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经伤椎固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跨伤椎固定,经伤椎固定,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效果
经伤椎固定论文文献综述
安永祥[1](2019)在《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共40例,按照平均、随机的原则分为甲、乙两组,每组各20例患者;甲组患者采用经伤椎固定治疗方案,乙组患者采用跨伤椎固定治疗方案,并对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VAS)、脊椎JOA评分进行比较,明确两组患者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角变化,并综合比较患者的术后情况。结果:发现甲乙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JOA评分数据无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大于0.05,但是在治疗后患者的后凸Cobb角和椎体压缩率上,甲组患者的数值明显低于乙组。在术后随访方面,甲组的观察结果比乙组好,且数据无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大于0.05。结论:相比使用跨伤椎固定治疗方案,经伤椎固定治疗方案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9年21期)
张言伟,梁旭东[2](2019)在《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2例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7月-2018年9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两组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经伤椎固定手术的为观察组,跨伤椎固定手术的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相关指标、治疗前后伤椎压缩率和后凸Cobb角,随访10个月观察椎体高度丢失和后凸Cobb角丢失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VAS评分等分别为(265.8±27.6) ml、(90.6±8.2) min、(146.8±22.4) ml、(1.3±0.3)分,前叁项数据均要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前后伤椎压缩率和后凸Cobb角分别为(44.2±4.5)%、(3.3±1.1)%和(22.4±2.5)°、(4.5±0.6)°,治疗后的数据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椎体高度丢失和后凸Cobb角丢失情况(1.2±0.4) mm,(0.7±0.2)°,均要低于对照组的(5.7±0.6) mm,(3.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比较,可以发现经伤椎固定的效果更高,值得进一步应用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29期)
丁青华,高宏斌,胡祥怀,张运峰,吕作刚[3](2019)在《经伤椎固定修复胸腰段椎体骨折对脊柱稳定性及修复后腰背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伤椎固定修复胸腰段椎体骨折对脊柱稳定性及修复后腰背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2月我院骨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41),观察组采用经伤椎固定,而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结果两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在治疗前后及修复矫正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在末次随访中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优于观察组(P<0.05);组内比较中,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治疗前和末次随访的VAS评分、治疗后和末次随访的VAS评分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研究对象中12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发生率为16.00%。结论经伤椎固定在维持脊柱高度和曲度方面优势更明显,更有利于脊柱的稳定性,能有效控制修复后腰背痛。(本文来源于《西部医学》期刊2019年08期)
聂勇[4](2019)在《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经伤椎固定和跨伤椎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n=40)和常规组(n=40)。常规组患者采用跨伤椎固定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经伤椎固定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均显着大于常规组(P<0.05)。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试验组患者后凸Cobb角、伤椎压缩率显着小于常规组(P<0.05)。末次随访试验组患者后凸Cobb角丢失、椎体高度丢失水平显着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经伤椎固定相对于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远期疗效更好,复位效果更显着。(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9年23期)
王俊伟,田兴惠,张利[5](2019)在《经伤椎固定与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经伤椎固定与跨伤椎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18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90例,分别应用经伤椎固定与跨伤椎固定治疗。比较2组的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2组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和脊柱功能变化,并比较2组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2组的椎体前缘高度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且A组高于B组(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2组的Cobb角均降低(P<0.05),且A组低于B组(P<0.05);A组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对胸腰段脊柱骨折应用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的围术期指标相当,但经伤椎固定治疗更利于脊柱解剖功能和生理功能的恢复,且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9年22期)
李向涛[6](2019)在《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在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疗中分别运用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我院接收的6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的不同将患者资料分为对照组(31例)与观察组(35例),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经伤椎固定治疗,对两种固定方式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术后并发症上,观察组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结论在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治疗中,给予经伤椎固定治疗对于患者康复转归更有利,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13期)
伍搏宇[7](2019)在《经皮椎弓根螺钉经伤椎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根螺钉经伤椎固定与跨伤椎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3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经伤椎固定组30例,跨伤椎固定组3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及Cobb角。结果经伤椎组手术时间较跨伤椎组长,术中出血量较跨伤椎组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时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及Cobb角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末次随访时经伤椎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及Cobb角优于跨伤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经伤椎固定创伤较跨伤椎固定大,但能较好地维持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50期)
李智[8](2019)在《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胸腰段脊柱骨折为脊柱骨折多发疾病,近年发病率有持续上升趋势。出现此种情况主要因为胸腰段脊柱解剖结构十分特殊,同时处于脊柱活动应力集中点,因此疾病多发。现主要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情况进行分析,之后依次进行各种治疗方式分析、治疗方式的效果和安全性等优势分析。为推动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作出努力。(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44期)
王华祥,王双全[9](2019)在《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中各自采用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两种术式治疗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将2017年4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中的46例设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选择手术方式的方式差异分组为观察组(23例)以及对照组(23例)。对照组患者均开展跨伤椎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均开展经伤椎固定治疗。分析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手术后观察组中患者的JOA分数、VAS分数均与对照组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后凸Cobb角与椎体压缩率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后凸Cobb角与椎体压缩率显着比对照组低(P<0.05),手术治疗后观察组中患者的Cobb角以及椎体高度丢失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实施经伤椎固定治疗效果良好,术后患者恢复状况良好,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9年10期)
乔陆军[10](2019)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行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行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8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跨伤椎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取经伤椎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椎管占位。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椎管占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椎管占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经伤椎固定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跨伤椎固定术。(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9年04期)
经伤椎固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2例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7月-2018年9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两组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经伤椎固定手术的为观察组,跨伤椎固定手术的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相关指标、治疗前后伤椎压缩率和后凸Cobb角,随访10个月观察椎体高度丢失和后凸Cobb角丢失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VAS评分等分别为(265.8±27.6) ml、(90.6±8.2) min、(146.8±22.4) ml、(1.3±0.3)分,前叁项数据均要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前后伤椎压缩率和后凸Cobb角分别为(44.2±4.5)%、(3.3±1.1)%和(22.4±2.5)°、(4.5±0.6)°,治疗后的数据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椎体高度丢失和后凸Cobb角丢失情况(1.2±0.4) mm,(0.7±0.2)°,均要低于对照组的(5.7±0.6) mm,(3.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比较,可以发现经伤椎固定的效果更高,值得进一步应用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伤椎固定论文参考文献
[1].安永祥.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评价[J].人人健康.2019
[2].张言伟,梁旭东.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9
[3].丁青华,高宏斌,胡祥怀,张运峰,吕作刚.经伤椎固定修复胸腰段椎体骨折对脊柱稳定性及修复后腰背痛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9
[4].聂勇.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9
[5].王俊伟,田兴惠,张利.经伤椎固定与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比[J].基层医学论坛.2019
[6].李向涛.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对比研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7].伍搏宇.经皮椎弓根螺钉经伤椎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8].李智.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9].王华祥,王双全.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J].人人健康.2019
[10].乔陆军.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行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效果分析[J].名医.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