酶的研究[J].工业微生物.2012

[7].张建中.D-泛解酸内酯水解酶的固定化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1

[8].郑莉莉.D-泛解酸内酯水解酶产生菌的筛选及条件优化的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09

[9].马佳鹏.微生物酶法拆分DL-泛解酸内酯[D].沈阳药科大学.2009

[10].王永泽,罗璇,谈丹,王志,陈雄.面包酵母不对称还原酮基泛解酸内酯[J].生物技术.2009

标签:;  ;  ;  

泛解酸内酯论文-王开放,张梁,辛瑜,曾伟,丁重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