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战题材电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战电影,人性,观念变化
抗战题材电影论文文献综述
周洋西[1](2019)在《站在人性高度反思国产抗战题材电影之观念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日战争,是一部日本法西斯企图霸占中华的侵华史,是一首血腥死亡与自强自救交相辉映的壮美史诗。这场刻骨铭心的战争已经镌刻在史册上永不磨灭。而抗日战争带给国人的忧伤、悲愤等情感,也给抗战题材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灵感。一直以来,抗战片的创作从未停止,大量质量参差不一的抗战片出现在了电影市场。从早期的抗战片到新时代的抗战片,除了影片的影像画质更加清晰,特效技术更加高超,其内在的观念也逐渐发生着细微的变化,而对人性描写刻画的前后改变,是抗战电影观念变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04期)
卢娜[2](2018)在《中国抗战题材喜剧电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喜剧,是让人在心理上产生愉悦感的艺术形式,随着电影的普及,喜剧开始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影响着生活。在种类繁多的喜剧电影市场,抗战题材成为一种新兴的门类,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无论是反映一战、二战还是越南战争的喜剧影片,都在电影市场格局丰富的当下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在我国,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的影片不在少数,其中抗战题材的喜剧电影在近几年的电影市场中尤其活跃,此类影片突破传统爱情、校园等类型的喜剧模式,和宏大场面的战争历史剧,在扩大喜剧电影内容形式的同时,也为抗日战争的影视化表达提供了新的思路。当业界与学术界对抗战题材喜剧电影仍旧充满争议的当下,我们回头环顾历史,发现以喜剧形式表达战争早已出现。在世界范围内战争题材的喜剧电影佳作不乏少数,尤其以美国、法国、英国为例,诞生于中国的抗战题材喜剧电影,无论从故事背景选取、人物形象语言设置乃至电影主题都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然而,此类电影却很难出现佳作走向世界舞台。因此,本文意在对中国抗战题材喜剧电影作详细的整理与个案剖析,并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试图对在中国产生的抗战题材的喜剧电影创进行梳理,并分析其创作特色,除分析电影的艺术特征之外,本文还将从微观出发,归纳此类电影整体呈现的规律和形式,并提出优化策略。(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郗芙蓉,王羽欣[3](2018)在《我国抗战题材电影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塑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题材电影作为宣扬民族精神、讴歌抗战英雄的主旋律电影,其中不乏大量耳熟能详、感动了一代代观众的女性形象。母亲、女性英雄、女性知识分子等女性形象从不同角度对民族精神进行阐述,推动了抗战题材电影的发展。然而受到时代条件制约,早期抗战题材电影在女性形象塑造上存在形象固化的现象,随着审美意识及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抗战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也要与时俱进,打造更多平民化、情感化的生动女性角色。(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8年05期)
袁庆丰[4](2017)在《1938年的抗战题材电影形态特征——以当年出品的《游击进行曲》(《正气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料显示,从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到1938年年底,内地的国统区和香港电影界一共拍摄上映了17部抗战题材的国防电影,但至今只有一部《游击进行曲》可以得见。由于战前的国防电影是从20世纪30年代初兴起的左翼电影转化而来,因此一方面,战前和抗战爆发后的国防电影具备相同的主题思想;另一方面,由于与表现对象距离太近,抗战初期的国防电影在显现纪实性和模式化的传统品质的同时,又具有相当程度的历史真实性和原始面貌的朴实性特征。1941年删剪修改后上映的香港影片《游击进行曲》,就是这样一个有鉴定意义和分析价值的样本。(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7年08期)
蒋荔[5](2017)在《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女性形象的框架研究——以1962-2016年获“百花奖”抗战题材电影为研究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认知框架。本文借助传播学的框架理论,结合性别身份认同的相关研究,对获得"百花奖"的抗战题材电影中的女性角色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创作近代女性角色时,创作者在中国传统女性的框架中融入了现代女性的观念,赋予了近代女性富有时代内涵的性格特点。同时,面对消费文化的热潮,当下大众媒介将"女性"作为博取眼球的工具,背离了主旋律文化引导的方向,应当引起警惕。(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7年05期)
张捷[6](2017)在《试论山西抗战题材电影的新突破——以《保卫人祖山》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保卫人祖山》是由山西作家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拍摄的大型抗战题材电影,作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影片,它不仅继承了抗战电影的优良传统,同时还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与创新。这部电影一改过去同类影片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立足山西本土特色,在叙事方式、人物形象塑造和影像表达等多方面都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来源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史博公[7](2017)在《建构中国电影社会学——以抗战题材电影研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电影社会学是一门旨在探讨电影与社会互动关系的新学科,它的建构是对电影理论本土化的有益尝试。在我国,社会更迭与电影嬗变息息相关,而各个时期的电影对社会也有程度不同的影响。在这方面,抗战题材电影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凝结着历史创伤与现实诉求,也映射着国际局势和两岸关系,其沿革状况既显示了电影美学形态的演化轨迹,也呼应着时代风云的变幻历程。因此,抗战电影研究或可成为建构中国电影社会学的一个突破口。(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7年09期)
包顺宇[8](2017)在《近30年抗战题材电影中的小人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叁十年来,小人物在抗战题材电影中兴起,逐渐摆脱了“配角”的地位,走向银幕中央。这些以战争中的小人物为主角的电影以反思战争,表现人性为主,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品。其中,多部电影还获得了国内外的大奖,取得了传统抗战题材电影不曾拥有的成绩和影响。这些作品都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原先的宏观视角,而从战争中小人物的个体命运的角度切入,微观细致地表现了战争给国家、社会、民众乃至对手造成的巨大伤害和痛苦。本课题将对新时期中国抗战电影中小人物主角形象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第一章内容为近叁十年抗战题材电影中的小人物界定和分类。“小人物”是指在战争背景中生存于社会底层,受战争迫害又难以逃避,个人能力十分有限而难以逃脱命运操控的普通人。小人物形象可分两大类:士兵和普通平民。其中,普通平民又可细分为普通男性、一般女性和少年儿童。这些小人物按其总体命运和角色特征可概括为既独立,又有关联的叁种情况:一、战争苦难的受害者;二、幻想破灭的觉醒者;叁、不甘受害的反抗者。第二章内容为近叁十年抗战题材电影中小人物的艺术表现。主要从多元化的主题表达;丰富的情节安排;人物性格的表现方法叁个方面加以探讨。第叁章内容为对近叁十年抗战题材电影中小人物的思考。重点分析小人物兴起的原因;揭示小人物形象所体现的意义;反思小人物抗战题材电影中存在的问题。结语,对近叁十年以小人物为主角的国产抗战电影的成就、意义和影响予以充分肯定,并对未来中国战争电影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和展望。(本文来源于《安庆师范大学》期刊2017-04-20)
沈瑶,李响[9](2016)在《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的考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铭记历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年来,一批又一批的电影人创作了大量的抗战题材电影。然而,电影是一门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艺术,随着国际形势与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断变化,国产抗战题材电影的历史观也在不断改变。本文将从抗战阶段、1949-1978年及改革开放后叁个阶段来考量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6年22期)
杨婧[10](2016)在《电影《命运谷之决胜宜昌》项目启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杨婧)9月12日上午,电影《命运谷之决胜宜昌》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宣布该项目启动并进入筹拍阶段,计划于明年下半年与观众见面。影片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宜昌叁峡广电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湖北长江电影集团联合出品,影片宣(本文来源于《叁峡日报》期刊2016-09-13)
抗战题材电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喜剧,是让人在心理上产生愉悦感的艺术形式,随着电影的普及,喜剧开始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影响着生活。在种类繁多的喜剧电影市场,抗战题材成为一种新兴的门类,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无论是反映一战、二战还是越南战争的喜剧影片,都在电影市场格局丰富的当下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在我国,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的影片不在少数,其中抗战题材的喜剧电影在近几年的电影市场中尤其活跃,此类影片突破传统爱情、校园等类型的喜剧模式,和宏大场面的战争历史剧,在扩大喜剧电影内容形式的同时,也为抗日战争的影视化表达提供了新的思路。当业界与学术界对抗战题材喜剧电影仍旧充满争议的当下,我们回头环顾历史,发现以喜剧形式表达战争早已出现。在世界范围内战争题材的喜剧电影佳作不乏少数,尤其以美国、法国、英国为例,诞生于中国的抗战题材喜剧电影,无论从故事背景选取、人物形象语言设置乃至电影主题都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然而,此类电影却很难出现佳作走向世界舞台。因此,本文意在对中国抗战题材喜剧电影作详细的整理与个案剖析,并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试图对在中国产生的抗战题材的喜剧电影创进行梳理,并分析其创作特色,除分析电影的艺术特征之外,本文还将从微观出发,归纳此类电影整体呈现的规律和形式,并提出优化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战题材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1].周洋西.站在人性高度反思国产抗战题材电影之观念变化[J].视听.2019
[2].卢娜.中国抗战题材喜剧电影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3].郗芙蓉,王羽欣.我国抗战题材电影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塑造[J].电影文学.2018
[4].袁庆丰.1938年的抗战题材电影形态特征——以当年出品的《游击进行曲》(《正气歌》)为例[J].当代电影.2017
[5].蒋荔.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女性形象的框架研究——以1962-2016年获“百花奖”抗战题材电影为研究对象[J].东南传播.2017
[6].张捷.试论山西抗战题材电影的新突破——以《保卫人祖山》为例[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7].史博公.建构中国电影社会学——以抗战题材电影研究为例[J].电影文学.2017
[8].包顺宇.近30年抗战题材电影中的小人物研究[D].安庆师范大学.2017
[9].沈瑶,李响.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的考量[J].戏剧之家.2016
[10].杨婧.电影《命运谷之决胜宜昌》项目启动[N].叁峡日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