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无机复合发光论文-范昌君

有机无机复合发光论文-范昌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无机复合发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机-无机复合发光器件,溶液加工小分子材料发光层,真空蒸镀的薄膜,载流子传输特性

有机无机复合发光论文文献综述

范昌君[1](2016)在《基于溶液加工小分子材料发光层的有机—无机复合发光器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无机复合发光器件(Hybrid organic-in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HyLEDs)采用高功函数金属顶阳极和稳定性良好的载流子传输材料,克服了传统结构器件中低功函数金属阴极和电子注入层稳定性差,以及导电聚合物空穴注入层同铟锡氧化物(ITO)电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对器件存储和驱动稳定性产生影响的不利因素,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金属氧化物具有高载流子迁移率,宽带隙,易合成,性质稳定,无毒环保等优点,被广泛作为HyLEDs的载流子传输层。磷光材料能同时利用单线态和叁线态发光,是提高HyLEDs发光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研究了溶液加工小分子材料发光层薄膜的形貌和光电特性,制备高效率的有机-无机复合单色光和白光器件器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以不同溶剂制备的小分子材料发光层薄膜的特性。分别以氯苯和四氢呋喃(THF)为溶剂制备TCTA和OXD-7(质量比为1:1)的发光层薄膜,部分以THF为溶剂制备的薄膜通过热处理,并且制备了真空蒸镀的TCTA:OXD-7薄膜作为对比研究。通过溶液加工的TCTA:OXD-7薄膜平整、均匀,具有和真空热蒸镀的薄膜具有相近的表面形貌,粗糙度RMS分别为0.29、0.29、0.26及0.23 nm。制备了单极性空穴和电子器件来研究薄膜的载流子传输特性,发现不同薄膜的单电子和单空穴器件电流密度的变化规律相同,都满足ITHF<Iannealed<ICB<Ievaporated,真空蒸镀的薄膜电子和空穴的迁移率最高。我们用椭圆偏振光谱仪测量了不同薄膜的折射率,折射率的变化规律和电流密度的变化规律一致,表明薄膜对电子和空穴传输能力与薄膜的堆积密度有关,堆积密度越大,则载流子传输特性越好。(2)以氯苯为溶剂,TCTA:OXD-7为主体材料,PhFIrPic、Ir(btp)_2(acac)、PO-01分别为蓝色、红色和黄色磷光材料制备了高效率的蓝光、红光和黄光有机-无机复合发光器件。研究了主体材料TCTA和OXD-7不同比例对基于PhFirPic有机无机复合蓝光器件效率的影响,发现随着OXD-7浓度的增加,发光层中电子的传输能力增强,载流子传输更加平衡,器件的发光效率提高,当TCTA:OXD-7为1:1时器件的发光性能最好。PhFIrPic掺杂浓度为20%时,蓝光器件的发光效率最高,最大亮度效率为38.5 cd A-1,最大外量子效率为18.9%。在此基础上,制备基于溶液加工小分子发光层的有机-无机复合红、黄光器件,最大外量子效率分别为10.2%和14.6%。器件的发光效率均较以往报道的有机-无机发光器件有明显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随电流的增加而降低,其特征电流为136.1,83.1和219.4 mA cm-2,这主要是由于采用小分子双主体材料,器件具有较宽的载流子复合区域,降低了叁线激发态-叁线激发态湮灭和叁线激发态-极化子相互作用对器件发光效率的影响。(3)在高效率蓝光、黄光和红光有机-无机复合器件的基础上,制备了高效率的有机-无机复合白光器件。首先研究了TCTA:OXD-7为主体材料,PhFIrPic为蓝光材料(掺杂浓度20%),PO-01或Ir(BT)_2(acac)为和黄光材料的有机无机复合白光器,研究了PO-01和Ir(BT)_2(acac)浓度对器件特性的影响,发现黄光材料的浓度器件的电流-电压特性的影响较小,器件发光光谱中黄光的发光强度随PO-01(或Ir(BT)_2(acac))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发光层为TCTA:OXD-7:20%PhFIrPic:0.4%PO-01的白光器件最大外量子效率和功率效率为15.0%和30.0 lm W-1,器件在1000 cd m-2时器件的外量子效率和功率效率分别为14.7%和20.6 lm W-1,是目前报道的发光效率较高的有机-无机复合白光器件。器件发光色度为(0.33,0.44),不随驱动电流的变化而变化,器件的显色指数为63。为了提高白光器件的显色指数,在发光层中掺入了红光材料Ir(btp)_2(acac),这样白光器件的发光光谱实现了可见光范围全覆盖,器件的显色指数CRI提高到了71,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为10.9%。器件具有高的发光效率主要归因于小分子双主体材料拥有较高的叁线态能量和平衡的载流子传输特性,能够有效地将叁线激发态限制在磷光材料上,获得高效的磷光发射,以及小分子材料在聚乙烯亚胺上良好的成膜特性和较高的载流子传输特性。(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15)

雷勇,王瑞雪,范昌君,杨晓晖[2](2016)在《以聚乙烯亚胺作为电子注入层的有机-无机复合发光器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乙烯亚胺(PEIE)能有效地提高有机-无机复合发光器件中氧化锌对发光聚合物特别是具有较低电子亲和势蓝色发光聚合物的电子注入效率,以PEIE作为电子注入层的有机-无机复合发光器件具有与采用低功函数金属阴极的传统结构器件接近的发光效率.有机-无机复合磷光器件的外量子效率为19.1%,为目前该类器件的最高效率.(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6年07期)

范昌君,王瑞雪,刘振,雷勇,李国庆[3](2015)在《基于溶液加工小分子材料发光层的有机-无机复合发光器件》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基于溶液加工有机小分子材料发光层、聚乙烯亚胺电子注入层的有机-无机复合发光器件.优化了空穴传输层和磷光染料的掺杂浓度,得到最佳发光效率的器件.蓝光、黄光和红光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为17.3%,10.7%和7.3%.在发光亮度为1000 cd/m2时,蓝光、黄光和红光器件的外量子效率分别为17.0%,10.6%和5.8%,器件效率下降较小.原因在于同时采用空穴传输型和电子传输型的小分子材料作为共同主体材料,器件具有较宽的载流子复合区域,降低了叁线激发态-叁线激发态湮灭和叁线激发态-极化子相互作用对器件发光效率的影响.白光器件在亮度为1000 cd/m2时,发光效率和功率效率为31 cd/A和14.8 lm/W.器件的色度为(0.32,0.42),色度比较稳定,随电流的变化微小.器件的效率较以往报道的有机-无机复合发光器件有显着的提高,主要归因于在聚乙烯亚胺上能够制备特性良好的小分子材料薄膜,以及小分子主体材料拥有较高的叁线态能量和平衡的载流子传输特性,能够获得高效的磷光发射.(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16期)

宋凌云,蔡春锋,刘博智,胡炼,张兵坡[4](2014)在《ZnS薄膜参数对有机/无机复合发光器件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导体量子点(QDs)具有发光效率高和发光波长可调等特点。采用胶体CdSe QDs作电致发光器件的有源材料,TPD(N,N′_biphenyl-N,N′-bis-(3-methylphenyl)-1,1′-biphenyl-4,4′-diamine)作空穴传输层,ZnS作电子传输层,研究了有机/无机复合发光器件ITO/TPD/CdSe QDs/ZnS/Ag的电致发光特性。TPD和CdSe QDs薄膜采用旋涂方法、ZnS薄膜采用磁控溅射方法沉积,器件表面平整。CdSe QDs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谱峰位波长均位于~580 nm,属于量子点的带边激子发光。我们与以前的ITO/ZnS/CdSe QDs/ZnS/Ag发光器件结构进行了对比,发现新的器件结构的电致发光谱没有观察到QDs表面态的发光,而且新器件的发光强度是ITO/ZnS/CdSe QDs/ZnS/Ag结构的~10倍。发光效率的提高归因于碰撞激发与载流子注入两种发光机制并存的结果:一方面电子经过ZnS层加速后,碰撞激发CdSe QDs发光;另一方面,空穴从TPD层注入CdSe QDs与QDs中激发的电子复合发光。我们进一步研究了ZnS电子加速层厚度对发光特性的影响,选择ZnS薄膜的厚度分别是80,120和160 nm,发现随着ZnS层厚度增大,器件启亮电压升高,EL强度增大,但是击穿电压降低。EL峰位随着ZnS厚度的减小发生明显蓝移,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了机理解释。(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4年04期)

[5](2009)在《有机/无机复合发光超薄膜材料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共轭聚合物因在多色显示和照明器件方面的广阔发展前景而倍受科研人员的关注。北京化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静电交替组装技术实现了阴离子型发光共轭高分子与层状双羟基复合金属氧化物(LDHs)纳米片的有机/无机复合发光超薄膜的可控制备。(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09年08期)

彭春佳,魏长平,祝翠梅,许洁,孙小飞[6](2009)在《新型无机/有机复合发光材料Eu(aspirin)_3phen-MCM-41的光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温下,将MCM-41和热处理后的发光客体Eu(aspirin)3phen进行组装,通过XRD、N2-吸脱附和PL等表征技术对组装体进行了研究,考察其光致发光性能。结果表明:Eu(aspirin)3phen进入MCM-41孔道后,充当了"二次模板剂",使MCM-41的骨架有序性增加。经热处理后Eu(aspirin)3phen与MCM-41组装后,组装体的发光强度与相应Eu(aspi-rin)3phen粉末相当。未焙烧的MCM-41表面和稀土有机配合物成键后,Eu(aspirin)3phen分子出现反演中心,5D0→7F2跃迁明显减弱,而焙烧后MCM-41表面对Eu3+的5D0→7F2电偶极跃迁强度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包昀鑫[7](2008)在《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发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从新材料的角度出发,采用分子设计的思想,选择荧光效率较高的蒽甲醇作为发光链段,利用溶胶-凝胶法成功的将异氰酸酯基叁乙氧基硅烷无机链段接到发光链段上,合成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同时,又利用利用Wittig—Horner方法合成了一种新的联吡啶基π共轭分子,将其作为n-型发光单元(A_2单体),同时将溶解性较好的丁氧基二取代的二乙烯基苯作为p-型发光单元(A_2'单体),采用A_2+A_2'+B_4的路线合成了一类新型的部分共轭型超支化发光聚合物。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电化学、荧光光谱对杂化材料进行了初步表征,结果表明,发光材料经杂化后,其发射波长不受影响,杂化材料成膜后,不溶于任何有机溶剂,另外根据蒽甲醇的空穴传输性能可将其制作成多层器件的空穴传输层,并且在制作器件时成膜不会发生被有机溶剂溶解的现象。采用红外、核磁共振等手段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初步表征,用差示量热扫描仪(DS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荧光分光光度计等仪器对产物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同类的线性聚合物聚对亚苯基乙烯,该聚合物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更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氯仿,四氢呋喃等溶剂中均具有优良的溶解性能,尤其是呈现出特有的光物理性能。(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08-06-05)

黄永平[8](2005)在《一种新型有机-无机复合发光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掺Eu(BA)_3的SiO_2发光材料。研究了凝胶玻璃中苯甲酸和稀土离子的配位情况,稀土离子的掺入浓度对发光性能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证明了溶胶-凝胶法可以在SiO_2中原位合成Eu(BA)_3。(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05年06期)

张勇,王民权,于世龙[9](1998)在《一种新型有机—无机复合发光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差热-热失重、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等测试手段,对溶液中合成的吡啶-2-羧酸∶Eu3+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且通过原位合成方法在SiO2凝胶中合成了吡啶-2-羧酸∶Eu3+配合物,与溶液中合成的吡啶-2-羧酸∶Eu3+配合物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SiO2凝胶中吡啶-2-羧酸向Eu3+的能量传递使Eu3+的相对发光强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并且吡啶-2-羧酸∶Eu3+配合物在400℃能稳定存在通过差热-热失重、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等测试手段,对溶液中合成的吡啶-2-羧酸∶Eu3+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且通过原位合成方法在SiO2凝胶中合成了吡啶-2-羧酸∶Eu3+配合物,与溶液中合成的吡啶-2-羧酸∶Eu3+配合物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SiO2凝胶中吡啶-2-羧酸向Eu3+的能量传递使Eu3+的相对发光强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并且吡啶-2-羧酸∶Eu3+配合物在400℃能稳定存在。(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1998年04期)

有机无机复合发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聚乙烯亚胺(PEIE)能有效地提高有机-无机复合发光器件中氧化锌对发光聚合物特别是具有较低电子亲和势蓝色发光聚合物的电子注入效率,以PEIE作为电子注入层的有机-无机复合发光器件具有与采用低功函数金属阴极的传统结构器件接近的发光效率.有机-无机复合磷光器件的外量子效率为19.1%,为目前该类器件的最高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无机复合发光论文参考文献

[1].范昌君.基于溶液加工小分子材料发光层的有机—无机复合发光器件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6

[2].雷勇,王瑞雪,范昌君,杨晓晖.以聚乙烯亚胺作为电子注入层的有机-无机复合发光器件[J].科学通报.2016

[3].范昌君,王瑞雪,刘振,雷勇,李国庆.基于溶液加工小分子材料发光层的有机-无机复合发光器件[J].物理学报.2015

[4].宋凌云,蔡春锋,刘博智,胡炼,张兵坡.ZnS薄膜参数对有机/无机复合发光器件特性的影响[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4

[5]..有机/无机复合发光超薄膜材料新进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9

[6].彭春佳,魏长平,祝翠梅,许洁,孙小飞.新型无机/有机复合发光材料Eu(aspirin)_3phen-MCM-41的光学性能[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

[7].包昀鑫.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发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

[8].黄永平.一种新型有机-无机复合发光材料[J].广东化工.2005

[9].张勇,王民权,于世龙.一种新型有机—无机复合发光材料[J].功能材料.1998

标签:;  ;  ;  ;  

有机无机复合发光论文-范昌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