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波贵州省盘县坪地民族中学553500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基于此,“情境创设”被赋予新课程改革的历史使命,成为衡量新课程理念的主要方面,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所认同,然而何时创设才能发挥出情境的最大价值却一直困扰着好多一线教师。
居里夫人说过:“智者创造时机,弱者等待时机。”情境创设的时机主要指在授课过程中,如何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最佳切入点进行预测和设计。这要求教师必须真正“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在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去大胆预测和多角度思考学生在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课前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有些课题探究活动或是实验性、操作性强的内容,如果课前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可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学生的求知欲一旦被激发,就会主动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让学生充分体验作为研究者的成功感,变课余时间为新知的“开发区”。
例如,在讲“100万有多大”时,课前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问题:“调查你们家从淘米煮饭到吃完一顿饭的过程中浪费了多少粒米?中国约有3亿家庭,一顿饭可以节约多少粒米?相当于多少千克?够你们家吃多长时间?”相信学生会有“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的诧异感。学习的最大动力莫过于兴趣,也可利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破案故事设置悬念情境:一天,110民警接到一个报案电话,称某厂厂长提了100万元现金,装在公文包里,准备潜逃。干警们经过分析,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后经调查证实,确实有人报了假案。同学们,你们知道干警为什么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吗?
二、课始创设情境,引导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情景创设在一节课的开始,既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又是课堂开始的标志。
例如,在讲乘方时,提出“给我1mm厚的纸,只需将其对折23次其厚度就可以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你们信吗?”让学生的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产生质疑,激起学生迫切想知道这究竟是为什么的欲望,引导学生走进新授内容。
三、重、难点处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把问题情境设置在知识的重点或难点处,寓难于趣味中,能吸引学生对知识重点或难点的关注,带来探究活动的自觉性。
例如在讲完“二次函数的极值”后,可创设:“鼓楼商场想在同学们中间招聘一位业务经理。”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渲染。“面试的题目是:你有什么盈利的好方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说出薄利多销、提高售价、加大广告投入等。老师又问:“降价扩大销售量或提价缩小销售量是否能一定盈利?为获取最大利润,该怎样掌握降价和提价的尺度?看看究竟是谁有当经理的天赋。”紧接着给出两道应用题,分组引导学生寻找答案,体会二次函数极值的应用。这样具有挑战性的情境,答案具有开放性,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欲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在课堂结束前创设情境,延续思维
教学情境创设在课堂结束前,有利于学生保持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智力活动因受到新的刺激而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之中,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
例如讲苏科版八(上)教材“三角形、梯形中位线”下课前,让学生猜想、画图验证,然后利用计算机演示一个形状不断变化的四边形,观察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可归纳出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得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从而探究出只要原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则中点四边形是菱形;原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则中点四边形是矩形。当学生都以为这时可以轻松了吧,可紧跟着提问:“运用逆向思维,要使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矩形,那么对原来的四边形应有什么要求呢?如果中点四边形是菱形、正方形呢?”通过情境改造,常规的例题便具探究的功能,例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意犹未尽,即使下课了也会继续探讨下去,体现了“源自课本,又高于课本”的新课程理念。
总之,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的情境方可称为有价值的“情境”,但即使同样的情境也会因创设时机的不同而收效不一,可见“情境创设”的时机大有学问,“情境创设”因适时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