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凤英(山西省同煤集团轩岗煤电公司医院山西大同034114)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9-0358-02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4例骨科手术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观察其术后血栓出现情况。结果共发生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积极治疗后症状消失,康复出院。结论对骨科手术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效果显著,下肢深静脉血栓不易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形成血栓,造成静脉回流障碍,阻塞血管,它是骨科手术患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较高,如未及时治疗,可导致下肢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或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1]。对我院收治的104例骨科手术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结果令人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一2012年3月骨科手术患者104例,其中男62例,女42例。年龄4,3—84岁,平均(51.9±9.7)岁,其中60岁以上68例。创伤或骨折55例,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34例,脊柱手术11例,因感染手术4例。
1.2方法
(1)术前预防[2]:术前常规对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知识宣教,使其认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详细讲解功能锻炼的方法和要点使其能独自完成。术前注意高血压糖尿病的治疗,控制血糖和血脂,戒烟戒酒。指导患者深呼吸,鼓励患者多饮水,避免脱水。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选择清爽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2)术中预防:手术操作尽量轻柔、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规范使用止血带。
(3)术后预防和护理:术后早期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麻醉作用消失后主动或被动进行踝关节背伸趾屈活动内外翻及环转练习。方法:①双足背屈运动,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②踝关节运动,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③双足环转运动,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④双下肢按摩,每分20次,5分钟1组,每天做5组。鼓励患者做健侧下肢抬高和双下肢肌肉收缩训练,定时翻身。指导患者锻炼时不能操之过急,强度不宜过大。以不影响休息为宜。认真听取患者主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水平周径,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4)物理预防措施:除早期活动外,应配合机械预防措施。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2次/日,每次30~60分钟。双下肢交替进行。利用机械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滞留,改善静脉瓣功能。注意事项:选择适宜尺寸的腿套,以可伸进2个手指为宜。
(5)药物预防措施: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术后尽早用药。遵医嘱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通常用低分子肝素0.5ml,皮下注射,1次/日。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期是术后2小时。凝血过程持续激活可达4周,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可持续3个月。对实行骨科大手术的患者,推荐药物预防时间最短10天,可延长至11~35天。
(6)饮食护理:了解患者影视习惯,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给予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高纤维素食物。及时纠正水电介质、酸碱平衡紊乱、鼓励多饮水,叮嘱患者多食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秘便增加腹压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X2检验和t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只有1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DVT,发生率约1%,并且经积极溶栓治疗,症状均消失,无肺栓塞等并发症。15—30天内均痊愈出院。
3讨论
骨科手术后病人需长期卧床,导致下肢静脉血流较为缓慢,存在淤滞情况,使大量细胞发生聚集,在向基底膜与内皮细胞转移的过程中使内皮出现损伤,凝血过程激活而合并血栓形成[3]。病人术后伤口疼痛,显著减少了活动量,使血流发生淤积,同时,血小板集聚能力在手术创伤后增加,降低了纤维蛋白溶解能力,因止血药物的应用及术中输血,增加了血液黏滞度,对DVT的形成起到了诱导作用。另外,老年病人因有器质性病变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存在,DVT在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下极易发生。
通过本次研究分析,我们认识到要密切观察,加强护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分析每个患者的危险因素,评估风险程度,采用早期基本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和饮食护理联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精细的护理工作和严密的护理观察下能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轻患者疼痛,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5.
[2]武香丽.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护理干预.中国社区医师,2012,14(18):326.
[3]梁兰.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循证护理.全科护理,2012,10(10):2836-2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