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产性公共产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协同供给,供给效率,DEA
生产性公共产品论文文献综述
蔡阿婷[1](2019)在《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我国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建设农村公共产品的资源日益增多,公共产品的供给资本也急剧增加,但却没有达到预期的供给成果。在对投入和产出指标进行Pearson科学检验的基础上,以全国25个省份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为对象,进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测算。测算结果中,北京、河北、辽宁等省份总体上达到DEA有效;海南、黑龙江、四川3个省份公共产品供给相对有效率,但是提升空间不大;山东、江西等省份在供给效率方面进步空间大;安徽、湖南、云南、西藏的供给效率出现衰退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刘守刚[2](2019)在《国家的生产性与公共产品理论的兴起——一个思想史的回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财政在理论上虽然出现了突破国家最小职能设定并发挥生产性职能的想法,但并未真正提出国家生产性概念与公共产品理论。在德国,由于实践中财政一开始就承担着积极的国家建设职能,特别是在19世纪承担起实现国家赶超的任务,财政支出远非履行最小职能,而是积极地介入生产活动并提供重要的公共服务。因此,德国财政理论自始至终都强调财政的生产性作用和国家的生产性角色,但也没有提出用来概括国家生产性概念的最好理论即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是由意大利、奥地利与瑞典学者提出并加以发展的。在理论上,一旦使用了公共产品这一概念,国家就再也不可能保持在最小国家状态且纯粹消费性的设定中,而必然导致对国家生产性的事实上的承认,财政也因此成为从事生产或创造新价值的工具。(本文来源于《税收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夏丽[3](2016)在《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为进农业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需要在粮食产能上挖掘新潜力,如何提高粮食产能,离不开完善的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提供的生产保障;而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又离不开供给模式提供的制度保障。凭借供给主体的不同,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可分为政府、市场以及社会自组织供给模式,这叁种供给模式曾在我国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起着不同的功能。但是实践证明,叁种模式各存弊端,政府供给模式存在“政府失灵”现象,提供的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具有密集、集成的特点,很难满足农业生产的多样化需求;市场供给模式存在“市场失灵”现象,在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易出现供给无序的局面;社会自组织供给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志愿失灵”现象,提供的生产性公共产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农业生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但因其财力、人力等有限,只能满足小范围内的需求,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除此之外,上述叁种供给模式中的政府职能均存在“错位”、“越位”与“缺位”现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需要更加完善的供给模式为其提供充足的生产性公共产品。为了厘清当前我国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存在的问题,筛选出我国叁个具有代表性的农村经济区,即国有农场的黑龙江“友谊农场”、经济发达地区的江苏“华西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河南“王岗乡”,经过对这叁个地区的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进行案例分析发现,这叁种供给模式各具优劣势,且在供给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时基本上是处于无序状态,缺乏有效的统筹。本文通过运用多中心理论以及政府经济职能理论,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将叁大供给主体融合到多中心供给网络中;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及宏观调控职能,以期将我国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自发供给状态转变为有效的制度安排。(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6-05-24)
郭世芹,邹杰[4](2015)在《我国农村居民非生产性公共品消费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转移支付、地方政府供给与公共产品价格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我国1995-2014年相关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主要研究中央转移支付、地方政府财政供给以及公共产品价格等因素对我国农村居民非生产性公共品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收入是影响我国农村居民公共品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中央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公共品财政支出和公共产品价格的影响效应均不显着,但中央和地方政府增加财政供给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农民公共品消费支出,进而改变其消费支出结构和偏好,价格上涨则促使农民相应消费支出增加。(本文来源于《价格理论与实践》期刊2015年10期)
杨艳秋[5](2015)在《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04年到2013年我国已经连续十年发布以“叁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叁农”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也曾多次提出要强化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可见,国家已经逐渐意识到农村的经济发展程度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须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在众多改革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改革又是重要环节。近几年财政支农重点也逐步转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上来,然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水平过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没有显着的增加农村的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是农村综合改革背景下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性问题。在农村公共产品中,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公共产品又被称为生产性公共产品,它的供给多少和质量高低决定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事关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因此本文将农村公共产品的范围缩小,从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角度,有针对性的研究其供给效率,通过改善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情况,提高农村的生产效益,进一步推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安徽省是农业大省,是农村综合改革的示范试点,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此研究安徽农村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具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论文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将以安徽省局部为例,论述近几年安徽省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的基本情况,包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情况、农业机械设备供给情况、农业科技推广和信息化建设情况、农村供电情况和农村道路设施情况等。实证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运用eviews软件研究农业产出和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之间的相关关系,论证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运用DEA软件测评安徽省整体和各地市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通过建立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安徽省及各地市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的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静态效率主要观察整体上是否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比较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对于综合效率的影响程度,通过对安徽省各地市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综合效率进行区域差异分析,了解安徽省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总体状况以及各地市的差异性。动态效率主要观察2004-2011年安徽省整体及各地市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变化情况,并且通过测算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指数,分析这8年来安徽省农业技术水平对供给效率提高的贡献程度。实证分析的结果能有效的指导实践,为了提高安徽省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总体供给效率,不同地市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通过缩小地市之间的差异性来达到安徽省区域发展的平衡。实证和理论的结合使本文更有说服力,最后提出改进安徽省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思路和对策,为安徽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5-04-01)
罗芳,马卫民,周业旺,王庆[6](2015)在《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评价——以湖北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反哺农业阶段的来临,财政支农资金大幅增长。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与增加财政支农力度同等重要。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评估是提高和改进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的前提。文章基于非参数DEA模型,评估了湖北近20年的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并估算了湖北与其他同类省份的相对效率。结果表明,湖北存在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下降的趋势,并且在13个产粮大省中湖北的供给效率较低。(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陈磊[7](2014)在《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基于我国农村人均用电量的空间计量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叁驾马车"。而长期以来,我国居民的消费始终是疲软状态,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大。而占我国人口多数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更加萎缩。在众多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中,公共产品的供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其供给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存在着什么样的影响是研究这一问题的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区域差异性及空间相关性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经贸导刊》期刊2014年08期)
林亚雯[8](2014)在《江浙沪地区农村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价格变化引发的消费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拥有人口比重占总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村居民,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以江浙沪地区为例,农村的收入水平和实际消费能力均居全国居领先水平,但出于诸多条件限制,储蓄倾向仍然偏高,消费力未得到有效释放。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可归咎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不完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对消费水平的提高贡献程度有限,所以有必要分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消费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以便找到提高其效用的方法。同时,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从而对消费带来间接影响;农村非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会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社会环境,降低农村居民预防性储备,直接对农民消费水平产生影响。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非生产性农村公共产品的直接影响,是否能通过改变价格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影响。选取的非生产性公共产品包括教育、医疗保障和水电供给叁方面的内容。利用2001年—2012年江浙沪地区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六个章节阐述了江浙沪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和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农村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对消费影响的作用机理和有关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现状的政策建议。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引言部分,包括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阐述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说明技术路线和内容安排,总结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对国内外有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理论、消费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消费效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发现已有研究存在不足和缺口。多数研究是从宏观角度分析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对消费水平的提升作用,较少从微观角度解释公共产品的价格变化所带来的消费效应,以及其作用结果。同时发现从理论角度分析,不能确定非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价格下降是否会使农村居民增加其他非公共产品的消费,因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同时存在。而且,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价格对农村居民总消费产生影响的原因还有可能在于消费预期的改变。第叁章对江浙沪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状况和非生产性公共产品历年价格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包括分析现阶段农村居民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农村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价格指数情况及其趋势。结果表明,江浙沪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但恩格尔系数仍然较高,消费结构仍不合理;家庭耐用品拥有量数量和种类都有较大程度的进步,但是总体消费结构并没有改善,收入所得多数用于基本生活需要。同时,江浙沪地区农村各类非生产性公共产品实际价格指数大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各地变化趋势大体一致。第四章分析江浙沪地区农村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对消费影响的作用机理,分析和解释相关数据结果。结果表明,农村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并不能通过改变其价格直接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金额产生影响,但是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例如提高教育、医疗等之外的支出。第五章结合前面各章论述,提出有关如何促进江浙沪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政策建议。认为在进一步加大投入农村非生产性公共产品并努力稳定其价格的同时,不能忽略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和促进农村居民增收工作的持续展开。(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4-03-01)
林光华,林亚雯[9](2014)在《浙江农村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作用机理——价格变化引发的消费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对消费水平的提高贡献程度有限,所以有必要分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消费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以便找到提高其效用的方法。本文主要研究非生产性农村公共产品是否能通过改变价格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影响。利用2001年—2012年浙江省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并不能通过改变其价格直接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金额产生影响,但是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本文来源于《南开经济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刘其涛[10](2013)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研究——以河南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00—2008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河南省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静态效率进行总体分析与评价,并利用Malmquist指数对其动态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河南省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综合效率处于无效率状态,叁大区域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存在显着差异。河南省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动态效率总体上呈现改善的趋势,其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结合各地市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综合效率和Malmquist指数分析,提出了各地市改善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20期)
生产性公共产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财政在理论上虽然出现了突破国家最小职能设定并发挥生产性职能的想法,但并未真正提出国家生产性概念与公共产品理论。在德国,由于实践中财政一开始就承担着积极的国家建设职能,特别是在19世纪承担起实现国家赶超的任务,财政支出远非履行最小职能,而是积极地介入生产活动并提供重要的公共服务。因此,德国财政理论自始至终都强调财政的生产性作用和国家的生产性角色,但也没有提出用来概括国家生产性概念的最好理论即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是由意大利、奥地利与瑞典学者提出并加以发展的。在理论上,一旦使用了公共产品这一概念,国家就再也不可能保持在最小国家状态且纯粹消费性的设定中,而必然导致对国家生产性的事实上的承认,财政也因此成为从事生产或创造新价值的工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产性公共产品论文参考文献
[1].蔡阿婷.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我国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分析[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刘守刚.国家的生产性与公共产品理论的兴起——一个思想史的回溯[J].税收经济研究.2019
[3].夏丽.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研究[D].华侨大学.2016
[4].郭世芹,邹杰.我国农村居民非生产性公共品消费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转移支付、地方政府供给与公共产品价格的实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
[5].杨艳秋.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研究[D].安徽大学.2015
[6].罗芳,马卫民,周业旺,王庆.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评价——以湖北省为例[J].浙江农业学报.2015
[7].陈磊.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基于我国农村人均用电量的空间计量实证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4
[8].林亚雯.江浙沪地区农村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价格变化引发的消费效应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4
[9].林光华,林亚雯.浙江农村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作用机理——价格变化引发的消费效应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4
[10].刘其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