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八中学830019
摘要: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发展与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初中语文教师可借助古诗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他们道德品质,并陶冶情操。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怎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作试论,并罗列出部分科学的教学举措。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属于初中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模式在不断优化和完善,并获得一定的成效。不过在具体的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部分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合理渗透至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动融入传统文化,全力促进学生汉语知识水平的改善与提高。
一、朗诵古诗,体会传统文化的形式美
古诗文作为我国古代文人所创造出的智慧结晶,尤其以唐诗最具代表性。虽然古诗文派别较多,但是不变的是均用到押韵,每句诗中都有着节奏变化,平仄音调抑扬顿挫。为此,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实践中,要想有效渗入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首先需引领学生反复朗诵古诗文,在朗读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古诗文的形式美和节奏美,并体会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了解古人的智慧。学生通过对古诗文的朗诵,能够形成民族文化自豪感,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
比如,在《钱塘湖春行》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带领学生反复朗诵全诗,读出节奏和韵律,“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描绘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全诗结构谨严、用词准确、语言浅近、对仗精工、衔接自然、气质清新,是吟咏西湖的名篇。学生以反复朗诵为基础,可以感受到古诗文的形式美,短短的八句话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并了解作者的用词手法。
二、剖析古诗,体会传统文化的内在美
为把传统文化渗透至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先帮助学生学生了解古诗文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情感角度切入体会传统文化的内在美。由于古人和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与表达方式有所差异,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比较特殊,传统文化的体现方式同样如此。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具体的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可先带领学生通读全诗,让他们深入剖析古诗文,主动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之后要求学生认真解读古诗文,深入理解每句、每字,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内在美,以此提升他们的文化底蕴。
例如,在进行《春望》教学时,教师先介绍杜甫创作这首古诗的背景,写作年代公元前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处处呈现出沦陷后的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接着,以把握创作背景为基础,教师带领学生认真剖析古诗,像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写出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此时,教师可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而爱国主义则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三、创设情境,体会传统文化的意象美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通常使用纯粹的说教方式,并没有结合古诗文内容创造与之相配的教学情境,难以引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他们无法理解古诗文所蕴含的深刻情感,更是难以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考虑到古诗文体裁的特殊性,借助图片、音乐、视频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为他们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正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借此深化对古诗文的情感理解,体会传统文化的意象美,并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四、总结
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意识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深入发掘古诗文中蕴藏的传统文化,带领学生认真分析与探讨这些传统文化,使其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知识水平与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关永红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中华少年,2017,(30):184-185。
[2]朱振旺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民族文化[J].语文天地,2017,(23):51-52。
[3]周国栋初中语文古诗词与传承传统文化探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2,(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