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电路入门(五)——常用电子元件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张超越[1](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模拟电路故障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电子电路制造领域中,电子元件缺陷造成的电路故障可能导致电子产品的安全问题。电路中的大部分故障都发生在模拟电路部分,所以各国学者针对模拟电路故障检测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模拟电路故障检测领域中,深度学习技术是新兴的研究方向之一,但由于模拟电路中元件参数容差性与非线性的问题,导致深度学习模型的特征值提取非常困难,且需要选择合适的诊断模型进行故障检测。本文以单故障检测为目的,设计了一种深度学习特征值的提取方法,并选用两种分类模型检测故障,设计实验验证了使用电路信号检测技术和深度学习技术融合的模拟电路故障检测方案。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深度学习模型特征值的选取。针对深度学习模型特征值的选择问题,本文根据模拟电路低频噪声发生的机理与噪声叠加定理,选择低频噪声功率谱密度作为故障特征信息。设计有源低通滤波器的10种单故障模式,通过Pspice软件进行电路仿真,计算电路等效输出噪声。实验表明10种单故障下的等效输出噪声各不相同,证明通过噪声功率谱密度可以检测电路故障。2.改进型平均周期互谱图法的提出。为了采集噪声功率谱密度,本文通过分析平均周期图法和Welch修正周期图法的特点,根据Welch修正周期图法中数据重叠的原理,在兼顾FPGA平台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型平均周期互谱图法。该方法使用低通滤波器、低噪声放大器、ADC采样和FPGA硬件平台,采集在不同电路状态下的噪声谱密度作为特征值。设置对比实验,通过与平均周期互谱图法对比,采集特征值的方差降低3.8686倍,改善了样本方差,提高了噪声谱估计质量。3.基于多元Logistic回归算法和K邻近算法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针对故障诊断的问题,本文选择多元Logistic回归算法和K邻近算法构建分类模型,以电路输出噪声功率谱密度作为特征值,通过训练诊断模型实现单故障检测的目的。根据同一电路状态下的噪声谱服从正态分布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正态分布和样本期望填充原理的数据预处理方法,通过清洗异常样本改善样本集质量,通过设置对比实验,证明经过数据预处理后,样本集的方差降低2.3648倍,有效地改善了样本集的离散度。经过实验测试故障诊断正确率达到92.8%,诊断时间为2S,且正确率随着样本集数量的增加有所提高。
庄紫玮[2](2021)在《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模块化实训项目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汽车行业正以新能源汽车为载体朝着智能化、网联化方向深度推进,与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趋势相悖的是,新能源汽车从业者缺口逐年增大。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新增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力电子结构,这对从业者的电工电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新能源汽车维修人员除了能够具备传统汽车维修能力,还要求掌握电工电子知识和实践能力。中职院校作为实用人才的培养基地,是技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肩负着人才输出的重担,缓解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人才供给压力。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应该紧随行业发展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为培养优质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打下夯实的电学基础。《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承载的电学知识和技能贯穿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是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选择实训项目尤为重要。但是现有实训项目存在与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脱节、验证性实训项目过多的问题无法满足人才需求。因此,本研究首先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法,分别对企业、教师、学生和课程四类对象进行调研。通过对学生、教师和课程现状展开调查,了解《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企业岗位工作内容。其次采用模块化开发思想,以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职业为基础分析电学能力,设计和开发实训项目,开发配套的教学资源。最后运用所设计的实训项目,开展实验实施,总结归纳学生评价,结合教师实践反思不断完善实训项目。研究发现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显着提高,对中职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最后,笔者提出研究的不足以及研究展望。
赵帅[3](2021)在《动车组继电器与接触器故障分析及运用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内高速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动车组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如何提升动车组的可用性,保障铁路运输秩序,提升旅客服务质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动车组上各功能系统大量使用了各类电磁式继电器、接触器,用于实现逻辑控制、小功率负载接通、弱电控制强电、信号传递、安全监控及保护等功能,配合微机控制单元实现动车组的智能化控制。但由于传统式电磁继电器、接触器容易受到使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且采用机械式触点,使用寿命存在限制,导致在动车组运用过程中,继电器、接触器故障时有发生,成为导致动车组发生故障的一个主要因素,大大影响了动车组运行的可靠性。本文主要针对CRH3平台动车组及CR400BF平台动车组电磁式继电器、接触器故障进行统计,分析继电器、接触器故障发生的主要原因,故障包括:线圈开路、触桥脱落、触点变形、接触器电子模块故障等,结合动车组现场运用实际情况,对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本文通过统计发现,因动车组故障而更换的继电器、接触器,分解检查时,能确认故障点的器件占比不高,对此,进一步对继电器及接触器触点氧化、动车组网络系统匹配性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通过对CR400BF型动车组开关门继电器、高低速风机接触器故障等多发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并分析了电气柜灰尘环境对继电器接触器工作状态的潜在影响,对比不同型号动车组电气柜密封结构差异,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最后,通过对CR400BF型动车组车门关闭回路、主断路器使能回路故障情况及原因进行分析,对继电器参与回路功能控制的方式提出优化建议,以降低相关回路故障率。
王学岩[4](2021)在《基于Arduino的生活化科普产品设计开发与研究》文中提出科普教育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是把各类科学知识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向社会普及,让公众学习和理解,从而激发人们探索的兴趣。因此科普工作可以起到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培养人才、激发大众创新潜能的作用。其中科普产品是最为普遍常用的传播工具,使用者通过实际的产品操作可以更加快速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机械科普产品的发展最为久远,古代和早期工业时代都是靠着纯机械产品来维系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产品已离不开电子科技,由此编程教育得以大力发展并且被教育部门纳入青少年教育课程体系,其中易于入门的Arduino成为编程科普教育的主流。但如今此类科普产品多以玩具形式呈现,该类产品在软件编程学习之后很快失去价值,所以耐用性差;另外单一科普编程知识不能在实际中应用也无法使所学知识和内容发挥其最大价值。本文研究科普产品生活化的设计思路,使得产品在学习阶段结束后依然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更重要的是本课题研究编程与机械传动原理同步相结合的方法,使学习者真正做到在玩中学习到基础和前沿的科技知识并最终能够学有所用。最后,本文研究如何在产品投入市场后小成本低投入的生产设计方法,通过激光切割与3D打印等现代成型工艺生产本课题设计出的产品,对研发过程中的材料与工艺设计要点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
张银[5](2021)在《一类功能神经元的电活动行为控制》文中提出生物神经元电活动过程的主要动力学特性可以通过神经元模型的建模及相应非线性电路的模拟来实现。但具有功能性的神经元模型的研究以及连接神经元电路的人工突触设计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采用约瑟夫森结、忆阻器、电容器,电感线圈和电子元件电阻分别设计出感知磁场变化的功能神经元模型和混合突触。通过探索存在的潜在物理机制,对于了解生物神经元及复杂生物系统的动力学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包括:(1)构建具有外磁场响应的功能神经元模型,并研究其动力学特性。基于Fitz Hugh-Nagumo(FHN)神经元电路模型连接一个约瑟夫森结,通过标准尺度变换建立动力学方程以及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其对外磁场响应的动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约瑟夫森结中的附加相位误差,可以在磁场作用下改变结两端的电流,进而影响神经元的动力学特性。此外发现,在不同的外磁场条件下,恒定外磁场对系统模式转换和选择有明显的影响。该结论可能为检测磁场的传感器提供设计思路。(2)利用约瑟夫森结和忆阻器的固有物理属性,构建一类对电磁感应和外磁场敏感的神经元模型研究。使用电容器、电感线圈、约瑟夫森结、忆阻器、线性电阻和连续电压源组成简单的神经元电路,采用数值模拟和统计方法研究该神经元电路的动力学特性。结果发现:通过调节归一化参数可以检测到神经元电路中不同的放电模态。且在外磁场条件下,该神经元电路出现非线性共振现象。进一步计算该系统的哈密顿能量,从能量角度解释模式选择与能量释放的关系。(3)研究了约瑟夫森结构成的混合突触对耦合神经元同步稳定性影响。采用约瑟夫森结与电阻并联构建混合突触,利用该混合突触连接两个周期信号驱动下的FHN神经元电路,采用数值模拟及统计分析探索两个神经元电路之间耦合同步稳定性问题。研究表明:调节耦合通道中的约瑟夫森结参数可以实现两个神经元电路的同步。相关研究对进一步设计人工突触并用于神经元电路信号处理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基于上述讨论,利用约瑟夫森结构建的功能神经元模型以及人工突触不仅为生物神经元的动力学特性及神经网络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而且在设计功能神经元电路和人工智能网络等神经科学领域提供新思想。
龚枝林[6](2021)在《基于晶体管的无源无线温度传感器研究》文中认为温度传感器作为一种实用性强、普及度广的重要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制药业及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如何稳定、准确、便捷的进行温度检测是目前温度传感器设计者面临的几大难题。在高温、高气压、高电压、强电流、强腐蚀性或空间狭小等苛刻条件下,许多传统的温度传感器不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甚至出现失效的情况。同时传统的有源有线温度传感器也存在体积庞大,检修成本高,需要定期更换电池,电源,电线等缺点。因此研究并设计一款能应用于苛刻条件下的无源无线温度传感器极有价值。本文基于常温半导体脉泽理论,设计制作了一款基于晶体管的无源无线温度传感器系统,其中探头端的特点有体积小、易集成、无需直流供能等。同时系统针对探头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一款高性能读写器及一款低成本读写器。最终系统可以在强电磁场、强电压、高温等严苛条件下实现较高精度的温度测量任务。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分析了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几类温度传感器,梳理了温度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简述了无源无线温度传感器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最后指出温度传感器的发展趋势。2.阐述了常温半导体脉泽技术,并基于该技术制作了无源无线温度传感探头,最后借助信号源、矢量网络分析仪等设备对探头进行了测试。探头输入频率为800MHz左右,灵敏度为-15dBm,输出中心频率根据设计要求可变,目前完成的探头输出中心频率为773MHz、770MHz与768MHz,输出功率为-38dBm左右。3.针对无源无线温度传感器制作了一款高性能读写器与一款低成本读写器。首先简述了收发机常见的结构并分析了收发机的关键指标,然后对收发机进行了芯片选型与架构规划,最后借助ADS仿真软件对收发机进行了系统仿真,制作的系统发射功率为5W即37dBm左右,接收灵敏度为-70dbm左右。4.设计制作了系统控制与数字信号处理环节。编写了系统信号源驱动程序,通过程控改变系统发射频率与功率。使用KEIL IDE嵌入式编程环境制作了低成本超外差接收机中基于STM32F429的频率计数功能,可以直接提取出信号的频率大小。使用VIVADO软件制作了高性能数字中频接收机中的数字下变频系统。5.对系统进行了整体测试实验,得到该套系统可以在20℃至110℃的范围内完成测温任务,最后对本文设计系统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吴晓晗[7](2020)在《面向用户需求的参与式文创产品设计方法研究 ——以上海科技馆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博物馆文创也在朝着数字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将具有地域特色、博物馆特色的文化要素融入文创设计当中,以减少同质化现象,以及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挖掘消费者对博物馆文化的基本认知与偏好,汲取用户对于文创产品的设计建议也成为新的发展方向。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一种有效的用户参与式设计模式,能够在互联网虚拟社区背景下,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分析用户需求数据提取,获得用户对博物馆意象与印象感知。另外使用决策树、相似内容推荐等数据分析技术,有效地整合网络社区里的用户碎片化式的观点,促进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得到贯彻。在激励和引导用户提出更完整的设计概念的同时,为设计师进行文创产品设计提供可靠的设计依据,从而为未来博物馆的用户参与式大规模定制设计提供一些有效的方向,为博物馆文创设计的个性化、特色化和内涵化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用户聚集的网络社区中发布设计方案,开放在线评价;第二,利用数据挖掘原理,收集用户需求及设计方案建议;第三,数字化海量的用户方案建议和权重分配,并依据DTOAD决策树法进行分类、筛选;第四,计算各个用户碎片化方案建议相似度,使用内容推荐机制促使用户建议表达;第五,对建议方案进行再次整理,得到较为完整的设计方案。第六,对用户最终方案进行专家筛选;第七,对选择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设计细化。最终得出符合用户预期的、具有博物馆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方案。
方玉[8](2020)在《基于Arduino平台的小学创客教育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表明创客教育在创客文化的孕育下诞生,创客教育与基础教育相结合爆发了教育与技术的新的生命力。创客教育模式下学生与教师的角色被重新塑造,为中小学教学注入更有活力和开放性的新思想,带来科技创新的新力量。Arduino平台的出现使得开源硬件取向的编程教育成为创客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开源硬件平台的出现大大降低了科技创新的门坎,为中小学进行创客教育提供了硬件支持。小学阶段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是进行编程教育启蒙和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阶段,如何有效的将开源硬件方向的编程教育融合于小学创客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培养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的研究问题。项目式学习、设计型学习与情境教学等新型学习理念渗透到创客教育中的研究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度,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创新点是在设计型学习、项目式学习和情境学习等新型学习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小学创客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并设计一系列教学案例投入到实践应用中。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国内外创客教育的研究现状、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确定创客教育模式设计的创新点;其次,构建基于Arduino平台的小学创客教育教学模式,对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做了具体的规定;最后,在此模式的基础上设计一系列图形化编程的教学案例并实施,根据实施效果进行教学调整和教学模式的完善工作并在教学实施前后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测试,证明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进行研究工作,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第一,证明了基于Arduino平台的小学创客教育教学模式的切实可行性;第二,形成了清晰的、可操作的基于Arduino平台的小学创客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了学生表达交流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第三,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编排,生成了一学期的图形化编程的课程系统。本研究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系统是对创客教育深入研究与实践的成果,丰富了创客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参考的资源,非常具有实践意义。
杨文杰[9](2020)在《基于设计思维的初中Arduino创客教学活动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伴随着创客教育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了创客课程,创客课程如何开展成为基础教育领域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设计思维为创客活动的创意设计、建模迭代等方面提供了成熟的理念、工具和方法体系支持。将设计思维理念融入创客教学活动,能够为学生的各种思维过程提供工具支持,使思维得到高质量的培养。本研究结合设计思维模型理念,构建基于设计思维的Arduino创客教学活动模型,并设计创客教学活动类型及案例。首先,本研究在梳理设计思维、中小学创客教育及Arduino应用等相关文献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创客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缘由,并将活动理论和“从做中学”理论作为创客教学活动设计的理论依据。其次,在分析设计思维模型基础上,结合创客教学活动的特点,构建了基于设计思维的Arduino创客教学活动模型。该模型包括探索、定义、构思、原型和评价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设计了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设置了适合的思维工具。再次,从学习者特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三方面分析创客教学活动的设计因素,划分Arduino创客教学活动类型,结合构建的创客教学活动模型,设计了具体的活动案例。最后,将基于设计思维的创客教学活动模型及活动案例应用于B中学初一年级创客课程中,进行教学实践。通过教师访谈和问卷调查验证活动模型及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实验表明,基于设计思维的Arduino创客教学活动模型及活动设计,促进了学生对Arduino相关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提高了学生对Arduino创客教学活动的兴趣。
王恒[10](2019)在《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关键技术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水下控制模块(Subsea Control Module,SCM)可以实现控制水下采油设备的阀门执行器启闭功能以及监测水下生产设备运行状况的功能,是整个水下生产系统的核心设备。其中,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是投入使用最为广泛的水下控制设备,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发和设计尚属起步阶段,相关技术不够成熟,所以开展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关键技术研究对于我国提高海洋油气田开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的功能原理和设计要求进行总体设计。在机械系统方面,对保护罩、压力补偿器和对接锁紧机构等机械结构进行设计;在液压系统方面,制定液压系统方案原理图,设计液压集成阀板,并选型关键液压元件;在电控系统方面,根据其工作原理和控制要求,拟定电控系统总体方案,进行电路和软件设计。根据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的工作环境和控制要求,对SCM的控制系统—水下电子模块进行散热研究。对水下电子模块内部电子元件进行布局和选型,并确定其散热方式;考虑到设计的电源模块缺乏功耗参数,对24V DC电源模块进行热耗损计算和热仿真分析;考虑到内部含有多个发热电子元件和高压密闭的工作环境,分析水下电子模块热环境形成机制,确定其散热量,并且对水下电子模块运行时的散热进行仿真分析,确保其温升变化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对SCM液压系统的油路和液压阀采用二阶距法进行可靠性分析。引入二阶矩法可靠性分析理论及其矩阵描述,建立油路的液压冲击失效模型和液压阀的磨损失效模型,并建立相应的可靠性函数状态方程,应用二阶矩法计算油路和液压阀在各自失效形式下的可靠度,确保液压油路和液压阀满足可靠性要求,并且绘制相应的可靠性定量关系图,分析其相关基本随机参数变化对于油路和液压阀可靠性的影响规律。根据水下生产系统的FAT测试方案和标准,对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原理样机进行压力测试和温度测试。在压力测试方面,对SCM样机液压系统进行静压测试,并对样机整体进行承压测试,确保SCM样机在承压状态下的功能性不受影响;在温度测试方面,对样机的控制系统—水下电子模块在高温、低温和高低温循环的环境中进行测试,确保水下电子模块在严酷的温度环境中功能性不受影响。
二、电子电路入门(五)——常用电子元件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电路入门(五)——常用电子元件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模拟电路故障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与技术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发展 |
§1.2.2 基于深度学习的模拟电路故障检测方法 |
§1.2.3 当前方法的不足 |
§1.3 本文内容与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模拟电路故障噪声检测的理论 |
§2.1 元件故障与低频噪声的关系 |
§2.1.1 半导体元件中噪声的分类 |
§2.1.2 电子器件中的低频噪声 |
§2.1.3 低频噪声谱密度用于电路故障诊断的原因 |
§2.2 低频噪声检测原理 |
§2.3 改进型平均周期互谱图法检测原理 |
§2.4 基于Pspice软件的电路仿真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深度学习算法原理与应用 |
§3.1 深度学习算法的选择 |
§3.2 深度学习算法简介 |
§3.2.1 多元Logistic回归算法简介 |
§3.2.2 K邻近算法简介 |
§3.3 数据预处理优化 |
§3.3.1 数据预处理的原因 |
§3.3.2 数据预处理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 |
§4.1 实验硬件方案设计 |
§4.2 信号处理硬件方案 |
§4.2.1 低通滤波器模块 |
§4.2.2 低噪声放大器模块 |
§4.2.3 ADC采集模块 |
§4.2.4 FPGA硬件平台 |
§4.3 软件方案设计 |
§4.3.1 FPGA软件方案 |
§4.3.2 PC软件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拟电路故障诊断实验 |
§5.1 实验平台方案设计 |
§5.2 实验测试 |
§5.2.1 低频噪声功率谱密度采集实验 |
§5.2.2 改进平均周期互谱法与平均周期互谱法检测对比实验 |
§5.2.3 多元Logistic回归和K邻近算法预测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2)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模块化实训项目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 |
1.1.2 新能源汽车行业对从业者电学要求严苛 |
1.1.3 中等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规模急剧扩张 |
1.1.4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实训无法满足人才需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研究 |
1.3.2 国际主流模块化思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 |
1.3.3 国内主流模块化思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 |
2.1.2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 |
2.1.3 实训项目 |
2.1.4 模块化 |
2.2 教学理论研究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3 杜威“从做中学”实用主义理论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研究法 |
2.3.2 问卷调查法 |
2.3.3 访谈法 |
2.3.4 实验研究法 |
2.4 实施流程 |
2.4.1 实施流程 |
2.4.2 实施流程图 |
第3章 实训项目现状调查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目的 |
3.2 学生问卷调查 |
3.2.1 学生问卷调查对象 |
3.2.2 学生问卷调查设计 |
3.2.3 学生问卷调查实施 |
3.2.4 学生问卷调查发放 |
3.2.5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
3.3 教师访谈 |
3.3.1 教师访谈对象 |
3.3.2 教师访谈设计 |
3.3.3 教师访谈分析 |
3.4 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分析 |
3.4.1 企业访谈对象 |
3.4.2 企业访谈设计 |
3.4.3 企业访谈分析 |
3.5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现状 |
3.5.1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定位 |
3.5.2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安排 |
3.6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实训项目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实训项目开发 |
4.1 实训项目开发模式 |
4.2 实训项目开发原则 |
4.2.1 针对性 |
4.2.2 独立性 |
4.2.3 实用性 |
4.2.4 可操作性 |
4.3 模块化实训项目开发步骤 |
4.3.1 前期调研 |
4.3.2 确定课程培养目标 |
4.3.3 实训项目设计 |
4.3.4 教学资源设计 |
4.3.5 教学实施 |
4.3.6 多方评价学习效果 |
4.4 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和工作内容 |
4.5 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电工电子能力分析 |
4.5.1 研讨专家团队 |
4.5.2 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电工电子能力 |
4.6 课程标准 |
4.6.1 课程基本信息 |
4.6.2 课程定位 |
4.6.3 课程目标 |
4.6.4 课程教学内容 |
4.6.5 课程教学方法 |
4.6.6 课程教学资源 |
4.6.7 课程教学考核评价 |
4.7 实训项目的设计 |
4.7.1 实训项目的选取和序化 |
第5章 教学资源设计 |
5.1 教学资源特点 |
5.1.1 资源多样性 |
5.1.2 指导实践性 |
5.1.3 专业特性强 |
5.1.4 开放先进性 |
5.2 教学资源设计原则 |
5.2.1 科学性 |
5.2.2 技术性 |
5.2.3 效益性 |
5.2.4 发展性 |
5.3 教学资源内容设计 |
5.3.1 实训项目任务书设计 |
5.3.2 实训项目指导书设计 |
5.3.3 实训项目评分表设计 |
5.3.4 微视频 |
5.3.5 数字化网络资源 |
第6章 实训项目实施 |
6.1 实施对象 |
6.2 实施场地和设备 |
6.2.1 场地布置 |
6.2.2 硬件设备清单 |
6.2.3 软件资源清单 |
6.3 实训项目实施 |
6.3.1 实训项目实施教学过程 |
6.4 实训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
6.4.1 教师分析 |
6.4.2 学生访谈分析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存在的不足 |
7.3 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1 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企业访谈提纲 |
附录4 教师访谈记录 |
附录5 企业访谈调查记录 |
(3)动车组继电器与接触器故障分析及运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继电器、接触器故障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动车组电磁继电器与接触器运用情况介绍 |
2.1 动车组控制系统构架简介 |
2.2 电磁继电器、接触器的组成和功能 |
2.3 CRH3 平台动车组电磁继电器、接触器应用情况 |
2.3.1 目前主要应用类型 |
2.3.2 西门子1 系列电磁继电器、接触器性能简介 |
2.3.3 西门子1 系列电磁继电器、接触器装车情况 |
2.3.4 西门子2 系列电磁继电器、接触器介绍 |
3 动车组电磁继电器、接触器故障统计 |
3.1 故障总数及故障率统计 |
3.2 故障分布情况 |
3.2.1 继电器故障按系统功能组分布 |
3.2.2 接触器故障按系统功能组分布 |
3.3 故障器件检测 |
3.3.1 检测标准及流程 |
3.3.2 继电器检测结果统计 |
3.3.3 接触器检测结果统计 |
3.4 本章小结 |
4 继电器与接触器典型故障及解决方案 |
4.1 3TH系列继电器线圈故障 |
4.1.1 故障原因分析 |
4.1.2 解决方案1:加热筛选 |
4.1.3 解决方案2:替换3TH系列继电器 |
4.2 继电器触桥类故障 |
4.2.1 故障原因分析 |
4.2.2 解决方案1:X光筛查 |
4.2.3 解决方案2:研究继电器强制吸合工具 |
4.3 继电器实际使用次数大于器件寿命 |
4.3.1 故障情况及原因分析 |
4.3.2 解决方案1:优化控制逻辑 |
4.3.3 解决方案2:换型固态继电器 |
4.4 接触器电子模块故障 |
4.4.1 故障情况及原因分析 |
4.4.2 解决方案及效果 |
4.5 继电器、接触器触点氧化问题 |
4.5.1 触点氧化机理 |
4.5.2 触点氧化分析 |
4.5.3 触点去氧化措施及效果 |
4.6 网络系统匹配问题:继电器、接触器信号采集 |
4.6.1 不同网络设备对应继电器故障率对比 |
4.6.2 网络信号采样原理对比 |
4.6.3 继电器网络信号采集冗余分析 |
4.6.4 网络系统控制继电器工作时序分析 |
4.6.5 网络采集设备对比试验 |
4.6.6 改进措施建议 |
4.7 本章小结 |
5 继电器接触器应用环境分析 |
5.1 开关车门继电器故障 |
5.2 高低速风机接触器故障 |
5.2.1 高低速风机接触器故障分析 |
5.2.2 3RT1 系列接触器辅助触点改进 |
5.3 动车组电气柜环境调查 |
5.3.1 调查情况 |
5.3.2 原因分析 |
5.3.3 调查结论 |
5.4 继电器接触器灰尘环境试验 |
5.5 改善措施 |
5.5.1 电气柜密封环境改善 |
5.5.2 电气柜除尘及接触器换型 |
5.6 本章小结 |
6 关键继电器控制回路优化 |
6.1 CR400BF型动车组车门关闭环路分析 |
6.1.1 环路电气原理分析 |
6.1.2 环路更改优化历史情况 |
6.1.3 环路分析 |
6.1.4 更改优化建议 |
6.2 CR400BF、CRH380B型动车组主断闭合回路分析 |
6.2.1 回路电气原理 |
6.2.2 回路继电器故障分析 |
6.2.3 更改优化建议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Arduino的生活化科普产品设计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课题研究背景 |
第二节 Arduino编程介绍 |
第三节 国外Arduino科普产品的发展及现状 |
第四节 国内Arduino科普产品的发展及现状 |
第五节 项目研究的价值与创新点 |
第六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注释 |
第二章 生活化科普产品的定义、特点及现状 |
第一节 科普产品的定义及特性 |
第二节 常用生活电子产品分析 |
第三节 生活化科普产品的定义 |
第四节 生活化科普产品现存问题 |
注释 |
第三章 市场及人群研究 |
第一节 本课题产品适用领域研究 |
第二节 目标用户研究 |
第三节 科普产品市场前景分析 |
注释 |
第四章 生活化科普产品设计与开发 |
第一节 章节框架 |
第二节 产品科普知识点 |
第三节 积木式拼装设计 |
第四节 科普原理可视化设计 |
第五节 模块化电路设计 |
第六节 容错性设计 |
第七节 美观性与实用性结合设计 |
第八节 说明手册设计 |
注释 |
第五章 产品的加工材料与工艺 |
第一节 章节框架 |
第二节 低投入快速开发生产理念 |
第三节 激光切割加工 |
第四节 FDM3D打印 |
注释 |
第六章 课题总结及后续研发展望 |
第一节 课题总结 |
第二节 课题展望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
(5)一类功能神经元的电活动行为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神经元模型概述 |
1.1.2 神经元之间耦合同步概述 |
1.1.3 约瑟夫森结与忆阻器概述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创新性 |
第2章 基于约瑟夫森结耦合的神经元电路在外磁场中的复苏 |
2.1 前言 |
2.2 模型和方案 |
2.3 数值模拟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感知磁场效应的功能神经元模型研究 |
3.1 前言 |
3.2 模型和方案 |
3.3 数值模拟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约瑟夫森结连接的FHN神经元相位耦合同步 |
4.1 前言 |
4.2 模型和方案 |
4.3 数值模拟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基于晶体管的无源无线温度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温度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晶体管的无源无线脉泽温度传感器系统 |
2.1 无源无线温度传感器系统研究 |
2.2 常温半导体脉泽 |
2.2.1 常温半导体脉泽理论基础 |
2.2.2 常温半导体脉泽应用 |
2.3 无源无线温度传感器探头 |
2.3.1 无源无线温度传感器探头设计 |
2.3.2 无源无线温度传感器探头测试 |
2.3.2.1 S参数测试 |
2.3.2.2 频谱测试 |
2.3.2.3 测温实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读写器收发机系统电路设计 |
3.1 读写器收发机原理与设计方案 |
3.1.1 读写器收发机结构与原理 |
3.1.2 收发机指标分析 |
3.2 读写器收发机电路芯片选型与分析 |
3.2.1 发射机电路 |
3.2.2 接收机电路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控制与数字信号处理 |
4.1 低成本接收机系统 |
4.1.1 技术指标与设计方案 |
4.1.2 电路控制 |
4.1.3 信号处理 |
4.2 高性能接收机系统 |
4.2.1 技术指标与设计方案 |
4.2.2 电路控制 |
4.2.3 信号处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测试与分析 |
5.1 发射机电路 |
5.2 接收机电路 |
5.2.1 低成本接收机电路 |
5.2.2 高性能接收机电路 |
5.3 实验结果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面向用户需求的参与式文创产品设计方法研究 ——以上海科技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内容及创新点 |
1.4.1 本文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方法 |
2.1 参与式设计理论与方法 |
2.1.1 参与式设计国内外理论发展现状 |
2.1.2 互联网环境下参与式设计方法研究 |
2.1.3 互联网环境下参与式设计的工具 |
2.1.4 参与式设计评价与决策方法 |
2.2 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
2.2.1 文创产品研究现状 |
2.2.2 文创产品设计方法研究 |
第3章 用户参与文创设计方法原理研究 |
3.1 文本挖掘技术与工具 |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
3.3 方案数字化方法 |
3.4 方案权重筛选方法 |
3.5 DTOAD决策树设计创意评估方法 |
3.6 余弦相似度计算方法 |
3.7 PUGH概念选择法 |
第4章 用户参与文创设计方法应用 |
4.1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4.1.1 上海科技馆意象感知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4.1.2 设计对象的确定 |
4.1.3 电子积木的概念及现状 |
4.1.4 电子积木方案收集与处理 |
4.2 方案生成与筛选 |
4.2.1 数字化方案生成 |
4.2.2 方案维度筛选 |
4.2.3 方案创新性评价 |
4.2.4 方案筛选最终结果 |
4.3 方案推荐 |
4.3.1 方案相似度计算 |
4.3.2 方案推荐策略制定 |
4.3.3 用户方案确定 |
4.4 用户方案最终决策 |
4.4.1 设计评价标准构建 |
4.4.2 用户方案表现 |
4.4.3 用户设计方案评判 |
4.5 最终方案设计 |
4.5.1 上海科技馆及其文创现状 |
4.5.2 文化元素提取 |
4.5.3 造型与颜色特征元素提取 |
4.6 最终设计方案 |
4.6.1 方案草图 |
4.6.2 方案细化 |
4.6.3 方案模型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1: 携程用户方案源数据(部分) |
附录2: 微博用户方案源数据 |
附录3: 用户方案矩阵具体数据 |
附录4: 相似度计算程序 |
附录5: 屏幕编程示例 |
(8)基于Arduino平台的小学创客教育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提出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性目标 |
1.1.2 创新型人才培养获得新助力 |
1.2 研究问题、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创客 |
2.1.2 创客教育 |
2.1.3 开源硬件 |
2.1.4 创造性思维 |
2.2 理论基础 |
2.2.1 体验教育 |
2.2.2 情境学习理论 |
2.2.3 设计型学习理念 |
第三章 面向Arduino平台的小学创客教育教学模式设计 |
3.1 面向Arduino平台的小学创客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
3.1.1 Arduino平台带来创客教育的新优势 |
3.1.2 设计型教学理念与创客教育存在一致性 |
3.1.3 创客教学实施获得相应学校的支持 |
3.2 四种设计型学习模式 |
3.2.1 逆向思维 |
3.2.2 Kolodner双循环科学探究 |
3.2.3 DBS学习圈 |
3.2.4 学习挑战 |
3.3 面向开源硬件的创客教育教学模式设计 |
3.3.1 基于Arduino平台的小学创客教育教学模式的特征 |
3.3.2 基于Arduino平台的小学创客教育教学模式设计 |
第四章 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
4.1 教学案例设计 |
4.1.1 教学目标 |
4.1.2 教学设计原则 |
4.1.3 教学工具选择 |
4.1.4 教学内容设计与编排 |
4.2 教学实施 |
4.2.1 前期准备 |
4.2.2 实施:教学项目一 |
4.2.3 实施:教学项目二 |
4.3 教学效果分析 |
4.3.1 创造力分析 |
4.3.2 课程满意度分析 |
4.3.3 访谈结果分析 |
4.3.4 基于Arduino平台的小学创客教育教学模式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成果总结 |
5.2 论文创新点 |
5.3 论文局限性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学前端情况调查表 |
附录二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前后测) |
附录三 :小组互评表 |
附录四 :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五 :项目挑战书 |
致谢 |
(9)基于设计思维的初中Arduino创客教学活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创客教育蓬勃兴起 |
1.1.2 设计思维为创客教育提供方法支持 |
1.1.3 Arduino促进创客教育普及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设计思维研究概述 |
1.3.2 中小学创客教育研究现状 |
1.3.3 Arduino的教学应用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设计思维 |
2.1.2 创客教学活动 |
2.2 理论基础 |
2.2.1 活动理论 |
2.2.2 “从做中学”理论 |
第三章 基于设计思维的Arduino创客教学活动模型构建 |
3.1 设计思维模型分析 |
3.1.1 斯坦福大学设计思维模型 |
3.1.2 IDEO设计思维模型 |
3.2 创客教学活动的特征分析 |
3.2.1 创客教育的培养目标 |
3.2.2 创客活动的教学方式 |
3.3 基于设计思维的Arduino创客教学活动模型 |
3.3.1 基于设计思维的创客教学活动阶段 |
3.3.2 创客教学活动模型 |
第四章 基于设计思维的初中Arduino创客教学活动设计 |
4.1 初中Arduino创客教学活动设计前期分析 |
4.1.1 学习者特征分析 |
4.1.2 教学目标分析 |
4.1.3 教学内容分析 |
4.2 创客教学活动类型设计 |
4.2.1 活动类型设计依据 |
4.2.2 活动类型划分 |
4.3 活动设计及案例 |
4.3.1 知识准备活动 |
4.3.2 初级体验活动 |
4.3.3 能力提升活动 |
4.3.4 综合制作活动 |
第五章 创客教学活动实施及效果分析 |
5.1 活动实施准备 |
5.1.1 实施对象 |
5.1.2 实施环境和时间 |
5.2 活动实施过程 |
5.2.1 活动实施安排 |
5.2.2 综合制作活动——《人数统计器》活动实施过程 |
5.2.3 教学反思 |
5.3 活动实施效果分析 |
5.3.1 学生创客教学活动学习态度分析 |
5.3.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关键技术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国外研究现状 |
1.2.2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国内研究现状 |
1.3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液压装置可靠性研究现状 |
1.3.1 可靠性理论研究发展现状 |
1.3.2 液压装置可靠性研究现状 |
1.3.3 水下控制模块可靠性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目的及研究意义 |
1.4.1 课题来源 |
1.4.2 课题的研究目的 |
1.4.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总体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功能原理 |
2.3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设计要求 |
2.4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机械系统设计 |
2.4.1 保护罩设计 |
2.4.2 压力补偿装置设计 |
2.4.3 对接锁紧机构设计 |
2.5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液压系统设计 |
2.5.1 液压系统方案原理拟定 |
2.5.2 液压集成阀板设计 |
2.5.3 关键液压元件选型 |
2.6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电控系统设计 |
2.6.1 电控系统总体方案 |
2.6.2 电控系统电路设计 |
2.6.3 电控系统软件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下电子模块复杂密闭空间系统散热研究 |
3.1 引言 |
3.2 水下电子模块内部电子元件布局及散热途径 |
3.2.1 水下电子模块电子元件布局 |
3.2.2 水下电子模块内部电子元件选型 |
3.2.3 水下电子控制模块的散热方式 |
3.3 24V DC电源模块耗散热计算及分析 |
3.3.1 24V DC电源模块设计 |
3.3.2 24V DC电源模块热耗损计算分析 |
3.3.3 24V DC电源模块散热仿真分析 |
3.4 SEM多热源封闭系统的散热分析 |
3.4.1 水下电子模块热环境形成机理分析 |
3.4.2 水下电子模块在密闭空间系统的散热量计算分析 |
3.4.3 水下电子模块在密闭空间系统环境中散热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二阶矩法的关键液压元件可靠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基于二阶矩法的可靠性分析理论 |
4.2.1 相关矩阵理论 |
4.2.2 一次二阶矩函数的矩阵描述 |
4.2.3 二阶距法可靠性设计与分析 |
4.3 液压油路的抗液压冲击可靠性分析 |
4.3.1 液压冲击时液压油路压力变化机理分析 |
4.3.2 基于管壁材料强度的液压油路可靠性分析 |
4.3.3 基于液压系统额定压力的液压油路可靠性分析 |
4.3.4 液压油路抗液压冲击可靠度与随机参数的变化关系 |
4.4 液压阀的抗磨损可靠性分析 |
4.4.1 液压阀磨损失效机理分析 |
4.4.2 基于磨损深度的液压阀可靠性分析 |
4.4.3 液压阀抗磨损可靠度与随机参数的变化关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FAT测试总体方案研究 |
5.2.1 国内外水下生产系统测试技术对比分析 |
5.2.2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FAT测试总体方案 |
5.3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原理样机压力测试 |
5.3.1 SCM原理样机压力测试方案 |
5.3.2 SCM原理样机液压系统静压测试 |
5.3.3 SCM原理样机高压舱测试 |
5.4 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的电子模块温度测试 |
5.4.1 测试装置选用及测试准备 |
5.4.2 SEM样机高温测试 |
5.4.3 SEM样机低温测试 |
5.4.4 SEM样机高低温循环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电子电路入门(五)——常用电子元件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模拟电路故障检测技术研究[D]. 张超越.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2]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模块化实训项目开发[D]. 庄紫玮.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3]动车组继电器与接触器故障分析及运用策略研究[D]. 赵帅.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4]基于Arduino的生活化科普产品设计开发与研究[D]. 王学岩.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21
- [5]一类功能神经元的电活动行为控制[D]. 张银.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6]基于晶体管的无源无线温度传感器研究[D]. 龚枝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面向用户需求的参与式文创产品设计方法研究 ——以上海科技馆为例[D]. 吴晓晗.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8]基于Arduino平台的小学创客教育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D]. 方玉.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基于设计思维的初中Arduino创客教学活动设计研究[D]. 杨文杰. 河北大学, 2020(08)
- [10]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关键技术与实验研究[D]. 王恒.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