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前交通动脉瘤,大脑前动脉A1段,穿支动脉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论文文献综述
张广辉,王玉海[1](2018)在《大脑前动脉A1段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穿支动脉的显微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支动脉的显微解剖,为降低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穿支动脉相关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15具(30侧)尸头,充分暴露大脑前动脉A1段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各区域穿支动脉的数量、起始管径及分布区域等。将A1段按长度平均分为6区(A~F区),观察6区穿支动脉的分布特点,寻找最佳临时阻断区。选取动脉内红色乳胶灌注充盈良好的10具尸头,显微镜下观测A1段髓质支及Heubner回返动脉自皮质至髓质的深度及分布区域。结果大脑前动脉A1段长度为(15.13±4.76)mm,其发出穿支动脉共244支,其中A区63支(25.82%),B区54支(22.13%),C区51支(20.90%),D区31支(12.70%),E区20支(8.20%),F区25支(10.25%)。大脑前动脉A1段与A2段长度、穿支动脉数量及穿支动脉起始外径左右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熟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支动脉的解剖学特点是术中减少或避免穿支动脉损伤的关键。A1段E区常可作为最佳临时阻断区。(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陈哲[2](2013)在《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显微解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毗邻结构进行解剖测量,为该区域的神经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0例(20侧)经10%福尔马林液固定后的成人头颅标本上,采用翼点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进行显徽解剖、测量和拍照,描述其毗邻关系、供血范围及各种变异,所得数据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脑前动脉左侧A1段直径为2.55±0.55mm,右侧直径为2.44±0.46mm,双侧比较未见显着性差异(p=0.471>0.05);左侧A1段穿支数目为3.80±1.32支,右侧A1段穿支数目为4.30±1.42支,穿支动脉中发自A1近侧1/3段的占53.1%;发自A1中1/3段的占7.4%;发自A1远侧1/3段的占39.5%。前交通动脉缺如占10%,简单型占80%,复杂型占10%,前交通动脉平均长度1.98±0.98mm。回返动脉起点位于ACoA水平上下3mm内者占71.5%,位于A1段ACoA水平3mm以外者占9.5%,位于A2段ACoA水平3mm以外者占19.0%。结论本组标本双侧A1段直径无明显差异;前交通动脉形态、长度变异大;A1中1/3段穿支数量少,可作为前交通动脉瘤手术临时阻断A1的部位;Heubner回返动脉多起自ACoA水平上下3mm以内,手术时应仔细加以辨别、分离并保护。(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4-01)
张鹏举[3](2012)在《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变异的128排CT血管成像及其与前交通动脉瘤发病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变异的128排CT血管成像的影像表现及其与前交通动脉瘤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行CT颅脑血管成像的患者60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患者26例(研究组),无交通动脉瘤患者34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前交通动脉及与其相连的A1段的造影表现差异,分析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病与交通动脉复合体变异的关系。结果①两组A1段形态表现主要为直线型和成窗形,其中直线型共54例(研究组24例,对照组30例),成窗型6例(研究组2例,对照组4例),两组A1段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共发生A1段变异21例,其中左侧优势14例(研究组10例,对照组4例),右侧优势7例(研究组2例,对照组5例),研究组A1段变异左侧优势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本组右侧优势发生率(P<0.05)。③研究组前交通动脉变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8排颅脑CT血管成像可以清晰显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变异情况,并且复合体的变异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有重要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2年30期)
盛柳青,李俊,陈刚,张戈,马廉亭[4](2012)在《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临床解剖学的3D-DSA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3D-DSA的特点,为前交通动脉瘤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全脑3D-DSA检查阴性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测量大脑前动脉A1和A2段、回返动脉直径,以及大脑前动脉A1段与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A1段与A2段夹角。结果左、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直径分别为(1.91±0.36)mm和(1.81±0.36)mm,长度分别为(13.0±1.60)mm和(14.0±2.28)mm;左、右侧大脑前动脉A2段直径分别为(1.88±0.38)mm和(1.69±0.36)mm;左侧和右侧回返动脉直径分别为(0.50±0.15)mm和(0.42±0.13)mm;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与A2段夹角为(94.13±23.59)度,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与A2段夹角为(97.74±25.19)度,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与右侧颈内动脉夹角为(89.14±16.61)度,左侧大脑前动脉A1与左侧颈内动脉夹角为(82.30±21.06)度。结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存在较多的变异,充分了解其解剖学3D-DSA的特点对处理前交通动脉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盛柳青[5](2012)在《3D-DSA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临床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交通动脉瘤(anterior communicating aneurysms,ACoA)发病率占颅内动脉瘤约30%,死亡率和病残率较高。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动脉瘤解剖研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是指:以前交通动脉为中心,连同邻近的A1段大脑前动脉第一段,亦称交通前端和A2段大脑前动脉第二段亦称交通后段,甚至还包括H eubners回返动脉。也有部分学者称为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回返动脉复合体。大脑前动脉ACA由ICA在大脑外侧沟,向前走行,在通过视神经和视交叉时,呈略向后凸弧形,通过前交通动脉与对侧的大脑前动脉相连,是大脑半球内侧面的主要供血动脉。本文主要通过3-D DSA的叁维重建技术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解剖研究为临床医生在处理前交通动脉瘤时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入路的选择,术中重要血管的寻找以及在手术过程中对分支血管的保护提供帮助。目的通过3D-DSA的叁维重建技术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解剖研究,为临床医生在开颅前交通动脉瘤夹闭和介入治疗过程中提供参考,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共收集30例造影阴性病人,时间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5月,其中男21例,女9例,一例脑梗塞,一例外伤性鼻出血,一例自发性顶叶脑出血,2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均采用GE Innova 3100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侧股动脉穿刺途径进行双侧颈内动脉及双侧椎动脉造影,依靠计算机成像技术对颅骨进行减影,获得脑血管影像。造影剂注射剂量为颈内动脉6ml/秒总量9 ml,椎动脉为5ml/秒总量为7ml,采用正侧位及3D来获得脑血管造影图像。3D-DSA是目前公认的颅内动脉瘤的诊断金标准。3D-DSA具有空间的高分辨率可以显示直径为0.3mm的脑血管;叁维成像功能能多角度观察,有效排除了血管成角,重迭等因素的影响。本组30例全脑血管造影均为阴性,年龄从36岁到77岁,平均年龄53岁。使用GEAW工作站,(AW4.3版),将原造影资料行叁维重建,放大重点观察的部位,当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在屏幕上显示为展开最满意的状态时测量大脑前动脉A1起始端及终末端直径、A2的起始端直径、A1的长度、A1与颈内动脉的成角、A1与A2的成角,回返动脉的直径等(保留小数点后1位数字)。对上述血管的各种形态变异进行描述,并以图片或者绘图的方式作了记录。所得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均数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经SPSS处理,P<0.05为差异显着性。结果其中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缺失1(3.3%),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缺失1(3.3%),左侧优势供血4例(13.3%),右侧优势供血3例(10%),非优势供血21例(70%)。近端大脑前动脉(A1),大脑前动脉在大脑外侧沟,视交叉正对嗅叁角处发出,水平向前内走行于视交叉上方进入大脑纵裂内,是大脑半球内侧面的主要供血动脉。30例患者共有58支大脑前动脉A1段,其中2例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缺失。右侧A1起点直径为2.04±0.39mm,右侧A1末端直径为1.79±0.45mm,右侧A1均值为1.91±0.36 mm,右侧A1长度为13.0±1.60mm,左侧A1起点直径为1.97±0.42mm,左侧A1末端直径为1.65±0.35 mm,左侧A1均值为1.81±0.36 mm,左侧A1长度为14.0±2.28mm。采用两独立样本t-test检验,左右A1的均值t=0.612,p=0.28,p>0.05,双侧比较未见明显差异,A1长度左右比较t=-0.289,p=0.774,p>0.05,双侧比较未见明显差异。右侧A2直径为1.884±0.38mm,右侧回返动脉直径为0.50±0.15 mm,右侧A1与A2成角为94.13±23.59°,右侧A1与右侧ICA成角为89.1±16.61°,左侧A2直径为1.6±0.36 mm,左侧回返动脉直径为0.42±0.13 mm,左侧A1与A2成角为97.74±25.19。,左侧A1与右侧ICA成角为82.30±21.06°,采用两独立样本t-test检验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解剖变异多,其形态、直径、长度、分支数均有很大差异。本研究中发现A1的变异主要有发育不均衡、发育不良及缺失,本研究中共发现2例大脑前动脉缺失占6.6%,优势供血者7例占23.3%, A1段发育不全的发生率为9例占30%。与国内外标本解剖的结果在大脑前动脉A1段优势和前交通动脉瘤相关性研究中发现前交通动脉瘤组A1优势征象发生率高于颅内其他部位动脉瘤组及颅内动脉瘤阴性对照组是相一致的。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1血流对血管的冲击所产生的切应力和压力可以引起颅内动脉分叉处内弹力层损害和中层缺损扩大,此处受到血流的连续冲击后发生局部膨出,最终形成动脉瘤。双侧A1管径不一致也是导致前交通动脉瘤好发的原因之一。2非优势侧大脑前动脉A1段管径逐渐减小,优势侧大脑前动脉A1段近前交通动脉处WSS(壁面切应力)增大,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近A2段和前交通动脉分叉处压力逐渐变小。流速变化与WSS的变化趋势一致,WSS在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中可能起主要作用。3.有动脉血管疾病,如先天性肌纤维发育不良、先天性结缔组织病如:Marfan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成骨不全1型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血脂、感染等。与传统的尸头解剖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解剖研究相比较:在本资料中双侧A1及A2管径比较中未见明显差异。3D-DSA所发现的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穿通支仅能显示大的穿通支例如回返动脉、眶额动脉等与尸头解剖的相比就相对不足,一些小的穿通支例如下丘脑穿通支豆纹动脉穿通支由于管径细可能在造影过程中不显影,或者是在叁维重建减影时减掉了,因此对于小的穿通支的研究尸头解剖要优于3D-DSA的影像学解剖研究。但是3D-DSA的优点在于:第一它是来源于活体资料。第二空间结构没有移位,在手术或者尸检时在打开外侧裂池,颈动脉池,视交叉池等时都会引起脑组织结构移位,因此位置的准确性不如3D-DSA。第叁样本量大,尸头来源是有限的。第四3D-DSA在对血管进行测量时方便且准确,而在进行头颅解剖测量由于空间狭小给测量带来很大困难,同时这样也使得误差甚至错误增加,并且存在在解剖过程中对小的穿通支损伤的可能性使得结果不准确。第五3D-DSA的影像资料是可以保存的,具有可重复性。3D-DS A的不足就在于仅能显示血管管腔不能显示官腔与周围组织的空间关系需借组ACT等;对于细小的穿通支需用特殊处理,否则可能无法显影。复杂的前交通动脉的显微解剖,使得前交通动脉瘤成为前循环最难处理的动脉瘤。在前交通动脉瘤的治疗中包括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两种方式。采用哪一种手术方式一方面取决于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另一方面取决于术者对两种手术方式的掌握及熟练程度。在手术方式的选择方面,3D-DSA可以为术者提供参考根据动脉瘤的朝向及优势侧血流及血管对动脉瘤的遮挡情况来选择哪一侧入路更方便。对于瘤颈较宽的前交通动脉瘤,在选择行血管内栓塞治疗需植入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时,根据A1、A2直径及成角大致判断支架植入术后是否影响前交通动脉的通畅性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来决定是否行血管内栓塞术。前交通动脉瘤手术需要手术者有丰富的手术经验和显微外科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过程中,近段控制对于术者来说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选择哪侧开颅,目前通常选择优势供血侧翼点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也有学者李俊教授率先提出非优势翼点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李俊教授通过在3D-DSA上模拟翼点入路,选择暴露动脉瘤和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最清楚的一侧夹闭前交通动脉瘤,取的了很好疗效。也有学者研究显示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前交通动脉瘤中,支架植入后可以明显改变宽颈前交通动脉瘤局部血管几何形态学,进而可以导致局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减少动脉瘤的复发。与传统的MRA及CTA相比较,DSA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是一种有创伤的诊疗手段,可产生较多的并发症。在送导管的过程中可能损失血管内膜,血管内斑块脱落及血栓形成,导致患者血管闭塞,引起脑梗塞,导致患者偏瘫、失语、昏迷植物人甚至死亡。股动脉穿刺点可能形成皮下及腹膜后血肿甚至形成夹层。极少数可能因患者血管迂曲,导致导管在血管内打折甚至折断。因此在行全脑血管造影时动作要轻柔要尽可能减少并发症,让患者获得最大的益处,给术者提供最有价值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2-03-01)
胡巍,袁希,胡晶[6](2012)在《64排CT血管成像评价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变异类型及与前交通动脉瘤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变异的64排CT血管成像(CTA)类型和影像表现及其与前交通动脉瘤(ACoAA)发病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9例脑部CTA表现及临床资料,其中48例ACoAA患者为研究组,121例无动脉瘤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A1段、前交通动脉影像表现及类型,比较ACoAA发病、破裂出血与复合体变异、变异侧别的相关性。结果大脑前动脉A1段成窗畸形少见,约4.7%,与ACoAA发病无相关性。ACoAA患者A1段变异发生率为50%,对照组患者A1段变异发生率为31%,研究组A1段变异发生率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P<0.05),且存在明显左侧优势(χ2=7.79,P<0.01)。前交通动脉异常型发生率在ACoAA患者中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χ2=0.72,P>0.05)。结论 CTA能清晰地显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变异情况,前交通复合体变异与ACoAA发病相关。(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02期)
谢鹏[7](2011)在《包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外科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包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生长的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显微外科治疗措施。方法本组病例均采用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来切除肿瘤。在处理包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肿瘤时,若界限尚清晰,一般从两侧正常大脑前动脉A1起始段开始沿两层蛛网膜间隙顺行向远端分离,至A2未被肿瘤侵及包裹的正常血管段和前交通动脉,边分离边分块将切除肿瘤。如肿瘤包裹严重;蛛网膜间隙不清晰的则未勉强切除肿瘤。术野用硝普钠液体冲洗,可防止脑血管痉挛。结果 10例患者术中探查均见肿瘤不同程度包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在8例完全包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病例中5例肿瘤与血管之间有正常蛛网膜解剖间隙,予以完全切除;另3例术中(本文来源于《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1-10-13)
谢元亮,金朝林,张树桐,陈发祥,谢伟[8](2011)在《64排CTA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变异类型与前交通动脉瘤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研究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变异类型与前交通动脉瘤(anteriorcommunicating aneurysms,ACoA)发病及破裂出血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20例脑部CTA表现及临床资料,选取48例ACoA患者为研究组,121例无动脉瘤患者为对照组,分析A1段、前交通动脉影像表现及类型,比较ACoA发病、破裂出血与复合体变异、变异侧别的相关性。结果大脑前动脉A1段成窗畸形少见约3%,与ACoA发病无相关性。ACoA患者A1段变异发生率50%,对照组患者A1段变异发生率为31%,ACoA患者A1段变异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χ2=5.12,P<0.05),存在明显左侧优势(χ2=7.79,P<0.01)。前交通动脉异常型发生率在ACoA患者中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P>0.05)。24例复合体变异的ACoA,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程度与复合体变异相关(Z=-2.63,P<0.05)。结论 CTA能清晰地显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变异,前交通复合体变异与ACoA发病及破裂后出血严重程度相关。(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1年08期)
梁勇[9](2011)在《包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外科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垂体腺瘤手术已有百年历史,手术的入路大致分为经鼻蝶、幕上开颅及联合入路叁种方式。目前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尤其是颅底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经颅和经蝶的适应证都有了扩展,一般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越来越安全、有效。但是,因侵袭性垂体腺瘤经常侵及前中颅底、海绵窦、第叁脑室及下丘脑等重要结构,个别甚至完全包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生长,目前对这一部分的治疗国内外文献尚无相(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1-04-15)
李光标[10](2011)在《前纵裂入路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解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模拟双额冠状切口经单额开颅前纵裂入路,对此入路中涉及的部分解剖因素、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周围毗邻结构进行解剖观察记录及数据测量,讨论经前纵裂入路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暴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因素,对经前纵裂入路手术特别是需涉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1.0%甲醛充分固定的国人成人带颈尸头湿标本15例经红蓝乳胶灌注染色、去除异味、软化、漂白后模拟双额冠状切口经单额开颅前纵裂入路,测量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最大可显露路径与颅底长轴夹角,以游标卡尺测量鼻根点处颅骨外缘至前交通动脉最近点距离、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最大可显露路径假想线与额极交点距鼻根点的距离、前交通动脉的支数,以及它们发出内穿支动脉及回返动脉数目,并在显微镜下观察间隙内的血管、神经,对血管的各种形态、走行及变异进行记录并拍照。结果:经前纵裂入路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暴露过程中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最大可显露路径与颅底长轴夹角为15.36-28.54°,鼻根点处颅骨外缘至前交通动脉最近点距离为48.52-58.86mm,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最大可显露路径假想线与额极交点距鼻根点的距离为31.48-54.26mm,均值分别为22.45°、53.35 mm、40.23 mm,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数据与参考文献无明显差异,未见明显解剖变异情况。结论:经前纵裂入路手术特别是需涉及需要暴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手术如前交通动脉及胼周动脉动脉瘤夹闭术、叁脑室前部颅咽管瘤、鞍上发展明显顶部较高的垂体瘤及其他肿瘤的摘除术需注意骨瓣大小、手术目的暴露的合适角度、手术入路深度及前交通动脉、回返动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穿支动脉的正常及变异情况等,本实验研究可为其提供部分数据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桂林医学院》期刊2011-04-01)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毗邻结构进行解剖测量,为该区域的神经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0例(20侧)经10%福尔马林液固定后的成人头颅标本上,采用翼点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进行显徽解剖、测量和拍照,描述其毗邻关系、供血范围及各种变异,所得数据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脑前动脉左侧A1段直径为2.55±0.55mm,右侧直径为2.44±0.46mm,双侧比较未见显着性差异(p=0.471>0.05);左侧A1段穿支数目为3.80±1.32支,右侧A1段穿支数目为4.30±1.42支,穿支动脉中发自A1近侧1/3段的占53.1%;发自A1中1/3段的占7.4%;发自A1远侧1/3段的占39.5%。前交通动脉缺如占10%,简单型占80%,复杂型占10%,前交通动脉平均长度1.98±0.98mm。回返动脉起点位于ACoA水平上下3mm内者占71.5%,位于A1段ACoA水平3mm以外者占9.5%,位于A2段ACoA水平3mm以外者占19.0%。结论本组标本双侧A1段直径无明显差异;前交通动脉形态、长度变异大;A1中1/3段穿支数量少,可作为前交通动脉瘤手术临时阻断A1的部位;Heubner回返动脉多起自ACoA水平上下3mm以内,手术时应仔细加以辨别、分离并保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论文参考文献
[1].张广辉,王玉海.大脑前动脉A1段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穿支动脉的显微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8
[2].陈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显微解剖研究[D].浙江大学.2013
[3].张鹏举.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变异的128排CT血管成像及其与前交通动脉瘤发病的相关性[J].中国医药导报.2012
[4].盛柳青,李俊,陈刚,张戈,马廉亭.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临床解剖学的3D-DSA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
[5].盛柳青.3D-DSA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临床解剖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
[6].胡巍,袁希,胡晶.64排CT血管成像评价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变异类型及与前交通动脉瘤相关性[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
[7].谢鹏.包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外科治疗[C].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1
[8].谢元亮,金朝林,张树桐,陈发祥,谢伟.64排CTA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变异类型与前交通动脉瘤相关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
[9].梁勇.包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外科治疗[C].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2011
[10].李光标.前纵裂入路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解剖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