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成像对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转移瘤性骨折的鉴别诊断价值探讨

MRI成像对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转移瘤性骨折的鉴别诊断价值探讨

冷忠诚郑先成(河南省光山县人民医院465400)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7-0156-02

【摘要】目的重点分析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转移瘤性骨折的MRI表现特征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总结56例脊柱压缩性骨折MRI表现,常规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T1WI,FSE—T2WI及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均有失状位和横断位成像,14例患者做了MRI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8例患者做了T1WI—SPIR增强检查;结果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较多,尤以胸段及胸腹段脊柱多见,腰段次之、颈段少见,常为多椎体变扁,呈鱼椎状,轻重程度不一,椎体附件无受累,骨折灶旁无软组织肿块,老年人多见;脊柱转移瘤性骨折较少,多为腰段,颈、胸及骶尾椎段受侵无明显差异,椎体形态明显不规则改变并常累及附件,但不侵犯椎间盘,中年多见。脊柱骨折的诊断从影像学检查为首选,传统的X线平片,CT扫描通常可以明确诊断,但对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和转移瘤性骨折的影像学特征及其骨折性质的鉴别诊断、早期椎体形态轻轻微改变性骨析的诊断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磁共振成像(MRI)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MRI像技术以其没有电离辐射,主要依靠不同组织的T1、T2和质子数目的差异,选择不同的脉冲序列特点,能够提供关于脊术骨质疏松性骨折和转移瘤性骨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椎体形态无明显改变的早期轻微骨折信号进行分析。笔者总结56例无明显外伤诱因脊柱骨折患者的MRI成像不同序列信号改变,旨在提高对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转移瘤性骨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关键词】MRI成像骨质疏松转移瘤骨折

1.材料与方法

1.156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41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0岁,所有病例均无明显的外伤史,症状主要表现为颈肩麻木3例,胸背部疼痛20例,腰腿疼痛30例伴双下肢麻木、无力13例。

1.2MR检查采取荷兰PHILIPS超导1.5T磁共振成像系统,颈椎一般采用NV—8线圈或颈胸腰椎联合相控阵线圈,胸腰椎采用颈胸腰椎联合相控阵线圈简称spine—5线圈。常规扫描包括失状位FSE—T1WI、FSE—T2WI、FS—F2WI,增强FS—T1WI及横断位FSE—T1WI、DWI矢状位:矢状位:层数8—12层,层厚3—4mm,层间距0.5mm,采集矩阵320×256—512×256,激励次数2—3次;横断位:层数8—12层,层厚3—5mm,层间距1mm,采集矩阵320×256—512×256,激励次数4—6次。

2.MRI成像表现

2.156例病人中共查出病变椎体106节,有48例为多个椎体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42例86节,转移瘤性骨折6例8节,大多呈跳跃性;8例为单个椎体受累,骨质疏松性骨析6例,转移瘤性骨析2例。失状位脂肪抑制技术成像显示病状最多,最清楚。

2.2椎体形态改变骨髓信号与正常椎体相似43例,横行带状均匀平滑线样或三角形不累及全椎体异常信号28例,椎体形态轻微改变,STIR序列呈高信号2例,椎体形态改变明显,骨髓信号与正常椎体不同11例,其中异常信号弥漫整个椎体6例(病变椎体DWI序列弥散受限呈高信号6例)。

2.3附件骨形态及信号改变6例8节,多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STIR序列呈高信号,椎旁软组织肿块4节,椎体邻近脊髓受压6例。

3.结果

3.1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较常见,尤以胸段及胸腰段脊柱为著、腰段次久,颈段少见,常为多椎体变扁,呈鱼椎状,轻重程度不一,椎体附件无受累,骨折灶旁无软组织肿块,老年女性多见。

3.2脊柱转移瘤性骨折本组较少见,多为腰段、颈、胸及骶尾椎受侵无明显差异,多为溶骨型改变,一般不侵犯椎间盘,椎体形态明显前后缘膨凸或“例楔形”改变,尤以后缘膨大呈“肥臀”特征并有骨质破坏常累及椎弓根及伴有病灶椎体旁软组织肿块,以中年多见。

3.3早期椎体形态改变不明显轻微骨析为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依靠T2WI及STIR序列椎体信号改变做出诊断,并鉴别其为新鲜骨折或陈旧性骨折。

3.4MRI多方位,多序列,多参数成像技术相结合,敏感地鉴别出转移瘤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少于骨质疏松所致椎体压缩性骨折,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4.讨论

4.1MRI扫描可敏感显示椎体压缩性骨析,区分良性骨疏松性骨折和肿瘤转移性骨析、尤其是STIR或抑脂T2WI。慢性病程非肿瘤性骨质塌陷的典型表现为骨髓正常,病变椎体的信号与正常椎体相似,而肿瘤转移性骨折的骨髓却被肿瘤组织所替代,病变椎体的信号在T1WI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

4.2一些急性发作的良性骨质疏松骨折病例,其MRI表现病变椎体亦可为低信号,往往与转移瘤性骨折难以区分,这可能与椎体良性骨折急性期骨髓水肿所致低信号相关,但在低信号带附近显示有正常骨髓带状均匀高信号,往往提示为非肿瘤性病变。

4.3骨质疏松是骨质结构有机质和无机质同时丢失,松质骨和皮质骨的骨小梁数目明显减少,脊椎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在其骨质脱钙的慢性病程基础上发生,时期较长,老年女性易发,再者老年人全身多个关节疼痛不适感增加,多考虑为退行性改变所致,常常未能及时就诊检查或未做MRI检查以致早期轻微骨折改变不易发现,于急性胸背疼发作时行MRI检查诊断诊断骨折椎体常不具一只一节,这也可能解释了脊椎骨质疏松骨折的多个椎体并存、新旧病灶不一的MRI征象。

4.4应用MRI—DWI(磁共振弥散成像)亦可辅佐鉴别良性与病理性压缩性骨折。所有良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因其进程缓慢都相对呈低信号或等信号,而病理性压缩性骨折在于肿瘤细胞弥散程度低于骨髓内其它组织则呈高信号。

4.5脊柱转移瘤通常首先侵犯椎体后部,表现椎体后部膨隆扩大呈肥臀特征,骨折椎体其后缘膨凸较显著,与脊柱静脉系统(batson椎静脉系统)内血流缓慢,有时甚至发生逆流相关。

4.6脊椎转移瘤分溶骨型,成骨型及混合型,大多数椎体转移不发生压缩性骨析,直至椎体完全被肿瘤所替代骨小梁和骨皮质破坏时才引起压缩性骨析,且以溶骨型转移多见,成骨型转移压缩性骨折发生较少,与本组转移瘤性压缩性骨折病例较少结果相一致。

参考文献

[1]江浩.骨与关节MRI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版社,2011:77—79.

[2]李坤成主译.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成像.第三版.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745—1746.

[3]连世海.X线诊断学.第一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04—405.

标签:;  ;  ;  

MRI成像对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转移瘤性骨折的鉴别诊断价值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