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女子手球运动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手球,青少年,女子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
女子手球运动员论文文献综述
闫亮[1](2019)在《优秀青少年女子手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6名优秀青少年女子手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测试身体形态指标,对所获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旨在找出手球运动员最重要的专项身体形态因素,为手球专项运动选材和训练监控提供客观依据和参考指标。研究结果:1.优秀青少年女子手球运动员最重要的专项身体形态是肢体长度,因子荷载较大的指标为身高、上肢长、坐高、下肢长、小腿长、指距、大腿长;2.优秀青少年女子手球运动员第二重要的专项身体形态是粗壮程度,因子荷载较大的指标为腰围、髋宽、小腿围、大腿围、体重、踝围。建议:在青少年女子手球运动员选材和训练监控中以运动员的肢体长度作为最重要的专项身体形态因素。(本文来源于《体育风尚》期刊2019年11期)
王俊森[2](2019)在《我国青年女子手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手球是一项身体接触频繁、对抗激烈、攻守转换快的运动项目,由于手球规则的特殊性,在比赛中规则允许防守队员使用正面曲臂的“推”“拉”“抱”的防守动作,在快速、连续的攻守转换与身体频繁的接触中形成了手球“富有表演性与对抗性”的运动项目特征。手球运动亦可以作为发展身体素质,灵敏、柔韧、力量、耐力等素质的手段,可以全面提高并增强青年身体的各项机能与素质。近些年,手球运动的独特魅力让世界手球运动快速的发展,在欧洲一些国家手球的发展堪比美国的NBA,深受青睐,自50年代手球项目引入中国后,手球在中国的萌芽也快速的成长了起来,但是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中国手球的发展相对落后,在竞技体育行业它相对薄弱,不过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女子手球仍能挤身亚洲前叁的行列,这体现中国女子手球发展的前景比较理想,我国青年女子手球运动员是国家队后备人才的有力保障军,但随着训练年限的增长、比赛的激烈程度的增加,运动损伤的伴随,影响了我国青年女子手球更高竞技能力的形成与取得优异比赛成绩的发挥。撰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青年女子手球运动队降低运动损伤和提高运动成绩的需求,找出青年女子手球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致因、受伤的类型、部位,探索与运用有效的训练方法,为我国青年女子手球运动员预防运动损伤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1]),以参加2018年全国青少年手球U14.U16.U18比赛暨全国中学生手球锦标赛中12支U16和U18组的162名14-18岁的女子手球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对运动损伤的概况、特征和致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青年女子手球运动员在运动训练或比赛时,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为76.54%,此期间,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膝关节、踝关节、腰部、手指,其次是肩部、手腕、肘关节及脚趾。(2)下肢的损伤率明显要高于上肢,受伤的程度以轻度损伤为主,损伤率为63.58%、其次为中度损伤,损伤率为33.95%,重度损伤发生的概率较低。分析了损伤的属性,大多以急性损伤为主,损伤率为55.56%,慢性损伤的发生率较急性损伤低,损伤率为44.44%,也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3)运动损伤多发生于赛前训练,损伤率为49.38%,正式比赛时受伤率为12.35%,在两者情况都发生过的发生率为46.3%。(4)此次调查中有74.69%的运动员都有带伤训练和比赛,只有25.31%的队员是无伤训练或比赛。我国青年女子手球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发生的列数中,与其专业训练的年限、时间、运动员身体素质、运动水平、场上位置、比赛环境、季节等有关,也与对运动损伤知识的认识和预防的意识有关,大部分运动员没有提前预防运动损伤意识,而是在运动损伤出现后才进行治疗,在提前预防运动损伤出现的意识较薄弱,而且对康复的手段和知识的认识较欠缺。(5)根据实际的调查,对我国青年女子手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概况、特征及致因进行调查和分析,导致其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因素有:1身体素质较差。2准备活动不充分或与训练、比赛需求不符合。3训练计划草率、针对性不强。4技术动作不规范或错误、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意识不够。5由于带伤参加训练和比赛而造成身体局部负担过重、导致身体过度疲劳。6在训练中对所发生的受伤置之不理,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7对手球规则学习不重视,掌控与驾驭规则的能力较弱。8对手的犯规等因素。(6)为了满足队伍降低运动损伤和提高运动表现的需求,运用并探索有效的训练方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的方法:1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2科学地安排训练计划。3提高预防伤病的能力与知识。4加强运动员之间的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比赛观。5提高运动员对运动损伤的预测能力,有目性的实施预防措施。6运动队伍应该建立系统、严格的医务监督与追踪。7做好训练与比赛前充分热身准备及赛后的超量恢复。8对运动员身体各部位采取相应的训练手段。9加强青少年运动员对运动损伤预防的意识教育。(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陈伟,郑凤,乔同岭,鲁文广,张红红[3](2018)在《青少年女子手球运动员运动性贫血的营养补充及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寻找一种青少年女子手球运动员运动性贫血的营养品解决途径。[方法]以5名出现运动性贫血的青少年女子手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Fe包衣型压片糖果、康比特比特铁两种营养品进行营养补充干预。[结果]在8周的营养补充干预后,运动性贫血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并达到正常水平。[结论]Fe包衣型压片糖果、康比特比特铁两种营养品可以有效解决青少年女子手球运动员运动性贫血问题。(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沈庆[4](2018)在《优秀青少年女子手球运动员最大摄氧量(VO_2max)水平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青少年优秀女子手球运动员VO_2max水平,为身体机能评定及训练监控提供参考。方法:以10名苏州市体校女子手球队队员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5-16周岁,均为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采用Bruce跑台测试方案直接测定VO_2max,求得各测试者VO_2max值后除以各受试者的相应体重得到相对VO_2max。结果:女子相对VO_2max水平为56.170±4.616(ml/kg/min),其中最高值为64.608(ml/kg/min)。结论:可作为青少年女子手球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及训练监控参考值。(本文来源于《文存阅刊》期刊2018年17期)
沈庆[5](2018)在《青少年女子手球运动员比赛时血乳酸水平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青少年女子手球运动员比赛时血乳酸水平,为运动员平时训练时训练强度和生理负荷量的监控提供参考。方法:以6名苏州市体校女子乙组手球队队员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4-15周岁。利用便携式乳酸测试仪对6名被试比赛时血乳酸水平进行测试。结果:(1)赛中运动员血乳酸水平差异较大,最大值为10.6mmol/L,最小才3.7mmol/L,平均水平为6.383±2.62mmol/L;(2)赛后运动员的血乳酸水平相对稳定,平均水平为4.267±1.388mmol/L;(3)赛后半小时,运动员的血乳酸平均水平为2.45±1.166mmol/L,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但也存在个体差异,最高者为4.3mmol/L,最低者为0.9mmol/L。结论 :手球是一项以有氧为主的混氧运动,运动员在场上的位置不同,能量代谢方式存在差异,血乳酸水平内峰位置最高,边锋最低;乳酸的生成主要是在运动开始时氧亏期间和获得稳态氧耗速率以前,随着比赛时间的推移,运动员血乳酸水平趋于稳定并逐渐下降,直至赛后恢复正常水平;比赛时技战术应用稳定与运动员血乳酸水平呈正比,被试队比赛技战术使用稳定;有氧运动能力强血乳酸消除快,恢复时间短,赛后各被试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8年11期)
张骥[6](2017)在《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运动损伤流行病学分析及预防措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手球是我国竞技体育领域里一个相对较为薄弱的环节,在这样的背景下,女子手球仍能够挤进世界女子手球格局第叁集团,证明其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运动损伤的发生严重地影响着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成绩,为更好的提高女子手球运动水平,关于运动损伤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以广州、安徽、山东、北京等地女子手球队共计100名女子手球运动员损伤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1.女子手球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为74.4%,人均损伤1.76次。其中,下肢损伤率高于上肢,损伤多为轻度损伤和中度损伤,急性损伤略多于慢性损伤。2.损伤例数和性质与训练年限、场上位置、季节等因素有关。3.部分教练员对伤后康复不够重视,部分运动员在伤后有进行康复性体能够训练,但缺乏专业康复师和专业团队指导。4.导致损伤的原因主要包括手球运动的项目特征,运动员体能不足,技术动作不合理或不熟练,准备活动不合理,训练负荷过大和疲劳,带伤训练,缺乏运动损伤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心理状态不佳等。根据损伤现状及原因的调查和分析,为更好的预防和减少损伤的发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根据训练和比赛的具体环境以及运动员在场上的位置、训练年限科学安排并及时调整训练的内容,正确认识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在减少错误动作和不熟练技术动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加强易伤部位的力量和稳定性训练,经常性的保持柔韧素质,将柔韧素质和力量素质结合,提高耐力素质。其次,注重疲劳恢复手段时候多样性,避免单一的疲劳恢复手段,同时,健全医务监督体系,将疲劳监控指标的测量和评估客观化。最后需要关注运动员的心理状况,适时采取相应的心理训练和心理调节,增加运动损伤预防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安全教育,与运动员分享、演示和讲解,切实的将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落到实处。(本文来源于《首都体育学院》期刊2017-11-01)
廖红娟,王力先,丘卫,张援,李勇[7](2016)在《广东省女子手球运动员大负荷训练期部分血液学指标的变化特点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大负荷训练期女子手球运动员机体部分血液学指标的变化规律,及运动员机体的应答状态,旨在为教练员准确掌握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与合理控制训练负荷提供客观依据,确保运动员以最佳的生理学机能进行训练和比赛。研究方法:以18名广东省优秀女手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观察时间为2013年夏训开始至全运会决赛前。检测的血液学指标有T、C、T/C、Fer、RBC、Hb、Hct、MCV、MCH、MCHC、RDW、WBC、IgG、IgA、IgM、IL-6、IL-8、IL-10、TNF-α、CK、Urea、Glu。数据分析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研究结果:1、大负荷训练期女手运动员的睾酮和皮质醇浓度呈上升的变化趋势,睾酮/皮质醇比值的变化无显着性差异,决赛前运动员的睾酮和皮质醇水平达到最高,显着高于训练前期。2、大负荷训练期女手运动员的RBC、Hb、Hct、MCV、MCH、MCHC、RDW、Fer的变化幅度不大,训练中后期稍高于训练前期。3、大负荷训练期女手运动员的WBC、IgG、IgA、IgM测定值的变化较为稳定,均在临床正常参考值范围内,无明显的规律可循。4、大负荷训练期女手运动员的血清抗炎因子IL-10呈明显的下降变化趋势,决赛前降至最低,极显着低于夏训前;促炎因子IL-6、IL-8、TNF-α的表达呈明显的上升变化趋势,决赛前叁种因子的浓度达到最高,显着高于训练前期。5、大负荷训练期女手运动员血清CK、Urea的变化无显着性差异,血清CK离散度较大;训练中后期,运动员的空腹血糖浓度显着低于训练前期。研究结论:1、大负荷训练期女手运动员机体的血液携氧能力、营养状态、内分泌机能状态均处于较为稳定的动态平衡。2、大负荷训练期,白介素类指标在用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监控时,可能比细胞和体液免疫指标更为灵敏,对预防运动员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具有重要意义。3、血清CK在监控运动训练时应进行个体纵向自身对比更具有指导意义。4、空腹血糖在运动训练监控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第四届(2016)全国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学术会议——运动·体质·健康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6-10-21)
葛明伟[8](2016)在《我国优秀女子手球运动员爆发力训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女子手球运动项目具有拼抢激烈、对抗性极强、攻守转换快的特征,女子手球的比赛规则及特点决定了运动员拥有优秀的体能水平。本研究介于中国女子手球队为备战2016里约奥运资格赛准备阶段,为了满足队伍降低运动损伤和提高运动表现的需求,运用并探索有效的训练方法,本实验既保留了传统力量训练,又添加了现代的功能性力量训练,两种训练方法相辅相成,并非相互矛盾。为中国女子手球队在备战期间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文应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据统计法和实验法,对我国优秀女子手球运动员的爆发力训练进行实验研究和分析。以国家女子手球队备战里约奥运资格赛全体队员17名为实验对象,通过16周的测试和实验,控制实验条件,对实验前后运动员爆发力的6项指标进行测试,统计并分析实验数据,结论如下所示:1.经过16周训练研究,实验前后运动员上肢推、拉;下肢纵跳以及全身动力链爆发力均有较明显提高。2.无论是传统力量训练还是功能性力量训练,都要保障在正确的动作模式下进行练习,体能训练中保证练习动作的正确性是减少队伍中伤病多、人员不齐的首要问题。3.本实验把传统力量训练和功能性力量训练相结合,把力量与速度比较有效地相结合,对力量练习直接进行速度力量转换,有效地提高爆发力水平。4.本研究把全队整体训练与重点伤病队员训练相结合,某种程度上验证了训练=康复,康复=训练的理念;重点伤病运动员YMZ经过12周的系统训练重新回到运动赛场,各项数据指标已达到全队中等水平。(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20)
崔健,刘书勇[9](2015)在《我国优秀女子手球运动员心理技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心理技能量表,对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不同训练年限的女子手球运动员在注意力和动机这两个分量表上存在着显着性差异,说明训练年限,不同年龄和主力与非主力运动员的差异都能对运动员的心理机能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提出技术训练要全面、注意力训练要重视、训练年限和年龄要有保证、非主力运动员要注重信心的培养等训练建议,为促进女子手球运动员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5年08期)
李野[10](2015)在《负荷训练对我国不同等级女子手球运动员生理机能和心理技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文献资料、实验测量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由训练负荷所导致的我国不同等级女子手球运动员生理机能和心理技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0周高强度的负荷训练中,运动员生理机能指标血乳酸受变化较大、整体递增明显;不同等级运动员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其中国际健将递增幅度较高且高于平均水平、健将运动员递增的幅度和平均水平相当、一级运动员递增幅度低于平均水平.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在10周的训练中也发生了变化,其中注意力和动机指标不仅变化差异显着,而且不同等级运动员间的阶层差异也十分明显.(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女子手球运动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手球是一项身体接触频繁、对抗激烈、攻守转换快的运动项目,由于手球规则的特殊性,在比赛中规则允许防守队员使用正面曲臂的“推”“拉”“抱”的防守动作,在快速、连续的攻守转换与身体频繁的接触中形成了手球“富有表演性与对抗性”的运动项目特征。手球运动亦可以作为发展身体素质,灵敏、柔韧、力量、耐力等素质的手段,可以全面提高并增强青年身体的各项机能与素质。近些年,手球运动的独特魅力让世界手球运动快速的发展,在欧洲一些国家手球的发展堪比美国的NBA,深受青睐,自50年代手球项目引入中国后,手球在中国的萌芽也快速的成长了起来,但是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中国手球的发展相对落后,在竞技体育行业它相对薄弱,不过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女子手球仍能挤身亚洲前叁的行列,这体现中国女子手球发展的前景比较理想,我国青年女子手球运动员是国家队后备人才的有力保障军,但随着训练年限的增长、比赛的激烈程度的增加,运动损伤的伴随,影响了我国青年女子手球更高竞技能力的形成与取得优异比赛成绩的发挥。撰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青年女子手球运动队降低运动损伤和提高运动成绩的需求,找出青年女子手球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致因、受伤的类型、部位,探索与运用有效的训练方法,为我国青年女子手球运动员预防运动损伤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1]),以参加2018年全国青少年手球U14.U16.U18比赛暨全国中学生手球锦标赛中12支U16和U18组的162名14-18岁的女子手球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对运动损伤的概况、特征和致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青年女子手球运动员在运动训练或比赛时,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为76.54%,此期间,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膝关节、踝关节、腰部、手指,其次是肩部、手腕、肘关节及脚趾。(2)下肢的损伤率明显要高于上肢,受伤的程度以轻度损伤为主,损伤率为63.58%、其次为中度损伤,损伤率为33.95%,重度损伤发生的概率较低。分析了损伤的属性,大多以急性损伤为主,损伤率为55.56%,慢性损伤的发生率较急性损伤低,损伤率为44.44%,也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3)运动损伤多发生于赛前训练,损伤率为49.38%,正式比赛时受伤率为12.35%,在两者情况都发生过的发生率为46.3%。(4)此次调查中有74.69%的运动员都有带伤训练和比赛,只有25.31%的队员是无伤训练或比赛。我国青年女子手球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发生的列数中,与其专业训练的年限、时间、运动员身体素质、运动水平、场上位置、比赛环境、季节等有关,也与对运动损伤知识的认识和预防的意识有关,大部分运动员没有提前预防运动损伤意识,而是在运动损伤出现后才进行治疗,在提前预防运动损伤出现的意识较薄弱,而且对康复的手段和知识的认识较欠缺。(5)根据实际的调查,对我国青年女子手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概况、特征及致因进行调查和分析,导致其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因素有:1身体素质较差。2准备活动不充分或与训练、比赛需求不符合。3训练计划草率、针对性不强。4技术动作不规范或错误、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意识不够。5由于带伤参加训练和比赛而造成身体局部负担过重、导致身体过度疲劳。6在训练中对所发生的受伤置之不理,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7对手球规则学习不重视,掌控与驾驭规则的能力较弱。8对手的犯规等因素。(6)为了满足队伍降低运动损伤和提高运动表现的需求,运用并探索有效的训练方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的方法:1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2科学地安排训练计划。3提高预防伤病的能力与知识。4加强运动员之间的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比赛观。5提高运动员对运动损伤的预测能力,有目性的实施预防措施。6运动队伍应该建立系统、严格的医务监督与追踪。7做好训练与比赛前充分热身准备及赛后的超量恢复。8对运动员身体各部位采取相应的训练手段。9加强青少年运动员对运动损伤预防的意识教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女子手球运动员论文参考文献
[1].闫亮.优秀青少年女子手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研究[J].体育风尚.2019
[2].王俊森.我国青年女子手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3].陈伟,郑凤,乔同岭,鲁文广,张红红.青少年女子手球运动员运动性贫血的营养补充及效果评价[J].体育科技.2018
[4].沈庆.优秀青少年女子手球运动员最大摄氧量(VO_2max)水平的研究[J].文存阅刊.2018
[5].沈庆.青少年女子手球运动员比赛时血乳酸水平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
[6].张骥.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运动损伤流行病学分析及预防措施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7
[7].廖红娟,王力先,丘卫,张援,李勇.广东省女子手球运动员大负荷训练期部分血液学指标的变化特点及其意义[C].第四届(2016)全国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学术会议——运动·体质·健康论文摘要汇编.2016
[8].葛明伟.我国优秀女子手球运动员爆发力训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9].崔健,刘书勇.我国优秀女子手球运动员心理技能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
[10].李野.负荷训练对我国不同等级女子手球运动员生理机能和心理技能的影响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