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承载框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钢框架人行天桥,承载能力评估,荷载试验,自振特性试验
承载框架论文文献综述
褚福鹏[1](2019)在《某钢框架人行天桥承载能力检测与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某钢框架人行天桥进行缺损状况检查评定、静载试验、自振特性试验、承载能力检算,准确评估了该桥梁的结构现状工作状况、承载能力,为该桥梁的安全运营、合理维护提供了支撑。同时该桥梁的承载能力检测与评估可供同类型桥梁检测评估参考。(本文来源于《福建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赵伟欣,李发超,黄栩浩,叶文华,朱珏[2](2019)在《冷弯薄壁C和Z型钢组合框架低层住宅的承载能力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遗传算法和直接强度法(DSM)得到轴压下优化后的冷弯薄壁卷边C和Z型钢,取相同截面积时两者的最优尺寸相同.利用有线条(CUFSM)和DSM,验证了单根冷弯C和Z型钢的临界屈曲荷载和极限承载力基本对应相等.随后,基于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冷弯薄壁型钢单层住宅整体建模,将优化后尺寸相同的C和Z型钢应用于结构中,施加相同的荷载,发现两者整体结构的临界屈曲载荷不同,Z型钢房屋框架屈曲后承载能力更高;承载薄弱的风向角所对应的Z型钢房屋组合框架屋檐等薄弱区域所承受的轴力较C型钢房屋更小,因此认为在用钢量相同的前提下,低层房屋建设选择Z型截面更优.(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19年02期)
康婷,许高娲,欧进萍[3](2018)在《承载-耗能铰节点装配式钢框架结构抗震弹塑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高地震烈度地区的预制装配式减震建筑结构,本文提出一种适用于高层钢结构的兼具承载-耗能的新型梁柱节点,利用薄板小挠度理论推导此新型节点的屈服弯矩和转角以及极限弯矩和转角,实现了设计参数可控。借助SAP2000有限元平台,选择0.8、0.7、0.6倍的梁端屈服弯矩承载-耗能铰节点,并应用于12层钢框架结构,对其进行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和动力弹塑性分析,研究新型节点在罕遇地震下性能点处的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及基底剪力。根据现有规范评价节点的延性和抗震性能,研究表明,布置不同参数的新型节点,在罕遇地震下性能点处的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及基底剪力均小于普通钢框架结构,并随着梁端屈服弯矩的削弱而减小。此新型节点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更易实现"强柱弱梁"失效机制,连接构造安全可靠,满足现有抗震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8年06期)
郭鹏[4](2017)在《输水干渠双层复合框架桥承载能力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抚顺市新宾县双层复合框架桥工程,利用有限元程序对结构进行计算分析。选取桥梁单元对结构进行整体式建模,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工况进行复核计算,提取内力计算结果,将计算结果与结构实际配筋对比分析,得到结构各部位安全状况,为输水干渠双层复合框架桥的推广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水利技术监督》期刊2017年05期)
张曰果,李家旭,贾连光,程绪宇[5](2017)在《型钢加固承载状态下混凝土设备框架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榀单层单跨混凝土结构为模型,对承载状态下的混凝土设备框架经型钢加固后的受力性能采用ABAQUS进行分析,研究混凝土框架构件的应力、应变特点。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型钢加固混凝土框架可以大幅提高结构构件的承载力。通过有限元数值分析可知加固型钢等与原混凝土框架结构协同工作良好,框架梁承载力提高了约1.36倍,说明该加固方法可行。(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7年07期)
康婷[6](2017)在《装配式钢框架的承载—耗能节点与地震失效模式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性能化抗震设计理论逐渐被地震工程界所认同,国内外学者对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其相关理论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近年来,基于可恢复功能的抗震设计被国际地震工程界重点关注,相比于传统的性能化抗震设计,其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也更符合工程抗震减灾的实际需求。目前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大力发展为结构的可恢复功能提供了可操作性。在此背景下,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新型装配式承重-耗能节点——预制装配式梁端钢板耗能铰节点,其兼具承重与耗能的双重特性,且具有易装配性与易更换性的特点。基于此,本文聚焦于装配式钢框架的承载-耗能节点,研究了节点的抗震性能,并基于节点的可设计性来控制结构的失效模式,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薄板的小挠度理论和屈曲后强度,改进优化了装配式承载-耗能节点的恢复力模型,并初步提出了实现钢框架“弱梁强柱”失效模式的结构设计思路。(2)基于静力弹塑性方法对布置承载-耗能节点的装配式钢框架与普通钢框架进行了抗大震性能分析及失效模式优化。基于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得到结构优化思路。采用叁种典型侧向力加载,得到叁种失效模式,基于装配式承载-耗能节点提出了优化方案,验证了节点的可设计性。(3)基于动力弹塑性方法对布置承载-耗能节点的装配式钢框架与普通框架进行了抗大震性能分析,并结合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与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共同验证了装配式承载-耗能节点优良的抗震性能。(4)基于IDA分析方法获取钢框架结构的最弱失效模式,并基于承载-耗能节点,提出了四种改善失效模式的优化方案,并分析了结构优化前后的耗能情况。验证了采用装配式承载-耗能节点控制结构失效模式、提高结构整体抗震能力的可行性,及承载-耗能节点具有良好的耗能特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王兆强,张帅,齐红丽[7](2017)在《混合高强钢框架极限承载性能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合高强钢框架是一种钢梁采用低强钢材(Q235,Q345),钢柱采用高强钢材(Q460,Q690)的新型抗弯钢框架结构体系。为研究不同钢材强度等级对混合高强钢框架承载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钢框架进行非线性分析。在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建立五榀单跨两层混合高强钢框架模型以及两榀普通低强钢框架有限元模型,对其承载性能与用钢量进行研究,比较各种抗弯钢框架结构的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延性以及用钢量。研究结果表明:若合理选用梁柱的钢材强度等级,特别是钢梁选用较低的钢材(Q235)而钢柱选用高强钢材,混合高强钢框架可以获得比普通钢框架更好的承载能力、刚度与延性性能,并且可以节省18.3%的钢材,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7年05期)
张静雯[8](2017)在《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拉开城市框架提升承载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张静雯)5月7日,市长邓沛然就我市重点城建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调研时强调,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再鼓干劲,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尽快建成,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为建设“现代省会、经济强市”提供有力支撑。邓沛然一行利用一天的时间,实地调研了和平(本文来源于《石家庄日报》期刊2017-05-08)
鲁杰[9](2017)在《兰考县城乡建设有序推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全媒体鲁杰报道 “现在咱兰考城乡建设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畅了,绿地多了,夜晚更亮了,城乡变得越来越整洁有序了!”4月24日,在兰考县人民广场,几位在此休闲娱乐的老人谈起兰考城市建设感慨不已。如今,该县紧抓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本文来源于《开封日报》期刊2017-04-26)
曹辉,王元清,张延年,张天申,刘明[10](2017)在《负载下钢框架梁柱节点盖板法加固承载性能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钢框架梁柱节点通过梁翼缘焊接盖板加固后的受力性能,为新编国标《钢结构加固设计规范》提供依据,建立4个梁柱节点模型,采用循环加载方式,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研究节点在不同初始负载等级下的抗震性能,重点分析节点的破坏形式、极限承载力、滞回特性、延性和耗能能力、刚度退化现象,并与加固前对比。结果发现:盖板法加固钢框架梁柱节点能够有效地提高节点的极限承载力和延性,并成功地将梁端塑性铰外移至距盖板末端约1/4梁高位置处,避免了梁柱节点焊缝位置处的破坏,实现了盖板法加固钢框架梁柱节点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7年02期)
承载框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遗传算法和直接强度法(DSM)得到轴压下优化后的冷弯薄壁卷边C和Z型钢,取相同截面积时两者的最优尺寸相同.利用有线条(CUFSM)和DSM,验证了单根冷弯C和Z型钢的临界屈曲荷载和极限承载力基本对应相等.随后,基于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冷弯薄壁型钢单层住宅整体建模,将优化后尺寸相同的C和Z型钢应用于结构中,施加相同的荷载,发现两者整体结构的临界屈曲载荷不同,Z型钢房屋框架屈曲后承载能力更高;承载薄弱的风向角所对应的Z型钢房屋组合框架屋檐等薄弱区域所承受的轴力较C型钢房屋更小,因此认为在用钢量相同的前提下,低层房屋建设选择Z型截面更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承载框架论文参考文献
[1].褚福鹏.某钢框架人行天桥承载能力检测与评估研究[J].福建交通科技.2019
[2].赵伟欣,李发超,黄栩浩,叶文华,朱珏.冷弯薄壁C和Z型钢组合框架低层住宅的承载能力比较[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9
[3].康婷,许高娲,欧进萍.承载-耗能铰节点装配式钢框架结构抗震弹塑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8
[4].郭鹏.输水干渠双层复合框架桥承载能力有限元分析[J].水利技术监督.2017
[5].张曰果,李家旭,贾连光,程绪宇.型钢加固承载状态下混凝土设备框架的效果分析[J].工业建筑.2017
[6].康婷.装配式钢框架的承载—耗能节点与地震失效模式优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7].王兆强,张帅,齐红丽.混合高强钢框架极限承载性能有限元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7
[8].张静雯.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城市框架提升承载功能[N].石家庄日报.2017
[9].鲁杰.兰考县城乡建设有序推进[N].开封日报.2017
[10].曹辉,王元清,张延年,张天申,刘明.负载下钢框架梁柱节点盖板法加固承载性能的有限元分析[J].工业建筑.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