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建筑聚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统建筑聚落,机器学习,生成设计,基于案例推理
建筑聚落论文文献综述
唐芃,李鸿渐,王笑,卢德格尔·霍夫施塔特[1](2019)在《基于机器学习的传统建筑聚落历史风貌保护生成设计方法——以罗马Termini火车站周边地块城市更新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关注在传统建筑聚落的历史风貌保护或更新设计中,如何依靠计算机信息技术获得不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的传统空间形态构成规则,建立数字化生成设计工具,来解答传统建筑聚落历史文化信息的精确传承和创新利用的问题。文中介绍了人工智能领域中的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对以上问题的解决可能,并结合案例介绍了"基于案例学习"等技术工具在城市历史地段城市更新设计中的应用成果。探索了基于知识发现的生成设计工具对传统建筑聚落历史风貌保护所起到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建筑师》期刊2019年01期)
陈今子,唐芃[2](2018)在《传统建筑聚落空间肌理特征的街区结构影响因素分析和规则转译——以宜兴市丁蜀镇古南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建筑聚落在修缮或重建的过程中,由于设计师、管理方、原住民以及施工方的专业知识背景不同,对传统建筑单体以及聚落的历史风貌的理解存在偏差,使得传统建筑聚落的历史风貌保护工作成果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对于传统建筑聚落的历史风貌保护工作,急需建构一个能够客观描述街道空间肌理、重构街区结构的记录与表述方法,用以精确传递传统建筑聚落历史风貌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如能借助合适的程序方法与软件平台,将实现传统建筑聚落空间修缮与重建的计算机生成设计。本文以宜兴市丁蜀镇古南街为案例,将以上研究思路应用于西街被破坏的街区空间结构的织补工作中。研究方法是首先以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聚落以及保存较为完好的南街街区空间形态作为样本进行学习,提取影响其街区结构形态的影响因素并将其转译成数学语言,制定出古南街西街街区结构的生成规则。以此为基础,借助ErisCityEngine叁维建模工具,通过其内部CGA语言的编写对西街街区结构进行生成与可视化呈现,实现对西街空间肌理的重新织补工作。(本文来源于《数字技术·建筑全生命周期——2018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9-15)
谢亮,孙超[3](2018)在《水圩式建筑聚落的营造思想研究——以皖中铭传乡刘老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皖中地区铭传乡山水之间隐匿着大量古朴的水圩聚落,其中,刘老圩作为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的故居而备受关注。其典型结构包括水圩(壕沟)、护墙、更楼、钢叉楼四个部分,微缩凝练了护城河与城墙的防御特点。它不仅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徽派建筑营造中独具皖中特色的建筑形式,尤其在水圩的聚落环境、防御性以及布局结构的营造方面,更体现出前人精于理性概括和以思辩精神为突出特征的营造思想和哲学观。(本文来源于《装饰》期刊2018年03期)
杨寯(Ken,Chun,Kit,Yeung)[4](2017)在《生发图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发图式”的提出,是试图从当代中国的语境出发,针对共同生活当中切身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场所的缺失,以另一种理论视角重估如今几乎被遗忘的“图式语言(Pattern Language)”概念。这个概念由美国建筑师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提出,本文以对其理论的再讨论作为起点,试图重新挖掘“图式(Pattern)”聚焦建筑社会性的力量,进而思考如何重建缺席于现代大型多层集体公寓的社群公共性。现代建筑学针对建筑社会性观念的基本讨论,一直围绕着抛弃“类型(Type)”还是重述“类型”不断展开。就其本义而言,“类型”是一种依赖历史和文化长期累积而成的空间产物,但往往被抽象表达成先验性的“形式”。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发展史看来,我们可以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派是“反类型”,他们继承了现代艺术运动所发动的语言革命,企图推翻作为社会观念产物的建筑空间类型;而另一派则以七十年代意大利建筑师罗西为代表,他们重新提炼“类型”,以此作为一种捍卫城市自身物质性历史的概念工具,但同时隐含着一种压制性。作为近现代全球化城市特征的高层和多层集体公寓,虽是在二战后的大型社会重建中得以发展与蔓延,但就其建筑语言本身来说,它是继承了无历史根基的“反类型”观念的空间产物。即使如此,在中国当语境中,“类型”这种累积性的观念产物还是在一种不可动摇的力量的作用下,以资本房地产观念主导的住宅类型出现。更重要的是,这些商品化的群居类型几乎漠视任何根本性的社群公共性问题,间接导致了社群关系原子化和城市人口游牧化,以至于中国现代城市群居经验的集体丧失,而中国建筑理论界对此却基本处于一种完全失语的状态。那么,只停留在“类型”概念上的讨论多大程度上还具有效性和针对性呢?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以日常生活的经验性观察为基础,来源于“场所论”和带有一种人类学视角的“图式”理论才有必要在当今中国的语境下被重新探讨。本论文试图沿着亚氏的着作《建筑模式语言:城镇、建筑、构造》,重新审视亚氏曾经提出过的“聚落形式是如何产生.........”的这个核心问题。对这个问题的重新聚焦,首先意味着城市不再被看作历史社会进化论的解释对象,而是把城市整体的差异性理解为一种带有时间性的形式分析对象,城市的广义功能则指向一种存在于各成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利时哲学家布洛克曼曾指出,在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启发下,这种观念的转变使历史模式很大程度地被一种带有科学观的理论模式所取代,而讨论核心从人的本质问题转移到一种关注城市客体自身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系统)理论的问题。二十世纪的建筑学,在这两种带有根本性差异的城市观念的影响下,发展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城市设计方法论:一种是以某种规划总图为特征,企图对城市进行总体控制,把事先决定的图式强压在真实城市之上;另一种则是认为城市应该以某种生发性的方式产生,其特征是强调城市中的各种零碎的细小事物,以及那些带有生活和历史痕迹的差异场所。正是在这样的视角下,我更愿意把亚历山大的理论称为“图式性的语言......”。也许我在亚氏的着作里看到的,不只是对城镇整体背后的某种语言“模式”的事后解释,而更多的是致力于开发一种要素化的“图式”系统,从而理解世界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并提出一种语言性的结构模型,使其具有操作性。亚历山大的理论针对的是作为早期现代主义实验之一的“新城镇”规划及其背后所酝酿的、以自由主义和消费主义为基础的反社群世界观。对此,亚氏试图提出一种城镇生成理论,通过一种要素化的空间场所“图式”,去重新建立一种人性化的,带有社会性的空间治疗手段。同时,这种带有可操作性的理论,似乎为普通市民提供了比传统建筑“样式”更有深度的、带点现象学和哲学意味的建造手册。乍看亚历山大的理论似乎带有一种跨文化语境的普遍有效性,但整个理论讨论的群居环境却单一地局限于“城镇”这一对象,背后更隐含着一种英国城镇群居空间的理想图景,这意味着其理论的现实针对性仅仅是隔靴搔痒。对要素化“图式”概念的重估,即意味着论文试图以亚历山大提出的语言结构模型为基础,通过要素化的具体小场所、小图式,思考一种编织建筑聚落的生发性设计程式。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带有批判性的观念下,强加在城市之上的既有结构图式被彻底粉碎,分解成各种带有连带社会性关系的语言性建筑片段;这也同时意味着不只是城市建筑的类型单元带有某种社会文化痕迹,就连一系列的细碎小场所也包含足以撼动整个社会观念的可能性......................。也是在这个层面上,本文试图对凡.艾克(Aldo Van Eyck)所提出的“聚落”和“场所”概念进行平行探讨,试图延续一种从人类学研究的角度改造建筑学的理论探索。如今建筑学陷于意义泛滥和意义苍白的两极困境,太多理论缺乏解释真实的能力,而笔者坚信共同生活的真实性优先于一切建筑理论。本研究试图导向一种免于历史性意识形态左右的中性理论,挖掘群居环境中所内含共时性的、相对稳定的存在规律。在这种意义上,论文以经过全面重估的“图式语言”理论为基础,试图解读共同生活的真实场所中在多大的程度上具有语言性的特征,从而揭示其中所隐含的一种包含集体聚落同一性和差异性的结构思维,指向一种构建性文化观念语言(而非建筑专业话语)。沿着中国建筑师王澍先生所提出的“建筑学语言学转向”的思路,论文试图借鉴语言学理论,重新回到建筑学核心的社会性问题,探索一条重建社群公共性的可行之道。谈论要素化的“图式”,也意味着在最大程度保留一切现有城市真实性和复杂性的前提下,展开一种带有修补性和生发性的营造活动。在这样的观念模型下,对大型集体公寓的再探索,针对的是支撑群居环境背后的社会观念,并试图通过建筑学的手段,勾画一种带有社会实验性的生发设计程式,这也是“生发图式”的价值所在。(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期刊2017-05-01)
姜可营[5](2016)在《客家建筑聚落形式转化为产品开发之创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客家族群历经六次迁徙,不断与当地文化融合,时代变迁下,客家文化和客家建筑聚落在人们视线中逐渐没落、消失。本研究从客家建筑聚落的形式着手,探索客家文化的特质,发掘客家独特的建筑文化元素、符号或记号,应用于产品开发,从造型、色彩、材质、象征寓意等方面展开设计,传承客家地域文化。(本文来源于《设计》期刊2016年23期)
查金荣,程伟[6](2016)在《应对高层建筑聚落的挑战——江苏银行苏州分行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江苏银行苏州分行大厦的设计特点的解析,研究高密度城市CBD环境中高层建筑聚落对建筑和结构设计带来的挑战,并提出应变策略。(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郑海晨,张威,冯光成,刘壮[7](2015)在《保安族传统建筑聚落营建策略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积石山县大河家地区是保安族主要聚居地。近些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这一地区如何实现"现代建筑地区化,乡土建筑现代化",需要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建筑学、景观学的视角,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聚落形态、空间营建、建筑形式几个方面对传统保安族建筑聚落的营建进行分析和梳理。通过推敲其内在特征,记录、整理那些正在消失的财富,借鉴聚落生成与发展的经验,为今后这_地区的城乡建设提供参考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建筑(2015年第3期 总第156期)》期刊2015-03-01)
赵启明,秦岩[8](2014)在《论乡土建筑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以湖南民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式探讨乡土建筑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湖南民居的实例,经探讨得知自然地理、社会文化、科技发展这叁个因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自然地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科技发展因素分别影响聚落空间的形成、发展与突变,因此这叁个因素是影响乡土聚落空间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郑海晨,张威,冯光成,刘壮[9](2014)在《保安族传统建筑聚落营建策略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保安族传统聚落的形态村落形态可视为人们对其所选择的居住地加以修正后的结果。保安族是一个聚族而居、亦工亦农的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在居住的选址中,遵循着聚居和依山近水的原则。1.1地理环境对村落形态的影响古村古镇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其整体形态往往受自然山水格局的限制较多。在大河家,黄河一出积石关,就放慢了脚步,形成了大河家小盆地,(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特辑》期刊2014-11-09)
谷莉[10](2014)在《少数民族建筑聚落空间的社会复合结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数民族建筑聚落空间包含着"建筑"与"聚落"两个概念,"建筑"意为兴建与构筑人工环境,聚落则是满足聚居需要的空间形式,摒弃了传统单体建筑研究的局限性,面向少数民族建筑的物理空间构成与人文滋养因素进行了建筑样态、空间关系、人居行为与过程的综合考察,旨在揭示少数民族建筑聚落在物理形态、空间形态、人文形态方面的社会功能衔接、社会关系重迭与社会行为组合。(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4年10期)
建筑聚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建筑聚落在修缮或重建的过程中,由于设计师、管理方、原住民以及施工方的专业知识背景不同,对传统建筑单体以及聚落的历史风貌的理解存在偏差,使得传统建筑聚落的历史风貌保护工作成果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对于传统建筑聚落的历史风貌保护工作,急需建构一个能够客观描述街道空间肌理、重构街区结构的记录与表述方法,用以精确传递传统建筑聚落历史风貌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如能借助合适的程序方法与软件平台,将实现传统建筑聚落空间修缮与重建的计算机生成设计。本文以宜兴市丁蜀镇古南街为案例,将以上研究思路应用于西街被破坏的街区空间结构的织补工作中。研究方法是首先以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聚落以及保存较为完好的南街街区空间形态作为样本进行学习,提取影响其街区结构形态的影响因素并将其转译成数学语言,制定出古南街西街街区结构的生成规则。以此为基础,借助ErisCityEngine叁维建模工具,通过其内部CGA语言的编写对西街街区结构进行生成与可视化呈现,实现对西街空间肌理的重新织补工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建筑聚落论文参考文献
[1].唐芃,李鸿渐,王笑,卢德格尔·霍夫施塔特.基于机器学习的传统建筑聚落历史风貌保护生成设计方法——以罗马Termini火车站周边地块城市更新设计为例[J].建筑师.2019
[2].陈今子,唐芃.传统建筑聚落空间肌理特征的街区结构影响因素分析和规则转译——以宜兴市丁蜀镇古南街为例[C].数字技术·建筑全生命周期——2018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3].谢亮,孙超.水圩式建筑聚落的营造思想研究——以皖中铭传乡刘老圩为例[J].装饰.2018
[4].杨寯(Ken,Chun,Kit,Yeung).生发图式[D].中国美术学院.2017
[5].姜可营.客家建筑聚落形式转化为产品开发之创作研究[J].设计.2016
[6].查金荣,程伟.应对高层建筑聚落的挑战——江苏银行苏州分行设计[J].建筑学报.2016
[7].郑海晨,张威,冯光成,刘壮.保安族传统建筑聚落营建策略解析[C].中国民族建筑(2015年第3期总第156期).2015
[8].赵启明,秦岩.论乡土建筑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以湖南民居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9].郑海晨,张威,冯光成,刘壮.保安族传统建筑聚落营建策略解析[C].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特辑.2014
[10].谷莉.少数民族建筑聚落空间的社会复合结构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