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盐酸椒苯酮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盐酸椒苯酮胺(PPTA),新西兰兔,QT间期延长,心电图研究
盐酸椒苯酮胺论文文献综述
江丽,欧思琳,吴云,赵月,陈灶妹[1](2018)在《盐酸椒苯酮胺对新西兰兔心电图QT间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观察不同剂量盐酸椒苯酮胺(piperphentonamine hydrochloride,PPTA)对新西兰兔心电图QT间期(从QRS波开始到T波结束时的时限)的影响。将4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为溶剂对照组(5%葡萄糖)、PPTA低(2.5mg/kg)、中(10mg/kg)、高(25mg/kg)剂量组以及阳性对照组(9mg/kg索他洛尔),采用体表心电图技术,通过Pclab-530C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各组新西兰兔注射相应药物后PPTA标准肢体Ⅱ导联心电图变化。结果表明,2.5mg/kg、10mg/kg PPTA在缓慢给药后不引发QT间期延长,25mg/kg PPTA在缓慢给药后15min内引起QT间期轻度延长(P<0.05);PPTA对QT间期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给药后0~15min,45min后基本恢复正常。因此,低、中剂量盐酸椒苯酮胺(PPTA)不引发新西兰兔心电图QT间期延长,安全性较高,高剂量可能有引发QT间期延长风险,提示在临床用药时需要注意药物使用剂量,以防QT间期延长和心律失常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8年05期)
江丽[2](2018)在《心血管创新药盐酸椒苯酮胺(PPTA)对QT间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药物诱发QT间期延长已成为导致药品撤市的主要原因之一和制药工业亟待解决的重要安全问题。盐酸椒苯酮胺(piperphentonamine hydrochloride,PPTA)是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钙增敏剂类强心药及心肌保护剂,已获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Ⅰ期临床试验观察到一定比例受试者出现QTc延长的不良事件,研究表明,凡是能够诱导QT间期延长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 pointes,TDP)的药物均会产生不同程度阻断Ikr/hERG钾通道的作用。鉴于是否引发QT间期延长已成为新药早期临床研究心脏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且国内外未见对于钙增敏剂类化合物进行心脏安全性评价的报道,本课题对PPTA在临床试验中出现QT间期延长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研究,探讨其引发QT间期延长的潜能及其作用机制,为该类化合物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真核表达载体,运用脂质体转染法将hERG基因与GFP共转到人胚肾细胞(Human embryonic kidney,HEK-293T)中,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探究PPTA对HEK-293T细胞上的hERG钾通道电流(IhERG)的影响,从电生理水平评估PPTA临床应用的心血管安全性。(2)采用Q-PCR/Western Blot法在分子水平上观察不同浓度PPTA对HEK-293T细胞上hERG钾通道mRNA及蛋白水平的影响,进一步完善PPTA作用于hERG钾通道的机制研究。(3)运用在体麻醉动物心电图检测技术检测PPTA对新西兰兔QT间期的影响,构成完整的致心律失常风险评估,并探究QT间期延长与PPTA给药剂量、输注速率之间的联系。本文结果如下:(1)全细胞膜片钳结果表明PPTA浓度依赖性地抑制hERG钾通道的尾电流,其最大半数抑制浓度(Half-maximum block concentrations,IC50)为 0.1859μM,约5min达到作用稳态,洗脱后能部分恢复。结合其临床应用最高血药浓度Cmax(0.0012~0.0045μM),IC50/Cmax比值大于30,说明治疗剂量下PPTA的安全范围较高。但在临床高剂量用药或是同服其他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时应引起关注。(2)Q-PCR/Westem Blot 结果表明 1、3、10μM PPTA 可抑制 hERG 钾通道mRNA的表达及蛋白的转运,抑制作用亦呈现浓度依赖性。(3)动物实验结果显示4mg/kg PPTA快速给药时不引发新西兰兔QT间期延长,输注速率为1333μg/kg/min时引发QT间期延长,且在推注完成即刻新西兰兔QTc值超正常值范围,具有临床意义。说明治疗剂量下PPTA安全性较高,PPTA引发的QT间期延长现象与给药剂量及输注速率有关。本文结论为:PPTA可通过直接抑制hERG钾通道电流及通道转运两种方式来抑制hERG钾通道,电生理结果提示该药具有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ctionpotential duration,APD)的作用,但治疗剂量下安全范围较高。动物实验结果显示PPTA剂量过大或输注速率过快有引发QT间期延长风险,提示在临床用药时需要注意药物使用剂量及输注速率,警惕药源性长QT综合征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8-03-29)
李健,李茹冰,张强,陈新,尹雁[3](2016)在《盐酸椒苯酮胺对Beagle犬的长期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连续静脉滴注盐酸椒苯酮胺对Beagle犬产生的长期毒性作用,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取Beagle犬30只,♀♂各半,分成5组,分别为盐酸椒苯酮胺6、12、24、48 mg/kg 4个剂量组和阴性对照组(5%葡萄糖,24 ml/kg),静脉滴注给药,每天1次,连续30 d。检测各组犬的一般生理指标、17项血液生化指标,观察多个部位组织切片的病理变化。结果:24、48 mg/kg盐酸椒苯酮胺组有部分犬在输液完毕后出现一过性平衡或运动失调、四肢无力,一段时间后逐渐恢复;48 mg/kg盐酸椒苯酮胺组犬给药后第15、30天,血浆中丙氨酸转氨酶(ALT)与给药前比较水平升高(P<0.05或P<0.01)。各剂量组犬其他生理指标及其余16项血浆生化指标均未观察到能表明被试药物可致毒性反应的异常改变。病理组织学检查中,24、48 mg/kg盐酸椒苯酮胺组部分犬可见注射部位肿胀,显微镜检查可见注射部位水肿和慢性炎细胞浸润。结论:盐酸椒苯酮胺对Beagle犬的无毒性反应剂量为12 mg/kg,安全剂量范围较大,该结论可作为其临床用药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6年13期)
李波波,吴剑,陈婧,陈浩,李永贺[4](2016)在《盐酸椒苯酮胺对庆大霉素所致豚鼠听力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豚鼠耳蜗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Na~(+-)K~(+-)2Cl~-联合转运体(NKCC1)m RNA、内皮素(ET)表达与耳蜗庆大霉素(GM)损伤关系及盐酸椒苯酮胺(PPTA)对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0只豚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同期治疗组、造模后对照组、后期治疗组。对照组给NS+人工外淋巴液、模型组给GM+人工外淋巴液、治疗组给GM+PPTA(均连续给药7 d),造模后对照组及后期治疗组均连续注射GM 7 d后,再分别行人工外淋巴液及PPTA连续注入7 d。所有豚鼠给药前均手术行听泡置管,NS及GM(160 mg·kg~(-1)·d~(-1))采用腹腔注射,人工外淋巴液及PPTA采用听泡注入。各组豚鼠完成给药后ABR测试分析听力,检测beclin1和LC3、NKCC1 m RNA及ET-1的表达。结果模型组、造模后对照组的ABR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均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同期治疗组豚鼠ABR阈值明显低于后期治疗组(P<0.05);模型组LC3Ⅱ及Beclin1的表达量较其余4组明显升高,后期治疗组LC3Ⅱ及Beclin1的表达量较造模后对照组降低;模型组NKCC1 m RNA表达较其余4组明显升高(P<0.05),后期治疗组NKCC1 m RNA表达明显低于造模后对照组(P<0.05)。模型组各部位ET-1表达较其余4组明显增高,对照组各部位ET-1表达低于其余4组,后期治疗组各部位ET-1表达较造模后对照组降低。结论 PPTA可抑制耳蜗细胞自噬、NKCC1、ET-1的表达,从而对耳蜗庆大霉素损伤起到保护作用;PPTA早期对抗庆大霉素耳蜗损伤效果更优,提示GM可能对听觉细胞产生不可逆损伤。(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李健,李茹冰,张强,陈新,尹雁[5](2016)在《盐酸椒苯酮胺对大鼠和Beagle犬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盐酸椒苯酮胺(PPTA)对大鼠和Beagle犬的急性毒性反应,计算最大给药量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对SD大鼠分别ig和iv给药,单次剂量为50 mg/kg,间隔4~6 h,连续3次,总剂量为150 mg/kg,给药后连续14 d观察PPTA给药组(n=40)和溶剂对照组(n=20)大鼠毒性反应及体质量等。对Beagle犬单次ivgtt PPTA最大给药剂量200 mg/kg,给药后连续14 d观察PPTA给药组(n=4)和溶剂对照组(n=3)Beagle犬的一般生理指标、体质量、体温、心电指标、血压、血浆电解质、尿液、眼科和病理学指标等。结果:大鼠经ig给药后未见明显异常表现,但iv给药数分钟内出现一过性的行动不稳,连续观察14 d均未见异常情况;给药组大鼠体质量均增长正常。Beagle犬给药过程出现一过性结膜充血、恶心呕吐、流涎、眼睑轻微水肿和后肢无力,有1只出现膀胱出血致尿血的现象;给药后14 d内给药组犬体质量与体温变化情况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指标均未观察毒性反应相关的异常改变。结论:大鼠ig和iv给予PPTA的半数致死量(LD50)值均大于150 mg/kg;Beagle犬单次ivgtt给予PPTA 200 mg/kg未导致犬死亡,给药后所出现的异常体征为该药的毒副反应,膀胱出血等可能是该药主要的毒性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6年10期)
李波波[6](2016)在《盐酸椒苯酮胺对庆大霉素致豚鼠耳蜗细胞自噬、NKCC1mRNA及ET-1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听力障碍是主要的致残疾病,据2013年WHO报道,全球约5.3%的人口患有听力类疾病,其中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公民。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听力残疾人有2700万,居各类残疾首位,其中聋哑人有200多万,并以每年3万人的数量增长,造成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巨大痛苦和沉重负担。因此,降低人群中听力障碍疾病的发病率对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有着重大意义,能否找到防聋治聋的有效方法,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临床上将耳聋分为传导性聋、感音神经性聋及混合性聋叁类,其中以感音神经性聋的发病率最高且治疗难度最大,为耳科最大难症之一。感音神经性聋(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SNHL)又可细分为感音性聋(sensory hearing loss),其病变部位在耳蜗,主要为螺旋器毛细胞损伤致声音的感受功能异常,也称耳蜗性聋(cochlear hearing loss);以及神经性聋(nervous hearing loss),为听神经、听觉传导径路及其各级神经元受损害,致听觉神经冲动传导障碍以及听皮层功能减退者,也称蜗后聋(retrocochlear hearing loss)。感音神经性聋是临床常见、多发、疑难之疾病,包括药物性聋、突发性聋、噪声性聋、老年性聋等。其机制可能为通过氧自由基、机械力、钙超载等致使听觉功能区损害,病理改变主要分布于耳蜗和听神经。目前,感音神经性聋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但是这两种方法对听力损害有所改善的病人使用是受限的,人工耳蜗植入术虽能获得很好的效果,但受经济条件、手术适应症的限制;佩戴助听器虽然有助于改善耳聋患者的听力功能,但其本质上并未对疾病本身进行有效的治疗。因此,药物仍然是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重要手段。虽然感音性耳聋发生在急性期,药物有时可以改善听力下降,但传统药物治疗有一定的限制,因此人们开始寻找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目前临床用药仍以全身给药方式为主,然而,由于耳蜗血-迷路屏障对药物通透性的影响,全身给药后耳蜗中药物浓度较低,甚至存在不能通过该屏障的问题,导致感音神经性聋选择全身给药治疗时效果不理想。而采用耳内局部用药可有效解决耳蜗血-迷路屏障对药物有效浓度的影响。庆大霉素(Gentamicin,GM)是常见的杀菌力强抗菌谱广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AmAn), I临床应用广泛,且因其特有药理作用,很多临床应用难以替代。此外,GM全身毒性较小,故本实验采用GM建立感音神经性聋的动物模型。盐酸椒苯酮胺(Piperphentonamine hydrochloride, PPTA)是一类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保护药,可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细胞对钙离子的敏感性,同时不引发钙超载,目前已顺利完成I期药物试验,正在进行II期临床药药理实验中。目前对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机制研究多围绕着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胞内钙超载等离子紊乱、氧自由基等方面进行,这些损伤机制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An)耳毒性损伤的作用方面十分相似,提示PPTA亦可用于对GM耳蜗损伤的保护研究。当外部刺激因素持续存在时,细胞将发生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将细胞的死亡分为3种形式,即细胞凋亡、细胞自噬和细胞坏死。众多研究已表明感音性耳聋存在着内耳毛细胞的凋亡,但是否存在自噬尚无文献报道。先期研究表明PPTA可改善豚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并抑制缺血再灌注后IL-1β、TNF-α,Caspase-3及Fas蛋白的表达。本次试验通过观察豚鼠听觉功能、耳蜗内环境的影响因素、细胞自噬等方面对豚鼠耳蜗庆大霉素损伤及椒苯酮胺的保护作用和局部用药情况进行研究,探讨椒苯酮胺对耳蜗庆大霉素损伤保护过程中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和Beclin1、NKCC1 mRNA、ET-1表达的影响,以期为椒苯酮胺用于感音神经性聋的治疗提供药理学依据。本研究分为如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豚鼠GM耳蜗损伤模型的建立及PPTA给药途径和耳毒性的评估目的建立确切的由庆大霉素损伤所致的豚鼠感音神经性聋模型,寻找PPTA合适的给药途径,并评估PPTA局部给药治疗内耳疾病的一些基本情况,以便进一步研究PPTA对豚鼠耳蜗GM损伤的治疗情况。研究内容及方法健康成年纯白红目雄性豚鼠32只,体质量300-350g,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对照组(control group,A组)、手术组(surgery group,B组)、PPTA组(PPTA group,C组)庆大霉素组(GM group,D组)。对照组不做处理;手术组行听泡外侧壁置管、听泡内注入人工外淋巴液0.1ml/次、3次/d、连续7d;PPTA组行听泡外侧壁置管、听泡内注入0.2%PPTA液0.1ml/次、3次/d、连续7d;GM组腹腔注射庆大霉素(GM),160mg/kg/d,连续7d。各组完成给药后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测定,观察ABR各波形的阈值及形态变化。ABR测定2-4小时后,手术组与PPTA组各随机挑选2只豚鼠断头处死,剩余各6只老鼠再予听泡内注入0.2%PPTA液0.1ml,2组分别于给药后15min、30min、60min各断头处死2只豚鼠,所有断头处死豚鼠均迅速取出听泡,即各时间点8个听泡,快速提取耳蜗外淋巴液,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UPLC(?))检测其PPTA的药物浓度。实验数据均以均数土标准差(贾士S)表示,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one-way AVONA方差分析,一组与多组之间比较时采用LSD法,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BR检测反应阈:手术组、PPTA组ABR反应阈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GM组豚鼠ABR阈值明高于对照组(P<0.001)。未给药豚鼠耳蜗外淋巴液中为检测出PPTA,给药后15min、30min、60min的豚鼠耳蜗外淋巴液PPTA药物浓度分别为(ug/ml):29.83±3.11、37.65±3.36、12.25±3.77。结论庆大霉素致豚鼠听力损失作用明确,表明其可用于建立豚鼠损伤的动物模型;听泡注射简单方便,经听泡注射PPTA后豚鼠耳蜗外淋巴液中药物浓度较高,同时豚鼠听力未见损失,说明PPTA对豚鼠园窗膜的通透性良好,且其本身不具有耳毒性,可采用局部给药应用于豚鼠耳蜗损伤保护的研究。第二部分PPTA对豚鼠耳蜗庆大霉素损伤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和Beclin1、NKCC1 mRNA、ET-1表达的影响目的研究PPTA对庆大霉素致耳蜗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与自噬蛋白LC3、beclin1、内皮素(Endothelin 1 ET-1)、Na+-K+-2C1-共同转运体(Na+-K+-2Cl-cotransporter NKCC1) 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健康成年纯白红目雄性豚鼠60只,体质量300-350g,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对照组(control group,A组)、模型组(model group,B组)、同期治疗组(concurrent treatment group,C组)、造模后对照组(model control group,D组)、后期治疗组(lately treatment group, E组)。所有豚鼠行听泡置管手术处理后进行给药:对照组行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十听泡注入人工外淋巴液连续7d;模型组腹腔注射GM (160mg·kg-1·d-1)+听泡注入人工外淋巴液连续7d;治疗组腹腔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160mg·kg-1·d-1)+听泡注射PPTA连续7d;造模后对照组腹腔注射GM连续7d后,再行人工外淋巴液听泡内连续注入7d;后期治疗组腹腔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160mg·kg-1·d-1)连续7d后,再行PPTA听泡内连续注入7d。各组豚鼠完成给药后进行听性脑干反应测定(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分析各组ABR阈值变化及相关关系。所有豚鼠完成ABR结果测定后断头处死,迅速取出双侧听泡并分离耳蜗,免疫印迹法检测beclinl和LC3表达、PCR检测NKCC1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ET-1的表达情况。实验数据以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one-way AVONA方差分析,一组与多组之间比较时采用LSD法,验水准α为0.05。结果ABR反应阈:治疗组豚鼠ABR阈值明显低于于模型组(P<0.001),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后期治疗组AB值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01),但明显高于治疗组(P<0.001),模型组、模型后对照组ABR反应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噬相关蛋白LC3和Beclinl的表达:模型组LC3Ⅱ(与actin的比值)及Beclinl的表达量较其余四组明显升高,后期治疗组LC3 II(与actin的比值)及Beclinl的表达量较造模后对照组低。模型组NKCClmRNA表达较余四组明显升高(p<0.05),后期治疗组NKCClmRNA表达明显低于造模后对照组(p<0.05),造模后对照组NKCCl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ET-1蛋白免疫组化表达结果:模型组耳蜗各部位ET-1表达较其余四组明显增高,对照组各部位ET-1表达低于其余四组,后期治疗组各部位ET-1表达较造模后对照组降低。结论PPTA可通过抑制耳蜗内ET-1表达和NKCC的激活,维持耳蜗内环境的稳态,维持耳蜗的正常生理功能,保护耳蜗组织免受损伤,保护听力;通过调节自噬程序的发生来减轻耳蜗自噬性细胞损伤,进而减少听力损失。PPTA对豚鼠庆大霉素的耳蜗损伤保护主要体现为拮抗作用,其抗损伤作用需早期及时应用。(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6-03-18)
樊鸿浩[7](2016)在《盐酸椒苯酮胺代谢产物M6的合成及药代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钙增敏剂作为增加钙敏感性为主的正性肌力药,兼具强心和扩血管作用,其强心作用主要通过增加心肌收缩蛋白对Ca2+的敏感性,而较少增加细胞内[Ca2+],从而减少心律失常、避免Ca2+超载等副作用。钙增敏剂的发现为心力衰竭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开创了抗心力衰竭药物研究的新领域。关于钙离子增敏剂的临床前研究较少,目前仅有芬兰Orion公司的levosimendan主要应用于常规疗法效果欠佳的急、慢性心衰上,钙离子增敏剂的开发和研究可进一步促进基础研究者了解钙离子增敏机制,同时为探索增敏剂应用于治疗心力衰竭或其他临床缺血性疾病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盐酸椒苯酮胺(Piperphentonamine hydrochloride,PPTA)是我国原始创新的钙增敏剂类化合物,已获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实验表明PPTA可增加肌钙蛋白与Ca2+的亲和力、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Ca2+超载、开放钙敏感的钾通道、促进Na*通道失活等作用。近期发现PPTA可保护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保护OGD致损伤PC-12细胞,结果表明,PPTA可减低OGD致损伤PC-12细胞LDH、iNOS、bax/bcl-2比值及caspase-3表达,表现为抗凋亡、抗过氧化特征。预实验发现,PPTA在体内可代谢成多种活性物质,其中M6作为盐酸椒苯酮胺的主要代谢产物之一,其分子结构尚未验证,对于M6的活性代谢产物的具体临床前研究尚无开展,包括其合成路线,药物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研究等,M6的进一步研究探索可为PPTA的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新的考虑。本课题立足于M6的合成路线设计,结构验证,药代动力学及初步细胞药效展开,以期望开发M6新的作用靶点,探索M6保护体内重要器官的新方向。本实验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旨在设计及合成M6路线,通过质谱核磁分析确证M6的结构,为更了解M6与PPTA在结构中的差异。第二部分采用HPLC-UV测定方法生物样品内M6的含量,通过寻找合适内标物、合理的流动相比例及成分及波长检测等,成功建立了稳定、简便、快速的含量测定方法,用于研究M6在血浆样品及器官组织中浓度检测。第叁部分进行高中低浓度剂量M6在大鼠中血浆药代动力学研究,同时高浓度剂量尾静脉注射M6,检测M6在组织器官中分布,研究M6在大鼠体内的分布特点。第四部分旨在研究M6在人、大鼠、猪血浆蛋白结合率,通过检测M6在血浆中游离浓度,评估各种属中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第五部分通过培养PC-12细胞、原代新生乳鼠心肌细胞及神经元细胞,制备OGD损伤(氧糖剥夺试验损伤)模型模拟在机体内缺血缺氧的条件,对各类细胞产生损伤,CCK8法检测损伤条件后恢复高糖,氧气环境后,各类细胞的生长状态,为研究M6是否有机会应用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或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参考,以期开发出有效的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性作用的新药。第一部分盐酸椒苯酮胺代谢产物M6的合成及鉴定研究实验目的建立合理的、科学的M6合成路线,通过质谱核磁分析并确证M6分子结构,对比原药PPTA的结构差异实验方法甲醇溶解PPTA后,加入一定量Pd-C,Ph2S。室温25℃常压反应约7小时后,加热浓缩溶剂至200mL,放置结晶后,取母液至于冰水浴条件下,分批加入硼氢化钠,加入饱和的碳酸氢钠水溶液,400mL乙酸乙酯,搅拌叁十分钟,并用400mmL乙酸乙酯再萃取一次,无水硫酸钠干燥,得黄色油状物,加入适量盐酸乙醇溶液,刮擦得固体;加入95%7,醇溶解过滤,用甲醇加热使其溶解。放入冰箱5小时后过滤,得湿重样品。重复操作,得目标产物对照品。分别取目标产物进行质谱核磁分析。实验结果过渡体M1核磁共振氢谱数据:1H NMRδ:2.66-2.78 (m,7H),2.94 (t, J=8.4 Hz,2H),3.04 (t, J=7.2Hz,2H),3.19-3.22 (m,3H),3.32-3.35 (m, 1H),5.98 (s,2H),6.67(d, J=8.8 Hz,2H),6.74(dd, J=1.6,8. OHz,1H), 6.89(d, J=8.0 Hz,1H),6.90(d, J=1.6 Hz,1H),6.98(d, J=8.8 Hz, 2H),9.23(s,1 H),10.80 (s,1 H).过渡体M1核磁共振碳谱数据:13C NMR δ:28.03,29.07,36.10,43.88, 49.60,55.89,100.86,108.34,109.13,115.10,121.79,129.00,130.61, 130.81,146.01,147.38,155.52,206.73.过渡体M1质谱数据:ESI-MS:m/z 356.2[M+H]+; HRESI-MS: C21H25NO4+H ([M+H]+)实测值为356.1858。M6核磁共振氢谱数据:1H NMRδ:1.57-1.63(m,1H),1.73(m,1H), 1.85(m,1H),2.44-2.60 (m,3H),2.75(s,3H),2.95 (t, J=8.4 Hz,2H), 3.16-3.23(m,4H),3.48(s,1H),4.86(s,1H),5.98 (s,2H),6.67(d, J= 8.4 Hz,2H),6.74 (dd, J=1.6,8.0 Hz,1H),6.86 (d, J=7.6 Hz,1H),6.90 (d, J=1.6Hz,1H),6.98(d, J=8.4 Hz,2H),9.18(s,1 H),10.56(s,1 H).M6核磁共振碳谱数据:13C NMRδ:29.08,30.40,30.65,52.69,100.85, 108.33,109.12,115.04,121.78,129.03,130.68,132.05,145.99,147.38, 155.28.M6质谱数据:ESI-MS:m/z 358.2[M+H]+; HRESI-MS:C21H27NO4+ H([M+H]+)实测值为358.2019。结论确证所得M6目标分子结构为5-{(3,4-亚甲二氧基苯乙基)甲氨基}-1-对羟基苯基-戊烷-3-羟基盐酸盐。化学结构式显示,PPTA与M6在结构上差异在于烯基还原位置,PPTA为烯酮基,呈一定非极性,PPTA结构中烯酮基还原为酮基后,为过渡体M1化学结构,进一步还原后为代谢最终产物M6。预试验显示,M1与M6溶解性能较PPTA好,易溶于水,化学稳定性较PPTA好。第二部分M6在生物样品中HPLC-UV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实验目的建立有效、稳定、快速简便的HPLC-UV检测方法测定M6在生物样品中含量实验方法血浆及组织匀浆物含测定采用内标法,选用苯磺酸氨氯地平作为内标,色谱条件为:ODSC18色谱柱(waters,4.6×150mm,5μm),流动相为1%乙酸水:乙腈(86:14),流速1.0 mL·min-1,柱温40℃,进样量20μL,M6紫外检测波长为265 nm。生物样品预处理采用,5%冰乙酸的乙酸乙酯液液萃取法,40℃恒速氮气吹干法,流动相溶解振荡,高速离心取上清液20μLHPLC进样分析。实验结果方法学验证显示,内标参考物氨氯地平不干扰M6测定,具有良好的专属性。线性回归结果显示,M6标准曲线方程公式Y=0.0023X-0.0007(R2=0.9999),样品在在3.125-200μg·mL-1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试验M6在日内精密度RSD分别为3.22%,3.75%,1.40% (n=5),在3d内测得日间精密度RSD分别为5.08%,5.29%,4.46%,表明该仪器精密度良好。重复试验表明M6重复试验RSD分别为6.53%,1.84%,1.61%,重复性<8%,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M6生物样品回收率分别为92.18±2.04(%),89.50±0.35(%),89.92±1.49(%),回收率>80%,符合测定要求。M6稳定性实验显示,M6样品分别在反复冻融3次、-4℃贮存12 h、室温25℃放置12h后,进样分析,高质量浓度200μg·mL-1的RSD分别为1.75%,2.64%,3.40%,中质量浓度25μg·mL-1的RSD分别在2.52%,2.83%,7.50%,低质量浓度3.125μg·mL-1的RSD分别在6.36%,6.48%,7.87%(n=5),符合方法学要求。结论含量检测方法简便、准确、干扰相对较少,灵敏度高,满足M6在生物样品含量检测方法标准。第叁部分M6在SD大鼠中药代动力学的初步研究实验目的观察尾静脉注射条件下高中低剂量M6在大鼠血浆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器官分布特点。实验方法M6血浆药代动力学给药方案:SD大鼠18只分成3组,高、中、低剂量组,分别16mg·kg-1、12mg·kg-1、8mg·kg-1、,每组6只,雌雄各半;尾静脉注射M6,分别在给药前和给药后1 min,3 min,5 min,10 min,15 min,30 min, 1 h,2 h,4 h,6 h,8 h内取样分析,计算血浆浓度,使用origin 8.0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实验结果采用PKsolver数据处理软件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M6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给药方案:SD大鼠36只(200±50 g),随机分成6组,为1min取样组,10min取样组,30min取样组,1h取样组,2h取样组,4h取样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按16mg·kg-1、剂量进行尾静脉注射后计时, 于1min, 10min,30min, 1h,2h,4h后,采集足量全血,并迅速解剖分离以下器官,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全胃,睾丸/卵巢,腹部肌肉,大肠,全脑,各组取样须具有一致性及合理性,同时剔除器官表面脂肪,用生理盐水冲去各器官表面残留血污,滤纸吸干,并于-70℃保存。各组织样品按实际称取重量,按质量体积比1:1.5加入生理盐水,制成组织匀浆液。匀浆液采用4℃、4000rpm/min,离心7min,按上述血浆处理方法后,进行HPLC测定,计算血浆浓度,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7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实验结果SD大鼠尾静脉注射M6高中低剂量后动力学过程符合非房室模型,血浆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SD大鼠尾静脉注射M6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呈双峰现象,高、中、低剂量的药代参数如下,AUC0-t分别为133.4±135.39、100.15±32.67、 77.49±70.43 mg·L-1·min(p<0.05),Cmax分别2.52±0.86、2.63±1.07、1.94 ±0.99mg·L-1;消除率CL分别为0.12±0.06、0.08±0.01、0.08±0.03L·min-1; tmax分别为3.43±3.26、2.6±0.89、7.67±5.75min;MRT分别为85.99±44.24、 81.13±26.57、67.81±20.19min;t1/2分别为54.09±22.21、57.04±21.09。 44.94±15.43min。M6在大鼠内的组织分布特点较为集中,多数集中在肝脏与脾脏,浓度成极峰现象,组织分布结果反映出M6尾静脉注射1min后,浓度依次为肾脏>心>肺>脾>大肠>脑>血浆>肝脏>胃>卵巢或睾丸>肌肉,M6脑部浓度达7.23± 0.19μg/ml,显示M6具有一定的血脑屏障通透力;10min后M6组织浓度富集为卵巢或睾丸>肺>大肠>脾>肾脏>肝>脑>血浆>胃>心>肌肉,其中卵巢或睾丸检测差异大,M6卵巢浓度高于睾丸浓度,这可能意味着M6具有性别差异,其中M6脑浓度此刻最高,达8.3±2.91μg/ml;30min后,M6分别高度集中于肝脏,脾,胃,均大于100μg/ml,远高于其他器官组织,其中脾脏最高,M6具有一定脾脏选择性,30min后,各器官均逐渐减少。结论M6在体内的消除率CL随着剂量增大表现增高,高剂量注射组MRT为85.994±44.24mmin,均高于中、低剂量组,平均滞留时间与剂量成正相关,由于M6与PPTA存在结构性的区别,使得M6在PPTA血浆代谢与组织器官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别。实验亦显示M6在选择上表现对脾脏的选择性;同时,M6在颅脑内分布,表明M6可透过血脑屏障。第四部分M6与人、猪及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研究实验目的观察M6与人、猪及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实验方法M6含量检测方法采用外标法检测,采用超滤法研究M6在人、猪和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检测超滤液内的样品浓度,计算血浆蛋白结合率,公式血浆蛋白结合率(%)=(实际加入浓度-超滤液浓度)/实际加入浓度×100%,评价M6在各种属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率。实验结果本次试验结果显示, M6含量测定曲线为Y=4.5268)(+3.8703(R2=0.9999),曲线拟合度好,均符合含量检测要求。M6高、中、低浓度试验回收率为97.42±0.19%、97.41±3.36%、99.81±11.49%,回收率均高于95%,超滤膜对M6无滞留作用,可用于测定M6在血浆中游离浓度的检测。高浓度剂量M6与人血浆蛋白结合高,M6人血浆蛋白结合率>99%,大鼠结合率为70.59±0.161%,猪血浆结合率为74.59±0.0.084%,其他种属血浆蛋白结合率均大于93%,显示M6为高强度蛋白结合。结论M6在高浓度中显示为74.59±0.0.084%的结合,而在中、低浓度结合率中显示则为>99%,这可能与高浓度的M6没能与猪血浆蛋白充分结合有关。这与大鼠中的血浆结合蛋白结合情况相吻合,提示血浆蛋白结合与药物浓度具有依赖性。第五部分M6对OGD模型损伤PC-12细胞、新生鼠心肌细胞及神经元细胞的影响实验目的观察M6对OGD模型损伤PC-12细胞、新生鼠心肌细胞及神经元细胞的影响实验方法PC-12细胞、新生鼠心肌细胞及神经元细胞分成空白组、模型组、剂量处理组(20μmol/L、12μmol/L、4μmol/L),人工模拟OGD模型损伤2h后,复氧复糖继续培养24h,CCK8法检测各实验组生长存活率。实验结果结果显示,模型组与对照组OD值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证实模型组可对细胞产生抑制或损伤作用。M6作用于PC-12细胞OGD损伤,总体呈保护损伤效果,高剂量浓度在20μmol/L作用下,与模型组有显着性的统计学意义(p<0.05),其抗损伤效果与M6剂量为正相关作用;在心肌细胞模型中,M6同样如此,结果显示,不同剂量浓度均对心肌细胞模型具有抗损伤效果(p<0.05),反映M6作用在抗心肌细胞OGD模型效果较好;在神经元细胞OGD模型中,M6低、中、高剂量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M6对OGD损伤PC-12细胞、新生鼠心肌细胞及神经元细胞均有保护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提示M6有望作为新型的靶点药物,有必要进行下一步药效学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6-03-10)
李健,李茹冰,张强,陈新,尹雁[8](2015)在《盐酸椒苯酮胺的一般药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盐酸椒苯酮胺(Piperphentonamine Hydrochloride,PPTA)对小鼠和麻醉犬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影响。方法:取小鼠100只,随机分为5组,采用腹腔注射方式分别以生理盐水、安定和高、中、低剂量PPTA(2、4、8mg/kg)给药小鼠,20min后观察小鼠的一般行为和自主活动,观察10min内的活动数。取杂种犬5只,麻醉后采用静脉注射方式分别以四个剂量PPTA(1、2、4、8mg/kg)给,给药后连续记录麻醉犬的动脉压和呼吸波,给药后1、2、3、4、5、7、10、15、20、30 min记录心电图。结果:PPTA对小鼠一般行为和自主活动没有影响,对麻醉犬的心电图、心率、血压和呼吸无显着性影响。结论:一般药理学研究表明,盐酸椒苯酮胺在受试剂量下对小鼠神经系统、对麻醉犬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2016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期刊2015-12-19)
李健,李茹冰,张强,陈新,尹雁[9](2015)在《盐酸椒苯酮胺对Beagle犬的长期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连续静脉滴注盐酸椒苯酮胺(PPTA)对Beagle犬产生的长期毒性作用,评价盐酸椒苯酮胺的安全性。方法:Beagle犬3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盐酸椒苯酮胺6、12、24和48 mg·kg~(-1) 4个剂量组和5%葡萄糖24 m L·kg~(-1)阴性对照组,静脉滴注给药,每天1次,连续30天,检测各组动物的一般生理指标、17项血液生化指标和多个部位组织病理切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48 mg·kg~(-1)和24 mg·kg~(-1)剂量组有动物在输液完毕后出现一过性平衡或运动失调、四肢无力,一段时间后逐渐恢复;48 mg·kg~(-1)剂量组动物给药第15和30天,血浆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与给药前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剂量组动物其它生理指标及其余16项血浆生化指标均未观察到能说明被试药物毒性反应的异常改变。病理组织学检查中,48和24mg·kg~(-1)剂量组部分动物可见注射局部肿胀,显微镜检查可见注射局部水肿和慢性炎细胞浸润。结论:盐酸椒苯酮胺对Beagle犬的无毒性反应的剂量为12 mg·kg~(-1),安全剂量范围较大,可作为临床用药依据。(本文来源于《2016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期刊2015-12-19)
李健,李茹冰,张强,陈新,尹雁[10](2015)在《盐酸椒苯酮胺对大鼠和Beagle犬的急性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盐酸椒苯酮胺对大鼠和Beagle犬的急性毒性反应,计算最大给药量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对SD大鼠分别进行灌胃和静脉注射给药,单次剂量为50 mg/kg,间隔4~6 h,连续叁次,总剂量为150 mg/kg,给药后连续观察14天。对Beagle犬进行静脉滴注给药,设溶剂对照和给药2个组,分别用Beagle狗3只和4只,均为雄性。单次给药毒性试验采用最大给药剂量法,给药剂量为200mg/kg,给药后观察14天,检查指标包括一般生理指标、眼科、血浆电解质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结果:大鼠经灌胃给药后未见明显异常表现,但静脉注射给药数分钟内出现一次性的行动不稳,连续观察14天均不见异常情况,给药组大鼠体重均增长正常。Beagle犬给药过程出现一次性结膜充血、恶心呕吐、流涎、眼睑轻微水肿和后肢无力,有动物出现尿血现象。给药后的14天观察期里,Beagle犬给药后的体重与体温变化情况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其他生理指标及血浆电解质均未观察到能说明被试药物毒性反应的异常改变。结论:大鼠灌胃和静脉注射给予的盐酸椒苯酮胺LD50值均大于150.0 mg/kg,Beagle犬静脉滴注盐酸椒苯酮胺单次给药200mg/kg未导致动物死亡,给药动物所出现的异常体征应为供试品的毒副反应,膀胱出血可能是该供试品主要的毒性反应。(本文来源于《2016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期刊2015-12-19)
盐酸椒苯酮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药物诱发QT间期延长已成为导致药品撤市的主要原因之一和制药工业亟待解决的重要安全问题。盐酸椒苯酮胺(piperphentonamine hydrochloride,PPTA)是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钙增敏剂类强心药及心肌保护剂,已获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Ⅰ期临床试验观察到一定比例受试者出现QTc延长的不良事件,研究表明,凡是能够诱导QT间期延长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 pointes,TDP)的药物均会产生不同程度阻断Ikr/hERG钾通道的作用。鉴于是否引发QT间期延长已成为新药早期临床研究心脏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且国内外未见对于钙增敏剂类化合物进行心脏安全性评价的报道,本课题对PPTA在临床试验中出现QT间期延长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研究,探讨其引发QT间期延长的潜能及其作用机制,为该类化合物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真核表达载体,运用脂质体转染法将hERG基因与GFP共转到人胚肾细胞(Human embryonic kidney,HEK-293T)中,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探究PPTA对HEK-293T细胞上的hERG钾通道电流(IhERG)的影响,从电生理水平评估PPTA临床应用的心血管安全性。(2)采用Q-PCR/Western Blot法在分子水平上观察不同浓度PPTA对HEK-293T细胞上hERG钾通道mRNA及蛋白水平的影响,进一步完善PPTA作用于hERG钾通道的机制研究。(3)运用在体麻醉动物心电图检测技术检测PPTA对新西兰兔QT间期的影响,构成完整的致心律失常风险评估,并探究QT间期延长与PPTA给药剂量、输注速率之间的联系。本文结果如下:(1)全细胞膜片钳结果表明PPTA浓度依赖性地抑制hERG钾通道的尾电流,其最大半数抑制浓度(Half-maximum block concentrations,IC50)为 0.1859μM,约5min达到作用稳态,洗脱后能部分恢复。结合其临床应用最高血药浓度Cmax(0.0012~0.0045μM),IC50/Cmax比值大于30,说明治疗剂量下PPTA的安全范围较高。但在临床高剂量用药或是同服其他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时应引起关注。(2)Q-PCR/Westem Blot 结果表明 1、3、10μM PPTA 可抑制 hERG 钾通道mRNA的表达及蛋白的转运,抑制作用亦呈现浓度依赖性。(3)动物实验结果显示4mg/kg PPTA快速给药时不引发新西兰兔QT间期延长,输注速率为1333μg/kg/min时引发QT间期延长,且在推注完成即刻新西兰兔QTc值超正常值范围,具有临床意义。说明治疗剂量下PPTA安全性较高,PPTA引发的QT间期延长现象与给药剂量及输注速率有关。本文结论为:PPTA可通过直接抑制hERG钾通道电流及通道转运两种方式来抑制hERG钾通道,电生理结果提示该药具有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ctionpotential duration,APD)的作用,但治疗剂量下安全范围较高。动物实验结果显示PPTA剂量过大或输注速率过快有引发QT间期延长风险,提示在临床用药时需要注意药物使用剂量及输注速率,警惕药源性长QT综合征的发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盐酸椒苯酮胺论文参考文献
[1].江丽,欧思琳,吴云,赵月,陈灶妹.盐酸椒苯酮胺对新西兰兔心电图QT间期的影响[J].动物医学进展.2018
[2].江丽.心血管创新药盐酸椒苯酮胺(PPTA)对QT间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8
[3].李健,李茹冰,张强,陈新,尹雁.盐酸椒苯酮胺对Beagle犬的长期毒性研究[J].中国药房.2016
[4].李波波,吴剑,陈婧,陈浩,李永贺.盐酸椒苯酮胺对庆大霉素所致豚鼠听力损伤的保护作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6
[5].李健,李茹冰,张强,陈新,尹雁.盐酸椒苯酮胺对大鼠和Beagle犬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J].中国药房.2016
[6].李波波.盐酸椒苯酮胺对庆大霉素致豚鼠耳蜗细胞自噬、NKCC1mRNA及ET-1表达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6
[7].樊鸿浩.盐酸椒苯酮胺代谢产物M6的合成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
[8].李健,李茹冰,张强,陈新,尹雁.盐酸椒苯酮胺的一般药理学研究[C].2016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2015
[9].李健,李茹冰,张强,陈新,尹雁.盐酸椒苯酮胺对Beagle犬的长期毒性研究[C].2016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2015
[10].李健,李茹冰,张强,陈新,尹雁.盐酸椒苯酮胺对大鼠和Beagle犬的急性毒性研究[C].2016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2015
标签:盐酸椒苯酮胺(PPTA); 新西兰兔; QT间期延长; 心电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