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分型三期治疗中风病230例临床观察

辨证分型三期治疗中风病230例临床观察

黑龙江长江肾病医院150001

摘要:目的:对中风病依据发病时间点分为三期,选取230例临床病例,辨证分型治疗,观察临床效果。方法:将230例患者随机分为辩证分型治疗组115例和对照组115例,辩证分型治疗组予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治疗,以中医症状评分法为评价指标进行临床观察。结果:辩证分型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3%与60.8%,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依据发病时间点分为三期,辨证分型治疗中风疗效更佳,是治疗中风病较理想的方法。

关键词:三期;中风病;辨证分型

中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梗塞、珠网膜下腔出血等多种疾病,其预后较差,在全球已成为第一致残和第三致死原因的疾病。而70%-80%的中风患者为缺血性中风。笔者治疗缺血性中风具有独特的方案和良好的功效。兹就近年的临床研究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研究自2009年9月-2014年2月对115例脑梗死患者采取辨证分型三期治疗,并于常规治疗115例进行对照。

二、中医诊断标准

主证: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证: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急性起病,发病前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证以上,或1个主证2个次证,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三、中医治疗方案

(一)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1)中经络

1)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弦滑。

治则: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处方:顶颞前斜线(前神聪透悬厘)、顶旁一线(通天透络却)、曲池、外关、合谷、环跳、血海、阳陵泉、足三里、丰隆、解溪。

方药:中风康I号(化痰通络汤加减)

半夏10g茯苓15g白术15g胆南星15g

天竺黄15g天麻15g丹参15g石菖蒲20g

远志15g苍术15g香附15g大黄5g

2)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则:平肝泻火通络。

处方:顶颞前斜线(前神聪透悬厘)、顶旁一线(通天透络却)、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侠溪

方药:中风康Ⅱ号(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5g钩藤20g生石决明20g川牛膝15g

黄芩15g山栀10g夏枯草10g茯神20g

知母15g淡豆豉20g青礞石20g菊花20g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

治则:化痰通腑。处方:顶颞前斜线(前神聪透悬厘)、顶旁一线(通天透络却)、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丰隆、内庭、风池、供血

刺灸方法:患者取半卧位,在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其间每10分钟行针1次。

方药:中风康Ⅲ号(星蒌承气汤加减)

生大黄10g芒硝10g栝蒌15g胆南星15g

丹参15g知母15g栀子15g石菖蒲15g

(2)中脏腑

1)痰热内闭清窍

主症:起病骤急,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干腻,脉弦滑数。

治则:清热化痰,醒神开窍。取处方:顶颞前斜线(前神聪透悬厘)、顶旁一线(通天透络却)、水沟、十二井、丰隆、劳宫

方药:化痰通络汤加减

半夏10g茯苓15g白术15g胆南星15g

天竺黄15g天麻15g丹参15g石菖蒲20g

远志15g苍术15g香附15g大黄5g

2)痰湿蒙塞心神

主症:素体阳虚,湿痰内蕴。发病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治则:温阳化痰,醒神开窍。处方:顶颞前斜线(前神聪透悬厘)、顶旁一线(通天透络却)、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丰隆、解溪、昆仑、神门、关元、气海

方药:涤痰汤配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

茯苓20g石菖蒲15g竹茹15g胆南星15g

陈皮20g远志15g半夏20g牡丹皮15g

知母15g代赭石20g

3)元气败脱,神明散乱

主症: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失禁,舌痿,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治则:益气回阳固脱。以灸法为主。

处方:关元、神阙

方药:参附汤加减

人参15g附子10g太子参15g当归30g

白芍30g黄芪15g

(二)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发病2周至6个月为脑梗死恢复的最佳时机,此阶段应以针灸治疗为主,加强康复功能训练,同时配合中药、推拿等治疗,并注意施护,防治并发症。

(1)气虚血瘀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治则:益气活血,扶正祛邪。

处方:顶颞前斜线(前神聪透悬厘)、顶旁一线(通天透络却)、曲池、外关、合谷、环跳、血海、阳陵泉、足三里、昆仑、申脉

刺灸方法:平补平泻

方药:中风康Ⅳ号(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100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0g

桃仁10g红花10g地龙20g党参15g

太子参15g茯苓20g远志20g石菖蒲20g

郁金15g

(2)阴虚风动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治则: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处方:顶颞前斜线(前神聪透悬厘)、顶旁一线(通天透络却)、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昆仑、太溪、太冲

方药:中风康Ⅴ号(镇肝息风汤加减)

龙骨20g牡蛎20g代赭石20g龟板10g

白芍15g玄参15g天冬15g牛膝15g

川楝子10g茵陈15g麦芽15g钩藤15g

菊花15g

(三)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脑梗死后遗症期应以针灸、康复治疗为主,辅以中药、推拿、理疗等治疗方法,通过综合疗法促进肢体及言语功能恢复。针灸以醒神开窍、补气养血为原则,以补法为主,扶助正气,仍以头穴透刺法为主,肢体穴位应加取阴经腧穴,应浅刺激、轻刺激,防止肌张力增高。同时注意调整患者心态,防止中风后抑郁、中风后焦虑等症的发生。如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甚至血管性痴呆,应予以原络通经针法针刺治疗,或配合滋补肝肾、化痰开窍、活血通络的中药进行治疗。

四、疗效观察

采用中医症状评分法,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满分为52分,分级:1-13为轻,14-26为普通,27-39为重,40分以上为极重。

五、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V17.0医学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六、结果

辩证分型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3%与60.8%,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七、讨论

缺血性中风临床因为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稠、血液动力学改变、而导致脑血栓形成[1],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坏死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笔者对本病进行大量研究,方法不断丰富,疗效逐渐提高。但其病例选择上,鲜见对中医特色辨证分型为针对性研究,而本研究认为此点恰恰是中医学区别其他医学体系的特点[2],充分体现中医学个体化诊疗优势,应是临床研究与治疗所重视,否则,1种方法很难统治所有病型;在疗效观察上,多以肌力的增加作为疗效评价指标,而本研究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中医症状评分法,对疗效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重现性的影响不可忽视。研究显示辩证分型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3%与60.8%,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参考文献:

[1].王奇峰;王顺;王东升.针药结合康复治疗气虚血瘀型恢复期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7):59-61.

[2].徐世芬;徐占英近.十年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02.20(2):53-55.

标签:;  ;  ;  

辨证分型三期治疗中风病230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