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浑源大云寺急需维修

山西浑源大云寺急需维修

一、山西浑源大云寺亟待维修(论文文献综述)

杨文杰[1](2021)在《山西金大定时期木构建筑营造背景及大木作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朝自公元1115年立国,至1234年,历时119年,国祚虽短,但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留下了精彩纷呈的一页。山西作为金朝统治下的中心区域之一,基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大量的木构建筑得以营建并保留下来,就全国现存金代木构建筑数量而言,山西占全国同期总量的80%以上,独树一帜。大定年间介于金朝中期,这一时期金国政局稳定、经济恢复发展、思想文化繁荣,建筑领域同样颇有成就。据统计,山西现存具有确切历史纪年的大定木构建筑为23座,位列金朝各时期之首,丰富的建筑遗存和实物样本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基础和依据。本文以“金大定时期”为切入点,以该时期木构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类比推理以及跨学科研究等方法,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木构建筑营造与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总结大木作特征方面稳定的营造手法以及营造规律,并梳理营造特征在各区域间存在的差异及个性表现。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论文研究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概述,界定研究对象和案例,提出研究内容和方法,形成文章整体框架结构。第二部分:对金代山西地区历史背景、分期以及行政区划进行梳理论述。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统计分析山西境内金代木结构建筑,并进行分类汇总,以全面的视角阐释木构建筑时空分布规律和山西金代建筑大木作基本特征。第三部分:以建筑营造背景作为研究对象,从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三大领域分析论述金大定时期山西地区的历史背景环境,对大定时期营造高峰的盛况进行佐证,分析历史环境和建筑营造之间的密切关联。第四部分:对大定时期山西现存木构建筑、省内分区以及案例特征研究内容三方面进行阐述。选取山西东南部、中部、北部及南部四大区域内的17座大定木构建筑实例,从平面布局及柱网排列、梁架结构体系、铺作特征以及建筑比例与尺度四个层面入手,通过数据的分析计算、对比等方式,分析金大定年间木构建筑大木作特征,总结区域共性及个性表现。第五部分:全面系统地总结归纳文章内容,包括建筑营造环境、归纳大定时期木构建筑各区域间共性与个性特征,以期为今后山西地区金大定木构建筑营造特征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以及理论参考。

金瑞[2](2019)在《十大明王水陆画研究 ——以山西河北寺观壁画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明王是佛教万神殿中的忿怒神只,是伴随着密乘佛教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明王是佛和菩萨化现的,一般为男性,其形象为多头多臂,裸露上身,手持各种法器,表情忿怒。他们或坐乘神兽,或脚踏妖魔。明王的作用是守护佛法,降伏各种妖魔,去除各种障碍和灾难。在曼荼罗中明王负责守护各个方向,起到守护神的作用。在水陆法会中十大明王起到保卫道场守护结界的作用,同时他们还代表本尊佛菩萨出现。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四种明王组合,包括五大明王即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军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和金刚夜叉明王(乌刍沙摩明王),八大明王即降三世明王、大威德明王、大笑明王、大轮明王、马头明王、无能胜明王、不动明王和步掷明王,水陆十大明王即焰鬘德迦明王、大笑明王、无能胜明王、步掷明王、马头明王、大力明王、甘露军吒利明王、不动尊明王、降三世明王和大轮明王,藏传经典十大明王即阎魔敌明王、慧竟明王、莲竟明王、障竟明王、不动明王、欲帝明王、青杖明王、大力明王、顶髻转轮明王和损美明王。本文前半部分研究五大明王和八大明王的图像,五大明王图像流传于日本,如京都东寺讲堂的立体曼荼罗。八大明王图像主要流传于中国,包括法门寺地宫中的两套图像、大同观音堂石雕、剑川石钟山石窟第六窟和大足小佛湾第九龛石刻以及觉山寺塔壁画。宋初传入中国的无上瑜伽部经典中的十大明王与水陆十大明王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神只系统。水陆十大明王是在八大明王的基础上参照经典十大明王创制出来的。大足大佛湾第22龛十大明王石雕是现存最早的水陆十大明王图像。本文中间部分以水陆系统十大明王为研究重点,以山西河北地区的水陆壁画为中心研究十大明王的图像规则和演化规律。这些壁画包括青龙寺、云林寺、毗卢寺、公主寺、永安寺、重泰寺、大云寺和华严寺等。水陆十大明王的研究还包括卷轴版水陆画如民乐水陆画和首都博物馆、大同博物馆藏水陆画。此外还包括彩塑形式的十大明王如绵山云峰寺明王殿的彩塑。文章后半部分研究的藏传经典十大明王的图像以密集金刚32尊曼荼罗为重点,包括来自鲁宾美术馆和吉美博物馆的唐卡和小型画像等,并对汉藏两个系统的十大明王图像进行比较研究。在文章最后研究两种汉藏融合型十大明王的图像,包括甘肃永登感恩寺金刚殿拱眼壁画和五台山极乐寺毗卢殿彩塑。

李甲岚[3](2017)在《大同市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保障基地,为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资源型产业的特殊性,经济转型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核心是产业转型,旅游产业作为我国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大同市作为以煤炭开采为主的成熟型资源型城市,目前面临着资源储量减少、产业结构单一以及经济发展遇阻等诸多问题,经济转型已刻不容缓。而大同除了是“中国煤都”,煤炭资源丰富,还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数量丰、品味高。因此,将旅游资源优势尽快转变为产业优势,并有效发挥旅游产业强大的关联带动作用,推动经济走出煤炭路径依赖,对大同市的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大同市实地调研和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同旅游产业发展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耦合协调关系,阐述了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并在关系分析和优势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同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国内外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介绍了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第三部分,研究了旅游产业发展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耦合协调关系,包括二者耦合作用机理的定性分析以及耦合协调度的定量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大同市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转型存在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耦合协调关系;第四部分,从旅游资源、区位交通、客源市场、政策优势及发展机遇五个方面,阐述了大同市经济转型中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第五部分,系统分析了大同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重点提出了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以推动大同市经济转型的有关对策建议。

李青[4](2015)在《金代山西宗教建筑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古人创造了绝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独特的建筑体系,这一体系经过长期的继承创新发展,至宋、辽、金时期达到了其发展的顶峰。金代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发展顶峰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做法上具有开拓性的创举并不多,但是贵在继承和发展了前代初创的技术,使之走向成熟,并影响了后世的建筑做法,其融合北宋辽,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不容被忽视的。“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保存了从唐代开始大量的古建筑遗存。金代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其统治区域主要包括今天山西、河北、北京、山东、河南等省市,在这些省市中,山西保存的金代建筑数量和质量都是最高的,且由于山西处于当时各民族冲突融合的最前沿,其地区性的建筑特色也是不尽相同的,大致说来晋北长期受辽统治,故受辽的建筑风格影响较大,而辽又大量保留了唐代建筑雄伟的主基调,因此晋北金代建筑普遍呈现“豪劲”的风格;晋中、晋南除去一些细微的风格差异以外,主要是继承了北宋柔美的建筑主基调。古建筑不是死的、无用的东西,它真正承载的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就本文来说,晋北地区保存了大量佛教建筑,且建筑等级很高,这就明显的传递给我们一个信号——当地人民长期保持有信佛的传统;而晋东南地区保存最多的则是民间信仰建筑,这和晋北地区是一个明显的文化差异,说明晋东南的人民有自己独特的神灵信仰传统。通过分析对比山西不同地区宗教建筑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类型,可以进一步推断当地的地区文化传承。本文对金代山西宗教建筑的研究不仅旨在全面了解金代建筑的用料、技术与特色,更重要的是把握当时山西地区的民族融合情况及不同地区的区域文化发展情况。

李婧[5](2015)在《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史研究》文中提出建筑遗产测绘是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中国建筑遗产测绘事业已经过80年发展历程,由于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诸如管理机制不完善、标准要求缺失、专业人才匮乏等大量瓶颈性问题,严重制约着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广泛查阅建筑遗产测绘领域主要学术团体、科研机构的测绘成果及相关历史文献、访问专家学者与技术人员,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和信息。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自中国营造学社开创性引入西方测量方法调查古建筑以来,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实践与理念发展的历史进程,全面考察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实践成果、理论与技术发展,尽可能总结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遗产测绘的发展变化脉络,对于解决测绘领域的发展瓶颈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本文按照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历史的时间顺序为主线进行论述。首先回顾了西方和日本学者在中国进行的建筑调查测绘实践,分析了中国营造学社系统开展建筑遗产测绘的背景和条件,进而对民国时期中国营造学社、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等机构的建筑遗产测绘活动进行考察,分析了上述活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建筑遗产测绘对于古建筑维修向文物保护工程转化的作用。其次,将1949年以后文物建筑测绘的历程以198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分别对文物测绘的实践历程、管理体制、技术理念、人才培养等相关问题展开论述。然后,对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历史进行个案研究,作为共和国建立之后高等院校从事建筑测绘遗产活动的缩影。最后,就建筑遗产测绘领域中存在误区、争议或长期忽视的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试图审视因果,以史为鉴,在已有的宏观建筑史学研究领域中进一步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推动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刘翔宇[6](2015)在《大同华严寺及薄伽教藏殿建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不乏杰出案例的辽代建筑,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对辽代建筑所做的研究对理解唐宋变革时期的建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探寻中古时期建筑设计规律、建筑文化现象,以及建筑背后所折射的宗教思想的关键。本文以学界对辽代建筑已有的高水平研究为基础,聚焦于相对被前人所忽视却极为重要的大同华严寺以及薄伽教藏殿,在辽代建筑整体及辽代多元社会文化背景的视角下所做的个案综合研究。论文首先对华严寺自辽代创立以来至今的各时期兴衰过程及缘由展开了详细的论述,尤其重新发掘了华严寺之于辽代政权及国家宗教文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考察其作为研究对象,在学术史各阶段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与价值。进而以薄伽教藏殿目前最为详实的调查报告为支撑,在分析辽代建筑形象总体发展进程以及对辽代建筑中一种具有特殊含义的装饰手段的探寻中,理解薄伽教藏殿的外部形象,随即对其在当时佛教观念影响下形成的完整内部宗教空间设计进行解读。

许赟[7](2014)在《山西介休古城的资源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山西省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村等遗产较为丰富的省份之一而介休是山西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建城历史。该地拥有灿烂丰富的琉璃艺术遗存,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技艺的传承地;同时也是是清明寒食文化的发源地,被国家授予清明寒食文化之乡;介休古城的营建集山水环境、文化理想和宗教信仰于一体,是从大区域环境入手进行人居环境营造的中国古代城市典范,浸润深邃的中华人民智慧。正是由于介休在中华文化发展演进的历程中的不断创造,使得介休成为一个享誉中外的文化名邦。论文基于介休历史文化名城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个层面,分析了介休的历史沿革、历代建置隶属资料、以及城池建设等,总结了古城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笔者开始分析介休古城的空间结构,以点、线、面的方式分层次将古城的构筑物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从这三方面发掘出介休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继而介绍了市域范围内介休文物古迹的分布情况,将介休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古迹进行了全面介绍和分析归纳。最后针对介休历史文化名城的现状与保护所面临问题,提出了通过发展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的方案,以保护传统文化的发展。本文通过汇编市域范围内的文物古迹,梳理整合历史资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古城的发展模式,即联动式开发,此点为论文的创新之处。希望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与现实价值。

程枭翀[8](2012)在《武威文庙建筑研究》文中指出武威文庙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文庙建筑的杰出代表,有“陇右学宫之冠”之称。它的产生源于三个大的背景——“独尊儒术”的封建王朝指导思想是文庙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和普及的社会背景;河西走廊自古以来昌盛的文教传统是武威文庙建造的区域背景;在明代独特的都司卫所制度下因军设教是营建武威文庙的时代背景。武威文庙具有三方面的突出价值。首先,其院落呈现东路文昌宫、中路孔庙和西路儒学院“三足鼎立”的格局,这是大小传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孔庙祭祀孔子,是传播儒学文化的基地;文昌宫供奉文昌帝君,是弘扬文昌文化的场所。二者并置于武威文庙,使其成为我国现存建筑实例真实反映两种文化“和而不同”关系的孤例。其次,武威文庙中保留了众多清初至民国时期的文物建筑,这些建筑在斗栱和梁架结点两方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研究甘青传统建筑的重要实例。再次,武威文庙中有名宦、乡贤、牛公、刘公等多处人物纪念祠庙,是现存文庙中人物纪念体系最为完整的实例,对于研究传统社会不同层次的人物纪念意义重大。针对上述突出价值,结合其保存现状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一些符合国际惯例、满足我国标准的保护策略,希望能够有效地保护武威文庙。

成丽[9](2010)在《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宋《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全国的一部侧重于估工算料的法规性建筑营造技术典籍。自九十年前,即1919年初朱启钤在江南图书馆发现《营造法式》抄本并付印后,数代学者持续不辍地开展有关《营造法式》的研究,既开启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大门,更曾多方位、多层次地推进了该学科的深化发展。本文细致梳理现代以来《营造法式》已有研究和成果,全面考察相关研究主体、学术流派,从版本研究、实物测绘、术语解读、理论探索、多元化研究几个层面,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历程、学术发展理路尝试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尽可能在总结研究目的、方法、成就和影响的基础上,彰显各个时期典型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审视因果,探寻得失,明晰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可以深入的方向,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进而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路,以促进《营造法式》研究的继续深入以至新的突破,为完善中国建筑史学框架乃至重振中国文化做出贡献。

二、山西浑源大云寺亟待维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浑源大云寺亟待维修(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金大定时期木构建筑营造背景及大木作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案例选择
        1.2.1 研究对象的范围
        1.2.2 研究对象的案例选择
        1.2.3 相关名词定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成果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成果
    1.4 论文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地调研法
        1.4.3 系统研究法
        1.4.4 类比推理法
        1.4.5 跨学科研究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框架结构
第2章 山西金代历史背景与建筑概述
    2.1 山西自然与人文背景概述
        2.1.1 山西自然背景
    2.2 山西金代历史背景概述
        2.2.1 金国缘起与历史分期
        2.2.2 山西人文背景
        2.2.3 开拓期
        2.2.4 兴盛期
        2.2.5 衰退期
    2.3 山西金代行政区划概述
        2.3.1 西京路
        2.3.2 河东北路
        2.3.3 河东南路
    2.4 山西金代木结构建筑概述
        2.4.1 概况
        2.4.2 山西金代木结构建筑纪年分类
        2.4.3 山西金代木结构建筑区域分类
        2.4.4 山西金代建筑特征概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山西金大定时期木构建筑营造背景分析
    3.1 社会环境对于建筑营造的影响
    3.2 政治军事环境对于建筑营造的影响
        3.2.1 军事形势
        3.2.2 政治制度
        3.2.3 国家政策
    3.3 社会经济环境对于建筑营造的影响
        3.3.1 农业的恢复
        3.3.2 工矿业的发展
        3.3.3 商业的繁荣
    3.4 思想文化环境对于建筑营造的影响
        3.4.1 宗教文化
        3.4.2 思想教育
        3.4.3 民间祭祀
    3.5 其他环境对于建筑营造的影响
        3.5.1 地理条件
        3.5.2 气候条件
        3.5.3 资源条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西金大定时期木构建筑与特征研究概述
    4.1 山西金大定木构建筑现存情况
    4.2 山西金大定时期木构建筑地域分区概述
        4.2.1 山西木构古建筑分区概述
        4.2.2 山西金大定时期木构建筑地域分区
    4.3 山西金大定木构建筑特征研究概述
        4.3.1 平面及柱网特征
        4.3.2 梁架结构特征
        4.3.3 铺作特征
        4.3.4 建筑比例与尺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山西东南部金大定木构建筑营造特征分析
    5.1 东南部长治金大定木构建筑营造特征分析
        5.1.1 建筑概述
        5.1.2 营造特征分析
    5.2 东南部晋城金大定木构建筑营造特征分析
        5.2.1 建筑概述
        5.2.2 营造特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山西其他区域金大定木构建筑营造特征分析
    6.1 山西中部金大定木构建筑营造特征分析
        6.1.1 建筑概述
        6.1.2 营造特征分析
    6.2 山西北部金大定木构建筑营造特征分析
        6.2.1 建筑概述
        6.2.2 营造特征分析
    6.3 山西南部金大定木构建筑营造特征分析
        6.3.1 建筑概述
        6.3.2 营造特征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
    7.1 山西金大定木构建筑营造背景总结
    7.2 山西金大定木构建筑特征总结
        7.2.1 平面布局及柱网排列
        7.2.2 梁架结构体系
        7.2.3 铺作特征
        7.2.4 比例与尺度
        7.2.5 其他细节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十大明王水陆画研究 ——以山西河北寺观壁画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早期明王的研究
    第一节 杂密时期的明王——明王的产生与发展
        一、文献研究:杂密时期密教经典中的明王
        二、曼荼罗研究:杂密时期的明王组合
    第二节 胎藏界曼荼罗中的明王
        一、文献研究——《大日经》等胎藏界曼荼罗相关经典中的明王
        二、图像研究——胎藏界曼荼罗中的明王图像
第二章 五大明王的研究——金刚界曼荼罗时期的明王
    第一节 五大明王的形成
        一、文献研究:《仁王经仪轨》与五大明王的形成
        二、瑜伽部金刚顶系列经典研究
    第二节 五大明王图像研究
        一、仁王经曼荼罗中的五大明王
        二、仁王经五方曼荼罗中的五大明王
        三、东寺讲堂立体曼荼罗中的五大明王
        四、五大明王绢本绘画研究
        五、图像抄中的五大明王
        六、金刚界曼荼罗中的五大明王
    第三节 冥道供与五大明王
第三章 八大明王研究
    第一节 八大明王的形成
        一、文献研究《大妙金刚经》
        二、大佛顶曼荼罗和佛眼曼荼罗
        三、画史记载中的八大明王绘画
    第二节 八大明王的图像研究
        一、大正藏图像部中的宗实本和良庆本八大明王白描
        二、法门寺地宫中的两套八大明王图像
        三、辽代觉山寺塔心壁画中的八大明王
        四、辽代大同观音堂的八大明王雕刻
        五、宋代大足石刻小佛湾第九窟毗卢庵的八大明王
        六、八大明王图像规律总结
        七、《广施无遮道场仪》与八大明王
第四章 水陆十大明王的形成
    第一节 经典十大明王的文献研究
        一、文献研究:宋代初年关于十大明王无上瑜伽部经典的传入
        二、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第六窟中的八大明王石雕
    第二节 水陆十大明王的形成
        一、文献研究——《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与其他水陆仪轨文献
    第三节 早期水陆十大明王的图像研究——南宋大足石刻大佛湾第22龛十大明王
第五章 水陆十大明王图像研究
    第一节 水陆十大明王图像规律研究
        一、以浑源永安寺十大明王壁画为例研究水陆十大明王的图像规律
        二、探讨永安寺十大明王的来源——明代版画《水陆道场神鬼图像》中的五位明王
    第二节 元明清水陆壁画十大明王的研究
        一、元代稷山县青龙寺十大明王壁画
        二、明代阳高县云林寺十大明王壁画
        三、明代河北石家庄毗卢寺十大明王壁画
        四、明代山西繁峙县公主寺十大明王壁画
        五、河北蔚县重泰寺清代十大明王壁画
        六、山西浑源县清代大云寺十大明王壁画
        七、河北省蔚县暖泉镇华严寺清代十大明王壁画
    第三节 卷轴版水陆画十大明王图像研究
        一、以民乐水陆画为例结合大同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藏水陆画研究卷轴版水陆画十大明王图像规律
        二、宝宁寺明代卷轴水陆画十大明王研究
    第四节 彩塑十大明王图像研究——以山西绵山云峰寺明王殿十大明王彩塑为例
    第五节 小结
        一、水陆系统十大明王图像规律的总结
        二、水陆十大明王的艺术风格、材料技法演变、宗教地位与艺术价值
第六章 汉传水陆十大明王与藏传经典十大明王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藏传经典十大明王的文献研究
        二、《尼泊尔佛教图像志》中的藏传十大明王
        三、《究竟瑜伽鬘》(NISPANNAYOGAVALI)中的十大明王
    第二节 藏传经典十大明王的图像研究——密集金刚32尊曼荼罗(阿閦佛曼荼罗)中的十大明王
        一、鲁宾美术馆藏密集金刚唐卡编号575
        二、法国吉美博物馆(Musee Guimet)藏阿閦佛曼荼罗唐卡(编号16549)
        三、密集金刚双身像(私人收藏Michael and Beata McCormick collection2015 年7月展览于纽约鲁宾美术馆)
        四、《龙藏经图像之部》中的藏传十大明王画像
        五、关于密集金刚三十二尊曼荼罗十大明王的补充文献研究——《成就法略集》(Pindikrta Sadhana)
    第三节 汉传水陆十大明王与藏传经典十大明王的图像比较研究
        一、汉藏十大明王神格的对应关系
        二、汉藏十大明王图像辨识规律比较
        三、汉藏十大明王形象比较
        四、汉藏十大明王排列规律比较
        五、汉藏十大明王宗教作用和地位的比较
        六、汉藏十大明王艺术价值比较
    第四节 汉藏十大明王的相互影响
        一、水陆十大明王图像对藏传十大明王的影响——甘肃永登感恩寺金刚殿拱眼壁画十大明王
        二、藏传十大明王对水陆十大明王的影响——五台山极乐寺毗卢殿十大明王彩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

(3)大同市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资源型城市
        2.1.2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2.1.3 旅游产业
    2.2 相关理论
        2.2.1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2.2.2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2.3 旅游经济影响理论
第3章 大同旅游产业发展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耦合关系分析
    3.1 旅游产业与经济转型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
        3.1.1 旅游产业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
        3.1.2 资源型经济转型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3.2 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转型耦合协调关系的实证分析
        3.2.1 模型概述
        3.2.2 耦合协调度分析
        3.2.3 结论
第4章 大同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4.1 旅游资源丰富且品位较高
    4.2 区位优势明显且交通便利
    4.3 客源市场充足稳定
    4.4 发展旅游产业的政策优势
    4.5 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第5章 大同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5.1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5.1.1 旅游收入呈增长趋势
        5.1.2 不断改造升级旅游景区景点
        5.1.3 加大了旅游形象的宣传力度
        5.1.4 旅游总体发展布局初步形成
    5.2 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2.1 城改中的半拉子工程问题严重
        5.2.2 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
        5.2.3 旅游产业发展所需资金不足
        5.2.4 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度不高
        5.2.5 区域旅游合作力度不强
第6章 大同资源型经济转型中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政府应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6.2 逐步完善城改工程,树立良好的城市旅游新形象
    6.3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功能的转型升级
    6.4 拓宽融资渠道,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6.5 积极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带动地区经济全面发展
    6.6 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开创“大旅游”的新局面
    6.7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4)金代山西宗教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宋辽金时期山西宗教发展概况
    1.1 宋辽金时期佛教在山西的发展
        1.1.1 宋代佛教的发展与“世俗化”
        1.1.2 辽代佛教的发展与平民化
        1.1.3 金代佛教的发展
    1.2 宋辽金时期道教在山西的发展
    1.3 宋辽金时期民间信仰在山西的发展概况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金代山西宗教建筑的分布与成因及现存实例分析
    2.1 金代山西宗教建筑的地区分布
    2.2 金代山西宗教建筑地区分布状况的成因与其相应现存实例
        2.2.1 政治因素与相应现存实例分析
        (一) 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
        (二) 朔州崇福寺
        (三) 陵川龙岩寺
        2.2.2 经济因素与相应现存实例分析
        绛县太阴寺
        2.2.3 文化因素与相应现存实例分析
        (一) 襄垣昭泽王庙
        (二) 陵川西溪二仙庙
        (三) 文水则天圣母庙
        2.2.4 宗教信仰、历史传承因素与相应现存实例分析
        (一) 大同善化寺
        (二) 太原晋祠献殿
        (三) 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
        2.2.5 小结
    2.3 金代晋北、晋中、晋南区域建筑特色
        2.3.1 晋北地区宗教建筑
        2.3.2 晋中地区宗教建筑
        2.3.3 晋南地区宗教建筑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代山西宗教建筑的历史价值与保存现状
    3.1 金代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中的历史价值
    3.2 金代山西宗教建筑在全国金代建筑中的重要地位及保存现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承诺书

(5)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意义
    二、已有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范围
    四、论文结构
    五、创新点与未尽事宜
第一章 中国建筑遗产测绘活动的先导
    第一节 域外学者对中国建筑的考察测绘活动
        一、欧洲学者对中国建筑的考察测绘
        二、日本学者对中国建筑的考察测绘
    第二节 近代学术与技术的发展
        一、近代学术思潮
        二、测绘技术的近代化
    第三节 实物测绘方法的确立
        一、朱启钤创立中国营造学社
        二、中国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考察
        三、实物测绘方法的确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筑遗产调查测绘
    第一节 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筑遗产调查测绘历程
        一、初肇——以清代官式建筑研究为“前理解”
        二、发兴——实物调查测绘的初步展开
        三、拓展——紧凑密集的大规模调查测绘
        四、尾声——战时的考察与总结
    第二节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的学术思想
        一、实物调查测绘的方法论来源
        二、田野调查测绘的研究思路
        三、明清官式建筑测绘的研究思路
    第三节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的技术路线
        一、调查测绘程序
        二、调查测绘等级划分
        三、田野考察调查测绘方法
        四、明清官式建筑测绘方法
        五、修缮勘察测绘方法
        六、评析与启示
    第四节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研究的成就及影响
        一、奠基中国建筑史学治学方法
        二、奠立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基础
        三、解读宋《营造法式》
        四、辅助图解古代建筑典籍
        五、推动建筑遗产保护实践
        六、促进建筑创作
        七、培养专门人才
        八、古建筑测绘研究的社会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其他机构的建筑遗产测绘
    第一节 文整会成立与明长陵测绘
        一、清末民初的文物保护思想与实践
        二、文整会成立与明长陵修缮工程
    第二节 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其实施事务处的建筑遗产保护测绘
        一、文整会与文整工程沿革
        二、文整工程中测绘的作用和意义
        三、文整会技术力量的发展与保护职能的完善
    第三节 1941-1945年北京中轴线建筑测绘
        一、北京中轴线建筑测绘缘起与概况
        二、北京中轴线建筑测绘的详细情形
        三、测绘工具和成果
        四、测绘方法和要求
        五、中轴线建筑测绘成功的条件
        六、中轴线建筑测绘的意义和影响
    第四节 其他机构的建筑遗产调查测绘活动
        一、国立北平研究院对北平寺庙的调查测绘
        二、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对西北建筑的调查测绘
        三、西北史地考察团与敦煌艺术研究所对敦煌莫高窟的测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遗产调查测绘的扩展(1949年-1980年代)
    第一节 建筑遗产调查测绘步入正轨
        一、文物保护管理体系的建立
        二、共和国初期以专家为主力的古建筑调查测绘
        三、文物保护单位制度与全国文物普查
        四、古建筑测绘人才培养
    第二节 建筑遗产调查测绘的全面深入
        一、文整会的勘察测绘
        二、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的古建筑调查研究
        三、其他机构的古建筑调查测绘研究
    第三节 古建筑测绘技术方法的总结
        一、《勘查山西古建筑的工作方法》(1954年)
        二、《建筑纪念物的测量方法》(1955年)
        三、古建筑测绘培训教材(1976年)
    第四节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测绘
        一、文物保护工程的发展概况
        二、文物保护工程的图纸要求和具体程序
        三、测绘与文物保护工程各环节的关系
        四、这一时期文物保护工程及测绘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遗产测绘的全面发展(1980年代至今)
    第一节 高等院校古建筑测绘融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一、人才培养的促进与合作
        二、条块分割式管理体制的突破
        三、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测绘研究重点科研基地的建立
        四、高校古建筑测绘的发展
    第二节 建筑遗产测绘技术管理体系的发展完善
        一、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的深化
        二、文物保护工程测绘记录的法制化建设
    第三节 建筑遗产测绘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一、建筑遗产测绘的数字化发展
        二、建筑遗产测绘的信息化发展
        三、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建筑遗产测绘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第四节 建筑遗产测绘规范化建设
        一、文物保护标准化建设
        二、文物建筑测绘规范化研究
        三、《文物建筑测绘技术规程》的编写
    第五节 建筑遗产测绘对建筑史学研究的影响
        一、实物测绘与学术研究的相互促进
        二、古代建筑尺度规律研究
    第六节 文物保护工程测绘记录的发展与问题
        一、个案分析——独乐寺观音阁维修工程
        二、文物保护工程测绘记录的发展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个案研究——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历程
    第一节 发轫(1953-1964年)
        一、古建筑测绘实习开设的背景
        二、古建筑测绘实习历程
        三、古建筑测绘实习的管理与教学
        四、古建筑测绘与建筑教育思想
        五、古建筑测绘与建筑历史研究
    第二节 继承(1976-1989年)
        一、回顾传统
        二、重要测绘项目
        三、古建筑测绘实习危机
        四、古建筑测绘教学思路
        五、古建筑测绘的收获与对外交流
    第三节 突破(1985-1997年)
        一、重要测绘项目
        二、古建筑测绘教学与改革
        三、古建筑测绘成果转化
        四、培养综合素质
    第四节 拓展(2004-2014年)
        一、古建筑测绘直接融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二、古建筑测绘的全面发展
        三、重要测绘项目
        四、对外交流与合作
        五、影响与荣誉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一、建筑遗产测绘发展历程综述
    二、相关问题探讨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大同华严寺及薄伽教藏殿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为何研究华严寺及薄伽教藏殿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基本研究材料
    四、研究基础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六、论文结构
    七、论文收获与未尽事宜
第一章、百年以来大同华严寺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初现辽代建筑:日本学者的调查与研究
        一、伊东忠太的发现
        二、关野贞的两次调查与断代
        三、村田治郎的调查与研究
    第二节、深入研究阶段:中国营造学社的调查与研究
        一、后来居上
        二、辽、金、宋构之别
    第三节、近五十年的调查与研究
        一、文物保护主导下的调查与研究
        二、欧美学者的研究
第二章、大同华严寺的千年历史走向
    第一节、肇自元魏、李唐之说
        一、溯源
        二、正统观念下的附会
    第二节、辽代华严寺的创立与扩建
        一、战乱之地大同
        二、辽兴宗建寺的背景
        三、辽道宗敕建大华严寺
        四、华严寺的御容殿
    第三节、高僧主导下的金、元两度重兴
        一、金朝之华严寺
        二、慧明、海云与蒙元时期的大华严寺
    第四节、地方关怀下的明、清华严寺
        一、废寺复立的华严寺
        二、上、下华严的重修与地方支持
第三章、薄伽教藏殿调查补记和新识
    第一节、薄伽教藏殿的建筑本体
        一、台及地面
        二、墙体及门窗
        三、殿身铺作
        四、柱、平面及用尺
        五、梁架结构
        六、藻井与平棊
        七、建筑彩绘
        八、屋盖
    第二节、薄伽教藏殿的壁藏及天宫楼阁
        一、藏身
        二、壁藏铺作
        三、钩栏华版
        四、屋面
        五、彩绘
    第三节、薄伽教藏殿的塑像造型、服饰与妆銮
        一、佛像
        二、菩萨像
        三、弟子像
        四、供养人像
        五、天王像
        六、其他塑像
    第四节、附属文物情况
        一、牌匾
        二、殿内碑刻
第四章、由斗栱组合及补间铺作驼峰解读辽代建筑和薄伽教藏殿外部形象
    第一节、社会历史背景下的辽代建筑分期
    第二节、从斗栱组合解读辽代建筑形象
        一、结构需要亦或形象追求
        二、七铺作斗栱组合的两种极端风格
        三、薄伽教藏为代表的五铺作斗栱组合
        四、杂糅并置的多样化斗栱组合
    第三节、辽式驼峰与栱眼壁彩绘考
        一、辽代建筑的补间铺作与驼峰
        二、辽式驼峰的来源及表达内容
        三、绘制与塑造:栱眼壁彩画与驼峰
    第四节、尘世与净土的空间界限
第五章、薄伽教藏殿内部空间的宗教观念表达与设计
    第一节、薄伽教藏殿反映的辽代佛教思想
        一、末法观念下的薄伽教藏殿藏经、内部空间及三世佛
        二、薄伽教藏殿对华严思想的具现化表达
    第二节、薄伽教藏殿内部宗教空间设计
        一、塑像的整体空间设计意匠
        二、殿内的顶面设计及其对宗教空间环境的营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华严寺大事年表
附录二、华严寺石刻、题记文辑录
附录三、1980年代薄伽教藏殿维修前测绘测稿内容总录
附录四、新绘薄伽教藏殿测绘图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山西介休古城的资源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提出与意义
        1.1.1 选题的提出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历史文化名城相关综述
        1.2.1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概况
        1.2.2 国外(欧洲)历史文化遗产的发展概况
    1.3 文献、材料、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文献研究
        1.3.2 实地调查研究
        1.3.3 动态对比研究
        1.3.4 整体归纳研究
        1.3.5 学科综合研究
    1.4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介休古城的环境特征研究
    2.1 介休历史文化名城自然环境分析
        2.1.1 区位条件
        2.1.2 地理环境
        2.1.3 气候特征
        2.1.4 资源特征
    2.2 介休历史文化名城社会人文分析
        2.2.1 地方主要名人
        2.2.2 民间工艺
        2.2.3 传统节日
        2.2.4 民间习俗
        2.2.5 民间艺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介休古城的历史沿革
    3.1 古城历史渊源
    3.2 古城历史沿革
        3.2.1 春秋至三国时期
        3.2.2 魏晋南北朝时期
        3.2.3 隋唐宋元时期
        3.2.4 明清至今
    3.3 城池建设
        3.3.1 城墙建设
        3.3.2 护城河建设
        3.3.3 桥梁建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介休古城的历史格局
    4.1 古城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
        4.1.1 山川对格局的影响
        4.1.2 河流对格局的影响
    4.2 古城中的"点状"空间
        4.2.1 入口节点
        4.2.2 道路交叉口节点
        4.2.3 公建节点
        4.2.4 广场节点
        4.2.5 古树
    4.3 古城中的"线状"空间
        4.3.1 古城中的街道网
        4.3.2 街巷空间结构
        4.3.3 街巷空间界面
        4.3.4 街巷空间尺度
    4.4 古城中的"面状"空间
        4.4.1 民居特点
        4.4.2 商铺特点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市域范围内文物古迹的分布情况
    5.1 古城外的文物古迹分布情况
        5.1.1 历史文化名村
        5.1.2 古城外的文物古迹
    5.2 古城内的文物古迹分布情况
        5.2.1 历史文化街区
        5.2.2 古城内的文物古迹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介休历史文化名城现状与所面临问题
    6.1 介休历史文化名城现状
        6.1.1 古城城区现状
        6.1.2 古城街巷现状
        6.1.3 历史建筑现状
        6.1.4 历史文化名村现状
        6.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6.2 介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面临的问题
        6.2.1 保护意识薄弱
        6.2.2 基础设施薄弱
        6.2.3 整体风貌不协调
        6.2.4 缺乏文脉的建设
        6.2.5 非物质文化遗产缺重视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介休古城保护原则与发展建议
    7.1 介休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原则
        7.1.1 有机更新原则
        7.1.2 重视历史原则
        7.1.3 环境优先原则
        7.1.4 社会公平原则
        7.1.5 "三效合一"原则
    7.2 以发展旅游业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7.2.1 发展旅游业的目的
        7.2.2 发展旅游业的客源市场分析
        7.2.3 旅游联动开发
        7.2.4 旅游联动开发结构
    7.3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诗词
附录二: 城池修建记要
附录三: 介休商贾
附录四: 洪山窑
附录五: 传说故事、游记
插图表格目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武威文庙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研究内容
    文献综述
    论文结构
    未尽事宜
第一章 武威的历史地理背景
    1.1. 武威的自然环境
    1.2. 武威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 武威文庙产生的背景
    2.1. 社会背景:文庙的发展历程
    2.2. 区域背景:河西的文教传统
    2.3. 时代背景:明代的边防体制
第三章 武威文庙的历史沿革
    3.1. 历史沿革
    3.2. 文庙现状
第四章 学宗衍圣:大小传统共同影响下的院落格局
    4.1. 文昌信仰的来龙去脉
    4.2. 大小传统的相融并济
第五章 河西巧构:承载着地方传统工艺的建筑单体
    5.1. 梁架结点的独特做法
    5.2. 斗栱记录的建筑变迁
    5.3. 武威文庙的文物建筑
第六章 经天纬地:作为杰出人物纪念地的扩展功能
    6.1. 传统社会的人物纪念体系
    6.2. 武威文庙完备的纪念层次
第七章 武威文庙的保护策略
    7.1. 价值定位
    7.2. 现状评估
    7.3. 保护原则和策略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谢辞

(9)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意义
    二、已有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资料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收获与未尽事宜
第一章 《法式》版本研究
    第一节 “丁本”与“陶本”
        一、丁氏钞本的发现与石印刊行
        二、学术团队型的版本研究及“陶本”的刊行
    第二节 学社期间的版本研究
        一、阚铎再次校订《法式》
        二、以“故宫本”校对《法式》
    第三节 宋本《法式》的发现与辨识
    第四节 《法式》版本后续研究举略
        一、梁思成
        二、刘敦桢
        三、陈明达
        四、陈仲篪
        五、傅熹年
        六、其他
    第五节 《法式》版本研究的若干问题
        一、对《法式》是否完本的探讨
        二、关于“万有文库本”
        三、展望
第二章 《法式》与实物测绘的互证研究
    第一节 实物测绘研究的前奏
        一、研究平台的构建
        二、梁思成、刘敦桢入社主持工作
        三、“前理解”性的清代官式建筑研究
    第二节 实物测绘与《法式》互证的初期实践
        一、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研究方法的初步确立
        二、广济寺三大士殿——对辽代建筑形制认识的强化
        三、正定调查——初涉北宋木构
        四、大同古建筑测绘调查——对宋、辽、金建筑认识的系统化
        五、密集高效的大规模实物调查
        六、佛光寺东大殿——“中国最古的木构”
        七、昆明、李庄时期的工作
    第三节 实物测绘与《法式》互证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科学系统的工作方法
        二、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理念
        三、以《法式》为标尺架构中国建筑史框架
    第四节、实物与《法式》互证研究的后续发展
        一、建国后的实物调查及测绘研究
        二、继续完善中国建筑史框架
        三、对早期建筑地域差异的审视
        四、后续研究的若干问题
第三章 《法式》术语及文本解读
    第一节 学社前期的相关研究
        一、纂辑营造词汇
        二、改编《法式》为读本
        三、《〈营造法式〉新释》
    第二节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
        一、李庄时期的整理和研究
        二、建国后的研究及《〈营造法式〉注释(卷上)》出版
        三、《梁思成全集》第七卷
        四、徐伯安、郭黛姮《宋〈营造法式〉术语汇释》
    第三节 相关研究后续
        一、陈明达《〈营造法式〉辞解》、《〈营造法式〉研究札记》
        二、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
        三、其他相关研究
第四章 《法式》与中国古代设计理念的探索
    第一节 梁思成、刘敦桢的相关研究思路
    第二节 陈明达的开创性探索与研究
        一、《应县木塔》——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有设计规律可循
        二、《〈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北宋“以材为祖”的模数制设计方法
        三、《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作制度》——回归传统建筑语言体系
    第三节 从单体推及组群和城市规划设计——傅熹年的研究
    第四节 从推断引向实证——王其亨对古代设计实物资料的研究
    第五节 围绕《法式》“以材为祖”设计规律的细致研究
        一、材分制(模数制)研究
        二、尺度规律研究
第五章《法式》多元化研究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通史中的相关研究
        一、《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二、《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三、《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
        四、《中国建筑艺术史》
        五、五卷本《中国古代建筑史》
        六、《中国建筑史》教材
        七、《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
    第二节 专项研究
        一、《法式》大木构件和做法研究的继续深入
        二、《法式》其他各作研究的扩展
        三、《法式》“功限”、“料例”研究
    第三节 多视角、跨学科的研究
        一、文献学方法的应用
        二、考古学方法的应用
        三、力学方法的应用
        四、文化比较和多元化
    第四节 数字化时代的研究
第六章 《法式》若干问题探讨
    第一节 《法式》卷、篇、条目考辨
        一、传世宋《营造法式》是否完本
        二、《法式》卷数考辨
        三、《法式》篇数考辨
        四、《法式》条数考辨
        五、结语
    第二节 《法式·看详》的意义
        一、“看详”的诠释与歧义
        二、“看详”的丰富历史蕴涵
        三、《法式·看详》的意义
    第三节 李诫《法式·序》的语境解析
        一、《进新修〈营造法式〉序》
        二、《法式·序》所涉经典及相关史料
        三、结语
    第四节 附识
        一、“崇宁本”《法式》海行时间
        二、《法式》作者之名
        三、《法式》与南方建筑的关系
        四、《法式》的实际影响
附录 1 《法式》相关记载及评述
附录 2 《法式》研究论着目录
附录3 全国早期木构建筑概况及相关研究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山西浑源大云寺亟待维修(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金大定时期木构建筑营造背景及大木作特征研究[D]. 杨文杰.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十大明王水陆画研究 ——以山西河北寺观壁画为中心[D]. 金瑞. 中央美术学院, 2019(12)
  • [3]大同市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 李甲岚. 山西财经大学, 2017(01)
  • [4]金代山西宗教建筑研究[D]. 李青. 山西大学, 2015(02)
  • [5]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史研究[D]. 李婧. 天津大学, 2015(08)
  • [6]大同华严寺及薄伽教藏殿建筑研究[D]. 刘翔宇. 天津大学, 2015(08)
  • [7]山西介休古城的资源调查与分析[D]. 许赟.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6)
  • [8]武威文庙建筑研究[D]. 程枭翀. 天津大学, 2012(03)
  • [9]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D]. 成丽. 天津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山西浑源大云寺急需维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