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诗化论文-李商雨

非诗化论文-李商雨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诗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何小竹,诗歌,符号学,口语化

非诗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商雨[1](2018)在《反意义、非诗化、无风格——何小竹诗歌的符号学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位苗族诗人,何小竹的民族身分却在其诗歌中被"清除"了。他的诗歌可以用叁组二律背反的命题概括:意义-反意义;诗-非诗;风格-无风格。这叁组命题,都是以"做减法"的方式,围绕口语的极端实验展开。这个特点让他的诗歌不但与一般的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区别开来,也与同时代的诗歌呈现出差异性。在诗歌写作陷入伦理困境的当下,这种写作有其独特的价值。(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张慎[2](2016)在《近现代诗歌变革中“非诗化”与“诗化”的矛盾》一文中研究指出受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观念的变动影响,这一时期的诗歌观念越来越注重表情达意等及物性、实用性功能。为了抒写时代变动所产生的新情感、新经验、新内容,诗歌中出现了不符合中国古典诗歌诗体规范、审美规范的新语句、新意境、新文体等"非诗化"因素,产生了突破、反叛古典诗歌传统的趋势。然而在"非诗化"的同时,诗歌革新者们还要考虑其创作是否是"诗"的问题,因此不断地提出各种诗歌审美标准,对其创作进行"诗化"规约。晚清的"新学诗""新派诗""歌谣体诗"中"新学""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的矛盾,"五四"时期的"以文为诗""以白话为诗""诗体大解放"所受到的指责,以及1920年代新诗人对"白话诗"艺术缺失的"检讨",努力重新为新诗"立几条规则"等现象,无不是这一矛盾的体现。(本文来源于《江汉学术》期刊2016年05期)

曾方荣[3](2012)在《自由的狂欢 非诗化的试验场——20世纪90年代的“民间写作”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写作"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诗歌写作的一股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对中国新诗的多元化发展与探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诗歌创作与探索呈现出了叁个突出的写作特征:一是绝对独立自由的个人写作立场;二是向世俗生活彻底敞开的取材原则;叁是诗歌语言口语化极力追求。这种实践与探索呈现出明显的非诗化特征,存在着许多认识和探索的误区,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惕与反思。(本文来源于《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张器友[4](2009)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新诗运动及“非诗化”漫议——以柯岩诗歌批评实践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诗坛曾经就朦胧诗问题展开过一场关于新诗创作及其发展方向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因为处在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及其思想意识形态(其中包括文学艺术)遭受清算的大背景之上,最终以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诗歌淡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2009年06期)

杜笑宇[5](2009)在《草创期中国新诗的“非诗化”倾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诗体的大解放"旗帜引领下,白话诗的先驱们立志与古典诗歌"划清界限",以使白话文取得正统地位。草创期白话新诗只重白话,不重"诗",并由此带来了严重的"非诗化"倾向,语言、音韵、结构方式、创作手法上都有明显的表现。(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杜笑宇[6](2009)在《“非诗化”倾向与“诗”的回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前20年,白话新诗的先驱们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充满论争的不平坦道路——其社会功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价值系统在不断的矛盾与斗争中也得到初建。白话新诗诞生之初,白话文的倡导者们大部分都有留学欧美的背景,所依持的理论不外乎是西方的意象主义、象征主义等。所以白话新诗一诞生,就有着别于古典诗歌的“理论先行”的特点。事实上,在与文言文的斗争中,白话新诗担当了白话文战胜文言文的先锋,成为了文学革命语言革新的“工具”。在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一干人的努力下,白话新诗冲破格律诗的牢笼,并很快取得了胜利。但由于其“工具性”的作用,白话文首要的职责是战胜并取代文言文,于是在与以文言文为载体的格律诗的围攻与反围攻过程中,白话新诗的倡导者不惜与古典诗歌割裂,以牺牲诗歌的“诗性”,来使白话文取得正统地位。而这些,使新诗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着某种先天不足,其“非诗化”倾向也就不可避免了。白话新诗在站稳脚跟的同时,其“诗”受到严重损伤,“非诗话”倾向严重,新诗甚至面临“中衰”的窘境。一些诗人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象征派、新月派、现代派起而行之,站在“诗”的角度,从表现手法、外在形式等方面,不断矫正新诗发展方向,使白话新诗从“白话”走向“诗”,并最终找到了一条既能接续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又富有鲜明现代气息的诗歌道路。(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09-10-20)

张晓艳[7](2008)在《初期白话诗“非诗化”社会心理溯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初期白话新诗创作中带有明显的"非诗化"痕迹。追根究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自卑社会无意识的压抑,新诗转向选择的单向度,所导致的。本文试从弗洛姆社会无意识论的角度揭开"非诗化"现象的面纱。(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理论)》期刊2008年07期)

鲍昌宝[8](2008)在《新诗的“原质”与“非诗化”思想:闻一多新诗理论综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闻一多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一直被研究界重视,但他在论述郭沫若《女神》的时代精神中提出的新诗"原质"概念和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提出的新诗"非诗化"思想却很少被人注意,而它们却是新诗理论中最重要的命题。只有充分认识闻一多的"非诗化"思想和格律化理论之间的关系,才可能全面理解和把握闻一多对新诗理论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韩璇[9](2007)在《“非诗化”现象扫描》一文中研究指出龙泉明先生对初期白话新诗“非诗化”的研究,具有较大学术价值与创新意识。但其概括也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或停滞性,因为他审美判定的标准是古典诗歌。虽然古典诗歌已经达到难以突破的极致,但用此作标准衡量五四白话新诗,无法作出更为客观的评价。新诗是在古典诗歌根基上建立发展起来的新模式,是一种特别注重情绪流动的诗歌倾向,必然会带有“非诗化”倾向。(本文来源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4期)

王若谷[10](2005)在《诗歌的非诗化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媒体纷纷报道猪链球菌的日子,网络留言中出现了一首题为《父亲》的诗歌:父亲/每天早起第一件事情/就是蹲在灶屋旮旯里 劈劈啪啪剁猪草/六十多岁的老父亲/在烧好猪食以后才会为自己准备/十多年前/蹲在这里的是我的母亲/她生病了,卧床不起/父亲于是接过她的那把切(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05/09/07)

非诗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受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观念的变动影响,这一时期的诗歌观念越来越注重表情达意等及物性、实用性功能。为了抒写时代变动所产生的新情感、新经验、新内容,诗歌中出现了不符合中国古典诗歌诗体规范、审美规范的新语句、新意境、新文体等"非诗化"因素,产生了突破、反叛古典诗歌传统的趋势。然而在"非诗化"的同时,诗歌革新者们还要考虑其创作是否是"诗"的问题,因此不断地提出各种诗歌审美标准,对其创作进行"诗化"规约。晚清的"新学诗""新派诗""歌谣体诗"中"新学""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的矛盾,"五四"时期的"以文为诗""以白话为诗""诗体大解放"所受到的指责,以及1920年代新诗人对"白话诗"艺术缺失的"检讨",努力重新为新诗"立几条规则"等现象,无不是这一矛盾的体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诗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商雨.反意义、非诗化、无风格——何小竹诗歌的符号学考察[J].民族文学研究.2018

[2].张慎.近现代诗歌变革中“非诗化”与“诗化”的矛盾[J].江汉学术.2016

[3].曾方荣.自由的狂欢非诗化的试验场——20世纪90年代的“民间写作”论[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4].张器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新诗运动及“非诗化”漫议——以柯岩诗歌批评实践为中心[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

[5].杜笑宇.草创期中国新诗的“非诗化”倾向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6].杜笑宇.“非诗化”倾向与“诗”的回归[D].郑州大学.2009

[7].张晓艳.初期白话诗“非诗化”社会心理溯源[J].大众文艺(理论).2008

[8].鲍昌宝.新诗的“原质”与“非诗化”思想:闻一多新诗理论综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9].韩璇.“非诗化”现象扫描[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0].王若谷.诗歌的非诗化倾向[N].中国文化报.2005

标签:;  ;  ;  ;  

非诗化论文-李商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