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影响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司,地灾防治,灾害防治
地震影响区论文文献综述
王少勇[1](2016)在《全国1~6月共发生地质灾害2232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王少勇)7月1日从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地灾2232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减少57.4%和35.6%;地质灾害造成172人死亡、19人失踪,死亡失踪人(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报》期刊2016-07-02)
Qi-hua,RAN,Qun,QIAN,Wei,LI,Xu-dong,FU,Xiao,YU[2](2015)在《震后滑坡对陡峭山区小流域水文响应过程的影响——以汶川地震影响区小流域为例(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汶川地震所引发的滑坡对震区小流域水文响应过程的影响,推进震区洪水过程的准确预报。创新:评估汶川地震对碱坪沟流域的下垫面条件的破坏,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先进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定量评估地震事件对小流域产汇流过程的影响。方法:1.选取四川省龙溪河地区的碱坪沟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影像数据以及数字高程数据获得滑坡区的分布以及高程变化情况;2.运用基于物理概念的综合水文模型(In HM)对该流域水文过程进行模拟精度验证;3.对滑坡发生前后的降雨产流过程分别进行数值模拟,探讨在同样降雨条件下,由于滑坡所引起的下垫面特性变化对产流过程的影响。结论:1.震后滑坡灾害所带来的下垫面变化导致了流域内的山洪特性变化,且在流域内局部地区的表现更为明显,局部山洪危害增加;2.与震前相比,随着暴雨规模的增强,震后下垫面变化所致的流量峰值增量也随之增加,峰值的增加比例在6小时雨量达到235 mm时急剧增大,但降雨持续增强后趋近于稳定值(约87%)。(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期刊2015年02期)
韩建平,邹新磊,罗熠,王洪涛[3](2010)在《汶川地震甘肃严重影响区砖混房屋震害特点及鉴定加固》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肃省陇南市部分区县受到了"5.12"汶川大地震的严重影响。基于对陇南市多层砖混房屋震害的调查研究,探讨了该类房屋的震害特点。结合部分工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就该类房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处理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给出了其中一栋房屋的详细鉴定过程及加固设计,以为同类房屋的抗震鉴定及加固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期刊2010-12-24)
汪红烨[4](2009)在《汶川地震影响区某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外研究者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症(DD)等心理障碍的研究显示,儿童应激或创伤后PTSD的发生率为21%~70%[1-2],如1988年美国地震后的发生率为70%[3],1999年台湾地震后的发生率为21.7%[1],2004年(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09年08期)
徐瑞[5](2009)在《地震影响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幅员辽阔,受地震影响区域广大,近年来关于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但是关于地震影响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较少有学者涉及。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地震影响区的旅游业受到重创,有关地震影响区旅游重建、地震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受到重视。地震影响区的旅游业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旅游资源开发也快速展开。本文以地震影响区宁强县为例,对地震影响区旅游资源及开发潜力进行了分析评价,对地震对旅游资源的影响做了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宁强县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对宁强县旅游资源开发的方案进行了探索。(1)通过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分析,总结得出地震对于旅游的影响。地震对于旅游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个方面,地震对于旅游造成包括旅游资源景区景点、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与旅游地社区居民心理、旅游市场等方面的软环境的破坏;另一个方面,地震又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对当地的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2)运用定性的分析方法对宁强县旅游资源进行了整体评价,宁强的旅游资源整体上具有较高的品味;运用AHP分析法对宁强县旅游资源开发潜力作了评价,评价因子中增加了地震等灾害因子,其中灾害因子的权重为0.0569,并不意味着灾害因子对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就不重要,只是表明灾害因子不属于经常性的因子。灾害影响得分为2.118分,由于宁强县为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所以灾害因子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加以重视。宁强县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整体得分为66.874分,说明宁强县的旅游资源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3)对宁强县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旅游资源遭受的破坏进行了调查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地震影响对宁强县旅游资源开的启发。一方面,在开发中考虑地震灾害对宁强县旅游资源开发的负面影响,设法通过一系列相关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将这种负面影响减到最小;另一方面,合理的对宁强县存在的震迹与震记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以丰富宁强县旅游产品类型,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4)选取新汉源旅游景区、青木川古镇旅游区和经过宁强县的断裂带(青川—阳平关断裂带陕西段)分别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地震旅游资源的代表,对宁强县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方案进行了探索,对宁强县旅游片区进行了划分,将宁强县划分为叁大旅游片区。最后一部分为论文的结论,提出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存在的不足与缺憾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个借鉴和参考。(5)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根据对宁强县旅游资源开发的探索,得出了地震影响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些结论,结论对地震影响区旅游资源开发应充分考虑灾害因素的一些认识,希望对地震影响区旅游资源开发有所启示。(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范宏喜[6](2009)在《开展地震影响区地质环境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3月13日,来自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震局防灾科技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等有关部门的院士、专家齐聚北京,就地震对地质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专题研讨,并就如何开展重点地区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建言献策。(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报》期刊2009-03-30)
李裕澈,李德基,吴锡熏,尹龙勋[7](2003)在《1668年中国郯城8.5级巨震在韩半岛的地震影响区及地震海啸》一文中研究指出Li Yuche 1) Lee Dukkee 2) Oh Seokhoon 2) Yoon Yonghoon 2) 1)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Beijing 100036,China) 2)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Kore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Seoul 156-720,Korea)(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2003年02期)
陈立军,全德辉,胡奉湘,周霞[8](2000)在《1970年通海地震震源影响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通海地震的震源体过程、空间分布的时序特征及其对周边叁角形构造块体内的地震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探讨了通海地震迄今 30年来通海地震震源影响区内以该震开始而以武定地震结束的地震活动过程 ,指出未来几年内本区的地震活动可能会呈逐渐减弱的态势。(本文来源于《华南地震》期刊2000年03期)
地震影响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明确汶川地震所引发的滑坡对震区小流域水文响应过程的影响,推进震区洪水过程的准确预报。创新:评估汶川地震对碱坪沟流域的下垫面条件的破坏,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先进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定量评估地震事件对小流域产汇流过程的影响。方法:1.选取四川省龙溪河地区的碱坪沟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影像数据以及数字高程数据获得滑坡区的分布以及高程变化情况;2.运用基于物理概念的综合水文模型(In HM)对该流域水文过程进行模拟精度验证;3.对滑坡发生前后的降雨产流过程分别进行数值模拟,探讨在同样降雨条件下,由于滑坡所引起的下垫面特性变化对产流过程的影响。结论:1.震后滑坡灾害所带来的下垫面变化导致了流域内的山洪特性变化,且在流域内局部地区的表现更为明显,局部山洪危害增加;2.与震前相比,随着暴雨规模的增强,震后下垫面变化所致的流量峰值增量也随之增加,峰值的增加比例在6小时雨量达到235 mm时急剧增大,但降雨持续增强后趋近于稳定值(约87%)。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影响区论文参考文献
[1].王少勇.全国1~6月共发生地质灾害2232起[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
[2].Qi-hua,RAN,Qun,QIAN,Wei,LI,Xu-dong,FU,Xiao,YU.震后滑坡对陡峭山区小流域水文响应过程的影响——以汶川地震影响区小流域为例(英文)[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A(AppliedPhysics&Engineering).2015
[3].韩建平,邹新磊,罗熠,王洪涛.汶川地震甘肃严重影响区砖混房屋震害特点及鉴定加固[C].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2010
[4].汪红烨.汶川地震影响区某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
[5].徐瑞.地震影响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6].范宏喜.开展地震影响区地质环境调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
[7].李裕澈,李德基,吴锡熏,尹龙勋.1668年中国郯城8.5级巨震在韩半岛的地震影响区及地震海啸[J].中国地震.2003
[8].陈立军,全德辉,胡奉湘,周霞.1970年通海地震震源影响区的研究[J].华南地震.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