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股股东性质论文-杨松令,王志华,刘亭立

控股股东性质论文-杨松令,王志华,刘亭立

导读:本文包含了控股股东性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资本,创新意愿,技术创新,调节作用

控股股东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杨松令,王志华,刘亭立[1](2019)在《控股股东社会资本、创新意愿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兼议股权资本和产权性质的情境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控股股东这一资源提供者的角度出发,放宽控股权等于控制权的假设前提,深入探究控股股东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路径与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社会资本增强了其谋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动机和能力,会抑制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但其创新意愿会削弱这一负向影响;此外,上述传导关系在低股权资本和非国有样本中更加显着。研究揭示控股股东社会资本这一隐性权力与企业技术创新不足间的内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理清不同情境下的差异性影响,以期丰富技术创新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并为政府和监管部门对相关信息披露政策的补充和完善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刘雁堃[2](2018)在《控股股东性质、会计信息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2013-2016年沪深两市A股制造行业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为初始研究样本,对控股股东性质、会计信息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叁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控股股东性质对会计信息质量与股权融资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控股企业性质能够显着增强会计信息质量对股权融资成本之间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财会通讯》期刊2018年30期)

宁青青,陈金勇,袁蒙菡[3](2018)在《产权性质、控股股东与企业自主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产权性质、控股股东与企业自主创新叁者的关系,以资源基础、动态能力理论为依据,运用泊松、负二项、Zip和Zinb等四个模型,对2006—2015年深圳与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进行回归分析,发现:(1)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投入之间呈U型动态关系,具有激励与侵占双重效应,而在创新活动产出方面,上市企业控股股东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产出影响主要表现为侵占效应,随着持股比例的增加这种掠夺效应会更显着,进而导致创新效率下降;(2)不论是在国有企业还是在非国有企业中,控股股东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产出均表现出侵占效应,然而与国有企业的控股股东持股相比,非国有企业的控股股东持股对技术创新活动更具抑制效应。显然,非国有企业的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产出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李飘[4](2018)在《控股股东性质、关联非执行董事与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是处理长期激励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该制度在许多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而我国对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的实践开始的相对较晚。2006年,证监会发布的《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以及国务院国资委和财政部发布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试行办法》为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扫清了障碍,同时引发了上市公司推行股票期权激励的热潮。但是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有待完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代理成本过高等问题依然存在,使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易受到管理层控制,从而引发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在上市公司中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是解决上市公司中的代理冲突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文献对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讨论股票期权激励的过程以及其产生的财富效应,而关于不同股权性质的上市公司及董事会特征对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效果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控股股东性质与关联非执行董事对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效果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2006-2015年实施了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控股股东性质和关联非执行董事治理对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效果的影响。探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以及两种控股性质的上市公司中关联非执行董事治理对股票期权激励效果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本文首先回顾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其次对控股股东性质、关联非执行董事治理与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效果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概述,接着以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产权理论、剩余价值索取权理论和激励约束理论对控股股东性质、关联非执行董事治理与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效果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并且提出了理论假设。还采用实施了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本文所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效果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效果更好;(2)在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大,股票期权激励的效果越好;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大,股票期权激励的效果越差;(3)设置了关联非执行董事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效果比没有设置关联非执行董事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更好,且关联非执行董事占董事会人数的比例越高,股票期权激励的效果越好;(4)设置了关联非执行董事的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效果与没有设置关联非执行董事的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效果没有显着差异。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国内外的文献回顾,包括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动因、效果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其次归纳了关于关联非执行董事治理的研究结果,并且进行了文献评述。第叁部分是控股股东性质、关联非执行董事与股票期权激励效果的理论概述,解释了股权激励的概念及种类,分析了影响股票期权激励效果的主要因素,总结了关联非执行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并对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产权理论、剩余价值索取权理论和激励约束理论进行阐述。第四部分是控股股东性质、关联非执行董事与股票期权激励效果的理论分析,从理论上解释控股股东性质与关联非执行董事对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效果的影响,并提出本文的四个假设。第五部分是控股股东性质、关联非执行董事与股票期权激励效果的实证检验,选取2006-2015年实施了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变量描述性统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本文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并指出在研究上的不足。本文的主要贡献表现在:(1)本文从控股股东性质和关联非执行董事治理两个方面探讨公司内部治理对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效果的影响,丰富了股票期权激励效果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同时拓展了我国公司内部治理理论。(2)本文研究了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两类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效果的差异,并考察控股股东性质在其中的作用,有利于认识两类不同所有制公司的代理问题,为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期刊2018-06-01)

蔡春敏[5](2018)在《控股股东性质、控股程度、固定资产投资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固定资产既是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又在投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而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叁驾马车”之一,承担着“扩大内需、启动消费、拉动经济”的重任,因而对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经济周期是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出现、循环往复的一种周期性现象。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处于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必然会对企业的投资决策产生影响。本文以我国沪深A股2001年以前上市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初始研究样本,以公用、化工、机械和冶金四大行业为主,将经济周期、控股股东性质、控股程度、固定资产投资和企业业绩纳入统一的研究框架,深入探讨处于经济周期不同阶段,控股股东性质、控股程度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和经济周期对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业绩关系的影响路径及其在国企与非国企中和在绝对控股与相对控股中的差异性。研究表明:(1)经济繁荣期,固定资产投资存量和公司业绩正相关;经济衰退期,固定资产投资存量和公司业绩负相关;固定资产投资增量始终和公司业绩正相关。(2)经济繁荣期,国有控股性质与固定资产投资正相关,非国有控股性质与固定资产投资负相关;经济衰退期,国有控股性质与固定资产投资存量正相关、与增量负相关,非国有控股性质与固定资产投资存量负相关、与增量正相关。(3)经济繁荣期,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存量和公司业绩负相关,增量和公司业绩正相关,非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公司业绩正相关;经济衰退期,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公司业绩负相关,非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存量和公司业绩负相关,增量和公司业绩正相关。(4)经济繁荣期,绝对控股企业和相对控股企业均与固定资产投资存量正相关,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量负相关;经济衰退期,绝对控股企业和固定资产投资存量负相关,相对控股企业则正相关,绝对控股企业和相对控股企业均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量正相关。(5)经济繁荣期,绝对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公司业绩正相关,相对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存量和公司业绩负相关,增量和公司业绩正相关;经济衰退期,绝对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公司业绩负相关,相对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存量和公司业绩负相关,增量和公司业绩正相关。这说明国有控股企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较大,但其“所有者缺位”和“预算软约束”仍存在,深化国企改革任重而道远。同时政府也要在国企和非国企间合理分配资源,促使公平竞争。再者,预测风云变化,把握投资时机;合理购置固定资产;挖掘固定资产产能,提高运行效率也是每个企业提高业绩必须关注的重点。本文的研究突破了过去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单一认识。理论方面,本文基于经济周期视角为固定资产投资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丰富了宏观经济环境与微观企业行为互动框架的研究内容。实践方面,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企业结合宏观经济因素采取适当的固定资产投资策略、提升公司业绩;为政府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建言献策。(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3-01)

林艳,魏连宾,李炜[6](2018)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股权性质与公司绩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融资需求是上市公司运行面临的重要问题,在银行信贷和大股东减持受到限制、资本市场并不活跃的情况下,股权质押以其独有的灵活性、轻资产性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缓解融资约束的首选方式。本文实证分析2011-2015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绩效产生的影响,发现民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比国有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更倾向于股权质押;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股权质押呈负相关关系,并受到股权性质的影响,民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对赌"意愿更加强烈,负相关关系更为显着;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公司绩效呈正向相关,这种相关性会因为股权性质不同有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商业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杨慧辉,汪建新,郑月[7](2018)在《股权激励、控股股东性质与信贷契约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公司股权相对集中,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容易受到控股股东的影响。鉴于此,文章基于股权激励的行为引导效应和信号传递效应,以2009-2015年推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剖析了在不同性质控股股东的调节作用下,股权激励的实施对信贷契约选择的不同影响。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国有控股公司的股权激励容易诱发管理层对信贷资金(特别是长期信贷资金)的偏好,而政府干预所形成的预算软约束使银行只能通过提高利率进行自我保护。第二,非国有控股股东对股权激励效应的调节作用与其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分离情况密切相关。当两权匹配时,股权激励能够缓解管理层代理问题,此时银行预期债务企业的内部治理水平提升,从而公司可获得宽松的信贷契约;而当两权分离时,股权激励容易产生合谋效应,此时银行预期债务企业的内部治理水平降低,进而提出更加严苛的信贷契约条件。文章拓展了股权激励治理效应的研究,而且对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有效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财经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解明明[8](2017)在《家族企业非控股股东性质与股权制衡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至今,家族企业快速发展,已然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族企业具有初创成本低、决策速度快、内部凝聚力强等特点,表现出极大的活力,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然而,所有权的高度集中也使得家族控股股东有能力实施各种“掏空”行为损害外部中小股东利益,不仅限制了家族企业自身价值的提高,更影响到资本市场的有序发展。基于此,探究如何约束家族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保护外部中小股东的利益,将极具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基于家族控制权的视角,探查了家族企业非控股股东性质与股权制衡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其中,根据家族控股股东的“掏空”动机与能力,将家族控制权分为[10%,30%)、[30%,50%)、[50%,100%)叁个区间,根据非控股股东的代理权行使方式,将其分为国有投资者、机构投资者、自然人投资者与民营企业投资者四种类型。采用调节效应的检验方法,以2010-2014年中国主板上市家族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在不同家族控制区区间内,四种非控股股东的股权制衡效果,以及外部治理环境作为调节变量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家族控股股东“掏空”程度随着家族控制权的增加显着降低,显示出家族控股股东强烈的“企业主”意识;(2)非控股股东制衡效果在家族控制权处于[10%,30%)时最强,且随着家族控制权的变化,不同非控股股东在抑制家族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有效性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在[10%,30%)控制权内,民营企业投资者的制衡效果最好;在[30%,50%)控制权内,国有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的制衡效果最强;在[50%,100%)控制权内,外部治理环境与股权制衡存在强的“互补效应”,民营企业投资者可以借助外部治理环境有效抑制家族股东“掏空”行为。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1)基于家族控制权角度,实证证明了家族控制权对家族控股股东“掏空”行为、非控股股东制衡效果的影响,更加准确的衡量了非控股东的制衡效果,补充了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的实证证据。(2)关注不同非控股股东由于代理问题解决方式、所有权行使方式的差别所造成的股权制衡意愿与能力的不同,检验了不同类型非控股股东制衡效果的差异性,为家族企业股权制衡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3)考虑到外部治理环境对非控股股东股权制衡效果的影响,采用调节效应的检验方法,探查了外部治理环境对股权制衡有效性的调节作用。本研究有利于全面认识家族控股股东决策行为,深化对非控股股东股权制衡效果的认识,丰富了家族企业股权制衡的相关理论。同时为政府部门监管家族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发挥制衡股东的治理作用、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提供直接的经验证据和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7)

董叁燕[9](2016)在《监事会自我监督、产权性质与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监事会治理是我国公司治理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而且我国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下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也是公司治理的热点问题。对控股股东缺乏有效的监督使得控股股东能通过资金占用严重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随着我国国企高管纷纷落马,监事会的监督效果再次受到质疑。我国2014年国资委明确规定国有控股企业监事会成员不得再由政府官员兼任,这种去行政化的举措也表明了我国改革监事会的决心。我国正在推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一改革也需要公司推出与之相适应的监事会。所以对我国监事会没有发挥监督作用的原因进行探究,对于提高监事会监督的有效性,减少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行为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本文从监事会自我监督的视角来探讨监事会对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的监督效果。将监事会监督失效分为两个层面探讨:一是公司组织层面的自我监督,即控股股东操纵下出现的组织自我监督;二是监事会成员个人层面的自我监督。本文探讨内容涉及监事会成员构成、监事任期和监事持股几个方面对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的影响效果。另外,本文进一步结合我国公司的产权性质,讨论在不同的公司产权性质下监事会自我监督效果呈现的差异。本文以2006-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STATA 12.0进行面板数据的随机效应模型检验,研究验证了监事会自我监督是导致监事会监督失效的真正原因。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在于:第一,组织层面监事会自我监督中,股东监事的比例越高,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越多,职工监事的比例越高,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越少,而独立监事的设置对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无显着影响。第二,个人层面监事会自我监督中,监事任期对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无显着影响,而监事持股比例越高,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越少。第叁,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在公司组织层面监事会自我监督对控股股东资金占用影响方面存在差异,在个人层面监事会自我监督对控股股东资金占用影响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该结论产生的原因可能在于控股股东利用控制权选举出代表自身利益的股东监事,使得监事会对董事会的监督形成自我监督,无法发挥监督作用。而职工监事和监事持股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监事会的自我监督,但实际中职工监事的比例大大低于股东监事,且监事持股的现象并不普遍,导致职工监事和监事持股的抑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修改《公司法》,实行董事会和监事会选举分离选任;重视职工监督权,对不同产权性质的公司区别设置职工监事比例以及积极推行监事持股等政策意见。(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期刊2016-03-18)

赵雷,刘建中[10](2016)在《控股股东性质、股权结构与企业承诺履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沪深主板上市公司2014年2~6月根据上市公司4号监管指引披露的对相关方承诺事项履行情况公告,研究股权因素对企业承诺履行的影响。结果表明:控股股东性质及其持股比例均对企业承诺履行有显着影响,国有性质比非国有性质的控股股东承诺履行效果好,但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过高不利于企业承诺履行;股权越集中越不利于企业承诺的履行,股权制衡度的影响则不够明显;股权分置改革背景是影响企业承诺履行的重要因素,侧面反映出国家推进供给侧改革有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健发展。(本文来源于《财会月刊》期刊2016年08期)

控股股东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选取2013-2016年沪深两市A股制造行业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为初始研究样本,对控股股东性质、会计信息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叁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控股股东性质对会计信息质量与股权融资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控股企业性质能够显着增强会计信息质量对股权融资成本之间的相关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控股股东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1].杨松令,王志华,刘亭立.控股股东社会资本、创新意愿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兼议股权资本和产权性质的情境效应[J].科技管理研究.2019

[2].刘雁堃.控股股东性质、会计信息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J].财会通讯.2018

[3].宁青青,陈金勇,袁蒙菡.产权性质、控股股东与企业自主创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李飘.控股股东性质、关联非执行董事与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效果[D].江西财经大学.2018

[5].蔡春敏.控股股东性质、控股程度、固定资产投资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

[6].林艳,魏连宾,李炜.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股权性质与公司绩效研究[J].商业研究.2018

[7].杨慧辉,汪建新,郑月.股权激励、控股股东性质与信贷契约选择[J].财经研究.2018

[8].解明明.家族企业非控股股东性质与股权制衡效果[D].大连理工大学.2017

[9].董叁燕.监事会自我监督、产权性质与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的实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6

[10].赵雷,刘建中.控股股东性质、股权结构与企业承诺履行[J].财会月刊.2016

标签:;  ;  ;  ;  

控股股东性质论文-杨松令,王志华,刘亭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