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态抗震论文-唐洪敏

性态抗震论文-唐洪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性态抗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病害性态,动应力应变,失稳模式,稳定系数

性态抗震论文文献综述

唐洪敏[1](2019)在《基于病害性态的高昌故城抗震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政治、文化、宗教、贸易中心,高昌故城有着相当高的历史、考古和科学价值,在历经宗教冲突、战火毁坏和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阳光曝晒、地震活动、人为破坏以及不科学的保护利用下,遗址逐渐经历多种病害发育到濒临消亡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地处地震多发区和高烈度区使其结构稳定性成为一大隐患。目前土遗址加固保护工程侧重于抢救性工作,缺乏对未来地震影响的考虑,而且对病害的认识局限于静止状态,对病害的演化机制缺乏深入的认识,地震作用下动力响应和病害作用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对历经病害演化和地震作用下土遗址稳定性的变化缺乏研究。本论文针对上述关键问题通过实地考察、土力学试验和数值计算、理论推导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性地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1)对西北五省大跨度地域分布的“丝绸之路”遗址土开展叁轴剪切试验、轴向压裂试验和动叁轴试验,获取其抗剪、抗拉强度和动应力应变关系、阻尼特性,进而对高昌故城遗址土的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经现场勘察测绘并详细统计了高昌故城大型夯土结构遗址群的建筑形制和病害表观特征,以吐鲁番盆地遗址区的环境特征和遗址土的物性参数为基础,根据土体内部组分对环境特征变化的响应规律推断高昌故城的病害演化机制。(2)以高昌故城大型夯土结构遗址群为样本,结合现场勘察测绘的建筑形制和文史资料给出原始几何形状及参数,进而量化各类病害特征量的变化速率;结合数值计算、理论推导得到了典型的失稳模式和病害特征对结构关键部位及整体稳定性的影响规律,进而厘定了地震作用下动力响应与病害的作用机制。(3)采用拟静力理论分析方法给出了基于各类病害特征在自重作用下稳定系数和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抗倾覆稳定系数,结合稳定系数和病害性态指标演化参数研究了高昌故城稳定性的变化;研究了典型的本体结构组合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稳定状态和破坏模式,结合历经病害演化下稳定性的变化对高昌故城遗址群的抗震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本论文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丝绸之路土遗址文物地震破坏机理与灾变控制方法研究(51678545)资助,研究成果将为高昌故城加固保护工程进行全面论证和整体规划产生积极意义,为西北土遗址抗震防灾和加固防护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期刊2019-04-01)

安韶,王威,马东辉[2](2019)在《城市供水管道性态抗震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城市供水管道抗震设计较为落后的问题,提出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以城市供水管道抗震设防标准为出发点,以管道震害率、管道失效概率及震后供水量为衡量指标的管道性态水平划分方法,提出各类管道在不同设防地震下的性态目标,进而对不同分类管道管网的水力功能地震破坏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方法能够更进一步识别供水管网的薄弱环节,为实现供水管道性态抗震设计提供初步思路.(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颜军,李泽良,左工,李升才[3](2018)在《焊接封闭箍筋混凝土柱抗震性态指标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12根焊接封闭箍筋混凝土柱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对其破坏形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耗能性能、刚度退化及强度衰减等抗震性能指标展开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剪跨比的不断增大,焊接封闭箍筋混凝土柱的水平承载能力不断减小;试件的承载能力及位移延性随着轴压比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配箍率的提高,柱的承载能力,延性及耗能能力均有所提高;建议了焊接封闭箍筋混凝土柱满足运行、基本运行、可修及避免倒塌等四个抗震性能水平的位移角限值分别取1/250,1/200,1/50和1/25。研究成果可为焊接封闭箍筋混凝土柱的地震反应分析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8年24期)

吴昊,王砚,张洵安,李迪钊[4](2018)在《巨子型有控结构体系基于失效路径的结构抗震性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往对巨子型有控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研究往往使用层间位移角作为性能指标,这对具有很多冗余构件的复杂结构体系来说是不够的。本文对此进行改进,将层间位移角与结构失效路径相结合,提出了结构抗震性态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结构在遭受地震破坏时的状态。最后建立了巨子有控结构体系叁维有限元模型,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了抗震性态研究,从不同尺度分析了结构的破坏过程,其结果可为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更加合理的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潘晓兰[5](2018)在《基于性态的FRP抗震加固低延性填充墙RC框架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发生的地震中,大量带有填充墙的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框架结构由于缺乏足够的延性与耗能能力而发生严重破坏甚至倒塌。这类低延性填充墙RC框架结构包括1970年以前未进行抗震设计,或由于抗震规范修订而不能满足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要求的现役结构。目前我国抗震设防地区仍存在大量的现役低延性填充墙框架结构,由于填充墙的存在使结构整体延性和变形能力大幅降低,在未来罕遇地震作用下存在较高的倒塌风险,因此急需进行震前抗震加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Reinforced Polymer,FRP)由于轻质、高强、耐久性好、对结构扰动小和便于施工等优点,已在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加固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相关研究还不够系统与充分,各国规范仅在FRP增强钢筋混凝土板、梁、柱等构件的承载力方面给出规定,在结构整体抗震加固设计方法方面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针对现役低延性填充墙RC框架结构,以提高其结构整体抗震性能为目标,建立结构整体失效概率意义上的评价方法及可量化实施的抗震加固性能设计理论体系,已成为结构抗震加固领域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针对目前FRP加固低延性填充墙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的不足,本文以FRP加固填充墙框架结构的精细化数值建模及验证为切入点,提出了FRP加固前后低延性填充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状态的划分方法与量化指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高度填充墙框架结构的地震易损性,给出了整体失效概率最小的加固方式,初步提出了FRP抗震加固填充墙框架结构基于性态的设计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Open Sees(Open System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imulation)分析平台,开发了用于构件和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的填充墙材料模块,通过对已有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验证了FRP加固填充墙RC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后续进行大量的未加固和FRP加固填充墙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奠定了基础。(2)考虑柱截面尺寸、轴压比、剪跨比、纵筋配筋率、混凝土强度、纵筋屈服强度、填充墙抗压强度、高宽比和厚度等参数,对未加固和不同FRP加固方案下填充墙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大量的参数分析,探讨了其层间位移角的变化规律,确定了FRP加固前后填充墙框架结构不同抗震性能状态的划分方法与量化指标。(3)依据我国旧抗震规范分别设计了五层、十层和十五层填充墙RC框架结构,以代表现役低层、中层和高层的低延性填充墙框架结构,基于极大似然估计算法,分析了FRP加固前后不同高度填充墙框架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完成了不同加固方案下填充墙框架结构基于概率意义的抗震性能评定,最终给出了低层、中层和高层填充墙框架结构采用FRP抗震加固的概念设计原则。(4)研究了不同结构特征参数及不同加固方案对填充墙框架结构的地震响应规律,建立了适用于我国规范的填充墙框架结构采用FRP加固前后的强度折减系数谱,给出了强度折减系数谱的简化表达式,提出了FRP抗震加固填充墙RC框架结构基于性态的能力谱方法。(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3-01)

宁晓晴,戴君武[6](2017)在《地震可恢复性与非结构系统性态抗震研究略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可恢复性研究已成为地震工程学和防灾减灾领域的细化深化热点研究方向,与之相关的非结构系统抗震性能决定了工程建筑的功能性水平,是地震可恢复性研究的重要关键环节,已受到广大地震工程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围绕16WCEE会议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介绍了地震可恢复性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演变、建筑设施及社区地震可恢复性概念与框架的研究进展,对地震可恢复性评价方法、与之相关的各类非结构系统构件性态抗震评估与试验方法、设计方法与抗震装置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对地震可恢复性以及相关联的非结构系统性态抗震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7年03期)

柯晓军,陈宗平,薛建阳,苏益声[7](2017)在《型钢高强混凝土柱抗震性态水平及性能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现行抗震规范(GB 50011-2010)没有给出型钢高强混凝土结构基于性能设计的量化指标,无法评估其在不同地震设防水准下的性能状态,故有必要对其变形性能指标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将结构性能水准划分为正常使用、暂时使用、修复后使用、生命安全和防止倒塌五档性能水平,给出了对应的破坏状态,确定结构性能水平失效判别标准。在总结126组试验数据基础上,提出了型钢高强混凝土柱五档性能水平对应的层间位移角限值。(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期刊2017年01期)

张令心,张明远,陈永盛,谢贤鑫[8](2016)在《基于性态的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在国际上已被广泛采用,它被认为是未来抗震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但是现行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主要针对的是结构构件的性态设计,对非结构构件的性态设计考虑不足,而非结构构件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是完整实现整体建筑结构"基于性态抗震设计"的组成部分。首先对非结构构件的分类进行了重新梳理;分析了不同类别非结构构件的震害表现,总结了非结构构件的破坏模式及震害反应特征,并对相应的控制指标进行了说明;在此基础上,尝试给出了考虑非结构构件的建筑抗震设防目标,绘制了相应的非结构性态目标矩阵;最后,将整体建筑结构的性态目标进行了分解,以期为完整地实现包括结构、非结构的建筑整体的抗震性态设计框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6年04期)

刘瑶,秦剑君[9](2016)在《桥梁抗震性态相关性通用模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桥梁网络在地震灾害下的性态对于地震灾害评估以及救援等防灾减灾行动决策都至关重要,而桥梁网络性态评估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桥梁性态之间的相关性评价。本文首先探讨现有桥梁抗震性态评估以及桥梁抗震性态相关性研究成果,并以此出发提出了一桥梁抗震性态相关性通用模型。通用模型考虑了美国太平洋地震研究中心对于工程结构抗震性态分析框架中包含的各个变量,为桥梁网络抗震性态分析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第2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期刊2016-08-13)

王骁宇[10](2016)在《大跨主桁架—曲面空间网格结构抗震性态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繁荣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要,国内若干城市进行了机场航站楼的建造和扩建,这些新建航站楼的屋盖结构形式越来越复杂,跨度也越来越大。如何评价地震中大跨屋盖结构的地震响应,如何提高大跨屋盖结构的抗震性能,这是目前航站楼大跨屋盖设计中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兰州中川机场新航站楼为背景工程,以研究大跨主桁架-曲面空间网格结构的抗震性态设计方法和抗震性能提升手段为研究目标,从大跨屋盖结构的静力分析、叁维时程分析、结构抗震性态设计方法、摩擦摆支座在通用有限元软件MSC.Marc中的实现、添加摩擦摆支座的结构响应时程分析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工作。所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大跨主桁架-曲面空间网格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指标研究。本文开展了中川机场新航站楼结构静力分析及8度多遇地震、8度罕遇地震、9度罕遇地震等多个烈度下的结构叁维时程分析,通过对比屋盖剪力、屈服杆件数、屋盖杆件应力和节点位移、薄弱杆件应力和薄弱节点位移等参数,开展了该类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价研究。计算结果表明,以上参数能有效地评价该类大跨结构的抗震性能。随着地震烈度的提高,结构屈服杆件数增多,杆件应力水平、节点位移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构损伤随着地震烈度增大而增大。此外,研究表明,采用高强材料并不能直接提高该类结构的抗震性能。(2)摩擦摆支座单元的MSC.Marc二次开发研究。在MSC.Marc程序中通过编写用户子程序开发了MSC.Marc的摩擦摆支座单元,该单元水平刚度采用双线性模型,水平刚度可随支座竖向压力变化而变化。并针对大跨主桁架-曲面空间网格结构的结构特点,对现有摩擦摆支座进行改进,提出了适合该类结构的改进型摩擦摆支座,分析了该类摩擦摆支座的失效准则,建立了大跨主桁架-曲面空间网格结构设置改进型摩擦摆支座的隔震层设计方法。(3)大跨主桁架-曲面空间网格结构抗震性态设计方法研究。本文提出了针对大跨主桁架-曲面空间网格结构设置改进型摩擦摆支座的抗震性态设计方法。对比分析了设置改进型摩擦摆支座前后该结构在8度罕遇、9度罕遇等多条地震波下的屋盖剪力、屈服杆件数、屋盖杆件应力和节点位移、薄弱杆件应力和薄弱节点位移等结构地震响应,并且采用能量法评估了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型摩擦摆支座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可有效保护结构在大震中的安全;所提出的大跨主桁架-曲面空间网格结构抗震性态设计方法具有计算较为便捷的特点,可满足计算精度要求。(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5-24)

性态抗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决城市供水管道抗震设计较为落后的问题,提出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以城市供水管道抗震设防标准为出发点,以管道震害率、管道失效概率及震后供水量为衡量指标的管道性态水平划分方法,提出各类管道在不同设防地震下的性态目标,进而对不同分类管道管网的水力功能地震破坏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方法能够更进一步识别供水管网的薄弱环节,为实现供水管道性态抗震设计提供初步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性态抗震论文参考文献

[1].唐洪敏.基于病害性态的高昌故城抗震稳定性分析[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9

[2].安韶,王威,马东辉.城市供水管道性态抗震设计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9

[3].颜军,李泽良,左工,李升才.焊接封闭箍筋混凝土柱抗震性态指标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8

[4].吴昊,王砚,张洵安,李迪钊.巨子型有控结构体系基于失效路径的结构抗震性态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8

[5].潘晓兰.基于性态的FRP抗震加固低延性填充墙RC框架设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6].宁晓晴,戴君武.地震可恢复性与非结构系统性态抗震研究略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7

[7].柯晓军,陈宗平,薛建阳,苏益声.型钢高强混凝土柱抗震性态水平及性能指标[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7

[8].张令心,张明远,陈永盛,谢贤鑫.基于性态的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初探[J].世界地震工程.2016

[9].刘瑶,秦剑君.桥梁抗震性态相关性通用模型初探[C].第2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2016

[10].王骁宇.大跨主桁架—曲面空间网格结构抗震性态设计方法[D].东南大学.2016

标签:;  ;  ;  ;  

性态抗震论文-唐洪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