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石炭纪铝土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铝土矿含矿岩系,石炭系,海相微体生物,陆相沉积
石炭纪铝土矿论文文献综述
刘平,廖友常,张雅静[1](2015)在《黔中—渝南石炭纪铝土矿含矿岩系中的海相沉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黔中—渝南地区于紫云运动初期的泥盆纪末已准平原化,在石炭纪铝土矿含矿岩系沉积过程中,含矿岩系下段(铁质-粘土岩段)主要为近海湖泊相,含矿岩系上段(铝质岩段)为近海平原相。在这种大环境前提下,经常会受到海泛与强风暴潮的影响与改造,使得主要是陆相环境沉积形成的铝土矿含矿岩系中,含有少量海相大化石(腕足类)和微体生物化石(疑源类和牙形石);另在下段和上段岩矿层间,时夹海相碳酸盐岩透镜体,具明显海相沉积特征。以上表明,黔中—渝南石炭系铝土矿含矿岩系形成环境具有显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非单纯的陆相沉积环境所能概括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5年02期)
黄兴,张雄华,杜远生,郄文昆,杨兵[2](2013)在《黔北务正道地区及邻区石炭纪-二迭纪之交海平面变化对铝土矿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晚石炭世至早二迭世,受全球成冰事件的影响,华南海平面变化频繁。其中,达拉期至小独山期海侵规模最大,导致碳酸盐岩普遍发育,为研究区铝土矿的沉积提供了空间上的保障;而紫松期至隆林期,本区出现最大规模的海退,很多地区的碳酸盐岩沉积减薄,甚至暴露,遭受风化剥蚀,在黔北地区表现尤为明显,长时间的沉积间断有利于该区红土化和铝土矿化的进行。讨论了晚石炭世至早二迭世华南地区海平面变化规律,简要分析了这段特殊时期贵州北部及其邻近地区古地理格局的变化,结合古气候资料,认为黔北铝土矿形成于华南地区晚石炭世至早二迭世海退规模最大的时期,即早二迭世紫松期至隆林期。(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3年01期)
陈旺[3](2009)在《豫西石炭纪铝土矿成矿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豫西为我国重要的铝土矿成矿区。本文通过豫西铝土矿区域分布、典型矿床研究、矿区勘查、矿点地质调查、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国内外同类矿床对比等方面的工作,对豫西铝土矿成矿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豫西铝土矿形成于石炭纪华北陆地表面、岩溶洼地洼斗富集成矿、豫西铝土矿围绕隆起区分布的规律由后期构造运动形成等观点,认为豫西铝土矿的深部找矿有较大前景。豫西石炭纪铝土矿成矿系统是一个地表的成矿系统,地球系统的各个圈层都在该系统中出现并对铝土矿成矿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控制成矿的因素有:沉积作用、风化作用、构造作用、地貌、气候、水文地质条件、生物作用、氧化还原条件、海洋的作用、岩溶作用等。铝土矿成矿系统为一个其它物质带出,铝质残留下来富集成矿的系统。豫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的红土型风化壳,成矿流体为矿物质不饱和的大气降水,成矿空间为包括豫西地区在内的华北地区陆地表面的岩溶洼地,大气降水的冲积、渗流、溶解、淋滤是成矿系统的动力来源,岩溶洼地洼斗为铝土矿成矿的主要场所。石炭纪,随生物进化,植物在陆地上广泛分布,大气圈从富含二氧化碳转变为富含氧气,植物、氧化作用导致地表化学风化作用强烈;经过晚奥陶世-早石炭世的风化剥蚀,华北地区成为碳酸盐岩古夷平面,地理上位于热带雨林环境,岩溶地貌发育;在矿物质不饱和的大气降水淋滤下,碳酸盐岩地表形成红土型风化壳,铝质富集;大气降水、红土物质、腐殖质汇集于岩溶洼地洼斗,大气降水下渗、淋滤红土物质,通过岩溶排水系统带走包括硅铁在内的其它物质,形成铝土矿,构成一个铝土矿富集成矿系统。由于在成矿体系中的时间、空间位置不同,导致了铝土矿化强度不同,华北地区古风化面上,形成了本溪组剖面上底部的铁质粘土岩、中部的铝土矿、上部的碳质粘土岩,平面上铝土矿相变为粘土岩、粘土矿等不同的成矿系统产物。豫西铝土矿具有以下特征:矿体品位和厚度呈正比例变化关系;高品位铝土矿出现在岩溶洼斗底部,在洼斗外铝土矿厚度变小、品位降低;矿体平面上分布具有局限性;矿石化学成份具有高铝、低铁、高硅的特点;矿石颜色主要为不同程度的灰色。这些特征和岩溶洼斗在铝土矿成矿过程中的重要性密切相关。豫西铝土矿广泛分布于石炭纪本溪期华北陆地表面,形成时产状近似水平,其后太原组、二迭系、早中叁迭统覆盖,深埋地下。晚叁迭世,扬子板块与中朝古板块碰撞,豫西发生强烈褶皱运动,背斜区域的本溪组抬升。新生代以来,豫西进入断陷构造运动阶段,本溪组在隆起区被剥蚀殆尽,洼陷区深埋地下,围绕隆起出露,形成铝土矿床(点)围绕隆起分布的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9-12-01)
杜秋定,朱迎堂,伊海生,赵仁夫[4](2008)在《新疆西南天山石炭纪岩相古地理与铝土矿》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通过对研究区地层及含矿性、古地理的演化及古气候等诸方面的特征研究,表明古地理环境对铝土矿的成矿控制作用,西南天山铝土矿产于石炭纪灰岩的古风化壳侵蚀面上,为一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型铝土矿。(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08年03期)
董清雷[5](2004)在《山西省石炭纪本溪期铝土矿成因及成矿规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铝工业是山西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研究铝土矿的成因及成矿纪律,对于铝土矿及共伴生矿产的勘查找矿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北国土资源》期刊2004年01期)
刘平[6](1999)在《黔中—川南石炭纪铝土矿的地球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了黔中—川南铝土矿成矿带内早石炭世和晚石炭世铝土矿及其下伏地层的主要化学成分、稀散元素、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而探讨了铝土矿的成矿母岩———下寒武统、下奥陶统和下志留统的泥、页岩及碳酸盐岩的成矿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区域地质》期刊1999年02期)
王俊达,李华梅[7](1998)在《贵州石炭纪古纬度与铝土矿》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地处扬子地块的西南部,黔中隆起广泛分布着石炭纪铝土矿。为了研究该地区铝土矿形成的古地理条件,对石炭纪地层采样并进行了古纬度研究,共在22个点上采集了定向标本215块。占地磁测量结果表明,贵州在石炭纪时处于南纬8°-14°,属于热带地区。古生物化石、岩相古地理研究也表明了该时期气候炎热和潮湿,这为贵州石炭纪铝土矿的形提供了极有利的古地理和古气候条件。(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1998年06期)
邹维雷[8](1998)在《山西省石炭纪铝土矿中鲕特征及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重新划分山西省石炭纪铝土矿中鲕的类型基础之上,详细总结了各种类型鲕的特征,并结合石炭纪铝土矿的成矿古环境,深入探讨了鲕的形成过程,明确提出组成鲕的物质组分之颗粒细微,粘附能力强与炎热多雨的气候环境是铝土矿中鲕形成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世界地质》期刊1998年04期)
温同想[9](1996)在《河南石炭纪铝土矿地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南铝土矿为上古生界石炭系本溪组的G层铝土矿,分布在叁门峡—郑州—平顶山这个叁角地带。底板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或上寒武统的碳酸盐岩,为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床。化学成分以高铝、高硅、低铁、中低铝硅比为特征。全省平均Al2O365.28%,SiO211.57%,Fe2O34.14%,铝硅比5.64。总体上讲,化学成分比较稳定,(Al2O3+SiO2+Fe2O3)一般为80%~82%,铝土矿的形成明显受岩溶古地形的控制,矿体厚度变化很大。全省平均含铝岩系厚11.42m,铝土矿厚3.83m;但含铝岩系最大厚度为68.34m,铝土矿最大厚度为57.95m。溶斗中的厚大矿体一般铝硅比较高。在铝土矿的地质特征作了分区描述后,对铝土矿成矿地质条件,含铝岩系特征,矿床地质特征和铝土矿形成的岩相古地理环境做了总结归纳,并建立了成矿模式。作者认为:要把“G层”铝土矿归结为由某一种方式形成的意见是不可取的。铝土矿的成矿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残留下来的红土风化壳型,也有钙红土-沉积型、浊流堆积型和胶体化学沉积型。以钙红土-沉积型为主;钙红土风化壳形成之后,受到破坏经过短距离搬运再沉积下来。浊流堆积是钙红土-沉积型的一种特殊类型,胶体化学?(本文来源于《华北地质矿产杂志》期刊1996年04期)
刘平[10](1992)在《黔中—川南石炭纪铝土矿的地层及成矿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构造控矿角度,阐述了黔中—川南成矿带内铝土矿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多重地层划分的概念,对铝土矿含矿岩系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进行了初步探讨。铝土矿是加里东运动使下古生代地层隆起并暴露地表,经长期红土化作用,形成铝土矿成矿母质后,由于基底隆起和沉降时期的不同,自南向北,逐步沉积而成的。铝土矿的成矿时代是南部修文矿带最早,属早石炭世大塘期祥摆时至旧司时,中部的息烽矿带和遵义矿带可能为早石炭世大塘期至德坞期,北部的道真矿带大致为晚石炭世马平期。(本文来源于《中国区域地质》期刊1992年04期)
石炭纪铝土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晚石炭世至早二迭世,受全球成冰事件的影响,华南海平面变化频繁。其中,达拉期至小独山期海侵规模最大,导致碳酸盐岩普遍发育,为研究区铝土矿的沉积提供了空间上的保障;而紫松期至隆林期,本区出现最大规模的海退,很多地区的碳酸盐岩沉积减薄,甚至暴露,遭受风化剥蚀,在黔北地区表现尤为明显,长时间的沉积间断有利于该区红土化和铝土矿化的进行。讨论了晚石炭世至早二迭世华南地区海平面变化规律,简要分析了这段特殊时期贵州北部及其邻近地区古地理格局的变化,结合古气候资料,认为黔北铝土矿形成于华南地区晚石炭世至早二迭世海退规模最大的时期,即早二迭世紫松期至隆林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石炭纪铝土矿论文参考文献
[1].刘平,廖友常,张雅静.黔中—渝南石炭纪铝土矿含矿岩系中的海相沉积特征[J].中国地质.2015
[2].黄兴,张雄华,杜远生,郄文昆,杨兵.黔北务正道地区及邻区石炭纪-二迭纪之交海平面变化对铝土矿的控制[J].地质科技情报.2013
[3].陈旺.豫西石炭纪铝土矿成矿系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4].杜秋定,朱迎堂,伊海生,赵仁夫.新疆西南天山石炭纪岩相古地理与铝土矿[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8
[5].董清雷.山西省石炭纪本溪期铝土矿成因及成矿规律探讨[J].华北国土资源.2004
[6].刘平.黔中—川南石炭纪铝土矿的地球化学特征[J].中国区域地质.1999
[7].王俊达,李华梅.贵州石炭纪古纬度与铝土矿[J].地球化学.1998
[8].邹维雷.山西省石炭纪铝土矿中鲕特征及成因[J].世界地质.1998
[9].温同想.河南石炭纪铝土矿地质特征[J].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6
[10].刘平.黔中—川南石炭纪铝土矿的地层及成矿时代[J].中国区域地质.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