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整理论文-梁培干,罗秋平

医案整理论文-梁培干,罗秋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医案整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岭南,名医,肺系医案

医案整理论文文献综述

梁培干,罗秋平[1](2019)在《现代岭南名医肺系医案收集整理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现代(1949年至今)岭南名老中医肺系医案数据库,抢救和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为岭南地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继承应用和发展创新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方法通过到图书馆、文献馆实地采集,期刊文献数据库搜索下载等形式,对现代岭南名老中医治疗肺系病证现存医案进行收集整理。结果共收集岭南名老中医77人肺系医案相关着作50册,文献112篇。总计收集医案392例,有效处方743条,包括感冒111条、咳嗽166条、哮病86条、喘证74条、肺痈21条、肺痿10条、肺胀94条、肺痨38条、咳血56条、肺癌87条。结论初步形成岭南名老中医肺系医案数据库,为下一步系统深入研究岭南名医学术经验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54期)

张瑜[2](2019)在《古代名家胃脘痛医案的文献整理和数据挖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古代名家胃脘痛医案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出其治法特色及经方应用,并进行数据挖掘,通过结合中医学相关理论知识,分析组方用药规律,以期为现代临床实践治疗胃脘痛拓宽诊疗思路。方法1.在查阅调研古代医籍中记载胃脘痛医案的相关文献基础上,以浙江中医药大学及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图书为资料来源,广泛收集清末(1911年)以前历代名家关于胃脘痛医案的着作,同时参阅大型文献类书《医案类聚》,选取以“胃脘痛”相关症状为主症的医案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传统的文献整理方法,研读古代医案资料,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评议,归纳总结其治法特色及经方应用。2.对所收集的医案进行再次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处方(以内服处方为主)作数据规范化处理,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系统,建立治疗胃脘痛的处方数据库,运用该软件集成的频次统计法、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寻找高频药物、药性、归经、药对等,探讨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并以方测法,对软件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古代医籍中胃脘痛的治疗大法可归纳列举出治肝法、温补法、祛痰法、化瘀法、除湿法、滋阴法、宣降法、导滞法等八种。常用经方为小建中汤、大建中、理中汤、苓桂术甘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旋覆花汤等。2.符合纳入胃脘痛医案标准的有339则,处方400首,涉及304味中药。3.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治疗胃脘痛的高频药物中,排名前五的药物频数均超过了100次,分别为半夏、茯苓、陈皮、香附、甘草。高频药物类别中最多的为理气药,其次为补虚药、止咳化痰平喘药、温里药等。药物四气以温为主,寒性药次之。五味以辛为要,苦味药次之。主要归经在脾胃,又与肝、肺密切相关。药对以半夏、茯苓出现频次最高。11味核心药物中包含了二陈汤、芍药甘草汤、左金丸、金铃子散等方剂。发现治疗胃脘痛新处方21首,核心药对42个。结论历代名家在治疗胃脘痛时注重对肝的治疗,对经方的应用则以建中、理中为主。用药方面,常常寒温并用、苦辛相合,遵循同类相须或异类相使组方规律。此外还特别注重祛痰燥湿之药的应用,其中又常贯穿理气之法。(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晋溶辰[3](2018)在《明清情志致病医案整理及信息数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自《内经》提出“七情”的雏形以来,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情志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重要影响。明清两朝是中医医案发展的成熟鼎盛期,情志致病理论及相关医案在此期医籍中有着丰富的记载和论述,整理并挖掘这一时期情志致病理论和医案对临床情志病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的:对明清情志致病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并对情志致病医案中的证治规律信息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学分析,分析情志致病的对象、特点、影响因素、辨证规律及主要治疗方法,从而丰富中医情志致病学说,为临床预防和干预情志病提供理论依据。内容及方法:全文共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传统文献学的方法,考察明清情志致病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并对此期重要医家关于情志致病的认识及主要观点进行提炼和总结,从唯物历史观角度勾勒出明清背景下医家对情志致病理论的认识。第二部分:收集明清情志致病相关医案,分析和总结此期情志致病医案的撰写特点及成就。第叁部分: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建立情志致病文献数据库,利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情志致病相关医案进行频数分析,分析情志致病的对象、特点、影响因素、辨证规律及治疗方法。结果:第一部分:明清情志致病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受到了五方面的历史影响,包括明以前情志致病理论的积淀、哲学思想的交锋、印刷业兴起、政府民间对医书整理的重视以及清朝后期西学东渐的趋势。第二部分:总结了明清情志致病医案在章目、内容、格式、语言方面的特点。在成就上,医案完善了情志病分类体系及命名;从温病学角度探讨了热病所致神志障碍的临床思维;情志之郁由理论到实践并展现了丰富的情志疗法。第叁部分:共查阅到90本医案,单列情志病的有10本。最终共收集964条医案。七情总频次为1144次。23.6%的医案记载较全面,写明了姓氏、性别、年龄、症状、辨证和治法。1.医案中明确记录女性608例(63.1%),男性356例(37.0%),女性发病较男性为多。另外中老年人、男性士官阶层易情志致病。2.情志致病医案除了集中于专列的情志门或郁门,还广泛地分散于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近五十种病。其中以郁证为多。情志内伤急性起病者321条,常见于怒、惊、悲。缓慢起病者512条,常见于思、忧。3.365条医案情志致病记载了影响因素。其中来自社会文化因素较多,占31.8%。其次是伴有病理和体质个性的因素。4.病位共出现1121频次,情志致病的脏腑病位依次是肝、脾、心、胃、肾肺、胆、叁焦。多种情志或单一情志致病伤肝(胆、脾胃)兼其他脏者占57%以上。5.情志致病医案用脏腑辨证较多,其中肝气郁结、肝胃不和、肝郁化火、脾胃气虚、痰火扰心最常见,分别为11.2%,10.7%,8.0%,6.9%,5.6%。从气血津液辨证角度看,气郁类证最多,占24.6%。情志致病多为实证。6.针对情志致病的治疗方法,312条医案单用药物治疗,13条单用情志疗法。超过66%的医案在以中药治疗为主的基础上提出宜怡悦开怀,调畅情志。结论:第一部分:明清历史大舞台深刻影响了情志致病理论的发展。此期医家辨析了情志之郁,从肝胃、心、脾论治了情志致病并在医案中总结了临证经验。第二部分:明清医家立案蔚然成风,情志致病相关医案颇具规模,特点和成就显着。显示出此期医家普遍接受了七情学说。第叁部分:1.医案记载中,情志致病的对象以女性、中老年、士、官阶层较多见。2.情志致病特点为多情交织,常因怒引发。急性起病的也多集中于怒。而悲忧、思发病通常较缓。情志致病及其广泛,可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危害甚笃,剧烈情志刺激下,可出现气绝、胞络绝等猝死危候。癔病、惊痫、梅核气、癫狂、胸痹、中风、郁证易受情志因素而复发。3.引起情志变化的刺激因素有来自外在的因素,如生活环境中的人、事、物等,也有来自身体内部的因素。来自社会的应激源是最大的情志致病要素。4.情志致病对脏腑的影响错综复杂,其中最易影响到肝。情志致病并非单一情志对应的“五志伤五脏”模式,多种情志交织致病伤肝,继而肝脾同病的概率更大。传病在心,渐及他脏,久病者,多累及于肾。不同情志病伤脏不同。郁证的病位最多为肝,其次为脾,昏扑、惊厥等神志失常多伤心,思虑致病多伤脾、肾。5.在病机上,情志致病少有单一脏腑、单一病机所致,多有脏腑失调、气血津液失和杂而为病。其中肝气郁结、肝火亢盛、肝郁脾虚较多见。6.从总体来看,药物治疗辅以情志调护是明清治疗情志病证的最重要措施。(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9-01)

佟文君[4](2018)在《基于文献整理升阳益胃汤临床医案证治特点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搜集临床应用升阳益胃汤的案例报道,并进行统计分析。挖掘其临床辨证要点,以便对我们更好地运用升阳益胃汤和理解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使用升阳益胃汤的医案,统计医案中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疾病诊断,症状,伴随症状,舌象,脉象,中医证型,药味加减,药量加减等相关数据,来分析升阳益胃汤的一般证治规律。并对书籍原文进行解释,了解李东垣创立本方的理论起源,以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本方。结果:经过分类查找和频次统计,得出升阳益胃汤的主治规律为:整体性别上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年龄上,以30-40岁为主,占全部患者的36.36%。此年龄段中男女比例为0.51:1,以青年女性为主。在季节上,主要以夏季和秋季为多发,符合原文中对季节性的论述。病程上主要以一年以内为最多,占52.59%。发病原因中内伤占70.71%。其次为外感占18.54%。在发病种类里,共涉及43类。发病率最高的为泄泻。中医证型里,最多见的为脾虚气陷证,占51.7%,其次为脾胃气虚证,占29.8%。常见症状为纳差,乏力,大便稀溏,神疲,气短,眩晕。主要舌象为淡舌白腻苔,脉象为沉细弱或濡滑。均与湿邪阻滞有关。常去掉的药物为独活,黄连,泽泻,白芍,羌活。常加入的药物是升麻,苍术,葛根,附子。药量最大者为黄芪,其次是茯苓,党参。结论:1.升阳益胃汤是以脾虚气陷,湿浊阻滞为主证的方剂。2.主要用于治疗内伤疾病,以泄泻为主。黄芪,茯苓,药量最大,常作为君药。3.升阳益胃汤在病机上注重脾肺,脾心,脾肾的共同联系,同时注重湿邪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病机表现较为复杂,更能全面体现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6-01)

杨益萍[5](2018)在《古代医籍泄泻医案的发掘整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挖掘整理古代医籍中治疗泄泻的医案,归纳总结其治法特色,分析其用药规律,为丰富现代临床治疗泄泻类疾病的诊疗思路提供借鉴作用,并为相关中药新药开发提供文献依据。方法在查阅调研古代医籍中记载泄泻医案的相关文献基础上,以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图书为资料来源,查阅清末(1911年)以前历代医家有代表性的泄泻医案着作,并参阅大型文献类书《医案类聚》,选取以“泄泻”相关症状为主症的医案为重点研究对象。采用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古为今用的文献研究原则进行整理,通过对典型医案的分析评议,归纳总结其中的治法特色,并收集医案中符合数据纳入规范的处方,输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0)系统,建立治疗泄泻的处方数据库,运用该软件集成的频次统计法、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寻找高频药物、药性、归经、药对等,探讨治疗泄泻的用药规律,并以方测法,对软件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①古代医籍中泄泻治疗的大法可归纳为八类,分别是温补法、祛湿法、清通法、疏宣法、和解法、升提法、养阴法、解表法。②根据医案筛选标准,共收入处方604首,涉及中药277味,用药总频数为5312次。③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在治疗泄泻的用药中,频次最高的前5味药物分别是茯苓、白术、甘草、陈皮、人参;高频药物按功效分类主要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温里药、解表药、理气药、消食药、清热药、收涩' 药等;药性以温为主,其次是平和寒;药味以甘为主,其次为辛和苦;药物归经的前5种经脉分别是脾、胃、肺、肾、心;药对以白术-茯苓最为常见。结论古代医籍中泄泻医案的记载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其中蕴藏多种治疗大法,用药规律特色明显,较好体现治法特点,对启迪现代临床诊治泄泻思路有借鉴作用。这对提高中医药治疗泄泻类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现实意义,且能为相关中药新药开发提供重要线索。(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6-01)

谢作钢,陈盛镱,徐潘,欧阳帆[6](2017)在《基于医案整理的柴胡汤类方男科运用方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分析有关古今医案专辑、临床经验专着及期刊杂志中的柴胡汤类方医案,总结其男科运用方证规律。方法对搜集到的符合研究要求的医案,进行多样本统计分析,归纳临床表现,探讨男科经方应用指征。结果共收集医案149例,涉及性欲减退等男科疾病20种。发现柴胡汤类方方证均基于枢机不利、叁焦通调失调的病机,但各有侧重,故各方方证同中有异。结论柴胡汤类方方证研究进一步拓展经方男科运用范围。(本文来源于《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大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诊疗技术研修班暨2017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泌尿男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讲义论文资料汇编》期刊2017-09-01)

谢作钢,陈盛镱,徐潘,欧阳帆[7](2017)在《基于医案整理的五苓散男科运用方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分析有关古今医案专辑、临床经验专着及期刊杂志中的五苓散医案,总结其男科运用方证规律。方法:对搜集到的符合研究要求的医案,进行多样本统计分析,归纳临床表现,探讨男科经方应用指征。结果:共收集医案60则,涉及前列腺增生等男科疾病16种。发现尿频或夜尿频多、排尿不畅、腰痛、小腹胀满、口渴、苔薄白等6项指标是本方男科运用的主要指征。结论:五苓散男科方证研究进一步拓展本方男科运用范围。兙(?)(本文来源于《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大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诊疗技术研修班暨2017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泌尿男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讲义论文资料汇编》期刊2017-09-01)

段永强[8](2017)在《王道坤主任医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学术经验总结及临证医案挖掘整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整理、挖掘王道坤老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学术经验、组方规律和用药特色,并对化瘀消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临床研究,以期凝练、升华和传承老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为临床防治该病提供可资借鉴的学术经验。方法以跟师学习和临证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和中医药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总结老师的学术渊源和学术特色、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学术经验、验案整理、数据挖掘并分析老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方规律和用药特色,以及其创拟“化瘀消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等六个方面为研究内容。论文第一部分采用文献综述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溯源整理胃痞病证治源流,梳理历代医家关于胃痞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要素、辨证分型以及遣方用药等相关内容;整理近现代国医大师及中医名家遵前贤之说,应用中医药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学术经验和遣方用药规律,拓展临床诊疗思路;第二部分总结凝练王老师以《黄帝内经》阳气理论、升降观以及《脾胃论》所倡脾胃元气论为理论主旨的学术渊源和中医临证中的学术特色;第叁部分采用文献分析与经验整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总结王老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学术经验;第四部分为王老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案整理研究,通过临床验案的整理和分析,准确掌握老师病证结合、动态辨证、灵活用药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思路和方法。第五部分为王老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方规律的研究,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TCMISSV2.5)对老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处方进行数据挖掘整理研究,利用系统内置关联的多种数据统计方法如频次统计方法、改进互信息方法、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以及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等数据分析挖掘方法,分析研究王老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或伴增生)的用药经验、组方规律和方药特色,并对分析结果进行网络可视化展示。第六部分为化瘀消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采用研究对象自身前后对照独立样本量估算方法,按照纳入标准确定研究病例64例,通过治疗前后对照的方法探讨化瘀消痞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症状、次要症状、胃镜和病理检查等方面改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结果王老师提倡“治脾胃必调气”,其内涵包括脾胃之气、气之升降和元气盛衰;并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核心病机概括为:(1)脾胃虚弱,纳运失常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2)升降失常,气机逆乱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机特点;(3)痰瘀互阻,毒邪侵袭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进一步发展甚至恶化的主要症结;故临证中具体治疗、遣方用药重视脾胃“气机升降”以应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之“虚”在脾(胃),“萎缩肠化及增生”病变在胃的病理特征,脾胃同治;重视“温补脾肾”以应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相互资助,脾肾同调、振奋阳气、扶正祛邪而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重视“理气消痞、活血通络”而气血同调以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腺体萎缩、肠化、增生并阻断癌前病变进一步恶化。王老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方思路以益气运脾,理气和胃为主,活血化痰为辅;基于熵层次聚类归纳分析出老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新处方以扶正为主,兼以驱邪,即健脾益气,理气和胃为主,辅以活血化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增生的选方思路以活血化瘀类方合健脾益气类方为主,新方聚类的核心药物组合提示组方思路以理气化痰,通络解毒为主,体现了用药以应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增生由“久病入络”病机演变的治疗原则;基于熵层次聚类归纳分析出老师治疗萎缩性胃炎伴增生的新处方立法以活血化瘀、破气行血、活血通络为主;老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或伴增生)的高频次药物组合以党参-白术、陈皮-茯苓、枳实-半夏、厚朴-甘松、柴胡-木香、藿香-泽泻、叁七-血竭、藤梨根-白花蛇舌草、半边莲-半枝莲、红花-叁七、薏苡仁-藤梨根等为主。化瘀消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结果提示:经药物治疗后观察病例各主要症状平均积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其中胃脘胀满、胁肋胀满和舌质瘀点叁主症的各平均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次要症状平均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其中嗳气、食欲减退、消瘦和乏力倦怠等次症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萎缩积分和肠化积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萎缩减轻者45例,占总数的75%,肠化减轻者41例,占总数的6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化瘀消痞汤对减轻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次要症状,改善萎缩和肠化具有治疗作用。结论王道坤老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立足地方重大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提出“治疗胃癌必须以治疗癌前病变为主”和“治脾胃必调气”的观点,在“脾胃相关”、“痰瘀互阻”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力倡“脾胃是气血阴阳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四时养生,安和五脏皆以胃气为本”之论,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首重脾胃生理功能及其生理特性,既重视脾之升清,又重视胃之润降;同时强调临证须有四方面重视:“既重视脾胃之生理特性,又重视脾胃之病理变化,既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又重视辨证与遣药相吻合”;老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发生病位多在中焦脾胃,但亦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临证治疗注重脾胃,兼顾肝肾诸脏同调同治,针对该病病机演变特点而标本兼顾,寓通于补,消补兼施,或健脾益胃、或疏肝和胃、或化瘀消痞、或理气通络、或通络解毒,多法灵活合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治法特点和用药特色。临床研究证实化瘀消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对改善主要、次要症状,改善黏膜萎缩和肠化具有一定疗效,安全性好,为临床推广化瘀消痞汤治疗该疾病提供了临床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期刊2017-05-16)

张一帆[9](2017)在《《古今医案按》心身疾病医案整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采用医案整理、分析归纳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俞震所着《古今医案按》中的心身疾病医案进行研读和挖掘,并以中医学、心理学、心身医学相关理论为指导,较为系统地探讨和总结了《古今医案按》中心身疾病医案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经验。《古今医案按》博采诸家,所选医案的主要来源,一是明代江瓘、江应宿父子所辑《名医类案》,俞震凡例中言,“江氏《类案》,入选颇多,亦不过十之叁四”;二是金元时期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等医家的医案;叁是与作者同时期医家如叶天士、薛生白等的医案。俞震所着《古今医案按》,共10卷,选载了60余位名家的医案,全书涉及内、外、妇、儿各科病证160余种,共计约1060例案例,以明清时期医家的医案为主,并兼有金元时期医家的医案。书后附有作者写的《却病求嗣六要》。笔者将全书按照病证分类,大致分为19类。《古今医案按》中心身疾病医案共213例,心身疾病门类共90种。按语是该书的一大创举,按语共计530条,笔者整理出与心身疾病相关的按语13条。这些心身疾病医案及按语,可为现代心身疾病的临床实践提供借鉴的思路和依据。本研究通过对书中心身疾病医案的整理研究,总结归纳了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心身调摄与情志养生等方面的内容。第一,心身疾病致病因素多元化,具有内因、外因交错影响及联合作用的特点。不仅与内伤七情、人格特征有关,而且与性别、职业身份、负性生活事件等社会环境因素相关,这些因素或单一、或协同作用,引发心身疾病。第二,心身疾病的病变机制为脏腑损伤、气机紊乱、痰湿阻滞、伤精耗血,脏腑损伤主要涉及肝、心、脾叁脏。第叁,在诊断中,注重情志症状的脉象辨识。第四,诊断过程重视患者社会心理病因,重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的内心变化。第五,心身疾病的治疗方法多样化,心身同治,巧用心理疗法,同时结合药物疗法、针灸疗法等。第六,治养并重,情志养生。在预后恢复的过程中,使心身状态趋于平衡,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云南中医学院》期刊2017-05-01)

曾石英(Tsang,Shek-ying)[10](2017)在《岭南名医梁翰芬《诊断学讲义》及医案整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清代至民国是岭南中医学术兴盛时期,理论逐渐丰沛,实践形成规模,名医辈出,成就显着;又得风气之先,首开中西汇通,它上承自秦汉以来岭南早期医药卫生活动,历经晋唐宋金元明之发展,下接当代广东医学之繁荣,是岭南医学史研究不能避开的重要时期。当然此段时期也是当前岭南医学研究中的热点,然而从学术史总体上看,研究略显零碎,资料健全的医家重复研究,资料难掌握的医家少人问津,挖掘力度不够,例如,梁翰芬、吕安卿、吕楚白、陈应期、李广海、谢泽霖、梁子居等的着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岭南地区不断涌现出许多着名的医家。他们的学术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岭南中医药的学术特点,是岭南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岭南医家着作的研究是当代岭南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本研究将对近代岭南名医梁翰芬的医着《诊断学讲义》及医案这行整理和研究,重点关注医家学术思想,梳理出其学术的可能脉络,力求整理出可供借鉴的治疗经验和诊法。本论文透过整理研究一代岭南名医梁翰芬仅存的《诊断学讲议》、及部份医案,希望保存并阐述其医学主张及医术精华。由于各方面原因,目前,对梁翰芬的医学着作的研究,仍没有系统的及深入的研究。整理研究《诊断学讲义》,从中发掘和总结《诊断学讲义》的理论内涵,探讨梁翰芬的诊法,不仅是我校医史文献学科建设的内容之一,对于梁翰芬诊断学的观点研究,对于完善整个岭南中医药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和积极的意义。方法文献研究法是基础工作开展时使用的主要方法,包括资料调研收集,资料归类汇编,及采访调查法。1.文献资资料调研收集梁翰芬《诊断学讲义》一书及其有关的着作,大部分存在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馆、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两家单位,借助此两家单位的网络书目查询平台,进行资料查找。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原着阅读、摘抄、扫描、复印、拍照等方式把资料存储。完成论文写作前的资料收集,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写作素材。2.文献分类(归类)整理梁翰芬《诊断学讲义》一书,现中山图书馆有藏本2种:一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讲义(3册),一为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讲义(2册)。两版内容大体相近,但个别病症侧重点的阐发略有不同,如问诊中问头身之头疼分经诊断部分,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版较之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版,少了高士宗等医家的阐发部分。另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讲义仍缺漏切诊部分。现从梁颂名教授处商借取其珍存的《诊断学讲义》(上、下册)影印本一书,实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讲义,1929年铅印本,其内容基本完整,乃据此为整理研究之版本。确定选用《诊断学讲义》的版本后,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存储,形成以文字为表现形式的word文档,完成论文写作前的资料的分类汇编,又将全文输入电脑,竖排改为横排,繁体字改为简体字,并将全书标上现代标点,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写作素材。对梁翰芬的医案,现时仍没有结集式的整理,只有《广东中医杂志》1958年12期、1963第2期、1969年第3期、第5期及第11期中散载了12个较详尽医案,共分为:尿毒症并发黄疸治验病例、痉症案(1)、痉症案(2)、肝风夹相火上攻头摇剌痛案、六味汤加细辛治夜渴案、紫雪丹治热入血室案、枇杷叶治便闭案、金钱草治沙淋案、中脘痛案、全身僵硬肝风炽盛案、全身僵硬阳明燥热烁筋案、及痿证案。又1927年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出版《中医杂志》第3期,第4期,及第5期中记载了 18个梁翰芬较精简的医案。根据上述的记录,共整理出12个梁翰芬详尽医案,和18个梁翰芬较精简的医案。将全文输入电脑,也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存储,形成以文字为表现形式的word文档,作为分析的工作的素材。3.采访调查坊间留存梁翰芬的行医记录及医案不多,加上文革时期的混乱情况,梁氏医案大量遗失,适逢梁颂名教授(梁翰芬之孙儿)为本人就读中文大学中医学硕士班的老师,故特采访梁颂名教授,尽量记录家传梁翰芬的行医经验及诊疗特色,并总结名医的学术经验。结果1.对1929年铅印本《诊断学讲义》进行系统整理,使之内容更加完整。从梁颂名教授处商借取其珍存的《诊断学讲义》(上、下册)影印本一书,实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讲义,1929年铅印本,其内容基本完整,乃据此为整理研究之版本。但细阅之下,发现此本第五篇切诊缺失了,初诊久按不同、浮沉表里辨、及真假疑似辨等共叁节内容,乃从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讲义中找出相关内容,予以拾漏补遗,存亡续断,使之内容更加完整无缺。又将《诊断学讲义》修订本全文输入计算机,竖排改为横排,繁体字改为简体字,并将全书标上现代标点,及条文化。对底本的原文,参考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出版的铅印本作出校勘,更正明显之错字、俗字等。2.挖掘整理梁翰芬对《诊断学讲义》望诊及按诊篇之眉批。细阅梁颂名教授珍存之《诊断学讲义》一书后,发现梁翰芬在望诊及按诊篇中留下不少眉批,这是梁氏《诊断学讲义》其它版本所不具备者。梁氏以其渊博之识,详解其所引述《内经》或其他典籍难明之句,清晰阐明有关诊断之要义,以及相应之病机病理。由于梁氏精于临床,每每于要紧处,以眉批形式,将相关验之常效的方剂留下存世。现将书内眉批详尽整理,以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存挡,附于《诊断学讲义》望诊及按诊篇。论文按眉批出现次序先后进行摘录及简述。3.梳理了梁翰芬对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的阐述及中医诊法精华。《诊断学讲义》一书,按照四诊望、闻、问、切详尽阐述诊断学的精要,内容十分丰富,全书444条原文,加上数倍的按文,共十二万一千九百多字。论文按原书篇目次序进行梳理及评述。望诊。《诊断学讲义》首重望神,将诊神放在第一篇,重神思想明晰。"诊神"一章围绕《素问·移精变气论》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一语展开,强调神的重要性,在该篇按语部分作者通过形色、脉象、形证、胃纳四个具体的观点去考察"神"这个抽象的物质。闻诊。闻诊部分,主要介绍闻声法,通过听闻患者的言语、鼻息及其他呼吸音判断病邪、病位、病性等。观点来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宣明五气论》、《金匮要略》、《医匾·闻声》等着作。问诊。问诊部分分为问寒热、问汗、问头身、问口、问心、问胸、问胁、问腹、问二便、问月事十部分。作者将历代典籍、医家关于以上十部分的问诊技巧汇集分类,内容翔实。问月事之篇章,甚为详尽,已超越一般诊法之范围。一至八节中,详述妇人常遇之妇科疾患,及病因病机,更列具方药以应对,可断而为妇科专篇。切诊。切诊部分,分为脉诊的基本原理及27部脉的主病。脉学基本原理分包括心为脉之原、叁部九候、叁部分配脏腑、诊脉时间、诊脉体位、诊脉方法、正常脉象等内容。梁氏特别在编首撰写"脉之源出于心"一篇,用中西医结合的眼光分析了脉搏产生原因,补充了中医古籍关于脉学的不足,原文见于第五篇之首,强调脉之源出于心,引内经云,心在体为脉,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足见脉为血脉,与新知运血管相应,即心为运血之经,周身血脉,皆与此发源会归。梁氏切诊部分,详论脉诊的基本原理及细述27部脉的主病。若将此部篇章断取,亦可独为脉学专论。4.挖掘整理现存梁翰芬医案,研究梁氏学术经验及临证精华。从《广东中医杂志》1958年第12期(号)、1963第2期(号)、1969年第3期(号)、第5期(号)、及第11期(号)中整理出12个较详尽医案,共分为:尿毒症并发黄疸治验病例、痉症案(1)、痉症案(2)、肝风夹相火上攻头摇刺痛案、六味汤加细辛治夜渴案、紫雪丹治热入血室案、枇杷叶治便闭案、金钱草治沙淋案、中脘痛案、全身僵硬肝风炽盛案、全身僵硬阳明燥热烁筋案、及痿证案。将全文输入电脑,并详细整理这些医案,结集于论文中,并将分析其治疗方法,循此以概括出梁翰芬之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精华。另从1927年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出版《中医杂志》第3期,第4期,及第5期中整理出18个梁翰芬较精简的医案。在整理上述的医案后,可见梁翰芬是救治危重急症之中医高手,并可概括出其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精华:(一)精于诊断,重视舌脉,(二)注重验方,擅用鲜品,及(叁)中西互补,救治危证。结论梁翰芬是近代岭南着名临床医家及教育家,主编《诊断学讲义》是广东近代中医教育现存最早教材,同时主编《眼科学讲义》、《疗治学讲义》,这些教材在早期中医教育中具有较高学术难度。梁翰芬以其丰富临证经验及其中医理论涵养,奠定近代岭南中医诊断学科学术地位,成就体现在:1.精于诊断,重视舌脉梁翰芬擅长中医诊断学,尤其重视脉诊舌诊,认为它是中医诊断危重急症的重要手段,在抢救病人的时候,患者往往无法准确自诉,甚至昏聩不语,全凭医生的经验察色按脉,处方下药。广州市一些西医院曾多次邀请他参与抢救一些尿素症昏迷、肝昏迷、急腹症休克的病人,经他诊治后,都有较好的近期疗效。2.注重验方,擅用鲜品梁翰芬在多年的临证实践中发现,久在民间流行之方药,每有实效。广州及邻近各县流行之五核汤治疝气,七星茶治小儿外感,苦瓜干、鬼羽箭、榕树须、鸭脚皮治夹色伤寒,昆布、海藻、生地黄、犀牛皮治血热暗疮等,均有一定效验。3.中西互补,救治危证梁翰芬为近代开明中医,提倡"中西医互相学习,互相研究,紧密团结,交流经验"。在临证诊治上,梁翰芬虽为近代名老中医,但从善如流,对西医从不排斥,尊重西医的诊断意见及治疗方法。1956年,梁翰芬时年80高龄,在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任中医顾问时会诊治疗一尿毒症并发黄疸病例。由此例亦可见梁翰芬既能考虑西医之意见,但又不囿于西医思路,正因其谦虚谨慎,兼容并包,好学不倦,故能融会古今,终成一代名家。(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4-01)

医案整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古代名家胃脘痛医案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出其治法特色及经方应用,并进行数据挖掘,通过结合中医学相关理论知识,分析组方用药规律,以期为现代临床实践治疗胃脘痛拓宽诊疗思路。方法1.在查阅调研古代医籍中记载胃脘痛医案的相关文献基础上,以浙江中医药大学及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图书为资料来源,广泛收集清末(1911年)以前历代名家关于胃脘痛医案的着作,同时参阅大型文献类书《医案类聚》,选取以“胃脘痛”相关症状为主症的医案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传统的文献整理方法,研读古代医案资料,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评议,归纳总结其治法特色及经方应用。2.对所收集的医案进行再次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处方(以内服处方为主)作数据规范化处理,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系统,建立治疗胃脘痛的处方数据库,运用该软件集成的频次统计法、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寻找高频药物、药性、归经、药对等,探讨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并以方测法,对软件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古代医籍中胃脘痛的治疗大法可归纳列举出治肝法、温补法、祛痰法、化瘀法、除湿法、滋阴法、宣降法、导滞法等八种。常用经方为小建中汤、大建中、理中汤、苓桂术甘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旋覆花汤等。2.符合纳入胃脘痛医案标准的有339则,处方400首,涉及304味中药。3.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治疗胃脘痛的高频药物中,排名前五的药物频数均超过了100次,分别为半夏、茯苓、陈皮、香附、甘草。高频药物类别中最多的为理气药,其次为补虚药、止咳化痰平喘药、温里药等。药物四气以温为主,寒性药次之。五味以辛为要,苦味药次之。主要归经在脾胃,又与肝、肺密切相关。药对以半夏、茯苓出现频次最高。11味核心药物中包含了二陈汤、芍药甘草汤、左金丸、金铃子散等方剂。发现治疗胃脘痛新处方21首,核心药对42个。结论历代名家在治疗胃脘痛时注重对肝的治疗,对经方的应用则以建中、理中为主。用药方面,常常寒温并用、苦辛相合,遵循同类相须或异类相使组方规律。此外还特别注重祛痰燥湿之药的应用,其中又常贯穿理气之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医案整理论文参考文献

[1].梁培干,罗秋平.现代岭南名医肺系医案收集整理概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2].张瑜.古代名家胃脘痛医案的文献整理和数据挖掘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9

[3].晋溶辰.明清情志致病医案整理及信息数理分析[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8

[4].佟文君.基于文献整理升阳益胃汤临床医案证治特点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8

[5].杨益萍.古代医籍泄泻医案的发掘整理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8

[6].谢作钢,陈盛镱,徐潘,欧阳帆.基于医案整理的柴胡汤类方男科运用方证研究[C].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大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诊疗技术研修班暨2017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泌尿男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讲义论文资料汇编.2017

[7].谢作钢,陈盛镱,徐潘,欧阳帆.基于医案整理的五苓散男科运用方证研究[C].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大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诊疗技术研修班暨2017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泌尿男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讲义论文资料汇编.2017

[8].段永强.王道坤主任医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学术经验总结及临证医案挖掘整理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

[9].张一帆.《古今医案按》心身疾病医案整理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7

[10].曾石英(Tsang,Shek-ying).岭南名医梁翰芬《诊断学讲义》及医案整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

标签:;  ;  ;  

医案整理论文-梁培干,罗秋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