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游憩规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绿地,游憩,规划设计,功能导向
城市游憩规划论文文献综述
胡帅敏[1](2013)在《对构建城市绿地系统游憩规划设计指标体系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就当前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来进行研究与探讨,并且将城市绿地系统在承担游憩功能上所面临的问题来进行分析与思考,并通过现实案例来补充一功能为导向的系统规划。(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3年20期)
陈渝[2](2012)在《城市游憩规划的理论建构与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系统学、使用后评价(POE)、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法,研究闲暇、游憩、游憩空间、城市游憩规划的发展演变和影响机制,总结了城市游憩系统的物质空间特征和基于使用者的社会空间特征,重点探讨将城市游憩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必要性及建立城市游憩规划的空间策略。初步构建了城市游憩空间系统的研究分析框架,搭建了城市游憩规划研究的理论体系,以深圳市为研究案例探讨了城市户外游憩空间规划方法,为城市游憩规划的确立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本文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的研究内容:首先,对研究主体——城市游憩规划进行了概念界定,通过对闲暇、游憩、游憩空间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的回顾,确立了现代游憩空间的概念,阐述了游憩空间的价值;在调研基础上对当前城市游憩环境、游憩需求、游憩行为进行了归纳总结;并运用POE研究方法,对深圳游憩空间的使用者及其活动特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得到使用后状况评价分析报告。其次,展开了城市游憩空间规划相关理论研究。通过对中外城市游憩空间理论研究及发展历程的梳理,探讨了城市游憩系统研究的部分理论依据,除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生态学理论、园林学理论,本文创造性地将地理学的区位空间理论、经济学的公共物品理论及管理理论等运用到城市游憩系统的研究。第叁,探讨了城市游憩空间系统的演变模式。游憩空间的发展表明:城市游憩空间系统是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的产物,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与城市空间扩展和人类生活空间变迁具有密切的联系;分析了城市游憩系统发展的空间过程,重点探讨了近现代游憩空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游憩空间类型:游憩墓地、公园体系、公共开放空间、城市周边游憩中心、附属于建筑的游憩空间、绿道等,努力寻找城市游憩空间系统伴随城市化过程而逐渐发展演变的脉络;挖掘游憩空间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与城市及区域在空间上形成的有机联系。第四,对深圳市户外游憩空间规划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深圳户外游憩空间的系统结构,详细阐述了深圳户外游憩空间系统的类型结构、规模等级和空间分布,提出城市户外游憩空间评价的量化指标;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城市游憩规划原则,阐释了游憩规划内容,探讨了城市户外游憩规划策略,对构建良好城市游憩空间系统进行了展望。总之,城市游憩系统是集经济、社会、自然属性于一体的地理空间;城市游憩空间是伴随着城市化的过程而产生和发展演变的;完善健全的城市游憩空间系统是公众高质量城市生活的保障措施。将城市游憩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立城市游憩规划体系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尤其在当前城市化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化中能起到转变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2-09-01)
李秋兰,梅玫,罗言云[3](2011)在《城市绿地系统游憩规划设计指标体系建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绿地系统游憩规划设计指标体系是指从游憩规划设计的角度建立的一套适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的指标体系,可用于城市绿地系统游憩规划设计、游憩现状测评、游憩管理监控等方面。该指标体系以AVC理论为基础,分为4个层次,形成以游憩吸引力、游憩承载力和游憩生命力为核心的指标体系。(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1年23期)
毛磊[4](2010)在《城市森林公园游憩规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长期居住在喧闹城市中的市民已不满足于一般的园林情趣,开始逐渐热衷于山林野趣的寻觅,对城郊宁静自然环境的短途生态游憩需求大大增长。森林公园以其独有的地域特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渐渐成为市民户外游憩的首选,也成为城市周边地区游憩开发的主流。因而,森林公园的游憩开发与规划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城市森林公园游憩规划较国外起步晚,国内学术界尚未形成完整的城市森林公园游憩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城市森林公园的游憩规划的理论依据、开发原则、规划中常见的问题,以及游憩活动和游憩产品进行了理论研究。从资源调查、开发规划、保护工程规划、实施战略、影响评价几方面概括了城市森林公园游憩规划的内容,并编制了平江县大仙山城市森林公园游憩规划。尝试构建一套符合城市森林公园游憩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0-05-01)
罗艳菊,毕华,黄宇[5](2007)在《GIS在城市户外游憩规划中的应用——以海口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技术手段,GIS为规划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工具,可应用于城市户外游憩规划的游憩资源与设施清查与现状分析,社会经济技术指标统计计算,土地利用功能区划,预测分析,可持续性评估,辅助规划决策方面。文章以海口市为例对GIS在城市户外游憩规划中的应用作了案例研究。(本文来源于《企业技术开发》期刊2007年04期)
刘月琴,林选泉[6](2006)在《城市滨水带游憩规划设计——以上海浦东张家浜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滨水区处在陆地与湿地生态系统的边界,其景观生态边界效应明显,如生物群落结构复杂,生境多样等,但同时也是城市游憩休闲空间的重要载体。以上海浦东张家浜滨水游憩带为例,探讨在滨水区物质环境改善的前提下,如何保护其生态功能与滨水区游憩功能的协调、统一,创造系统完整的滨水景观。(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06年02期)
郭淮成[7](1999)在《浅谈国外城市游憩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休闲游憩作为城市居民的一种社会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日益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休闲游憩的主要承担者是绿地公园、游憩空间以及各种文化娱乐设施等。自近代以来,尤其是欧美各国,市民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个人流动性的增强,使得对游憩地(本文来源于《当代建设》期刊1999年04期)
吴承照[8](1995)在《西欧城市游憩规划的历史、理论和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中世纪以来西欧城市游憩规划的历史过程,从游憩行为的角度解释了一个重要游憩空间──公园的形成和演变,概括了城市、城市区域和组合城市游憩规划理论与方法.(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汇刊》期刊1995年04期)
城市游憩规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运用系统学、使用后评价(POE)、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法,研究闲暇、游憩、游憩空间、城市游憩规划的发展演变和影响机制,总结了城市游憩系统的物质空间特征和基于使用者的社会空间特征,重点探讨将城市游憩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必要性及建立城市游憩规划的空间策略。初步构建了城市游憩空间系统的研究分析框架,搭建了城市游憩规划研究的理论体系,以深圳市为研究案例探讨了城市户外游憩空间规划方法,为城市游憩规划的确立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本文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的研究内容:首先,对研究主体——城市游憩规划进行了概念界定,通过对闲暇、游憩、游憩空间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的回顾,确立了现代游憩空间的概念,阐述了游憩空间的价值;在调研基础上对当前城市游憩环境、游憩需求、游憩行为进行了归纳总结;并运用POE研究方法,对深圳游憩空间的使用者及其活动特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得到使用后状况评价分析报告。其次,展开了城市游憩空间规划相关理论研究。通过对中外城市游憩空间理论研究及发展历程的梳理,探讨了城市游憩系统研究的部分理论依据,除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生态学理论、园林学理论,本文创造性地将地理学的区位空间理论、经济学的公共物品理论及管理理论等运用到城市游憩系统的研究。第叁,探讨了城市游憩空间系统的演变模式。游憩空间的发展表明:城市游憩空间系统是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的产物,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与城市空间扩展和人类生活空间变迁具有密切的联系;分析了城市游憩系统发展的空间过程,重点探讨了近现代游憩空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游憩空间类型:游憩墓地、公园体系、公共开放空间、城市周边游憩中心、附属于建筑的游憩空间、绿道等,努力寻找城市游憩空间系统伴随城市化过程而逐渐发展演变的脉络;挖掘游憩空间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与城市及区域在空间上形成的有机联系。第四,对深圳市户外游憩空间规划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深圳户外游憩空间的系统结构,详细阐述了深圳户外游憩空间系统的类型结构、规模等级和空间分布,提出城市户外游憩空间评价的量化指标;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城市游憩规划原则,阐释了游憩规划内容,探讨了城市户外游憩规划策略,对构建良好城市游憩空间系统进行了展望。总之,城市游憩系统是集经济、社会、自然属性于一体的地理空间;城市游憩空间是伴随着城市化的过程而产生和发展演变的;完善健全的城市游憩空间系统是公众高质量城市生活的保障措施。将城市游憩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立城市游憩规划体系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尤其在当前城市化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化中能起到转变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游憩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1].胡帅敏.对构建城市绿地系统游憩规划设计指标体系的思考[J].现代园艺.2013
[2].陈渝.城市游憩规划的理论建构与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3].李秋兰,梅玫,罗言云.城市绿地系统游憩规划设计指标体系建立初探[J].北方园艺.2011
[4].毛磊.城市森林公园游憩规划研究[D].中南大学.2010
[5].罗艳菊,毕华,黄宇.GIS在城市户外游憩规划中的应用——以海口市为例[J].企业技术开发.2007
[6].刘月琴,林选泉.城市滨水带游憩规划设计——以上海浦东张家浜为例[J].中国园林.2006
[7].郭淮成.浅谈国外城市游憩规划[J].当代建设.1999
[8].吴承照.西欧城市游憩规划的历史、理论和方法[J].城市规划汇刊.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