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群体效应论文-张航

内外群体效应论文-张航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外群体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儿童,损益情景,最后通牒博弈,内外群体效应

内外群体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张航[1](2019)在《损益情景下儿童的公平偏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关于成人和儿童的合作与决策的研究中,都发现了人们存在内群体偏爱,其说明了群体效应对合作与决策存在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在双人的经济博弈中,当人们面对不公平的分配时,群体效应仍然会影响人们对惩罚自私自利行为的概率。但有关最后通牒游戏中群体效应的影响方向还不确定,在有的情况下,人们会对内群体的自私行为更加宽松而选择不去惩罚,对外群体的不公平提议更加严厉选择惩罚;而在有的情况下,人们会加大力度惩罚自己群体成员的自私行为以确保群体规范不被打破。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儿童的对不公平的愤怒有时会超越群体偏见,进而对内外群体成员进行同等严厉的惩罚。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在收益情景下与损失情景下,随着不公平程度的上升,儿童如何惩罚内群体成员、外群体以及控制组的提议者所提出的不公平、自私的提议。本实验由90名6-8岁的小学一年级学生,通过最小群体的方式随机分配到内群体组、外群体组以及控制组。实验一,采用最后通牒游戏,即被试作为回应者,对虚拟提议者的十个糖果分配进行选择,如果选择“接受”则双方均获得相应的糖果;如果儿童选择“拒绝”,则任何一方都得不到任何糖果。实验二,采用最后通牒的变式,即被试作为回应者,与虚拟的提议者共同承担十个糖果的损失,对虚拟提议者的分配进行选择,如果选择“接受”则双方损失相应的糖果;如果选择“拒绝”,则双方同时损失十颗糖果。研究结果表明:(1)在收益和损失情景下,儿童对自私的拒绝率都是随着不公平程度上升而上升的。(2)在收益和损失情景下,当儿童面对自私行为时,男生的拒绝率都显着的高于女生。(3)在收益情景下,儿童对外群体的自私行为的拒绝率最高,但在损失情景中,儿童面对自私行为时没有表现出内外群体效应。(4)儿童在面对自私行为时,损失情景下的拒绝率显着的高于收益情景下的拒绝率。研究结论:在收益情景下,儿童面对自私行为存在外群体贬损;在损失情景下,儿童面对自私行为没有表现出内外群体效应。(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章海洋[2](2018)在《过分自信对自利行为的影响及内外群体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日常生活中,追逐利益最大化是人们行动的主要动力,其外在的行为表现就是自利行为,随着近年来腐败问题的频发,自利行为的影响机制也成为关注的焦点。信心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影响判断与选择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信心存在着迁移效应,即在一种情境中产生的信心变化将影响在另一情境中行为结果。过分自信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信心类型,是决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过分自信是否也存在着迁移效应,是否对自利行为存在着影响作用。另外,依据过分自信的进化理论,人们表现过分自信是为了能够占有更多有价值的资源,在内群体中,与其他成员是竞争关系,在外群体中,竞争关系将解除。因此,过分自信对自利行为的影响作用是否会因为行为对象的不同来源而存在差异。基于以往信心与自利行为研究中并没有对以上问题进行阐述,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过分自信是否对自利行为存在着影响效应,具体的影响效应是怎样的;在对行为对象进行内-外群体的划分后,过分自信对自利行为的影响是否会因为行为对象不同群体归属而存在显着差异。实验一以69名大学本科生作为被试,采用一般性知识问题作为过分自信的测量工具,独裁者游戏作为自利行为的测量工具。探讨不同信心判断水平,过分自信(过分自信组)与非过分自信(非过分自信)对自利行为的影响差异。结果显示,过分自信对自利行为存在着显着影响。过分自信组被试相对非过分自信组被试表现出更高水平的自利行为。实验二以大学生群体中一个班级的66名学生作为被试,在实验一测量工具的基础上,增加群体倾向评定问卷作为群体认同倾向的测量工具,在测量自利行为的独裁者游戏中将行为对象进行内-外群体的划分。采用2(信心判断水平:过分自信,非过分自信)×2(行为对象群体归属:内群体,外群体)的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探讨信心判断水平,过分自信(过分自信组)与非过分自信(非过分自信组)对来自不同群体(内群体组,外群体组)被试的自利行为存在的差异是否显着。结果显示,对同群体倾向的群体成员的自利水平显着低于对不同群体倾向群体成员的自利水平;过分自信组被试对内群体成员较外群体成员表现出更高水平的自利行为,即过分自信对自利行为的影响存在外群体偏好。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过分自信对自利行为存在着影响效应,过分自信对自利行为的影响效应因行为对象的不同群体归属而存在显着的差异。过分自信的人在人际互动中较非过分自信的人表现的更为自利;过分自信的人在对待内群体成员时较外群体成员表现的更为自利。本研究基于信心与自利行为的相关研究为基础,为信心的迁移效应提供了新的证据。(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傅建民[3](2014)在《疼痛共情的内外群体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一般社会群体条件下和最简单群体条件下人们对他人疼痛共情的内外群体效应情况如何,探索特质共情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在人们疼痛共情过程的作用怎样。方法:实验一:选取心理学专业群体和教育技术专业群体有效被试共48名,首先完成IRI-C量表,再进行疼痛判断任务实验程序操作,以疼痛程度评分和反应时作为因变量指标,最后完成群体倾向评定问卷,检验在一般社会群体条件下被试疼痛共情的内外群体效应及特质共情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对被试疼痛共情的作用。实验二:选取有效大学生被试56名,首先完成IRI-C量表,通过虚假人格问卷测试进行最简单群体分类,之后进行疼痛判断任务实验程序操作,以疼痛程度评分和反应时作为因变量指标,最后完成群体倾向评定问卷,检验最简单群体条件被试疼痛共情的内外群体效应及特质共情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对被试疼痛共情的作用。结果:实验一:疼痛判断任务的疼痛评分上,疼痛刺激和非疼痛刺激主效应显着,内群体立场和外群体立场主效应显着;刺激(疼痛、非疼痛)与对象立场(内群体、外群体)的交互作用显着,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得到,疼痛刺激水平上,内外群体的简单效应显着,被试对内群体的疼痛评分显着高于对外群体的疼痛评分。疼痛判断任务的反应时上,疼痛刺激和非疼痛刺激主效应显着,刺激与对象立场交互作用显着,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得到,对象立场水平上疼痛刺激与非疼痛刺激的简单效应显着,内群体立场水平上被试对疼痛刺激与对非疼痛刺激的反应时之差显着短于外群体立场水平上被试对疼痛刺激与对非疼痛刺激的反应时之差。被试在IRI-C情感成分(共情关注和个人忧伤)分量表上的得分与在疼痛判断任务中的表现得分的相关多于被试在IRI-C认知成分(观点采择和想象)分量表上的得分与在疼痛判断任务中的表现得分的相关。实验二:疼痛判断任务的疼痛评分上,疼痛刺激和非疼痛刺激的主效应显着,内群体立场与外群体立场的主效应显着,刺激(疼痛、非疼痛)与对象立场(内群体、外群体)的交互作用显着,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得到,疼痛刺激水平上内外群体立场的简单效应显着,被试对内群体的疼痛评分显着高于对外群体的疼痛评分。疼痛判断任务的反应时上,疼痛刺激与非疼痛刺激主效应显着,内群体立场与外群体立场的主效应显着,刺激(疼痛、非疼痛)与对象立场(内群体、外群体)的交互作用显着,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得到,疼痛刺激水平上,内外群体立场的简单效应显着,被试对内群体的反应时显着短于对外群体的反应时。被试在IRI-C情感成分(共情关注、个人忧伤)分量表上的得分与被试在疼痛判断任务中的表现得分的相关多于被试在IRI-C认知成分(观点采择、想象)分量表上的得分与在疼痛判断任务中的表现分的相关。结论:1、在一般社会群体条件下,被试对他人的疼痛共情是内群体偏好的;2、在最简单群体条件下,被试对他人的疼痛共情是内群体偏好的;3、特质共情的情感成分在被试对他人的疼痛共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1)

郑韩菲,朱艳清,陈婉君,包廷庄,孔丽明[4](2014)在《潮汕地区不同职业群体排外现象的比较研究——从内外群体效应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潮汕地区不同职业人群的排外现象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内外群体效应的视角,评估潮汕地区不同职业之间的排外现象,探讨不同职业对内外群体效应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以办公人员,商业人员,学生,专业技术人员,务农人员,其他人员等 6 种职业为代表职业,以潮汕叁市为随机取样范围,进行随机问卷调查。结果:潮汕地区不同职业存在内外群体效应,职业对内外群体效应的影响是通过对中介变量——语言因素,宗族观念等的影响产生的。结论:潮汕地区不同职业间的内外群体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异,语言,宗族观念等因素是影响其差异的中介因素,根据结果对症下药,找到适合的方法,来减轻内外群体效应所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这将有利于人们在工作正常交往,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4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ICASS 2014) Volume 53》期刊2014-03-20)

王娜,林琳,朱艳清[5](2013)在《潮汕地区排外现象的实验与比较研究——从内外群体效应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内外群体效应角度对潮汕大学生的排外现象进行量化研究,以探究潮汕排外的特点及与客家的差异。结果表明,潮汕人的排外现象并不比其他地区更突出,与客家人相比仅在外群体可能对自己的结果有潜在影响、或在内外群体标签更突出易得的情况下才表现出更强的排外效应,其他情况下地域差异不大。根据研究结论,可以从淡化地域标签突出性,改变外地域群体是本地域资源争夺者和破坏者的认知角度来减小或消除潮汕地区排外的消极影响。(本文来源于《惠州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彭嘉桦[6](2007)在《刻板印象内—外群体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刻板印象是社会认知领域的基本课题之一。刻板印象可以分为内隐和外显两个层次。研究已证明,内隐和外显刻板印象会产生分离现象。刻板印象也存在着内-外群体效应,前人研究的大部分结果显示,群体效应表现出内群体偏爱的特点,而也有小部分研究发现了在弱势群体中存在外群体偏爱的现象。本研究通过两组四个子实验探索刻板印象内-外群体效应在内隐和外显两个水平上各自的表现及在优势和弱势群体中各自的特点。实验1a主要考察优势和弱势群体在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内-外群体效应中的特点;实验1b主要考察优势和弱势群体在外显性别刻板印象内-外群体效应中的特点;实验2a主要考察优势和弱势群体在内隐地域刻板印象内-外群体效应中的特点;实验2b主要考察优势和弱势群体在外显地域刻板印象内-外群体效应中的特点。在两个内隐实验中,使用刻板解释偏差方法进行测量,考察这一方法在刻板印象内-外群体效应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优势群体在内隐和外显态度方面都存在内群体偏爱,其内隐和外显态度基本一致,不产生分离。(2)弱势群体在内隐态度上存在相当程度的外群体偏爱,在外显态度上存在内群体偏爱和一定程度的外群体偏爱,有双趋倾向。其内隐和外显态度不一致,产生分离。(3)在外显态度上,所有群体都表现出对内群体的一定偏爱,体现了自尊的影响作用,与自尊相一致。(4)在内隐态度上,优势群体的内群体偏爱与弱势群体的外群体偏爱态度,与社会期待包含的群体态度相一致。(5)刻板解释偏差可以有效地运用于刻板印象内-外群体效应研究。(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期刊2007-06-01)

王新波[7](2007)在《社会判断中样例激活效应与内外群体效应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样例激活效应(the effects of exemplar activation)指的是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头脑中已存在的样例对当前靶子认知所产生的效应。(本文来源于《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05-01)

内外群体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日常生活中,追逐利益最大化是人们行动的主要动力,其外在的行为表现就是自利行为,随着近年来腐败问题的频发,自利行为的影响机制也成为关注的焦点。信心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影响判断与选择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信心存在着迁移效应,即在一种情境中产生的信心变化将影响在另一情境中行为结果。过分自信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信心类型,是决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过分自信是否也存在着迁移效应,是否对自利行为存在着影响作用。另外,依据过分自信的进化理论,人们表现过分自信是为了能够占有更多有价值的资源,在内群体中,与其他成员是竞争关系,在外群体中,竞争关系将解除。因此,过分自信对自利行为的影响作用是否会因为行为对象的不同来源而存在差异。基于以往信心与自利行为研究中并没有对以上问题进行阐述,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过分自信是否对自利行为存在着影响效应,具体的影响效应是怎样的;在对行为对象进行内-外群体的划分后,过分自信对自利行为的影响是否会因为行为对象不同群体归属而存在显着差异。实验一以69名大学本科生作为被试,采用一般性知识问题作为过分自信的测量工具,独裁者游戏作为自利行为的测量工具。探讨不同信心判断水平,过分自信(过分自信组)与非过分自信(非过分自信)对自利行为的影响差异。结果显示,过分自信对自利行为存在着显着影响。过分自信组被试相对非过分自信组被试表现出更高水平的自利行为。实验二以大学生群体中一个班级的66名学生作为被试,在实验一测量工具的基础上,增加群体倾向评定问卷作为群体认同倾向的测量工具,在测量自利行为的独裁者游戏中将行为对象进行内-外群体的划分。采用2(信心判断水平:过分自信,非过分自信)×2(行为对象群体归属:内群体,外群体)的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探讨信心判断水平,过分自信(过分自信组)与非过分自信(非过分自信组)对来自不同群体(内群体组,外群体组)被试的自利行为存在的差异是否显着。结果显示,对同群体倾向的群体成员的自利水平显着低于对不同群体倾向群体成员的自利水平;过分自信组被试对内群体成员较外群体成员表现出更高水平的自利行为,即过分自信对自利行为的影响存在外群体偏好。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过分自信对自利行为存在着影响效应,过分自信对自利行为的影响效应因行为对象的不同群体归属而存在显着的差异。过分自信的人在人际互动中较非过分自信的人表现的更为自利;过分自信的人在对待内群体成员时较外群体成员表现的更为自利。本研究基于信心与自利行为的相关研究为基础,为信心的迁移效应提供了新的证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外群体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张航.损益情景下儿童的公平偏好[D].天津师范大学.2019

[2].章海洋.过分自信对自利行为的影响及内外群体效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3].傅建民.疼痛共情的内外群体效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4].郑韩菲,朱艳清,陈婉君,包廷庄,孔丽明.潮汕地区不同职业群体排外现象的比较研究——从内外群体效应的视角[C].Proceedingsof20144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ppliedSocialScience(ICASS2014)Volume53.2014

[5].王娜,林琳,朱艳清.潮汕地区排外现象的实验与比较研究——从内外群体效应的视角[J].惠州学院学报.2013

[6].彭嘉桦.刻板印象内—外群体效应的实验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7].王新波.社会判断中样例激活效应与内外群体效应的关系研究[C].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7

标签:;  ;  ;  ;  

内外群体效应论文-张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