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语四字格成语翻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语成语,翻译,文化缺失,文化补偿
汉语四字格成语翻译论文文献综述
贾云鹏[1](2015)在《汉语四字成语翻译中的文化补偿与缺失》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民族的汉语文化中成语是一种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过程中发明和积累起来的具有用语简洁、意思精辟等特点的习惯短语和词组,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载体。汉语成语中凸显的这种文化特色与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非一同性,这种显着的差异使得汉语四字成语在英语翻译时往往会出现文化缺失问题,这使得英文翻译人员必须在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背景下,了解汉语成语翻译时可能出现的文化缺失问题,然后做相应的文化补偿,将汉语四字成语最典型、最精华的内容传达到西方读者视野中,帮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的成语文化。(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5年09期)
吴旻[2](2014)在《功能主义视角下的汉语四字成语翻译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的是Ulrich Kautz先生《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德译本中汉语四字成语的翻译策略,并对其进行总结和分类。《十个词汇里的中国》是余华首部出版的散文集。该作品语言简练,其中含有大量的四字成语,这为其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笔者之所以选择Kautz先生的译本,因为他是德国非常有名的汉学家,近年来译作丰富,并且在业界的评价普遍较高。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叁暮四’‘杯弓蛇影’等。成语的翻译对于译者来说一直都是一个难题,首先成语整齐划一的四字结构无法在德语译文中再现,其次,大多数成语都有其字面含义和引申意义两层含义,译者很难做到在德语译文里既保留成语的本义,又能同时准确传达出其引申义。最后,译者在翻译成语时还要考虑德语的表达习惯,使得自己的译文能够很好地被读者所接受。既要保持成语简约的形式,又要准确传达其意义,还要在符合德语表达习惯的基础上保持译文的流畅度,这叁者很难同时实现。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确立自己的翻译目标,并根据目标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必要时需要在叁者之间进行权衡并确定侧重点,有时甚至需要译者别出心裁,创造出一些新的表达方式以实现译文和原文交际功能的等值。本文在对Kautz先生的成语翻译策略进行具体分析时,引入了包汉毅先生在其博士论文中所提出的熟语翻译成德语时的12种翻译方法,分别是:无阐释的字译、无阐释、有改动的字译、字译附以阐释、有改动的字译附以阐释、对国际或者至少两种文化里通用的熟语进行字译、用单个词汇进行意译、用自由词组进行意译、选择实义相近的目的语熟语作为对应、选择实义相近的、有改动的目的语熟语作为对应、选择目的语的形象(比喻、借代)作为对应、(一般性、非形象性的)改写、删除。因为成语是熟语的下属概念,因此上述熟语翻译策略也同样适用于成语的翻译。在此基础上,笔者对Kautz先生在《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德译本中成语译例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结合译文特点针对有关策略做了一些修改和补充。在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Kautz先生没有使用选择目的语形象(比喻、借代)这一策略,同时,在字译附以阐释和(一般性、非形象性的)改写这两个策略中,笔者大体上借鉴了包汉毅的分类原则,但在基于具体译例的基础上对其略作了修改和补充。此外,笔者还就如何对在文中多次重复出现的成语根据其具体功能来翻译进行了相关讨论,以及如何对蕴含丰富文化信息的成语翻译进行了相关分析。最后,笔者还结合具体译例总结并补充了成语翻译的其他方法。例如:模仿成语的四字结构进行翻译、对称类结构成语的省略翻译、比喻法和去比喻法以及AABC类和ABCC类结构的成语翻译方法。分析结果表明,Kautz先生在翻译时主要用到了无阐释的字译、用自由词组进行意译和(一般性、非形象性的)改写。这些策略的背后体现的正是德汉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文化共性的存在使得译者只需要对某些成语进行字面翻译,然后读者就能很好地理解。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性,更多的情况下译者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意译。如果译者将成语中有些过于复杂的文化背景信息一一翻译出来,这不仅会影响译文的流畅性,还会加重读者的阅读负担。所以,译者需要在此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进行一些改写。Kautz先生在翻译成语时并没有一概而论,而是在尽可能准确传达其在上下文中所表达的含义的情况下,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在此基础之上,他力求使成语的翻译言简意赅,同时考虑到德语的表达习惯。有时,在不影响译文整体流畅性的情况下,他甚至尝试创造出像成语这样整齐对称的形式。对于Kautz先生而言,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和原文交际功能的等值性,是他在翻译时所一直追求的目标。从交际等值这一角度来看,Kautz先生对四字成语的翻译无疑是成功的。因为他在翻译时设立的目的(使得拥有平均理解力的德语读者能够理解中国的文学作品)已经达到。译本中几乎所有的成语翻译都是比较合适的,其中不乏一些非常成功的范例。Kautz先生对成语中的文化信息进行了有选择性的翻译,这既很好地展现了原文的异国特色,又不因为文化信息过多而令译文读者的阅读乐趣打折扣。这一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它要求译者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极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4-04-28)
许培芝[3](2014)在《文化视角下汉语四字成语的英语翻译策略及技巧》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字成语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是指汉语词汇系统中由四个字构成的的语汇单位,是语言和文化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汉英翻译过程中常常运用到四字成语,目前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许多深入的研究和精彩的例子。但是,对于如何将汉语这一民族语言精华翻译成英语的研究却还不全面,缺乏系统性。鉴于此,本文介绍了汉语四字成语的定义,四字成语英译的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翻译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4年11期)
张丽艳[4](2013)在《文化差异和汉语“四字格”成语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一种语言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汉语四字格成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因而深深地打上了本民族的烙印。文章分析了汉语四字格成语与俄英成语之间在地理环境及宗教信仰差异、动植物、数字和颜色意义方面的文化差异,并在"信"、"顺"和"功能对等"为翻译标准的基础上,讨论了汉语四字格成语的不同翻译方法。(本文来源于《忻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焦杰[5](2013)在《略论汉语四字成语翻译中的文化缺失与文化补偿》一文中研究指出成语是人类智慧的精华之一,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和传播,中国成语的翻译也受到中西翻译家的重视。虽然中国成语翻译的历史由来已久,然而成语的翻译发展却是极其艰难的。另一方面,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而成语作为语言的精华,因而成语在体现语言的文化特征方面就更具有典型性,因而笔者认为在翻译研究中,带有文化特色的成语的翻译应该获得足够的重视。中国四字成语是独特的中国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它们是中国语言中最有力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中国民族独特的文化结构。甚至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变化,每个发展的民族文化是直接、迅速地反映在中国汉语成语中的。如果我们能将其重要的文化信息有效的转化为目标语言,我们可以给我们的中国文化更好的理解和传播。因此,我们必须更多的关注中国汉语成语的翻译。在本文中笔者重点对汉语四字成语进行了探讨。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很大,中英两种语言的背景及结构也不相同,成语使用者与读者都很难达到最佳交际状态。因为翻译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意义的转换过程,它还涉及到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翻译的本质是将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语言的意义与内涵再现于另一种社会文化背景的语言中。然而由于语言之间的不同,原语音形义完整无损得译入口的语是不可能的,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造成损失,尤其是文化的损失,因此,文化损失的补偿也应该成为当前翻译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文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探究了汉语四字成语的定义及特点。首先,它们在中国文化中是独特的,我们很难在其它文化中找到完全相同的口标语,再者,它们同时蕴含着丰富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夸张、委婉等,同时,它们是固定的,不规则的,独立的,它们往往是一组固定的单词,并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不能仅仅从字面上猜测意义,更不能随便分开或改变其组合。此外,提出了中国四字成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在翻译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又找出汉语四字成语翻译中,避免文化缺失的有效方法。本篇论文共包括五个部分。在第一章,笔者介绍了探讨汉语成语翻译的原因以及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其独特性,做到文化的“全真传真”的重大意义,并对中国四字成语的定义及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第二章,笔者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汉语四字成语研究这一问题的探讨。在第叁章,笔者同时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以及文化上的差异给中国四字成语的翻译所带来的巨大困难,文化损失在所难免。语言上的因素笔者分别从语音和形式层面对中国四字成语进行了剖析。而在文化层面上主要由于文化空白和文化差异造成的,这些因素所造成的文化缺失主要从生态环境、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更进一步的对译者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笔者得出如下结论:文化缺失是翻译中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因此,在探讨了这些文化缺失在中国四字成语翻译中的体现,并指出文化缺失的补偿应该成为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第四章,笔者以归化异化理论为翻译中的两大指导原则探讨了对中国四字成语翻译中文化损失的补偿方法。最后章为结论,指出了本文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对未来此类研究的建议。首先,文化补偿在成语翻译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应该在研究翻译时给予高度重视。其次,作为一个合格的译者,我们不仅要继续加强文化平等意识,语言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本文列出了该论文研究的局限性,比如可以选择的例子在可能非常有限,探索文化缺失在中国四字成语翻译中的文化补偿策略可能也非常有限。然后,本文在未来该领域的研究中给出了一些建议,首先,不仅原语的各种因素,而且外国文化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其次,一个负责任的翻译者应该相关研究领域中的各种阅读材料。(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3-05-01)
杨罗娅[6](2012)在《汉语四字成语中文化异质成分及其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化与归化是在如何处理文化差异问题上所产生的两种对立的翻译策略。这两种翻译策略都从文化的角度出发,但又重心各异。归化翻译强调顺应目的语文化,采用目的语文化所认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规范,从而使译文流畅通顺,适合目的语读者。而异化翻译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强调文化间所存在的不同,并极力保持译文的“原汁原味”。异化翻译中的“异质成分”是指被目的语读者视为非主流,不熟悉的那部分文化成分,对源语读者来说可能意义不大,但对目的语读者来说则是一种策略性的文化侵入,其价值在目的语文化中才能得到最好的体现。中文成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内容精辟的词组或短语。中文成语中大部分是是四字词语。由于中英文化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成语又是文化的载体,因此,中文成语中可能存在大量的文化异质成分。本文基于成语的文化特性,以异化翻译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来自以下叁方面的汉语四字成语,并试探性地找出了其中可能被英文读者视为异质成分的文化元素:(1)与历史事件相关的汉语四字成语,这类成语中保留了古代地名,国名,历史人物以及古代战场上指挥军队所用的军旗和战鼓;(2)与宗教信仰相关的汉语四字成语,其中包括了佛教思想、儒家思想以及古人的原始信仰;(3)与中国饮食文化相关的汉语四字成语,其中包括了汉民族的主食和饮料,以及在食物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生产资料。本文所收集的汉语四字成语及其翻译大部分来自商务印书馆(2005)出版的《汉英双解成语词典》。通过对以上叁方面的汉语四字成语英译本的对比分析研究得出,异化翻译策略有助于保留和突显中文成语中的文化异质成分,抑制翻译过程中所存在的种族中心主义,增进和丰富外国读者对汉语成语的理解。此外,同化翻译虽然模糊了中英文化间的差异,但其有助于外国读者对中文成语意思的理解,因此可作为异化翻译的补充。(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2-05-01)
张艳茹[7](2012)在《《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中汉语四字成语的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四字成语是汉英词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是否得当也影响到了汉英词典的质量和词典使用者对成语的理解。本文从翻译方法和翻译原则两个方面对《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中汉语四字成语的翻译进行了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1.汉语四字成语的特点有哪些?在双语词典中,哪些特点可以被考虑用来确立汉语四字成语翻译的原则?2.目前四字成语翻译的主流方法有哪些?它们在双语词典的汉语四字成语翻译实践中应用情况如何?3.在汉语四字成语的翻译实践中,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和译文这叁者之间有何关系?汉语四字成语的特点及其翻译原则的确立。通过归纳总结和举例分析的方法,列举出汉语成语和汉语四字成语的特点,然后结合词典学学者对双语词典词目翻译原则的观点,总结并提出针对汉语四字成语翻译的建议性原则:呈现双层含义;语体相近;感情色彩一致。汉语四字成语英译方法应用情况的实证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中随机抽取样本成语,并对这些四字成语的义项进行评估,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汉语四字成语的翻译中最常用的是意译,然后是直译,其他的翻译方法也有用到,但是所占比例较少,但是在第一个义项中,直译法的使用略多于意译法。汉语四字成语的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及译文的相互关系。通过对具体例子的分析,讨论了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及译文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翻译原则要通过一定的翻译方法来实现,但更多的还是在于翻译时对原语和目标语的斟酌与判断;翻译原则是评判译文质量好坏的标准;翻译方法是译文实现的方式,在原语与目标语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及译文这叁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把它们割裂开。尽管翻译方法在翻译中被使用的频率相差很大,但是它们本身没有好坏、轻重之分,要根据不同成语的特点,并结合翻译的原则来选择应用,使译文更加准确、实用。在文章的最后部分,对双语词典中汉语四字成语的翻译提出了建议,并且提出了文章的局限性以及对以后研究的建议。(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刘晓莹[8](2012)在《文化差异视角下四字格汉语成语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译者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不仅要熟练地驾驭两种语言,更要在两种文化中自由穿行。本文旨在讨论在文化差异的视角下,四字格汉语成语的翻译方法。(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中旬刊)》期刊2012年03期)
龚晓斌[9](2009)在《异化翻译对汉语四字成语的影响及其文化透视》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字成语是汉语的精华,它们反映了重和谐、重均衡、重匀称、重有序的汉民族文化心理。异化翻译给汉语成语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在于从国外输入了新语汇,更在于对于中国成语结构的冲击以及由此导致的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改变。在当代中国语境下,译者应该对祖国的语言负责,对祖国的文化负责。(本文来源于《疯狂英语(教师版)》期刊2009年01期)
丁冬梅[10](2008)在《双语词典中汉语四字格成语翻译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致力于几本广泛通用的双语词典中汉语四字格成语的翻译研究。从英汉两种语言中对于“成语”的不同定义着手,讨论双语词典中汉语四字成语的翻译方法,并以汉语四字格成语常见的翻译方法为参照,应用双语词典翻译评价的五个标准,就189个汉语四字格成语的翻译做了对比分析。本研究主要解决了下列叁个问题:第一,目前通用的双语词典中,对于汉语四字格,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为那些,各占比例如何?在上述词典中,汉语四字格成语的翻译有哪些问题和不足之处?第二,造成这些不足之处原因是什么?第叁,可以采取何种措施来改进这些问题?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关于不同词典中所采用的不同方法以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来。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主要包括:同本词典中翻译原则不一、例证的翻译与成语本身的翻译不对应、误用英语成语、忽略成语意义的变迁、同本词典词源信息处理不当等。提出的解决措施主要有:同一词典注重采用相同或近似的翻译原则、对于成语的翻译和例证的翻译加以分类、加词类标注,使用统一的语源标识等。(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8-09-01)
汉语四字格成语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Ulrich Kautz先生《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德译本中汉语四字成语的翻译策略,并对其进行总结和分类。《十个词汇里的中国》是余华首部出版的散文集。该作品语言简练,其中含有大量的四字成语,这为其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笔者之所以选择Kautz先生的译本,因为他是德国非常有名的汉学家,近年来译作丰富,并且在业界的评价普遍较高。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朝叁暮四’‘杯弓蛇影’等。成语的翻译对于译者来说一直都是一个难题,首先成语整齐划一的四字结构无法在德语译文中再现,其次,大多数成语都有其字面含义和引申意义两层含义,译者很难做到在德语译文里既保留成语的本义,又能同时准确传达出其引申义。最后,译者在翻译成语时还要考虑德语的表达习惯,使得自己的译文能够很好地被读者所接受。既要保持成语简约的形式,又要准确传达其意义,还要在符合德语表达习惯的基础上保持译文的流畅度,这叁者很难同时实现。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确立自己的翻译目标,并根据目标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必要时需要在叁者之间进行权衡并确定侧重点,有时甚至需要译者别出心裁,创造出一些新的表达方式以实现译文和原文交际功能的等值。本文在对Kautz先生的成语翻译策略进行具体分析时,引入了包汉毅先生在其博士论文中所提出的熟语翻译成德语时的12种翻译方法,分别是:无阐释的字译、无阐释、有改动的字译、字译附以阐释、有改动的字译附以阐释、对国际或者至少两种文化里通用的熟语进行字译、用单个词汇进行意译、用自由词组进行意译、选择实义相近的目的语熟语作为对应、选择实义相近的、有改动的目的语熟语作为对应、选择目的语的形象(比喻、借代)作为对应、(一般性、非形象性的)改写、删除。因为成语是熟语的下属概念,因此上述熟语翻译策略也同样适用于成语的翻译。在此基础上,笔者对Kautz先生在《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德译本中成语译例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结合译文特点针对有关策略做了一些修改和补充。在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Kautz先生没有使用选择目的语形象(比喻、借代)这一策略,同时,在字译附以阐释和(一般性、非形象性的)改写这两个策略中,笔者大体上借鉴了包汉毅的分类原则,但在基于具体译例的基础上对其略作了修改和补充。此外,笔者还就如何对在文中多次重复出现的成语根据其具体功能来翻译进行了相关讨论,以及如何对蕴含丰富文化信息的成语翻译进行了相关分析。最后,笔者还结合具体译例总结并补充了成语翻译的其他方法。例如:模仿成语的四字结构进行翻译、对称类结构成语的省略翻译、比喻法和去比喻法以及AABC类和ABCC类结构的成语翻译方法。分析结果表明,Kautz先生在翻译时主要用到了无阐释的字译、用自由词组进行意译和(一般性、非形象性的)改写。这些策略的背后体现的正是德汉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文化共性的存在使得译者只需要对某些成语进行字面翻译,然后读者就能很好地理解。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性,更多的情况下译者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意译。如果译者将成语中有些过于复杂的文化背景信息一一翻译出来,这不仅会影响译文的流畅性,还会加重读者的阅读负担。所以,译者需要在此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进行一些改写。Kautz先生在翻译成语时并没有一概而论,而是在尽可能准确传达其在上下文中所表达的含义的情况下,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在此基础之上,他力求使成语的翻译言简意赅,同时考虑到德语的表达习惯。有时,在不影响译文整体流畅性的情况下,他甚至尝试创造出像成语这样整齐对称的形式。对于Kautz先生而言,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和原文交际功能的等值性,是他在翻译时所一直追求的目标。从交际等值这一角度来看,Kautz先生对四字成语的翻译无疑是成功的。因为他在翻译时设立的目的(使得拥有平均理解力的德语读者能够理解中国的文学作品)已经达到。译本中几乎所有的成语翻译都是比较合适的,其中不乏一些非常成功的范例。Kautz先生对成语中的文化信息进行了有选择性的翻译,这既很好地展现了原文的异国特色,又不因为文化信息过多而令译文读者的阅读乐趣打折扣。这一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它要求译者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极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语四字格成语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1].贾云鹏.汉语四字成语翻译中的文化补偿与缺失[J].语文建设.2015
[2].吴旻.功能主义视角下的汉语四字成语翻译策略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
[3].许培芝.文化视角下汉语四字成语的英语翻译策略及技巧[J].中外企业家.2014
[4].张丽艳.文化差异和汉语“四字格”成语翻译[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
[5].焦杰.略论汉语四字成语翻译中的文化缺失与文化补偿[D].长江大学.2013
[6].杨罗娅.汉语四字成语中文化异质成分及其翻译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7].张艳茹.《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中汉语四字成语的翻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8].刘晓莹.文化差异视角下四字格汉语成语翻译[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
[9].龚晓斌.异化翻译对汉语四字成语的影响及其文化透视[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
[10].丁冬梅.双语词典中汉语四字格成语翻译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