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坡绿色防护有创意(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艳,王寿成,杨自安,张宝琛[1](2021)在《科技创新结硕果,赋力发展新动能——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2011—2020年重要科技创新成果简介》文中提出在历经矿业"黄金十年"之后,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瞄准基础理论和勘查技术前沿,紧抓智能地质的大趋势,推动中心总体工作向智能、绿色、融合的多元化发展。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十年以来,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在基础地质、航磁勘查、智能地质、生态地质这4个方面的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成果,总结了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管理经验和工作方法,对今后开展地质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杨庆雄[2](2020)在《基于AHP法对重庆市游乐园环境景观设计质量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娱乐、观赏、文化等方面的追求亦愈发突出。游乐园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向往,并顺应着社会需求不断地发展,在保持其特有的娱乐性的同时,更加重视其环境景观的提升,为游客创造优美舒适的游乐环境,逐渐向集娱乐性与景观性为一体的城市公园发展。但与此同时,游乐园的趋同性也越来越明显,对游乐园景观的营造仍然处于表面浅显的“绿化”阶段,因此,如何设计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游乐园环境景观成为人们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游乐园设计、游乐园环境景观规划等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本文认为游乐园环境景观不应与普通公园景观混为一谈,不是常规地利用植物、建筑等元素进行景观设计,而是结合游乐园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功能、设计要素,包括游乐设施、游乐主题等。总结提出了游乐园环境景观具有整体性、地域性、主题性、参与性、可持续性、综合性以及复合性的特征,以及游乐园环境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以景观三元论为基础,将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个层面的要素延伸到对游乐园环境景观设计质量的评价中来,确定了评价维度应基于规划、设计以及使用三个层面。以重庆市内的重庆市游乐园(原科普中心)、重庆金源方特科幻公园、重庆欢乐谷、重庆乐和乐都以及重庆梦幻奥陶纪为研究对象,运用游乐园环境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和层次分析法,从规划、设计和使用三个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从游乐园环境景观设计、建设和服务游人质量水平的角度进行分析。依据前人对相关环境景观设计质量评价所筛选的评价因子和评价体系,结合重庆游乐园环境特点,再多方征询相关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包括3个准则层、8个子准则层以及32个影响因子的重庆市游乐园环境景观设计质量评价体系。利用所得的评价体系,对重庆市内五个具有代表性的重庆市游乐园环境景观设计质量从分区组织、设施布局、交通规划、活动场地、植物绿化、建筑小品、景观安全以及服务体验8个方面进行了评价、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重庆市游乐园整体环境景观设计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重庆欢乐谷、重庆乐和乐都、梦幻奥陶纪、金源方特科幻公园以及重庆游乐园(原科普中心)。具体而言,重庆欢乐谷与重庆乐和乐都环境景观设计质量等级为“较强”,最终得分分别为3.69、3.63。梦幻奥陶纪环境景观设计质量为“一般”,得分为3.01。而重庆金源方特科幻公园和重庆游乐园(原科普中心)环境景观设计质量等级为“较弱”,得分分别为2.51、2.37。(2)使用体验这一准则层对游乐园环境景观设计质量具有最大的影响力。依据专家权重打分结果,使用体验权重值为0.5737。环境景观设计质量较好的两个游乐园在景观安全与服务体验两个方面得分均较高,重庆欢乐谷在该两项中得分分别为3.62、3.49;重庆乐和乐都得分分别为3.53、3.35。这样的结果也直观地反映出游乐园环境景观设计应注重以人为本,创造出服务于人的游乐园景观的理念思想。(3)重庆市内游乐园还存在有“游乐设施布局孤立”、“游乐设施与环境协调性参差不齐”、“植物绿化脱离主题”等在设计上较为集中的问题,影响了游乐园整体环境景观,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游乐园环境景观设计应从多方面综合考虑。最后,基于以上结论,从设计角度出发,在规划布局、环境设计以及使用体验方面提出了“分区布局与活动功能相协调”、“强调游乐设施个性与主题统一”、“场地活动融入环境”等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能为重庆市游乐园环境景观设计质量的提升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陈亚蒙[3](2019)在《基于五态理念下的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的程度加深,人们逐渐走出田园生活进入到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世界里,在人们迫切希望回归田园生活的背景下笔者提出了五态理念,即“形态、文态、心态、生态、业态”,运用美学原理将生产性景观进行规划,使其在生产性基础上提高艺术性、文脉性、心态性、生态性、业态性以达到生产性景观规划的五态有机融合。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的北疆国土,农业环境具有独特性,因而在五态理念的指导下对内蒙古地区进行景观规划,将会改善北疆地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对我国的北疆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充分分析了国内外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理论研究和成功案例的基础上,结合《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以赤峰市元宝山农业产业园区域为项目选区,总规划面积399公顷。运用文献研读法、问卷调查法、现场调研法等方法对项目区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分析,总结出项目区域所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五态理念指导下的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设计策略。根据策略将选区规划为“一带三廊四园区”的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格局,并详细的进行项目选区的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最终探索出选区五态理念指导下的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设计的完整路径。此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内蒙古其他区域的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支撑和有效的实践经验借鉴。
刘旭[4](2019)在《风景园林视角下浙江传统海塘景观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传统海塘景观及其他水利设施逐渐遭到破坏,曾为浙江沿海平原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传统水利设施也由于功能的单一而逐步被忽视和荒废,这对于浙江地域的地域景观特征的保护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因此本文将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出发,充分挖掘各平原内传统海塘的地域性景观特征,并从景观的角度提出可行性的操作方案,为传统海塘水利景观的保护提出自己的意见。本文主要分四部分展开:1)通过解读历史文献,探究浙江传统海塘系统的发展过程,以及浙江传统海塘系统的多种营建模式及其特点;2)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浙江地区各传统海塘的保存情况、营建体系的特点以及海塘与圩田、聚落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对浙江省传统海塘水利系统的各方面情况进行梳理;3)结合区域的上位规划以及传统海塘系统的遗存情况,提出具有保护作用的绿色生态网络构想;4)在规划网络中选取传统海塘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块进行设计研究,通过海塘公园的设计为日后海塘景观的优化提出具有借鉴意义的方案。传统海塘景观承载着我国珍贵的水利历史文化以及地域性景观特征,应受到应有的保护和关注。为了使其适应城市化进程,景观设计师应对传统海塘水利设施进行景观的优化提升,帮助其在社会发展中得以转型和再利用。
曾祥兴[5](2019)在《广西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以龙泾大道为例》文中提出进行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研究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学术意义,完善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道路景观研究类型,为城市的建设提供借鉴。实践意义,关注地域性这一区别区域的最本质特征,有助于差别化的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制定,更好地完成当前钦州港龙泾大道植物景观的设计与建设,为今后其他类似城市道路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借鉴。本文将切入点放在钦州港龙泾大道植物景观设计的研究上。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第1章是研究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框架,第2章国内外研究进展。第3章是北部湾地区地域性特色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策略研究,第4章是钦州港龙泾大道工程道路植物景观的设计建议,第5章是论文的结论和展望。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文献综述方法、案例研究方法、对比分析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布局阶段,在规划定位上注重与相关规划的衔接;空间性质上注重性质的一致性;生态上注重恢复植被,修复生态;建设目标上,要目标明确,不能朝令夕改;景观特色上,要注重本土植物的应用及形式的创新。在详细设计阶段,包括中间分车绿带、两侧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路侧绿带,在气候上注重防台风;地形上注重削土降坡、填土增坡,美化地形;土壤上注重客土回填,改良土质;空间尺度上注重因地制宜;种植结构上注重乔灌搭配;在色彩和季相上,注重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的合理搭配,观花观果及彩叶植物的合理运用;遮荫防晒上,注重冠大荫浓深根性乔木的运用;养护上,在粗放管理的区域选用易生易长的植物品种,在精细管理的区域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王雄[6](2017)在《基于BIM技术的高速公路景观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出行不再是满足位置转移,而是要求在安全、便利的同时,有一个优美、舒适地行车环境。良好的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改善沿线行车环境,还能缓解驾驶员视觉疲劳,提高行车安全。在道路真三维环境中科学合理地进行景观设计,将公路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展示景观的动态美,实现公路景观与地形环境有机融合。本文基于BIM技术研究高速公路景观设计,通过分析驾驶员注视行为,得出了驾驶员在不同道路线形条件下注视点轨迹;根据动视觉特性提出了驾驶员景观分区的概念,运用BIM技术中的PowerCivil软件对道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附属构造物等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结合地形环境构建了道路真三维场景;根据不同景观分区的特点,研究了各分区景观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并运用BIM技术实现了道路真三维环境中景观的动态体验;通过Lumenrt景观仿真软件建立了高速公路景观仿真模型,对景观方案进行调查评价,结合河惠莞高速公路实例分析,验证了BIM技术在高速公路景观应用中的可行性。本文提出BIM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不仅营造了安全舒适的公路景观,还提高了景观设计效率、扩大了BIM技术的应用范围。
王静慈[7](2017)在《基于滨海盐碱土改良技术的河道景观设计研究 ——以河北黄骅市新石碑河、南排河两河景观带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盐碱土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大片国土中。城市的不断发展建设与扩张,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而盐碱土所占据的城市空间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破坏了地区的生态格局,而且造成粮食减产、耕地的不断减少,因此,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的发展乃至国家的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盐碱地不仅是一种宝贵的潜在耕地资源,也具有开发为绿地空间的潜力,可以发挥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本文在研究滨海盐碱地区河道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将盐碱地改良技术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探索滨海盐碱地区河道的景观设计策略,以实现盐碱地的综合利用,创造多元价值。本文通过对盐碱地相关概念、盐碱地改良概况与研究进展的介绍,对城市河道景观相关理论的叙述与滨海河道景观特征的分析,阐述了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与河道景观设计相结合的理论基础,两者相结合的潜力、原则以及形态和功能上的构建体系,进而从生态修复、可持续性、改良设施的景观化、建设成本与科普宣教系统五个角度提出两者相结合的景观设计策略,并通过对国内外案例的分析借鉴,对前文的理论部分并加以支撑和补充。本文通过对盐碱土改良技术的分析、归纳、总结以及对这些改良技术与景观设计结合方式的探讨,取得了一定价值的研究成果。1、比较全面系统地归纳了盐碱土形成的原因、分布特点、存在的形态以及盐碱土改良概况。2、从园林建设的角度对盐碱土改良技术与河道景观设计结合的契合点进行了分类与总结。3、总结出滨海盐碱土改良技术与河道景观设计结合的若干策略。
李政兴[8](2016)在《山西省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现状评估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高速公路绿化是高速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速公路绿化设计没有可以参考的设计标准,也不能照搬其他行业的绿化标准,高速公路的绿化设计有其自身的特点。高速公路的景观绿化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需要继续完善各项具体环节。高速公路绿化对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高速公路景观绿化再造理论与技术目前仍很不成熟,因此对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的系统研究工作势在必行,对今后的高速公路绿化设计具有重大的指导和规范作用。本论文的研究将从高速公路的绿化现状入手,全面总结高速公路绿化的成败经验,在此基础上,筛选出适合山西省的景观绿化现状评估量化指标和确定了评价方法;明确提出山西省高速公路景观绿化植物区划,并确定了绿化植物配置模式及绿化模式;对高速公路的绿化设计和养护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得出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相关标准,使高速公路的景观绿化工作有据可依,来指导全省的公路绿化工作标准化、规范化进行,使高速公路朝着安全、便捷、舒适、美观、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交通运输系统和社会经济大发展的需求。
杜祝遥[9](2015)在《基于驾驶员特性的高速公路景观要素及背景设计 ——以准兴高速公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高速公路路网逐渐扩大,人们的出行早已不是简单的空间移动,单单从实用便捷的思路来设计和建设高速公路,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合理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可以使道路使用者置身于优美舒适的行车环境中,这正是当代高速公路设计的重点所在。高速公路景观要素是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要点,而背景设计是景观设计的基础,它们是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以世界高速公路的发展以及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研究状况为基础,首先具体研究了高速公路景观要素这一概念,借鉴了传统园林景观设计提出了一种新的高速公路景观要素分类方法;然后在分析驾驶员特性包括生理特性和心理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高速公路景观敏感度这一概念并进行合理分级,提出了不同景观敏感区内的要素设计方法;接着研究了高速公路景观背景设计方法;最后依托内蒙古准兴高速进行了高速公路景观要素及背景设计的案例分析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完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有助于为公众建立更加优美舒适的高速公路景观环境。
张文[10](2014)在《矿业权流转的环境保护制度研究》文中认为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也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在矿业权流转的全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完善、高效的矿业权流转的环境保护制度,是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重要举措之一。有效的矿业环境保护制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我国矿业环境的保护制度缺乏系统性,源头控制不严,过程监管不足,非常有必要将矿业环境保护置于矿业权流转的全过程中进行统筹和规范。本文从探讨我国矿业权流转的现状与问题入手,对我国矿业权流转的环境保护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指出相关制度急需完善。本文在深入开展生态资本、环境权、利益博弈均衡、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等相关理论研究,并总结美国和澳大利亚矿业环境保护现状及经验启示的基础上,尝试为完善我国矿业权流转的环境保护制度提供参考。针对目前矿业环境保护源头控制不严和环境监督无量化指标的缺陷,借鉴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和绿色矿山评价体系的经验,提出一套矿业环境保护评价体系,计划运用在矿业权出让评价环节和环境监督环节,使矿业环境保护在矿业权流转的源头环节就得到控制和体现,矿业环境保护措施得到很好监督和执行。最后,提出了构建我国矿业权流转的环境保护制度的总体建议:完善矿业权流转的环境保护制度必须以环境保护为中心,加强矿业权流转制度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协调和完善,加强矿业环境保护的监督,加强制度层面上财政和技术的扶持力度,为今后矿业权流转的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提供较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二、边坡绿色防护有创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边坡绿色防护有创意(论文提纲范文)
(1)科技创新结硕果,赋力发展新动能——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2011—2020年重要科技创新成果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基础研究取得“新突破” |
1.1 创建了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学填图理论与找矿预测技术 |
1.2 开辟了盆山原镶嵌区“多源同向超常富集”成矿与预测研究的新领域 |
2 航磁勘查实现“新跃升” |
2.1 航磁测量系统性能及特点 |
2.1.1 CNAM-110型动力滑翔机航磁测量系统 |
2.1.2 CNAM-230型多旋翼无人机近地航磁测量系统 |
2.1.3 CNAM-330型轻型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测量系统 |
2.2 勘查实例 |
3 智能地质加码“新业态” |
3.1 高光谱全岩精细化地质填图 |
3.1.1 自主核心技术 |
3.1.2 工作流程和技术优势 |
3.1.3 应用成果 |
3.2 地球化学序结构填图 |
3.2.1 核心技术 |
3.2.2 工作流程与技术优势 |
3.2.3 应用成果 |
4 生态地质拓展“新领域” |
5 结束语 |
(2)基于AHP法对重庆市游乐园环境景观设计质量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对象和范围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游乐园环境景观设计理论与评价方法 |
2.1 游乐园环境景观设计内容 |
2.2 游乐园环境特征 |
2.3 游乐园环境景观设计原则与层次 |
2.4 游乐园环境景观设计质量评价方法筛选 |
2.5 游乐园环境景观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维度 |
第3章 重庆市游乐园及其环境景观现状调查 |
3.1 重庆市游乐园发展概况 |
3.2 重庆市游乐园环境景观设计现状 |
3.3 小结 |
第4章 重庆游乐园环境景观设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本原则 |
4.2 评价指标的筛选 |
4.3 游乐园环境景观设计评价指标的确定 |
4.4 层次分析法(AHP)具体步骤 |
4.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6 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 |
第5章 重庆市游乐园环境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运用 |
5.1 评分过程与结果 |
5.2 评价结果分析 |
5.3 五个游乐园的环境景观设计质量比较 |
5.4 重庆市游乐园环境景观设计现存问题 |
第6章 重庆市游乐园环境景观设计优化策略 |
6.1 规划布局优化策略 |
6.2 环境设计优化策略 |
6.3 使用体验优化策略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重庆市游乐园环境景观评价指标专家意见征询表 |
附录2 重庆市游乐园环境景观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表 |
附录3 重庆市游乐园环境景观设计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结果统计表 |
致谢 |
(3)基于五态理念下的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五态理念 |
2.1.2 农业产业园概念 |
2.1.3 生产性景观概念 |
2.1.4 五态理念与生产性景观的联系 |
2.2 相关理论研究 |
2.2.1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可借鉴的理论 |
2.2.2 景观生态学原理可借鉴的理论 |
2.2.3 美学原理可借鉴的理论 |
2.2.4 经济学原理可借鉴的理论 |
3 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
3.1 慈溪农业产业园 |
3.2 芝加哥艺术之田 |
3.3 芬德霍恩生态农业园 |
4 赤峰市元宝山区生产性景观营造研究 |
4.1 元宝山区概况 |
4.2 元宝山区生产性景观类别 |
4.3 元宝山区生产性景观特征 |
4.4 元宝山区生产性景观发展动力 |
4.5 元宝山区生产性景观的设计手法 |
4.6 元宝山区生产性景观的设计理念 |
4.7 元宝山区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策略 |
4.8 元宝山区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原则 |
5 元宝山区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 |
5.1 项目区域前期分析 |
5.1.1 场地范围和用地性质分析 |
5.1.2 场地民建和村落肌理分析 |
5.1.3 地形地貌和场地格局分析 |
5.1.4 场地植物和交通分析 |
5.1.5 场地特色产业分析 |
5.2 SWOT分析 |
5.3 元宝山区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方案 |
5.3.1 项目区域平面图和鸟瞰图 |
5.3.2 项目区域规划设计格局 |
5.3.3 项目区域主要景观节点 |
5.3.4 项目区域分区规划设计 |
5.3.5 项目区域竖向规划 |
5.3.6 项目区域视域规划 |
5.3.7 项目区域交通规划 |
5.3.8 项目区域种植规划 |
5.3.9 项目区域服务设施规划 |
6 结论与不足 |
6.1 结论 |
6.2 不足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4)风景园林视角下浙江传统海塘景观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传统海塘的概念 |
1.1.2 城镇化对传统海塘系统产生的影响 |
1.1.3 传统海塘系统的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项目来源于经费支持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相关研究现状及评价 |
1.6.1 水利史领域 |
1.6.2 工程史领域 |
1.6.3 风景园林相关领域 |
2 浙江省自然环境基础 |
2.1 地形地貌 |
2.2 河网水系 |
2.3 土壤类型 |
2.4 气候条件 |
3 浙江历代传统海塘修建的历史沿革 |
3.1 萌芽时期——汉晋时期 |
3.2 发展时期——隋唐宋元时期 |
3.2.1 隋唐时期 |
3.2.2 宋元时期 |
3.3 成熟时期——明清时期 |
3.4 稳定时期——民国时期 |
4 浙江传统海塘的营建体系解析 |
4.1 海塘塘身结构 |
4.2 主塘类型 |
5 浙江传统海塘体系的衍生物 |
5.1 经费来源 |
5.2 管理制度 |
5.3 民俗文化 |
5.4 沿塘镇水建筑 |
5.4.1 祠庙 |
5.4.2 塔、楼 |
6 浙江传统海塘系统的实例解析 |
6.1 浙西海塘 |
6.1.1 历史沿革 |
6.1.2 主要海塘营建体系解析 |
6.1.3 海塘与圩田开垦 |
6.1.4 海塘与聚落营建 |
6.2 萧绍平原海塘 |
6.2.1 历史沿革 |
6.2.2 主要海塘营建体系解析 |
6.2.3 海塘与圩田开垦 |
6.2.4 海塘与聚落营建 |
6.3 三北平原海塘 |
6.3.1 历史沿革 |
6.3.2 主要海塘营建体系解析 |
6.3.3 海塘与圩田开垦 |
6.3.4 海塘与聚落营建 |
6.4 三门湾、象山港海塘 |
6.4.1 历史沿革 |
6.4.2 主要海塘营建体系解析 |
6.4.3 海塘与圩田开垦 |
6.4.4 海塘与聚落营建 |
6.5 台州海塘 |
6.5.1 历史沿革 |
6.5.2 主要海塘营建体系解析 |
6.5.3 海塘与圩田开垦 |
6.5.4 海塘与聚落营建 |
6.6 温州海塘 |
6.6.1 历史沿革 |
6.6.2 主要海塘营建体系解析 |
6.6.3 海塘与圩田开垦 |
6.6.4 海塘与聚落营建 |
7 浙江传统海塘系统在城市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及其策略 |
7.1 面临挑战 |
7.1.1 海塘功能需现代意义的转化 |
7.1.2 地域海塘景观缺乏保护及利用 |
7.1.3 传统海塘系统破碎化 |
7.2 解决策略 |
7.2.1 传统海塘系统功能的多元化 |
7.2.2 海塘为核心的传统地域景观的保护与传承 |
7.2.3 以海塘为基础的生态网络体系的建设 |
7.3 以镇海区绿色生态网络构想为例 |
8 案例研究 |
8.1 构建巢湖半岛蓝绿生态网络的总体规划 |
8.1.1 项目概况 |
8.1.2 设计要点 |
8.1.3 借鉴要点 |
8.2 美国亚特兰大城市环路 |
8.2.1 项目概况 |
8.2.2 设计要点 |
8.2.3 借鉴要点 |
8.3 新英格兰绿道网络规划 |
8.3.1 项目概况 |
8.3.2 设计要点 |
8.3.3 借鉴要点 |
8.4 琴江老河道湿地公园设计 |
8.4.1 项目概况 |
8.4.2 设计要点 |
8.4.3 借鉴要点 |
8.5 休斯顿河湾绿道系统规划 |
8.5.1 项目概况 |
8.5.2 设计要点 |
8.5.3 借鉴要点 |
9 镇海后海塘带状公园设计 |
9.1 前期分析 |
9.1.1 区位分析 |
9.1.2 相关上位规划解读 |
9.1.3 山水结构分析 |
9.1.4 交通分析 |
9.1.5 周边绿地分析 |
9.1.6 历史文化遗产分析 |
9.1.7 场地现状分析 |
9.1.8 机遇与挑战分析 |
9.2 设计定位与理念 |
9.2.1 设计愿景 |
9.2.2 设计定位 |
9.2.3 设计理念 |
9.2.4 设计策略 |
9.3 总体设计 |
9.3.1 景观分区 |
9.3.2 景观结构 |
9.3.3 景观空间规划 |
9.4 分区设计 |
9.4.1 欢动休闲娱乐区 |
9.4.2 滨水观光游憩区 |
9.4.3 历史文化展示区 |
9.4.4 科普教育体验区 |
9.4.5 海塘遗韵观赏区 |
9.4.6 幽静密林漫步区 |
9.5 专项规划 |
9.5.1 交通规划 |
9.5.2 驳岸规划 |
9.5.3 植物景观规划 |
9.5.4 节日活动规划 |
9.5.5 历史探访路径规划 |
9.5.6 竖向规划 |
9.5.7 照明规划 |
9.5.8 服务设施规划 |
9.6 经济技术指标 |
10 结论 |
10.1 镇海后海塘水利景观特征及其发展方向总结 |
10.2 浙江传统海塘景观研究对笔者今后从事景观规划工作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校内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附件 |
(5)广西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以龙泾大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相关概念 |
2.1.1 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 |
2.1.2 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 |
2.1.3 地域特色 |
2.1.4 案例选择——钦州港龙泾大道 |
2.1.5 研究范围的界定 |
2.2 国内研究和实践 |
2.2.1 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理论 |
2.2.2 相关研究 |
2.2.3 相关实践 |
2.2.4 小结 |
2.3 国外研究 |
2.4 相关案例分析 |
2.5 城市道路植物景观现状和问题综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西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道路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研究 |
3.1 广西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地域性特色研究 |
3.1.1 广西北部湾地区概况 |
3.1.2 广西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规划建设历程 |
3.1.3 广西北部湾地区城市道路植物景观的现状问题与问题分析 |
3.1.4 广西北部湾地区城市道路植物景观的地域性特色构成要素的提取 |
3.2 北部湾地区城市道路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设计策略的提取 |
3.2.1 要素提取 |
3.2.2 策略的提出 |
3.3 布局阶段的规划策略 |
3.3.1 应对规划定位的规划策略 |
3.3.2 应对建设目标的规划策略 |
3.3.3 应对空间性质的规划策略 |
3.3.4 应对周边生态的规划策略 |
3.3.5 应对景观特色的规划策略 |
3.4 详细设计阶段的设计策略 |
3.4.1 中间分车绿带设计策略 |
3.4.2 两侧分车绿带设计策略 |
3.4.3 行道树绿带设计策略 |
3.4.4 路侧绿带设计策略 |
3.4.5 滨水特色设计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钦州港龙泾大道工程植物景观设计 |
4.1 概况 |
4.1.1 区位条件 |
4.1.2 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
4.2 龙泾大道工程绿化改造设计概述 |
4.2.1 现状和问题分析 |
4.2.2 龙泾大道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问题分析 |
4.3 钦州港龙泾大道工程绿化改造的植物景观布局阶段的规划设计 |
4.3.1 设计要求 |
4.3.2 设计原则 |
4.3.3 绿化设计 |
4.4 道路植物景观布局规划 |
4.4.1 规划定位的策略 |
4.4.2 空间性质规划 |
4.4.3 周边生态规划设计 |
4.4.4 建设目标规划 |
4.4.5 景观特色设计 |
4.5 龙泾大道植物景观详细设计阶段设计 |
4.5.1 中间分车绿带设计 |
4.5.2 两侧分车绿带设计 |
4.5.3 行道树绿带设计 |
4.5.4 路侧绿带设计 |
4.5.5 滨水特色设计 |
4.6 设计策略应用评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6)基于BIM技术的高速公路景观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BIM技术的研究状况 |
1.3.2 公路景观的研究状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理论及BIM理论 |
2.1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 |
2.1.1 高速公路景观的含义 |
2.1.2 高速公路景观的特点 |
2.1.3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主要单元 |
2.2 BIM基本理论 |
2.2.1 BIM概念 |
2.2.2 BIM特点 |
2.2.3 BIM相关软件 |
2.3 基于BIM技术的高速公路景观分区 |
2.3.1 景观分区的意义 |
2.3.2 景观分区的依据 |
2.3.3 景观分区的影响因素 |
2.3.4 景观分区的结果 |
2.4 不同高速公路景观分区的景观设计要点分析 |
2.4.1 景观分区I区景观设计要点 |
2.4.2 景观分区II区景观设计要点 |
2.4.3 景观分区III区景观设计要点 |
2.5 景观分区对景观体验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BIM技术的道路景观真三维环境构建 |
3.1 BIM技术与传统景观设计的对比分析 |
3.1.1 BIM技术与传统道路景观设计(UC-win/road)方法的比较 |
3.1.2 BIM技术对现有景观设计方法的影响 |
3.2 基于BIM技术的道路三维模型建立 |
3.2.1 基于BIM技术的地形处理 |
3.2.2 基于BIM技术的道路线形设计 |
3.2.3 基于装配的道路廊道设计 |
3.2.4 道路BIM模型建立 |
3.3 道路景观真三维环境的建立 |
3.3.1 道路真三维环境建立的方法研究 |
3.3.2 基于BIM技术的真三维环境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真三维环境下景观设计与评价研究 |
4.1 景观分区I区景观设计 |
4.2 景观分区II区景观设计 |
4.3 景观分区III区景观设计 |
4.4 基于BIM技术的景观体验 |
4.5 基于仿真的公路景观评价 |
4.5.1 景观仿真评价模型的建立 |
4.5.2 景观仿真评价流程 |
4.5.3 仿真评价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河惠莞(龙川至紫金段)高速公路BIM景观设计与应用 |
5.1 工程概况 |
5.1.1 工程背景 |
5.1.2 自然地理概况 |
5.2 基于BIM技术的道路真三维模型建立 |
5.3 景观植被三维模型建立 |
5.4 基于BIM技术的景观I区道路景观设计 |
5.4.1 路基景观设计 |
5.4.2 桥梁景观设计 |
5.4.3 隧道景观设计 |
5.4.4 收费站景观设计 |
5.4.5 中央分隔带景观设计 |
5.4.6 互通式立交景观设计 |
5.4.7 服务区景观设计 |
5.4.8 交通安全设施景观设计 |
5.5 基于BIM技术的道路景观II区景观设计 |
5.6 基于BIM技术的道路景观III区景观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主要结论 |
2 创新点 |
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滨海盐碱土改良技术的河道景观设计研究 ——以河北黄骅市新石碑河、南排河两河景观带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盐碱地利用率低下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
1.1.2. 城市的快速扩张导致耕地面积日益紧缩 |
1.1.3. 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方式不当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综合 |
1.3.2. 案例分析 |
1.3.3. 比较分析 |
1.3.4. 归纳总结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框架 |
2. 盐碱地相关概述 |
2.1. 盐碱土概念 |
2.2. 盐碱土的盐分积累特征 |
2.2.1. 盐分的表聚性 |
2.2.2. 盐分分布的不均匀性 |
2.2.3. 盐分的易变性 |
2.2.4. 盐分的毒害性 |
2.3. 盐碱土形成原因 |
2.3.1. 气候因素 |
2.3.2. 地理因素 |
2.3.3. 地质因素 |
2.3.4. 水文因素 |
2.3.5. 人为因素 |
2.4. 盐碱土类型 |
2.5. 盐碱土的分布及其存在形态 |
2.5.1. 世界盐碱土资源及分布 |
2.5.2. 我国盐碱土资源及分布 |
2.5.3. 盐碱土存在形态 |
2.5.4. 易于发生盐碱化的几种地形部位 |
2.6. 盐碱土的改良概况 |
2.6.1. 盐碱土改良措施 |
2.6.2. 盐碱土的养护管理 |
2.6.3. 盐碱土改良设施 |
2.7. 盐生植物 |
2.7.1. 盐生植物概念 |
2.7.2. 盐生植物分类 |
2.8. 国内外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 |
2.8.1. 国外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 |
2.8.2. 国内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 |
2.9. 盐碱地改良工程景观化的必要性 |
2.9.1 现阶段我国盐碱地治理情况 |
2.9.2 景观视野下盐碱地改良工程 |
2.10. 本章小结 |
3. 城市河道景观相关概述 |
3.1. 城市河道概念 |
3.2. 城市河道特征 |
3.2.1. 功能特征 |
3.2.2. 形态特征 |
3.2.3. 空间特征 |
3.3. 城市河道景观 |
3.3.1. 城市河道景观定义 |
3.3.2. 城市河道景观构成要素 |
3.3.3.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基本模式 |
3.4. 滨海河道景观特征 |
3.4.1. 河道景观受潮汐现象影响 |
3.4.2. 土壤盐碱化,植被类型单一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滨海盐碱土改良技术的河道景观设计核心理念 |
4.1 盐碱土改良技术与河道景观结合的理论基础 |
4.1.1. 水工美学 |
4.1.2. 景观基础设施 |
4.1.3. 生态水利工程学 |
4.1.4. 景观生态学 |
4.1.5. 理论对盐碱地修复改良工程与景观融合的指导应用 |
4.2 盐碱土改良技术与河道景观结合的潜力 |
4.2.1. 将生态性融入排盐设施设计 |
4.2.2. 排盐设施的景观化设计 |
4.2.3. 游憩需求与排盐设施的结合 |
4.2.4. 盐碱地生态修复工程与河道景观设计的结合 |
4.3 盐碱土改良技术与景观设计结合的原则 |
4.3.1. 将可持续思想融入工程设计 |
4.3.2. 工程设施景观化原则 |
4.3.3. 建设低成本的节约园林景观 |
4.3.4. 体现地域文化性 |
4.3.5. 发挥科普教育功能 |
4.4 盐碱土改良技术与河道景观结合的体系构建 |
4.4.1. 形态 |
4.4.2. 功能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滨海盐碱土改良技术的河道景观设计策略 |
5.1. 基于盐碱地生态修复的河道景观设计策略 |
5.1.1. 耕种措施 |
5.1.2. 重塑耐盐植物环境 |
5.1.3. 竖向工程设计 |
5.2. 基于可持续性的盐碱地河道景观设计策略 |
5.2.1. 水循环系统 |
5.2.2. 台田景观模式 |
5.3. 基于盐碱土改良设施的河道景观设计策略 |
5.3.1. 排水明沟 |
5.3.2. 排盐暗管、盲沟 |
5.3.3. 水闸 |
5.4. 基于节约园林思想的盐碱地河道景观设计策略 |
5.4.1. 节水策略 |
5.4.2. 节材策略 |
5.4.3. 节能策略 |
5.5. 基于盐碱地改良的科普宣教设计策略 |
5.5.1. 科普宣教展示内容 |
5.5.2. 科普宣教展示媒介 |
5.6. 本章小结 |
6. 案例分析 |
6.1. 水系统设计—天津泰达河绿化带景观规划设计 |
6.1.1. 项目概况 |
6.1.2. 规划策略 |
6.1.3. 案例总结 |
6.2. 适应性植物景观—天津桥园 |
6.2.1. 项目概述 |
6.2.2. 规划策略 |
6.2.3. 案例总结 |
6.3. 种植设计—宁波象山大目湾新城内湾盐碱种植设计 |
6.3.1. 项目概述 |
6.3.2. 规划策略 |
6.3.3. 案例总结 |
6.4. 循环经济体系—天津开发区生态园林建设 |
6.4.1. 项目概述 |
6.4.2. 规划策略 |
6.4.3. 案例总结 |
6.5. 泄洪河道的生态设计—斯坦福市弥尔河公园和绿色廊道 |
6.5.1. 项目概述 |
6.5.2. 规划策略 |
6.5.3. 案例总结 |
6.6. 本章小结 |
7. 河北省黄骅市石碑河、南排河两河景观带设计 |
7.1. 前期研究 |
7.1.1. 区位与规划范围 |
7.1.2. 项目背景 |
7.1.3. 上位规划 |
7.1.4. 周边环境分析 |
7.1.5. 现状分析 |
7.2. 规划理念 |
7.2.1. 规划原则 |
7.2.2. 规划定位 |
7.2.3. 规划目标 |
7.2.4. 规划策略 |
7.3. 盐碱土改良策略 |
7.3.1. 物理改良策略 |
7.3.2. 竖向工程设计 |
7.3.3. 生物改良策略 |
7.3.4. 化学改良策略 |
7.3.5. 水循环利用模式 |
7.4. 总体设计 |
7.4.1. 景观结构 |
7.4.2. 功能分区 |
7.4.3. 盐碱土改良工程设计 |
7.4.4. 水循环系统设计 |
7.4.5. 种植设计 |
7.4.6. 科普宣教展示系统 |
7.4.7. 竖向设计 |
7.4.8. 水系设计 |
7.4.9. 驳岸设计 |
7.4.10. 道路分析 |
7.5. 分区设计 |
7.5.1. 化学改良段 |
7.5.2. 物理改良段 |
7.5.3. 生物改良段 |
7.6. 专项设计 |
7.6.1. 节约型园林建设策略 |
7.6.2. 智慧河道设计策略 |
7.6.3. 建筑规划 |
7.7. 用地平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附件 设计图册 |
(8)山西省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现状评估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山西省高速公路绿化情况现状评估 |
2.1 山西省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现状 |
2.1.1 高速公路绿地组成 |
2.1.2 高速公路绿化现状 |
2.2 现状评估 |
2.2.1 模型的建立 |
2.2.2 山西省高速公景观绿化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2.3 现状问题总结 |
2.3.1 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 |
2.3.2 公路景观绿化效果及存在问题 |
第三章 山西省高速公路景观绿化区划 |
3.1 区划的目的 |
3.2 区划的依据 |
3.3 区域的划分 |
3.3.1 同朔盆地 |
3.3.2 晋西北缓坡丘陵区 |
3.3.3 忻太盆地 |
3.3.4 吕梁山黄土丘陵区 |
3.3.5 太行山中南部 |
3.3.6 太行山中北部 |
3.3.7 上党盆地 |
3.3.8 晋南盆地 |
3.4 高速公路绿化植物的选择 |
3.4.1 高速公路绿化植物种类调查 |
3.4.2 高速公路绿化推荐植物种类 |
第四章 绿化植物配置模式研究 |
4.1 中央分隔带绿化植物配置模式 |
4.1.1 绿化技术要求 |
4.1.2 植物配置模式 |
4.2 边坡绿化植物配置模式 |
4.2.1 绿化技术要求 |
4.2.2 植物配置模式 |
4.3 边沟外绿化模式 |
4.3.1 绿化技术要求 |
4.3.2 植物配置模式 |
4.4 互通立交区绿化模式 |
4.4.1 绿化技术要求 |
4.4.2 植被配置模式 |
4.5 其他绿化区域绿化模式 |
4.5.1 沿线服务及管理设施的景观绿化 |
4.5.2 护坡道、碎落台景观绿化 |
4.5.3 公路取弃土场绿化 |
4.5.4 其它景观绿化 |
第五章 景观绿化标准和尺度研究 |
5.1 中央分隔带景观绿化标准和尺度的研究 |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2 平直路段防眩 |
5.1.3 平曲线路段防眩株距调整 |
5.1.4 竖曲线路段防眩高度调整 |
5.2 互通立交区景观绿化标准和尺度的研究 |
5.2.1 栽植区域的划分 |
5.2.2 视距要求 |
5.3 公路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
5.4 公路景观设计的方法及工作流程 |
5.4.1 工程建设初期 |
5.4.2 功能设计和施工设计阶段 |
第六章 代表性景观实例 |
6.1 大呼高速公路绿化实例 |
6.1.1 项目背景 |
6.1.2 沿线概况 |
6.1.3 总体设计 |
6.1.4 分项设计 |
6.2 霍永高速公路绿化实例 |
6.2.1 沿线概况 |
6.2.2 总体设计 |
6.2.3 分项设计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建议及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驾驶员特性的高速公路景观要素及背景设计 ——以准兴高速公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高速公路景观研究的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驾驶员特性的高速公路景观要素设计方法 |
2.1 高速公路景观要素的概念 |
2.2 高速公路景观要素的分类 |
2.2.1 实体景观要素 |
2.2.2 虚体景观要素 |
2.3 驾驶员特性 |
2.3.1 驾驶员的生理特性 |
2.3.2 驾驶员的心理特性 |
2.4 驾驶员动态视觉下的高速公路景观敏感度 |
2.5 高速公路景观视觉敏感度的分级 |
2.5.1 分级凭据 |
2.5.2 分级结果 |
2.6 不同景观敏感区内高速公路景观要素设计方法 |
2.6.1 一级视觉敏感度分区内的景观要素设计 |
2.6.2 二级视觉敏感度分区内的景观要素设计 |
2.6.3 三级视觉敏感度分区内的景观要素设计 |
2.7 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公路景观背景设计方法 |
3.1 高速公路景观背景处理手法 |
3.1.1 景观背景设计艺术手法 |
3.1.2 背景复杂性处理手法 |
3.1.3 背景清晰性表现手法 |
3.1.4 背景一致性处理手法 |
3.1.5 背景的预期性表现手法 |
3.2 基于UC-WIN/ROAD软件的景观背景处理效果验证 |
3.2.1 UC-win/Road软件 |
3.2.2 背景处理 |
3.3 小结 |
第四章 案例分析——准兴高速景观要素及背景设计 |
4.1 准兴高速项目概况 |
4.2 准兴高速景观要素设计实例 |
4.2.1 和林格尔收费站景观设计 |
4.2.2 凉城互通式立交景观设计 |
4.2.3 土贵乌拉服务区景观设计 |
4.2.4 中央分隔带景观设计 |
4.2.5 兴和跨线桥景观设计 |
4.2.6 填方边坡景观设计 |
4.3 准兴高速景观背景处理 |
4.4 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1 主要研究结论 |
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矿业权流转的环境保护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依据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与科学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科学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成果的创新性 |
第2章 矿业权流转的现状与问题 |
2.1 矿业权 |
2.1.1 矿业权的定义及内涵 |
2.1.2 矿业权的性质 |
2.2 矿业权流转与矿业权市场 |
2.2.1 流转的概念 |
2.2.2 矿业权流转 |
2.2.3 矿业权市场 |
2.3 矿业权流转制度的演变 |
2.3.1 矿业权的出让 |
2.3.2 矿业权的转让 |
2.4 矿业权流转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
2.4.1 矿业权流转的法制体系 |
2.4.2 矿业权出让法律制度内容 |
2.4.3 矿业权转让法律制度内容 |
2.5 矿业权流转存在的问题 |
2.5.1 矿业权流转的环境保护制度不尽完善 |
2.5.2 矿业权的取得重开发轻保护 |
2.5.3 环境保护的执行力度欠缺 |
第3章 矿业权流转环境保护的相关基础理论分析 |
3.1 生态资本理论 |
3.1.1 生态资本的内涵 |
3.1.2 生态资本的特点 |
3.1.3 生态资本理论对矿业环境保护的指导意义 |
3.2 环境权理论 |
3.2.1 环境权理论的概念 |
3.2.2 环境权的内容 |
3.2.3 环境权与矿业环境保护 |
3.3 利益博弈均衡论 |
3.3.1 博弈论的概念 |
3.3.2 博弈论在矿业权制度中的运用 |
3.3.3 博弈论与矿业环境保护 |
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4.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3.4.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3.4.3 可持续发展与矿业环境保护 |
3.5 绿色经济理论 |
3.5.1 绿色经济的概念 |
3.5.2 绿色经济内涵 |
3.5.3 绿色经济与矿业环境保护 |
第4章 矿业权流转的环境保护分析 |
4.1 矿业权流转的环境保护中的各方利益主体 |
4.1.1 中央政府 |
4.1.2 矿区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 |
4.1.3 矿业权转让方 |
4.1.4 矿业权受让方 |
4.1.5 矿区民众 |
4.2 矿业权流转中环境保护的各方利益主体的法律关系 |
4.2.1 矿业权出让中国家和矿业权受让方之间法律关系 |
4.2.2 矿业权转让中转让方和受让方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
4.2.3 国家和矿区民众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 |
4.2.4 矿业权受让方和矿区民众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
4.3 矿业权流转的环境保护立法与实践 |
4.3.1 环境保护规划制度 |
4.3.2 开采保护制度 |
4.3.3 排污许可制度和征收排污费制度 |
4.3.4 保证金制度和资源补偿制度 |
4.3.5 环境恢复制度 |
4.3.6 矿业权转让的特殊规定 |
4.4 矿业权流转的环境保护制度存在的不足 |
4.4.1 相关制度不注重源头控制 |
4.4.2 重开采轻保护 |
4.4.3 矿业权出让的取得过度取决于价格因素 |
4.4.4 对后矿业权人的监督不完善 |
4.4.5 制度层面上财政及技术支持力度不足 |
第5章 国外矿业开发环境保护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
5.1 美国 |
5.1.1 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5.1.2 矿山环境许可证制度 |
5.1.3 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 |
5.1.4 矿山环境监督制度 |
5.1.5 矿山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与激励制度 |
5.2 澳大利亚 |
5.2.1 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5.2.2 矿山复垦保证金制度 |
5.2.3 年度环境执行报告书 |
5.2.4 矿山监察员巡回检查制度 |
5.2.5 环境验收制度 |
5.2.6 矿山环境保护的激励制度 |
5.3 国外矿业开发环境保护制度的借鉴 |
5.3.1 国外矿业立法以保护矿业环境为目的 |
5.3.2 立法原则以保护矿业环境为中心 |
5.3.3 运用以行政许可为主的多种方式保护环境 |
5.3.4 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矿业环境的保护 |
第6章 矿业环境保护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6.1 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 |
6.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
6.1.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6.1.3 构建方法 |
6.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6.2.1 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 |
6.2.2 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6.2.3 评价指标的具体解释 |
6.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6.3.1 评价指标的权重及其性质 |
6.3.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选择 |
6.3.3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6.4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6.4.1 模糊综合评价概念与特点 |
6.4.2 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
6.4.3 综合评价模型 |
6.5 实证研究 |
6.5.1 矿山概况 |
6.5.2 矿山评价过程 |
6.5.3 A 矿山环境保护评价结论与分析 |
6.5.4 评价方法的应用 |
第7章 矿业权流转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 |
7.1 完善矿业权流转环境保护制度的原则 |
7.1.1 以矿业环境保护为中心的原则 |
7.1.2 预防为主及防治结合的原则 |
7.1.3 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和“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 |
7.1.4 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绿色矿山的原则 |
7.2 加强矿业权流转制度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协调和完善 |
7.2.1 在矿业权流转全程中完善环境保护制度建设 |
7.2.2 加强矿业权许可的源头控制 |
7.2.3 明确前后矿业权人的环境保护责任 |
7.3 加强矿业环境保护的监督 |
7.3.1 矿业权补偿制度扩充 |
7.3.2 对矿业环境保护全程监督管理 |
7.3.3 改进完善监督制度 |
7.3.4 提升公众参与度 |
7.4 制度上加强财政和技术扶持力度 |
7.4.1 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 |
7.4.2 加强技术扶持力度 |
第8章 结论及下一步工作 |
8.1 结论 |
8.2 下一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矿业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专家打分表 |
附录(2) 矿业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专家打分结果 |
附录(3)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
四、边坡绿色防护有创意(论文参考文献)
- [1]科技创新结硕果,赋力发展新动能——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2011—2020年重要科技创新成果简介[J]. 李艳艳,王寿成,杨自安,张宝琛. 矿产勘查, 2021(07)
- [2]基于AHP法对重庆市游乐园环境景观设计质量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D]. 杨庆雄. 西南大学, 2020(01)
- [3]基于五态理念下的农业产业园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D]. 陈亚蒙.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6)
- [4]风景园林视角下浙江传统海塘景观探究[D]. 刘旭.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广西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以龙泾大道为例[D]. 曾祥兴. 广西大学, 2019(06)
- [6]基于BIM技术的高速公路景观应用研究[D]. 王雄. 长安大学, 2017(07)
- [7]基于滨海盐碱土改良技术的河道景观设计研究 ——以河北黄骅市新石碑河、南排河两河景观带设计为例[D]. 王静慈.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8]山西省高速公路景观绿化现状评估及对策研究[D]. 李政兴. 长安大学, 2016(02)
- [9]基于驾驶员特性的高速公路景观要素及背景设计 ——以准兴高速公路为例[D]. 杜祝遥. 长安大学, 2015(01)
- [10]矿业权流转的环境保护制度研究[D]. 张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