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功能互补论文-李豪,梅江鹏,张忠明

基因功能互补论文-李豪,梅江鹏,张忠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因功能互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生物学,生物固氮,共生基因,多基因表达载体

基因功能互补论文文献综述

李豪,梅江鹏,张忠明[1](2016)在《豆科共生关键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功能互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扩大根瘤菌宿主范围、提高固氮效率,实现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一直是生物固氮研究的热点。将豆科植物百脉根与根瘤菌共生信号通路的9个关键基因分别置于不同根组织强表达启动子下,构建了5个用于转化水稻的多基因表达载体。通过毛根转化互补豆科植物突变体,结果表明,这些基因大多数都能互补百脉根或苜蓿相应基因突变体,即多基因表达载体可用于水稻稳定转化,在水稻中搭建1条与根瘤菌共生的基因线路,为探索构建水稻共生固氮体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6年24期)

张成就[2](2016)在《水稻osmgd2-1α突变体的功能互补及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真核生物中,生物膜系统对于其生命活动不可或缺,其脂质二层膜把膜内外的环境分隔开来,使各反应可以有条不紊的发生,同时膜脂结构也使细胞膜能维持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非磷脂质单半乳糖二酰基甘油酯(monogalactosyldiacylglycerol,MGDG)和双半乳糖二酰基甘油脂(digalactosyldiacylglycerol,DGDG)是质体的主要膜脂质。MGDG的生物合成的过程,是由MGDG合成酶(UDP-galactose:sn-1,2-DAG3-β-galactosyltransferase or MGDG synthase,MGD)催化一个半乳糖基从供体尿苷二磷酸半乳糖(UDP-Gal)转移到sn-1,2-二酰基甘油的位置。而DGDG的合成是以MGDG为底物进行的,所以MGDG合成酶是半乳糖脂生物合成和质体膜结构合成的关键酶。前期启动子驱动GUS基因表达和定量PCR的实验结果显示:OsMGD2偏爱在二核和成熟期的花粉中表达;针对OsMGD2的RNA干涉实验结果显示:干涉植株呈现花粉发育异常,花粉可染率下降的表型,推测OsMGD2在水稻花粉后期发育过程中起作用。本研究在上述已有研究基础上,通过OsMGD2启动子区T-DNA插入突变体osmgd2-1α的基因功能互补及过表达实验,进一步对OsMGD2基因在水稻花粉发育中的功能进行验证和分析;通过对突变体的基因芯片分析,了解OsMGD2表达下调时,与其相关的代谢途径其它基因表达变化的情况。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双引物法鉴定T-DNA插入突变体osmgd2-1的基因型,分析了两代叁批材料总计170株,结果显示杂合突变体(116株):纯合野生型(54株)=2.15:1,未分离得到纯合突变体。2.观察了突变体osmgd2-1 T_4至T5代成熟花粉KI-I2染色及结实率的情况,发现杂合突变体osmgd2-1的花粉可染率和结实率均存在a/b两种情况:osmgd2-1α,与中花11相比,花粉可染率下降至55%~60%,结实率下降至40%~50%,差异显着;osmgd2-1b,花粉可染率和结实率与中花11对照无明显差异。结合黄任平(2013)T_1-T_3代结实率的统计数据,总体结果显示突变体T_1至T5代osmgd2-1α所占比例呈逐代增多,而osmgd2-1b植株所占比例呈逐代递减的趋势。3.取二孢时期的颖花为材料,进行了基因芯片转录表达谱分析,与中花11(对照)相比,突变体osmgd2-1α中上调表达2倍以上的基因有308个,下调表达2倍以上的基因有117个。表达差异基因的聚类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变化基因主要集中在细胞质膜成分、核糖核酸成分,细胞生长发育,核酸转录过程等相关途径。4.将OsMGD2自身启动子驱动的OsMGD2功能互补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导入突变体osmgd2-1α,获得了功能互补转化植株4个株系(H1-1、H1-2、H9-1和H9-2),共16株。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所获得的功能互补转化苗二孢期颖花OsMGD2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T_1代除H1-1外,H1-2、H9-1和H9-2的OsMGD2表达量低于中花11对照,但较突变体osmgd2-1α有显著的增加;T_0代和T_1代H1-2、H9-1和H9-2叁个株系的花粉可染率,相对于突变体osmgd2-1α也均有了明显的增加。上述功能互补实验结果显示:克隆的OsMGD2自身启动子,虽然没有能让功能互补转化株中OsMGD2表达恢复到对照中花11中的表达水平,但也验证了OsMGD2表达水平的部分恢复,与花粉可染率表型恢复呈正相关,表明水稻中偏爱在二核和成熟花粉中表达的OsMGD2,确实在花粉的发育成熟过程中起作用。5.将ubi启动子驱动的OsMGD2过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导入受体中花11,获得了过表达转化植株3个株系(G2、G4、G5),共11株。对所获得的OsMGD2过表达转化苗进行了荧光定量PCR检测和表型观察分析。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过表达转化苗叶子的OsMGD2的表达水平和过表达转化苗二孢期颖花OsMGD2的表达水平都显着提高,但是花粉可染率和结实率与对照组中花并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张霞[3](2015)在《控制菌根共生效率玉米基因的定位与功能互补》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Zea mays L.)不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还是重要的饲料来源、工业原料,在粮食供给和经济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是一种最常见的内生菌根真菌,能与80%以上的陆地植物形成互惠共生体—丛枝菌根 (Arbuscular mycorrhiza, AM), AM不仅能够促进植物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特别是P素的吸收,改善植物营养状况,还能增强植物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从而提高植物的产量和质量。高共生效率是丛枝菌根共生体系的关键起始因素,目前国内外对AMF与玉米间互作的研究集中在抗盐、抗旱、抗重金属污染等领域,而针对玉米同AMF共生效率的研究还未有报道,尚未从玉米遗传种质中鉴定出控制玉米同AMF共生效率的基因。随着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标记技术的发展,基于连锁不平衡(LD)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为复杂数量性状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本研究利用380份玉米自交系,对玉米同AMF共生效率的性状进行了GWAS分析,定位到一个主效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功能验证,为进一步利用基因资源开展分子标记育种提供了研究目标。本研究发现,同番茄相比,玉米B73接种丛枝菌根真菌Rhizophagus irregularis也能够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根系侵染率达到50%。同促进番茄生长类似,R. irregularis可显着提高B73的茎长、地上部鲜重,同时提高B73对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iihn)的抗性。商品化玉米郑单958和先玉335的R. irregularis根系侵染率都低于10%,盆栽实验和大田实验共同证实,R. irregularis对郑单958和先玉335的茎长、茎粗和玉米产量都无显着影响。说明菌根真菌在玉米上的有效利用,首先需要从遗传上改良共生效率。为鉴定玉米中影响玉米与丛枝菌根真菌共生关系的关键基因,我们选取了380份玉米自交系并接种R. irregularis,调查了共生效率。发现AMF在这些自交系中的侵染率分布为0%~100%,遗传差异显着。以侵染率作为遗传表型,利用覆盖全基因组的550000个SNP标记,对其中数据完善的303份玉米材料的根系侵染率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通过比较四个模型GLM模型、Q模型、K模型和Q+K模型,发现Q模型最适合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Q模型下,共检测到27个显着性SNPs,分布在位于第2、4、5、7号不同染色体上的5个基因(MSERG1~5,P<1×10-4)上,这5个基因确定为控制玉米与R. irregularis共生效率相关基因的候选基因。以显着性最高的MSERG 4基因为研究对象,从玉米突变体库中检索到3个等位突变体,通过对鉴定的纯合突变体进行接种R. irregularis并分析共生效率,同野生型相比,MSERG 4-1, MSERG4-2和MSERG 4-3在接种R. irregularis后,根系AMF侵染率极显着提高,从而证明MSERG 4基因与R. irregularis同与玉米的共生效率相关。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突变体叶片中无机磷含量下降,茎中含量显着升高,而根中则显着降低。说明MSERG 4不仅能够负调控玉米根系与AMF的共生关系,并能影响菌根玉米植株中无机磷的分布,这暗示MSERG 4很可能通过影响植物对无机磷的吸收来调控共生过程。由于AMF与作物共生具有广谱性特点,为探讨MSERG 4基因参与调节共生效率的功能在不同物种中是否具有保守功能,我们通过同源比对的方法确定了水稻、烟草、番茄中的同源基因,并利用突变体或RNAi遗传转化的方法鉴定和创制了遗传材料,为后期验证相关基因的功能积累了材料。(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曹申文[4](2015)在《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蛋白激酶基因(CCK1)突变体功能互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巴西橡胶树是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之一,其产品天然橡胶是被誉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四大工业原料之一。由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t.&Curt.)Wei)引起的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CLF)是巴西橡胶树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目前国内外对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菌生理学、病害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等方面,在致病相关基因功能鉴定方面少见报道,而这方面的研究对揭示其致病机理和了解多主棒孢菌与巴西橡胶树之间的互作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可以为我们寻求防治该病害的新靶标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本试验前期已通过敲除目标基因的方法,获得了多主棒孢菌蛋白激酶基因CCK1突变体△CCK1,并初步鉴定了其功能。为了更为准确地确定CCK1的功能,本试验采用同源克隆策略,从多主棒孢菌中扩增了蛋白激酶基因CCK1的5’端(包含完整的CCK1开放阅读框)和3’端片段,利用In-FusionR HD Cloning KGt将作为筛选标记的bar基因反向插入5’端和3,端片段之间,成功构建4CCK1突变体的互补载体pΔCCK1-C。然后从该载体上扩增一段插有5端CCK1::bar::3端CCK1的互补片段,通过PEG介导转化△CCK1突变体的原生质体,对所获得的转化子经Basta平板筛选、PCR验证,确定获得一个△CCK1突变体回复株,命名为CBB3。表型测定结果表明:通过CCK1基因互补,ΔCCK1回复株CBB3在菌丝致死温度、对不同高渗条件的敏感性以及漆酶、纤维素酶和毒素的产生等方面基本恢复至野生型水平;在CCK1的表达水平、菌落颜色、菌丝生长、产孢能力、以及对寄主的致病力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略弱于野生型。说明蛋白激酶CCK1在多主棒孢菌菌丝的生长、发育,漆酶、纤维素酶和毒素的分泌或活性,对高温、高渗胁迫的适应性和对寄主的毒力方面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另夕CCK1的存在可使外源Ca2+对其菌丝生长的促进作用减弱,使外源cAMP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5-05-01)

王晖[5](2012)在《水稻ABCG15基因的克隆与功能互补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雄性不育是一种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水稻雄性不育因杂交水稻的成功应用而备受关注。育种家们通过各种方法获得不育材料,研究其不育机制,欲从中得到控制不育性状的基因,通过对不育基因的克隆,改造和利用以获得高配合力的不育系,应用于杂交稻育种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机制复杂,涉及花药发育,物质代谢合成等方面。本研究所用到的四川隐性核不育材料H2S,之前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将其控制育性的基因定位在第6染色体上标记Inde140520和RM20366之间一段45kb的区间内。分析该区间内的7个候选基因,将其初步锁定为编号LOC-Os06g40550的候选基因,并预测其功能是参与脂肪酸的运输,基因命名为ABCG15。本实验进行了水稻ABCG15基因的互补表达载体的构建研究,以来源于四川隐性核不育H2S的突变体材料为受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获得有价值的转基因植株。获得的互补材料为水稻ABCG15基因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实验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四川隐性核不育H2S的突变体材料进行观察及鉴定,发现其花药瘦小,呈无色水浸状,其他花器官正常,碘染表现为无花粉不育。2利用扫描电镜(SEM)和半薄切片对四川隐性核不育H2S的突变体及其野生型的花药细胞进行细胞学观察。电镜结果发现,从小孢子时期开始到花药成熟期,野生型材料的花药表皮细胞表面逐渐出现粗糙的网状结构,而突变体材料整个过程却基本上是光滑的。切片结果发现,四分体时期之后小孢子发育异常,绒毡层降解延迟,导致最终表现为无花粉型雄性不育。3根据Rice Tigr上预测的ABCG15基因的CDS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反应,最终扩增得到了约2100bp的全长cDNA片段。4将克隆得到的ABCG15基因全长cDNA片段连接到表达载体pOsAct2-1-nos上,得到互补表达载体pOsAct-ABCG15。该载体受Actin2启动子调控。5将构建好的互补表达载体pOsAct-ABCG15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导入到四川隐性核不育H2S的幼穗诱导的胚性愈伤组织中,经过组织培养,抗性筛选,分化,生根,获得再生植株。6利用PCR扩增ABCG15基因对转基因再生植株进行鉴定,证实了ABCG15基因全长cDNA片段正确的插入到受体水稻基因组中,并成功地获得了5株阳性转基因水稻。7用碘化钾染料对ABCG15的转基因阳性植株的育性进行鉴定,碘染结果表明ABCG15基因转基因植株的育性恢复正常。水稻ABCG15基因互补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为后面进一步研究ABCG15基因的功能提供了保证。(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2-05-01)

陈峰[6](2010)在《拟南芥SDL基因的分离与功能互补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前期研究中,通过甲基磺酸乙酯(EMS)对拟南芥野生型Columbia(Col-0)诱变处理,筛选获得一个短日照依赖型模拟病斑突变体,命名为sdl(short-day-dependent lesion mimic mutant, sdl)。该突变体在长日照下表型与野生型没有明显差别,而在短日照条件下表现出植株矮小,叶片和顶端花序有随机分布的病斑。通过图位克隆把SDL基因定位在180Kb范围内的两个BAC质粒上。本实验采用亚克隆方法进一步分离克隆SDL基因。用限制性内切酶将两个BAC质粒酶解成小片段,连入双元表达载体pCAMBIA1301,共获得35个片段的阳性克隆。将这35个克隆转化拟南芥sdl突变体,通过抗性筛选均获得一定数量的转基因植株。转基因植株经过短日照处理,只有一个片段克隆的全部转基因植株与野生型植株相同,不产生病斑,而其它的转基因植株和sdl植株均有病斑表型。测序结果显示:在sdl突变体中,该片段内有1个基因发生了点突变,推测可能是该基因突变导致形成模拟病斑。初步将该基因确定为SDL基因。为了验证SDL基因的功能,通过PCR从野生型中扩增出该基因的全长序列,并连入双元表达载体pROK2,转化sdl突变体后获得16株转基因苗。短日照处理后,16株转基因苗均没出现病斑表型,证明了是SDL基因突变导致病斑产生。SDL基因是未报道的新基因,因此,该基因的分离对深入研究模拟病斑形成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0-09-26)

肖海华,印莉萍,韩振海[7](2010)在《酵母异源互补法鉴定MbNramp1基因的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MbNramp1基因的功能。【方法】通过异源互补试验鉴定该基因转运铁的功能,并对MbNRAMP1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研究。【结果】MbNramp1基因转化酵母突变株DDY4在缺铁的培养基上恢复生长。在供试BPDS浓度的培养基上,MbNramp1基因转化酵母突变株DDY4生长状况均明显好于空载体转化后的突变株。培养基中BPDS增加到15μmol·L-1时,转化了MbNramp1的酵母细胞生长状况与野生型相差无几。在30μmol·L-1BPDS时,MbNramp1转化的细胞与低浓度BPDS相比生长延缓,但是明显优于空载体转化的DDY4突变株。与较低浓度BPDS相比,野生型酵母(DY1457)的生长量也减少了。亚细胞定位表明,MbNRAMP1主要位于部分质膜上而非整个膜上。【结论】初步证明MbNramp1编码具有功能的铁转运蛋白,能够使酵母吸收铁的突变株恢复突变,MbNRAMP1主要位于部分细胞膜上行使铁营养转运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16期)

张怡,李成伟[8](2010)在《酵母异源功能互补在植物基因克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酵母作为研究高等真核生物的一种重要的模式生物,不仅在生物信息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丰富的突变体在其他生物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酵母异源互补方法是利用酵母突变体验证相应性状异源基因功能,或通过文库筛选克隆相应性状异源基因,为高等真核生物的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提供了一种捷径。主要对酵母异源功能互补法在研究植物基因方面的进展做一概述。(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0年07期)

陈薇兰[9](2009)在《水稻OsELF3基因的遗传效应和功能互补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由于其基因组较小和易于转化等特点,已成为禾谷类作物研究的模式作物。随着水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后基因组(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研究)时代的到来,研究人员利用不同的方法创建了大量的水稻突变体,尤其近年来创建的水稻T-DNA插入突变体数量特别巨大。T-DNA插入突变体由于含有特定的T-DNA序列,将这些特定序列作为探测基因的标签,为分离特定功能的基因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本研究以一份从水稻T-DNA插入突变体中筛选到迟熟突变体为基础,该突变体已经通过PCR步行的方法获得了T-DNA插入的侧翼序列并通过NCBI比对发现T-DNA插入到一个推断性的早花基因OsELF3的第四外显子中。本研究对Oself3突变体的表型特征以及T-DNA插入拷贝数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并构建互补表达载体pZH01-OsELF3,以突变体Oself3为受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获得转基因植株。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中花11×Oself3突变体的F_2群体对OsELF3和T-DNA插入标签进行共分离研究,证实该Oself3突变体中的T-DNA插入标签是单拷贝,且Oself3突变体的性状变化由T-DNA标签插入OsELF3基因内部引起。2对Oself3突变体和对照中花11的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Oself3突变体与中花11相比生育期延迟,籽粒变窄,穗长变短,千粒重变小。统计分析表明,上述性状差异显着。3通过扫描电镜观察Oself3突变体及中花11的籽粒颖壳表面的细胞,发现Oself3突变体的颖壳表面细胞宽度小于中花11。4将OsELF3基因DNA克隆到载体pMD20-T上,以M13F/R为引物测序。将克隆的目的基因连接到植物表达载体pZH01上,得到互补表达载体pZH01-OsELF3。5将构建好的互补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导入Oself3突变体幼胚诱导的胚性愈伤组织中,经组织培养,抗性筛选分化,获得再生植株。经PCR鉴定成功获得了11株转基因水稻。Oself3突变体的功能互补转基因水稻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OsELF3基因的功能提供了重要材料。(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张震,杜新法,柴荣耀,王教瑜,邱海萍[10](2008)在《稻曲病菌PMK1类同源基因克隆及在稻瘟病菌遗传互补中的功能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克隆稻曲病菌PMK1类MAPK(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同源基因。【方法】根据丝状真菌MAPK蛋白保守性设计简并引物扩增稻曲病菌MAPK基因部分片段,进而利用TAIL-PCR进行染色体步移和RT-PCR获得UVMK1基因全长和cDNA全长。构建互补载体,交叉互补稻瘟病菌?PMK1突变体菌株nn78进行功能验证,包括附着胞分化和致病性测定。【结果】UVMK1基因全长1435bp,包含3个内含子,编码355氨基酸的蛋白。UVMK1推导蛋白与丝状真菌Magnaporthe grisea PMK1,Fusarium oxysporum FMK1,Fusarium solani FSMAPK,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 CMK1,Botrytis cinerea BMK1,Claviceps purpurea CMPK1等编码蛋白高度同源。转化稻瘟病菌菌株nn78,获得5个转化子。其中选取的转化子恢复了稻瘟病菌正常的附着胞分化和对大麦叶片的致病能力。【结论】本研究成功分离了首个稻曲病菌MAPK基因,而且UVMK1基因是稻瘟病菌PMK1的同源基因。(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8年11期)

基因功能互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真核生物中,生物膜系统对于其生命活动不可或缺,其脂质二层膜把膜内外的环境分隔开来,使各反应可以有条不紊的发生,同时膜脂结构也使细胞膜能维持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非磷脂质单半乳糖二酰基甘油酯(monogalactosyldiacylglycerol,MGDG)和双半乳糖二酰基甘油脂(digalactosyldiacylglycerol,DGDG)是质体的主要膜脂质。MGDG的生物合成的过程,是由MGDG合成酶(UDP-galactose:sn-1,2-DAG3-β-galactosyltransferase or MGDG synthase,MGD)催化一个半乳糖基从供体尿苷二磷酸半乳糖(UDP-Gal)转移到sn-1,2-二酰基甘油的位置。而DGDG的合成是以MGDG为底物进行的,所以MGDG合成酶是半乳糖脂生物合成和质体膜结构合成的关键酶。前期启动子驱动GUS基因表达和定量PCR的实验结果显示:OsMGD2偏爱在二核和成熟期的花粉中表达;针对OsMGD2的RNA干涉实验结果显示:干涉植株呈现花粉发育异常,花粉可染率下降的表型,推测OsMGD2在水稻花粉后期发育过程中起作用。本研究在上述已有研究基础上,通过OsMGD2启动子区T-DNA插入突变体osmgd2-1α的基因功能互补及过表达实验,进一步对OsMGD2基因在水稻花粉发育中的功能进行验证和分析;通过对突变体的基因芯片分析,了解OsMGD2表达下调时,与其相关的代谢途径其它基因表达变化的情况。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双引物法鉴定T-DNA插入突变体osmgd2-1的基因型,分析了两代叁批材料总计170株,结果显示杂合突变体(116株):纯合野生型(54株)=2.15:1,未分离得到纯合突变体。2.观察了突变体osmgd2-1 T_4至T5代成熟花粉KI-I2染色及结实率的情况,发现杂合突变体osmgd2-1的花粉可染率和结实率均存在a/b两种情况:osmgd2-1α,与中花11相比,花粉可染率下降至55%~60%,结实率下降至40%~50%,差异显着;osmgd2-1b,花粉可染率和结实率与中花11对照无明显差异。结合黄任平(2013)T_1-T_3代结实率的统计数据,总体结果显示突变体T_1至T5代osmgd2-1α所占比例呈逐代增多,而osmgd2-1b植株所占比例呈逐代递减的趋势。3.取二孢时期的颖花为材料,进行了基因芯片转录表达谱分析,与中花11(对照)相比,突变体osmgd2-1α中上调表达2倍以上的基因有308个,下调表达2倍以上的基因有117个。表达差异基因的聚类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变化基因主要集中在细胞质膜成分、核糖核酸成分,细胞生长发育,核酸转录过程等相关途径。4.将OsMGD2自身启动子驱动的OsMGD2功能互补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导入突变体osmgd2-1α,获得了功能互补转化植株4个株系(H1-1、H1-2、H9-1和H9-2),共16株。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所获得的功能互补转化苗二孢期颖花OsMGD2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T_1代除H1-1外,H1-2、H9-1和H9-2的OsMGD2表达量低于中花11对照,但较突变体osmgd2-1α有显著的增加;T_0代和T_1代H1-2、H9-1和H9-2叁个株系的花粉可染率,相对于突变体osmgd2-1α也均有了明显的增加。上述功能互补实验结果显示:克隆的OsMGD2自身启动子,虽然没有能让功能互补转化株中OsMGD2表达恢复到对照中花11中的表达水平,但也验证了OsMGD2表达水平的部分恢复,与花粉可染率表型恢复呈正相关,表明水稻中偏爱在二核和成熟花粉中表达的OsMGD2,确实在花粉的发育成熟过程中起作用。5.将ubi启动子驱动的OsMGD2过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导入受体中花11,获得了过表达转化植株3个株系(G2、G4、G5),共11株。对所获得的OsMGD2过表达转化苗进行了荧光定量PCR检测和表型观察分析。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过表达转化苗叶子的OsMGD2的表达水平和过表达转化苗二孢期颖花OsMGD2的表达水平都显着提高,但是花粉可染率和结实率与对照组中花并无明显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因功能互补论文参考文献

[1].李豪,梅江鹏,张忠明.豆科共生关键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功能互补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2016

[2].张成就.水稻osmgd2-1α突变体的功能互补及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的分析[D].华南农业大学.2016

[3].张霞.控制菌根共生效率玉米基因的定位与功能互补[D].山东农业大学.2015

[4].曹申文.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蛋白激酶基因(CCK1)突变体功能互补分析[D].海南大学.2015

[5].王晖.水稻ABCG15基因的克隆与功能互补的初步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

[6].陈峰.拟南芥SDL基因的分离与功能互补验证[D].湖南农业大学.2010

[7].肖海华,印莉萍,韩振海.酵母异源互补法鉴定MbNramp1基因的功能[J].中国农业科学.2010

[8].张怡,李成伟.酵母异源功能互补在植物基因克隆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2010

[9].陈薇兰.水稻OsELF3基因的遗传效应和功能互补的初步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

[10].张震,杜新法,柴荣耀,王教瑜,邱海萍.稻曲病菌PMK1类同源基因克隆及在稻瘟病菌遗传互补中的功能验证[J].微生物学报.2008

标签:;  ;  ;  ;  

基因功能互补论文-李豪,梅江鹏,张忠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