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损伤距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纵跳,下蹲,前交叉韧带损伤
损伤距离论文文献综述
张倩[1](2019)在《下蹲距离对纵跳高度和前交叉韧带损伤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探究下蹲距离对纵跳高度和前交叉韧带损伤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为今后的体育训练和纵跳策略的选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对11名青年男性完成深下蹲跳和浅下蹲跳动作时的叁维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进行采集和分析,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特征参数进行数理统计。研究结果:随着蹲深增加,地面反作用力和最大功率下降,膝关节屈角、起跳时间和离地速度增加,纵跳高度显着增加(p<0.001);在落地过程中,除膝关节伸力矩显着增加外,两种动作在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上没有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落地时地面冲击力与纵跳高度无关,与落地缓冲距离显着相关(r=-0.887,p<0.001)。研究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蹲深,有利于提高纵跳成绩,但并未显着增加下肢关节损伤和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风险。(本文来源于《体育风尚》期刊2019年10期)
陈闯,俞鹏,王银辉[2](2019)在《基于马氏距离累积量和EMD的结构损伤识别两步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损伤识别一直是结构健康监测和安全状态评估的热点问题,损伤信息少、信噪比低等因素极大增加了结构损伤识别的难度。基于马氏距离累积量(MDC)和经验模态分解(EMD)提出一种结构损伤识别的"两步法",首先,利用健康状态监测数据作为参考样本,并利用参考样本的MDC值构造损伤识别向量,其MDC值的均值作为阈值,对待测样本进行初步损伤识别;当监测数据中损伤信息较少、信噪比低,利用直接的监测数据损伤识别困难时,则利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将监测数据分解成各阶本征模态函数(IMF),再利用各阶IMF的MDC值构造损伤识别向量,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损伤识别向量进行概率密度函数拟合,以概率密度函数95%置信区间的上限值作为阈值对结构进一步损伤识别。通过简支梁数值模拟和工字钢的模型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及抗噪性。(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3期)
刘起清,郭红民,王磊,鲁翰霖,杜秋香[3](2019)在《应用中性粒细胞迁移距离推断损伤时间》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中性粒细胞迁移距离在大鼠骨骼肌损伤时间推断中的应用,为后续损伤时间推断研究提供方法学依据。方法建立大鼠骨骼肌挫伤模型,设置对照组和损伤后2、4、6h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损伤后中性粒细胞参与炎症的反应规律,运用TissueFAXS PLUS软件检测中性粒细胞的迁移距离,并探讨其与损伤时间的关系。结果骨骼肌损伤后2~6h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伤后2h中性粒细胞阳性率为(28.75±0.94)%,伤后4h达到峰值[(45.50±3.63)%],伤后6h下降为(31.92±1.56)%。中性粒细胞迁移距离随炎症进展逐渐增大,伤后2、4、6h分别为(124.80±12.32)μm、(229.03±21.45)μm、(335.04±16.75)μm。结论骨骼肌损伤后2~6h,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及迁移距离与损伤时间之间存在相关性,有望用于骨骼肌早期损伤时间推断。(本文来源于《法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王之海,伍星,柳小勤[4](2019)在《基于位置补偿系数距离估计的滚动轴承特征损伤敏感性评估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采用距离估计方法对干扰其识别精度的因素考虑不足而影响其评估性能的问题,以及多指标间存在的不相关或冗余干扰滚动轴承损伤程度信息的有效获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位置补偿系数距离估计的特征评估方法,该方法在传统距离估计技术的基础上引入中值方法以提高算法鲁棒性,提出采用"位置系数"以筛选出能较好抑制不同状态间重合度的特征,并从特征样本对待识别状态的聚合性、可分性以及位置分布关系等多个方面的表现综合考察各特征的敏感性。随后,利用自制滚动轴承疲劳试验台不同损伤阶段的声发射数据开展了算法的有效性验证,通过与其他距离评估方法的对比可知,该方法能更好的指出滚动轴承的损伤敏感特征,筛选出的敏感特征集具有更高且更稳定的损伤识别精度。(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01期)
A.Haj,-Mirzaian,A.Guermazi,M.Hakky,C.Sereni,B.Zikria[5](2019)在《胫骨粗隆至滑车沟距离与髌股关节炎相关结构性损伤、恶化的联系:来自骨关节炎倡议协会的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随访骨关节炎倡议协会(OAI)受试者24个月的MRI,探讨胫骨粗隆-滑车沟(TT-TG)距离是否与同时存在的髌股关节炎(OA)相关的结构损伤及其恶化相关联。(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赵云昌,李海建,赵春节,刘鸿豪,张向东[6](2018)在《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距离及相关参数与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tibial tubercle-trochlear groove,TT-TG)距离及相关参数与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的关系。方法:收集22例非接触性ACL损伤患者(损伤组)和25例ACL完好者(对照组)的膝关节MRI。在收集到的MRI上测定TT-TG距离、股骨滑车沟长度(trochlear length,TL)、股骨滑车沟宽度(trochlear width,TW)、髌骨长度(patellar length,PL)及髌骨宽度(patellar width,PW)。结果:损伤组的TT-TG距离大于对照组[(11. 94±2. 63) mm,(10. 18±2. 13) mm,t=21. 162,P=0. 015]; 2组的(TT-TG)/TL、(TT-TG)/TW、(TT-TG)/PL、(TT-TG)/PW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 93±0. 27,0. 83±0. 23,t=18. 191,P=0. 182; 0. 33±0. 08,0. 31±0. 05,t=32. 112,P=0. 211; 0. 38±0. 08,0. 34±0. 06,t=24. 455,P=0. 092; 0. 29±0. 07,0. 27±0. 05,t=29. 175,P=0. 153)。结论:TT-TG距离可能与非接触性ACL损伤发生有关,但TT-TG距离相关参数与非接触性ACL损伤的发生无明显关系,能否将其作为预测非接触性ACL损伤的可靠指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医正骨》期刊2018年10期)
聂浩,张继春,任武[7](2018)在《基于爆破损伤隧道初支与掌子面合理距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钻爆法,研究在围岩损伤条件下初期支护滞后掌子面不同距离时隧道稳定性。利用声波检测隧道爆破开挖后围岩的扰动损伤,将隧道支护时机与施工时初期支护滞后掌子面距离相结合,通过FLAC3D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初支滞后距离下围岩的位移量、应力大小,得到在该工程地质条件下,随着距离的增加,围岩位移量略有增加,围岩应力降低,并最终趋于稳定,根据其变化规律分析可得初期支护滞后掌子面12 m的情况下围岩能够自稳。实践证明,不仅取得了良好的光面爆破效果,而且有效地控制住围岩超欠挖,从而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路基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张一翀,陈建海,党育,杨明,付中国[8](2019)在《肩袖损伤程度和肱骨头上移距离间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肩袖组织损伤程度与肱骨头上移距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肩袖损伤患者30例,均已行患侧肩关节磁共振及X线检查。将患者根据X线正位片测量所得的肱骨头上移系数(upward migration index,UMI),即肱骨头中心至肩峰距离与肱骨头半径的比值分为3个小组,每组10人,组1:1.2≥UMI>1,组2:1.4≥UMI>1.2,组3:UMI>1.4,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判定不同的UMI值与肩袖组织脂肪变程度、肩袖撕裂范围、撕裂处冈上肌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在X线正位片上,平均UMI值为1.33(范围1.02~1.51,标准差为±0.22),UMI值与肩袖组织撕裂的大小呈负相关(R=-0.584,P<0.01),与冈上肌脂肪变程度呈负相关(R=-0.312,P=0.033),而与磁共振上撕裂处冈上肌厚度并无相关性(R=0.127,P=0.071)。结论:UMI与肩袖撕裂及肩袖脂肪变程度存在相关性,UMI值与肩袖组织撕裂大小和冈上肌脂肪化程度呈负相关,其数值减小是肩袖撕裂及脂肪化退变的可靠标志。当患者因急性肩痛就诊时,门诊医师可结合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X线影像学检查结果作出初步判断,对初步筛查肩袖损伤及指导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聂浩[9](2018)在《基于爆破损伤初支滞后掌子面合理距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隧道掘进施工中,钻爆法凭借其经济、高效、适应性强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但当初期支护紧跟掌子面施工时由于施作空间的限制,在现有钻凿机具条件下不可避免地导致围岩超欠挖,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在围岩等级较高、损伤范围较小、完整性较好的情况下,将初期支护滞后掌子面一定距离,不仅可以解决围岩超欠挖问题,得到良好的光面爆破效果,而且可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支撑能力,降低支护成本,对隧道合理、高效建设具有较大裨益。本文以浆水泉隧道为工程背景,研究在围岩损伤条件下初期支护滞后掌子面不同距离时隧道稳定性,利用声波检测隧道光面爆破开挖后围岩的扰动损伤,得到围岩损伤范围约为40cm,将隧道支护时机与施工时初期支护滞后掌子面距离相结合,通过FLAC3D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初支滞后距离下围岩的位移量、应力及塑性区大小,得到在该工程地质条件下,随着初期支护滞后掌子面距离的增加,围岩位移量与塑性区体积略有增加,围岩应力降低,并最终趋于稳定,根据其变化规律分析可得初期支护滞后掌子面9m的情况下围岩能够自稳,为安全起见,在现场进行初支滞后掌子面两个开挖循环的试验并进行围岩压力、混凝土应变和钢拱架应变的监测,通过分析爆破效果与监测数据,得到当初支滞后掌子面两个开挖循环时,光爆效果良好,光爆孔半孔率达90%以上,围岩超欠挖得到有效控制,喷射混凝土超喷量由原设计值的300%降低为180%~190%,围岩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应力得到有效降低,相对初支紧跟掌子面施工拱顶围岩应力降低达60%,大大增加隧道支护结构的安全储备。当初期支护必须紧跟掌子面时,提出长短孔光面爆破技术,并进行现场试验,得到良好的光爆效果,围岩超欠挖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对合理、高效进行隧道建设具有较大裨益。(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俞鹏,彭卫,王银辉,汤焕,陈闯[10](2018)在《基于马氏距离累积量的斜拉桥主梁损伤识别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斜拉桥主梁是其运营中最为主要的受力构件,主梁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针对结构健康监测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马氏距离累积量的时域损伤识别方法。首先,构造基于马氏距离累积量的结构损伤识别向量,给出了利用监测数据进行损伤识别的操作流程。其次,建立了金塘大桥有限元模型,以正弦力激励的方式获得结构单元在健康及损伤状况下的加速度数据;并利用无损伤状态下的加速度数据作为参考样本,损伤状态下的加速度数据作为待测样本,通过对比损伤识别向量的变化情况进行斜拉桥主梁的损伤识别。最后,针对金塘大桥的实桥监测数据,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基于马氏距离累积量的损伤识别方法可以较为准确的识别斜拉桥主梁的损伤状况。(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12期)
损伤距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构损伤识别一直是结构健康监测和安全状态评估的热点问题,损伤信息少、信噪比低等因素极大增加了结构损伤识别的难度。基于马氏距离累积量(MDC)和经验模态分解(EMD)提出一种结构损伤识别的"两步法",首先,利用健康状态监测数据作为参考样本,并利用参考样本的MDC值构造损伤识别向量,其MDC值的均值作为阈值,对待测样本进行初步损伤识别;当监测数据中损伤信息较少、信噪比低,利用直接的监测数据损伤识别困难时,则利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将监测数据分解成各阶本征模态函数(IMF),再利用各阶IMF的MDC值构造损伤识别向量,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损伤识别向量进行概率密度函数拟合,以概率密度函数95%置信区间的上限值作为阈值对结构进一步损伤识别。通过简支梁数值模拟和工字钢的模型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及抗噪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损伤距离论文参考文献
[1].张倩.下蹲距离对纵跳高度和前交叉韧带损伤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J].体育风尚.2019
[2].陈闯,俞鹏,王银辉.基于马氏距离累积量和EMD的结构损伤识别两步法[J].振动与冲击.2019
[3].刘起清,郭红民,王磊,鲁翰霖,杜秋香.应用中性粒细胞迁移距离推断损伤时间[J].法医学杂志.2019
[4].王之海,伍星,柳小勤.基于位置补偿系数距离估计的滚动轴承特征损伤敏感性评估算法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5].A.Haj,-Mirzaian,A.Guermazi,M.Hakky,C.Sereni,B.Zikria.胫骨粗隆至滑车沟距离与髌股关节炎相关结构性损伤、恶化的联系:来自骨关节炎倡议协会的数据[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9
[6].赵云昌,李海建,赵春节,刘鸿豪,张向东.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距离及相关参数与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关系研究[J].中医正骨.2018
[7].聂浩,张继春,任武.基于爆破损伤隧道初支与掌子面合理距离研究[J].路基工程.2018
[8].张一翀,陈建海,党育,杨明,付中国.肩袖损伤程度和肱骨头上移距离间的相关性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9].聂浩.基于爆破损伤初支滞后掌子面合理距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10].俞鹏,彭卫,王银辉,汤焕,陈闯.基于马氏距离累积量的斜拉桥主梁损伤识别方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