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轿车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动驾驶汽车,硬件造型设计,软件交互设计,整合设计
轿车内论文文献综述
赵学森[1](2019)在《自动驾驶轿车内饰的软硬件整合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的不断进步,自动驾驶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未来,自动驾驶汽车将会成为人们新的出行工具,汽车内饰设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融合内饰中日益丰富的车载信息,同时给用户创造更加完美的使用体验。本文针对轿车内饰,以硬件造型和软件交互的整合设计为切入点展开如下研究:1.在了解相关技术和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整合设计思想明确轿车内饰软硬件整合设计的思路。通过对轿车内饰中硬件造型和软件交互的设计任务和设计对象比较,结合整合设计的经验明确内饰软硬件整合设计的具体流程,包括:设计定义、系统构架、详细设计叁个阶段。2.开展用户研究和标杆分析明确设计定义。除了情景分析、用户角色模型等用户研究的方法外,针对自动驾驶这一技术背景采用基于Kano模型的用户需求获取方法。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科学获取目标用户需求。然后利用标杆分析了解目前自动驾驶轿车内饰的发展趋势,为研究提供技术参考。3.对轿车内饰的系统构架进行整合。具体采用情景板和故事版工具。这两种工具是通过可视化手段分别对内饰的视觉风格和系统结构做出逻辑性的梳理,帮助造型和交互设计师理解设计概念主题和用户使用需求。为接下来完成从主题到造型,从需求到功能的转化奠定基础。4.以别克这一品牌为例进行概念设计实践。完成内饰硬件造型前期和软件交互界面的设计。主要任务是发散和明确,为用户的需求寻找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的轿车内饰解决方式。(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3-01)
刘春荣,解洋[2](2019)在《消费者对轿车内饰仪表板造型的认知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消费者对轿车内饰中仪表板总成造型及其设计风格的心理认知特性。方法邀请34位消费者对97款轿车仪表板造型进行相似性判断实验,以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分别得到消费者对仪表板造型的认知分类和知觉图,并进行知觉图中造型特征分布与变化规律的定性分析。结论依据消费者造型相似性判断,将97款造型分为8个类别。97款轿车内饰仪表板造型有规律地分布在二维知觉图中,表明消费者对轿车内饰仪表板造型的心理认知空间具有两个明显的维度性,可将其归纳为整体造型特征维度以及功能性分区造型特征维度。前者反映在造型中整体面的分割、仪表板的总体比例、造型中边线曲直及其转接等设计特征方面;后者表现在中控台造型特征的差异上。此外,对于轿车内饰中方向盘、显示屏等功能性造型,并未在知觉图中发现其造型变化方面的明确分布特点。(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赖景湖[3](2018)在《轿车内饰环保玩偶监测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如今,人们对汽车内空气质量的关注程度日益上升,但大多消费者是无法直观看到微生物的,所以人们常常忽略这个问题,都按照规律定期清洗或等到车内有异味时,才采取一些简单处理,这种处理方式虽然是去除了味道,但是治标不治本。介于传统解决方式,我们需要一种有效的消毒产品,同时还能随时监测车内空气情况,真正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消除气味来源,保证驾乘人员的身心健康。(本文来源于《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期刊2018年09期)
刘潇[4](2018)在《简述桃木及仿桃木水转印技术在轿车内饰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转印是对承印物全部表面进行装饰,将其本来面目遮盖,然后对整个承印物(立体)进行装饰印刷的一种技术,其原理是将特殊处理的高分子薄膜用凹印机印上图样,放在水槽中展平活化后利用水压原理将图样均匀印在承印物表面。(本文来源于《网印工业》期刊2018年03期)
井秋实[5](2017)在《中国轿车内饰设计中文化符号的运用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交通工具。伴随汽车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本停留在奢侈品意义上的汽车如今已转变为商品意义上的汽车,在轿车的选择上除了引人注目的外形和强劲的动力之外,能体现个人品味的汽车内饰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我国本土轿车在内饰的设计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在内饰设计中少有挖掘使用者的更深层次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在本土轿车内饰设计中系统的装饰符号的细分和文化内涵的体现较为薄弱,缺少中国特色。本课题主要通过,汽车内饰设计法规、设计思维指导、心理学、符号学、人机工程学、生态学等各个角度探讨文化符号与内饰设计的关系,明确运用文化符号应用于内饰设计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提出轿车内饰设计应用文化符号的设计途径与方法。本课题首先,简要介绍了文化符号的相关理论,其次,提出“中庸”的设计思维指导思想;心理学上满足人们文化归属感的情感需求原则;符号学上要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为重、符号形态要形神兼备、表现形式整体统一原则;人机角度提出,内饰零件的布局合理、安全良好的操作性,色彩材质触觉等和谐统一的原则;生态学角度提出绿色设计原则。再次,根据前期的相关指导思想,提出从文化符号中提取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关键元素运用于内饰设计的具体设计方法。最后进行实践和总结。本论文从各个角度对传统文化符号在轿车内饰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旨在为汽车设计产业设计创新提供新颖而又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运用现代工艺手法结合中国设计理念并将其应用在轿车内饰设计当中,传递中国文化哲学美学的元素,结合国际化流行趋势,设计出能够唤起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知的有生命的设计。以此来发扬中国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期刊2017-05-01)
戚东元[6](2017)在《轿车内饰车身模态分析及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于汽车舒适性的追求以及政府对于噪声污染的监督,汽车NVH性能逐渐成为车企研发重点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车身为汽车基础结构,其中内饰车身为整车去除动力总成和底盘系统后的车身整体,其结构特性直接影响整车NVH性能。本文结合校企合作项目实际需求,以内饰车身为研究对象,结合振动噪声理论,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内饰车身整体与组件进行了模态分析,并利用模态综合技术研究了结构、边界改变对于车身固有特性的影响。重点对内饰车身进行模态试验研究,探究合适的试验方案以及模态识别方法,并将试验结果与分析结果对比,验证内饰车身建模分析准确性。根据模态分析结果,基于HyperStudy平台对车身结构进行模态优化。最后以模态研究为基础,基于声腔模型、声固耦合模型进行车内声场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白车身及内饰车身有限元模型建模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白车身和内饰车身模态分析。采用白车身-内饰车身关联技术,对比研究了内外饰组件的添加对于车身动态特性的影响,以及内外饰组件系统边界条件的改变对其自身模态的影响。(2)为保证后续模态试验精度,对试验所用的加速度传感器进行标定。(3)针对带内饰车身模态参数难以识别的问题,在结构线性度检验的基础上,分别采用频域识别和时域识别两种方法对某轿车带内饰车身进行模态试验。详细介绍适用于内饰车身的最优试验方案和信号采集方法,重点对识别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其中时域随机子空间法结合车身骨架测点布置的应用,为车身模态试验提供新思路。(4)制定内饰车身结构优化方案,通过灵敏度分析筛选确定设计变量。基于最优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采集样本点,Kriging拟合建立响应面近似模型,采用MOGA算法求解寻优,并验证优化结果的精确性。(5)建立内饰车身声腔模型和声固耦合模型,并进行声腔模态分析和驾驶员耳旁的声振传递函数分析(NTF),根据结果对于声压峰值频率点进行声腔板件贡献度分析,为车内噪声控制及优化提供方向。(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7-03-01)
谢毅[7](2016)在《轿车内有害挥发物来源及其健康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轿车内有害挥发物来源,通过对轿车内饰用品实施样品监测,提出了主要有害挥发物种类;基于美国EPA健康风险评估模型,以及国内相关空气标准中有害挥发物限量要求,对9种有害挥发物的致癌风险值和非致癌危害指数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轿车内空气中苯和甲醛对人致癌风险为低风险,二甲苯、丙烯醛对人存在非致癌危害。建议国内车内空气标准中考虑有害挥发物总量水平。(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导刊》期刊2016年04期)
韩宝菊[8](2016)在《基于Moldflow优化分析的轿车内饰出风口面板注塑模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轿车内饰出风口面板复杂的塑件结构特征,注塑模设计经验难以解决成型风险的问题,结合CAE技术进行了浇口位置、浇注系统的优化分析与设计,找出了较优的浇注系统;通过对浇注方案的多次成型优化,最后确定了塑件的注塑成型工艺参数;通过针对性地结合CAE分析结果,高效设计出塑件成型模具,并得到实践上的验证;塑件缺陷风险消除,成型可靠。模具结构设计合理,工作稳定,可为同类塑件的模具生产实践提供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6年05期)
杨晓猛[9](2016)在《轿车内饰件注塑生产质量问题及解决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影响国产轿车内饰件注塑成型产品质量的叁大因素(注塑成型工艺、塑料原材料、注射模具)着手,以注塑成型工艺为重点,分析汽车内饰件注塑质量缺陷产生的原因和克服缺陷的常用措施。(本文来源于《科学大众(科学教育)》期刊2016年02期)
周尔立[10](2015)在《感官体验对新能源家用轿车内饰设计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针对汽车内饰设计较少考虑感官体验的影响,或者只考虑了单一感官体验要素的现象,旨在通过研究感官体验对设计的影响,以及感官体验设计的方法,从而建立新的设计模型,论述感官体验如何作用于汽车内饰设计,以及其对其他体验领域,如情感体验与使用体验的影响。本文通过调研、分析、总结了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四种感官体验形式,即:单一感官体验,联觉感官体验,代偿感官体验,多重感官体验,研究和分析了这四种感官体验形式的定义、对产品设计的指导意义以及分别对应的设计要素。在对汽车内饰设计的研究中,本文总结拆分了四大内饰设计要素:主、副仪表台设计、座椅设计、方向盘设计以及门板设计。通过研究感官体验对每种设计要素的影响,探究各设计要素的发展趋势,并论述了能源变化对汽车内饰设计的影响。在对使用者的调研分析上,在定位了目标用户群体以及车型后,通过访谈与观察的方法总结了目标生活群体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分析了他们使用汽车内饰的痛点与需求,并针对性地探讨了如何有效提升用户感官体验的设计方法,同时分析了针对新能源家用轿车的设计策略,探讨具体的设计方法。最后,本文还通过一个案例的设计对本文的理论研究进行了验证。本文的研究对于通过提升用户感官体验,实现达成引导用户情感体验,增加用户参与性的目的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5-12-01)
轿车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索消费者对轿车内饰中仪表板总成造型及其设计风格的心理认知特性。方法邀请34位消费者对97款轿车仪表板造型进行相似性判断实验,以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分别得到消费者对仪表板造型的认知分类和知觉图,并进行知觉图中造型特征分布与变化规律的定性分析。结论依据消费者造型相似性判断,将97款造型分为8个类别。97款轿车内饰仪表板造型有规律地分布在二维知觉图中,表明消费者对轿车内饰仪表板造型的心理认知空间具有两个明显的维度性,可将其归纳为整体造型特征维度以及功能性分区造型特征维度。前者反映在造型中整体面的分割、仪表板的总体比例、造型中边线曲直及其转接等设计特征方面;后者表现在中控台造型特征的差异上。此外,对于轿车内饰中方向盘、显示屏等功能性造型,并未在知觉图中发现其造型变化方面的明确分布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轿车内论文参考文献
[1].赵学森.自动驾驶轿车内饰的软硬件整合设计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2].刘春荣,解洋.消费者对轿车内饰仪表板造型的认知特性研究[J].包装工程.2019
[3].赖景湖.轿车内饰环保玩偶监测仪研究[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8
[4].刘潇.简述桃木及仿桃木水转印技术在轿车内饰中的应用[J].网印工业.2018
[5].井秋实.中国轿车内饰设计中文化符号的运用与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7
[6].戚东元.轿车内饰车身模态分析及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
[7].谢毅.轿车内有害挥发物来源及其健康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导刊.2016
[8].韩宝菊.基于Moldflow优化分析的轿车内饰出风口面板注塑模设计[J].塑料工业.2016
[9].杨晓猛.轿车内饰件注塑生产质量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
[10].周尔立.感官体验对新能源家用轿车内饰设计的影响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