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磁脉冲论文-朱涵娴

低频磁脉冲论文-朱涵娴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频磁脉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Fe(Co)-Hf-B-Cu非晶合金,低频脉冲磁场处理,穆斯堡尔谱,纳米双相合金

低频磁脉冲论文文献综述

朱涵娴[1](2010)在《低频磁脉冲处理Fe(Co)-Hf-B-Cu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与软磁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以高纯金属为原料,利用单辊液相急冷法,获得Fe52Co34Hf7B6Cu1软磁非晶材料。再利用低频磁脉冲处理设备对制得的薄带进行低频磁脉冲处理,得到非晶纳米晶双相合金;为了进一步优化合金的磁性能,对磁脉冲处理的非晶合金再进行低温真空退火处理,主要工作归纳如下:1、本次研究的非晶合金成分为Fe52Co34Hf7B6Cu1;通过对母合金反复熔炼4-5次后保证母合金的成分均匀;利用单辊急冷法,通过控制设备辊速(49m/s,45m/s)和改变制备原料(纯B, FeB),控制带的厚度和成带质量。2、通过X射线初步分析制备得到原始态的Fe52Co34Hf7B6Cu1合金条带,制备的叁种样品(主要改变辊速和原料制得的样品)XRD曲线均表现为有一非晶包,初步判断可能为完全非晶态的,并通过透射电镜分析可知Fe52Co34Hf7B6Cu1淬态合金条带的衍射环为宽化了的漫散环状结构,且基体形貌衬度均匀即为无结构特征形貌,由此可以判断其淬态的薄带为非晶态。最后经穆斯堡尔谱分析可知谱形为不对称的展宽的六线谱,且第2和第5峰峰高明显大于第1和第6峰峰高,表现为明显的非晶态特征。3、对制备得的非晶样品分别进行DTA测试,得到的曲线均有两个放热峰,且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两个晶化峰向高温方向移动;从激活能计算结果来看,使用高辊速和纯硼的样品稳定性最好,其激活能最高(达到280.9KJ/mol)。4、选用稳定性最好的样品进行低频脉冲磁场处理可实现微量的晶化;在低频下,保持作用时间和频率不变(240s,30Hz),改变磁场强度(200Oe-4000e),得到晶化量与磁场场强呈正比关系;并且在对处理后的样品进行的激活能计算中可以得到激活能的数值与晶化量呈反比关系,与非晶相的超精细磁场成正比关系;处理后样品激活能普遍降低,同时在磁场强度2000e,频率30Hz,作用时间240s的处理条件下样品有较好的稳定性,激活能较高。5、将原始态的样品,磁脉冲处理后的样品,以及经过不同条件下退火的样品分别进行磁性测量,VSM结果显示,低频磁脉冲处理后的薄带与淬态相比其饱和磁化强度增加,矫顽力减小,软磁性能升高;经退火处理后的条带磁性能更优于单磁场处理后的样品;在相同的保温时间下(30min),低温100°处理后的条带磁性优于其他较高温条件下的条带;而在相同的退火温度(200°C)下,相对延长保温时间(45min)更利于磁性的优化,综合各个因素实验退火条件在200°/45min时得到最好的矫顽力61A/m,即有较好的软磁性能。(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0-06-25)

罗丽平[2](2010)在《Fe-Co-Hf-B-Cu非晶合金的低频磁脉冲处理效应及其正电子湮没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HITPERM型软磁合金Fe(Co)-M-B-Cu (M=Nb. Zr、Hf等),由于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其具有优异的高温软磁性能,最有希望用于第二代电动航天飞机(MEA)和其它高温应用领域。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穆斯堡尔谱、正电子湮没寿命谱、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差热分析等实验手段,重点对(Fe1-xCox)86Hf7B6Cu1(x=0.4)非晶合金在低频磁脉冲处理前后的微结构、结构缺陷及磁学性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穆斯堡尔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检测结果表明,低频磁脉冲处理可实现非晶合金(Fe1-xCox)86Hf7B6Cu1(x=0.4)的单相纳米晶化,析出的晶化相为a-Fe(Co),纳米晶的平均尺寸为10-15nm,且弥散分布于剩余非晶基体相之中,构成所谓的纳米晶双相合金。在不同的低频磁脉冲处理条件下,合金的晶化量在1.169%~13.272%这一范围内发生变化。经低频磁脉冲处理后,所得纳米晶双相合金的超精细磁场主要来自叁个方面所产生的贡献,即晶化相、界面以及剩余非晶相。在不同的低频磁脉冲处理条件下,纳米晶双相合金的平均超精细磁场均较淬态时的286.17kOe略有降低,晶化相所对应的超精细磁场均在330kOe左右,剩余非晶相的超精细磁场较淬态非晶有明显的降低。经低频磁脉冲处理后,所得纳米晶双相合金的X射线衍射曲线同淬态时的基本一致,即均表现为一漫散的衍射峰,这可能是由于X射线衍射的分辨本领(或灵敏度)相对较低,双相合金中少量的纳米晶不容易被其检测出来,这在材料微结构的深入研究中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经不同条件的低频磁脉冲处理后,试样的激活能均较淬态时的280.9kJ/mol有所降低,表明纳米晶双相合金的热稳定性均相对于淬态时略有下降。正电子湮没寿命谱采用快—快符合ORTEC系统进行测量,寿命谱仪的时间分辨率约为240ps,将所测得的寿命谱分解为3个指数衰减成分进行自由拟合解谱,得到正电子湮没寿命τi,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湮没强度Ii(i=1、2、3)。研究结果表明,经不同条件下的低频磁脉冲处理后,合金的各正电子湮没寿命值τi总体上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各寿命成分所对应的强度Ii发生较小幅度的波动。这意味着在低频磁脉冲处理的过程中,原子磁矩在脉冲磁场的作用下发生磁化/去磁的往复变化,引起原子的磁致伸缩周期振动和短程迁移,Fe、Co磁性原子的聚集形成纳米晶,从而导致合金的结构不断发生弛豫,不同类型的缺陷不断发生湮灭、复合以及扩散等变化。另外,在低频磁脉冲处理的过程中,部分非磁性原子(如B、Hf等)也将伴随着磁性原子的迁移而发生迁移,这也导致合金微结构缺陷发生变化,如非磁性原子填入空位或微空洞,导致缺陷几何尺寸的减小从而致使正电子湮没寿命值的减小等。从总体来看,各寿命值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这也可以说明随着低频磁脉冲处理条件的提高,原子振动发生迁移导致合金各部分的结构趋向有序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0-06-25)

尹丽娟[3](2009)在《非晶合金Fe_(43)Co_(43)Hf_7B_6Cu_1的低频磁脉冲效应及经验电子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钴基纳米晶软磁材料具有高磁导率、高饱和磁通、低矫顽力、低损耗和高的居里温度等优点。因此对铁钴基纳米晶软磁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引起广泛的关注,成为近年来高温软磁材料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对Fe(Co)-Hf-B-Cu合金进行了化学成分设计,然后以熔体急冷单辊法制备了Fe43CO43Hf7B6CU1合金薄带,薄带厚度在30-40μm,宽度在2mm左右。利用x射线衍射(XRD)、穆斯堡尔谱和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对制备的合金样品进行了综合表征,结果表明:合金条带是非晶态,玻璃转变温度、晶化起始温度、晶化峰温度分别为:Tg=379.80℃,TX=472.99℃,Tp1=509.95℃,Tp2=620.72℃,Tp3=712.03℃。对非晶薄带Fe43C043Hf7B6Cu1进行了低频磁脉冲处理:脉冲磁场148-3790e、脉冲频率10-40Hz、脉冲时间60-240s。在低频磁脉冲处理过程中,试样温升Δt≤10℃,而且内部和外部温升差别不大,不存在高温和瞬间高温,具有较好的温度均匀性。采用XRD和穆斯堡尔谱对磁脉冲处理后样品的微结构进行了检测:低频磁脉冲可导致非晶合金Fe43Co43Hf7B6Cu1初始晶化,晶化量从2.249%~10.969%变化,随脉冲磁场场强增加和处理时间延长,晶化相的析出量有增加的趋势,晶化量与脉冲频率呈非线性关系,而是先增大后减少。采用VSM对处理前后的合金的软磁性能进行了观察:双相合金的σs和Hc较淬态有所增加,Mr明显下降,优化了合金的软磁性能。当晶化量为5.057%时磁性能最佳,此时对应的处理条件为:H=220Oe、f=40Hz、t=240s。利用经验电子理论(EET)中的BLD方法计算了磁脉冲处理前后非晶相和晶化相的价电子结构,根据非晶合金Fe43Co43Hf7B6Cu1中原子的比例和各个结构单元中铁、钴原子对Fe43Co43Hf7B6CU1合金磁矩的贡献,计算出了单位质量的非晶相和晶化相的总磁矩分别为159.7978emu和184.2174emu。再根据晶化相和非晶相的组成及磁矩计算出了单位质量低温晶化后的双相合金的磁矩值,与实测值比较误差均小于10%。(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09-07-01)

周迎春[4](2008)在《Fe_(78)Si_9B_(13)非晶合金低频磁脉冲处理效应及其经验电子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晶弥散分布于非晶载体的铁基软磁合金一般通过快速冷凝非晶相的部分反玻璃化来制备。为了优化这一新型纳米合金的软磁性能,可以通过控制晶化程度改变晶粒尺寸、体积分数等实现。因此非晶-纳米晶双相合金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兴趣,成为近年来软磁材料研究的热点。本论文采用低频磁脉冲处理非晶Fe78Si9B13制得了非晶-纳米晶双相合金,采用穆斯堡尔谱、XRD、TEM、DSC等手段对低频磁脉冲处理前后的样品进行微结构和性能测定,利用DSC曲线和Kissinger方程计算相变过程的激活能,研究低频磁脉冲处理非晶合金的相变热力学和动力学。再借助于EET理论和非晶合金的微晶模型,建立非晶相和晶化相的结构模型,采用BLD法计算非晶Fe78Si9B13合金晶化前后的相结构因子、界面结构因子和某些物理参数,并与实测值比较,从而确定磁脉冲参数(如场强Hp、频率fP、时间t等)与析出量、结构等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从电子层次探讨非晶合金磁致低温纳米晶化的微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低频磁脉冲处理过程中,试样的最大温升At<10℃,而且内部和外部温升差别不大,不存在高温和瞬间高温,具有较好的温度均匀性。因此,用低频磁脉冲处理非晶合金并使之在低温发生纳米晶化既不同于普通的等温退火,也克服了电脉冲处理中由于焦耳热效应而导致的温升过高的缺点,是继电脉冲处理后又一种新的方法,其特点体现在脉冲磁场强度、脉冲频率和脉冲处理时间的协同作用。在低频磁脉冲作用下,非晶Fe78Si9B13合金的晶化量和磁矩值均与磁脉冲处理参数有关,且随着磁场强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晶化量和磁矩值均呈线性增加;而随脉冲频率的增加却呈非单调变化。对应本研究的磁脉冲处理条件,30-35Hz为最佳频率范围。同时低频磁脉冲处理后的样品发生纳米晶化,导致其超精细磁场发生变化,原始非晶样品的超精细磁场为单峰分布,且超精细磁场值较大,约为260kOe左右。而低频磁脉冲处理后的样品的超精细磁场单峰向低位场移动,在高位场也有出现另一单峰的迹象,脉冲处理参数不同,各峰出现的位置不同。磁脉冲处理非晶Fe,8Si9B13合余发生纳米晶化过程的DSC曲线上出现两个放热峰,说明发生了两次相转变,且转变方式为初晶晶化,析出的晶化相为单相b.c.cα-Fe(Si)。将DSC曲线上第一放热峰的峰顶温度利用Kissinger方程进行处理,再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原始非晶Fe78Si9B13合金样品的第一放热峰的激活能为433.6 kJ/mol;磁致低温纳米晶化后的非晶Fe78Si9B13合金样品的第一放热峰的激活能均在219.3 kJ/mol以下,与原始非晶Fe78Si9B13合金相比,相变激活能大幅度降低,说明低频磁脉冲处理后的样品的相变势垒减小,相变更容易发生。这是由于在脉冲磁场作用下,非晶合金晶化前后样品的微结构发生了改变,临界形核半径rc、临界形核自由能ΔGc降低,而形核率Ⅰ增大,使形核长大容易,从而促进非晶合金晶化。利用经验电子理论(EET理论)中的BLD方法计算了磁脉冲处理前后非晶相和晶化相的价电子结构,根据非晶Fe78Si9B13合金中原子的比例和相结构因子nA以及各个晶胞铁原子对非晶Fe78Si9B13合金磁矩的贡献,建立了非晶相和晶化相总磁矩计算的经验公式,计算出了非晶相的总磁矩为1.895μB,晶化相的总磁矩为2.5579μB。再根据晶化相和非晶相的组成及磁矩计算出了磁致低温纳米晶化后的双相合金的磁矩值,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其理论计算值与实验测定值的误差均小于10%,说明在一级近似下,从价电子层次上计算非晶的磁矩是可以实现的,这对于优化非晶Fe78SigB13合金的软磁性能将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但其磁矩值与脉冲磁场处理参数之间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计算了与非晶相和晶化相性能有关的异相界面价电子结构参数P(hk1)、P(uvw)、Δp等;并利用相结构因子和界面结合因子解释了非晶Fe78Si9B13合金磁致低温纳米晶化的微观机理。对于非晶Fe78Si9B13合金,非晶基体中的a-Fe的nA值最小,相变驱动力最小,形核率最大,所以α-Fe晶体首先析出;其次是α-Fe-Si,所以在α-Fe之后也随之析出,形成α-Fe(Si)固溶体。而且非晶相α-Fe类(110)//晶化相α-Fe(110)面、非晶相α-Fe类(110)//晶化相α-Fe-Si(110)面、非晶相α-Fe-Si类(110)//晶化相α-Fe-Si(110)面和晶化相α-Fe(110)//晶化相α2-Fe-Si (110)面均满足一级近似下的电子密度连续,且两侧的电子密度都很高,当脉冲磁场处理时,非晶基体中的那些具有位相关系的电子密度高、密度差小的面便通过扩散实现有序化,形成α-Fe和α-Fe(Si)晶核。然后通过粒子相界面的推移、相界面积增加的过程实现晶粒的长大。若相界面的电子密度差越大,界面上的原子尺寸变化越大,界面上的原子状态与相内的原子状态变化越剧烈,相界面的推移阻力越大,晶粒长大越困难,即电子密度差使它们的聚集、长大受阻,所以脉冲磁场作用下的晶化只能形成细小的α-Fe(Si)晶化相且弥散分布于剩余非晶基体中。(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08-11-10)

晁月盛,张艳辉,郭红,张莉,王兴刚[5](2007)在《低频磁脉冲处理Fe_(78)Si_9B_(13)非晶合金的低温纳米晶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Fe_(78)Si_98_(13)非晶进行了低频磁脉冲处理(场强0.01—0.04 T,频率20—40 Hz,作用时间60—300 s),以红外非接触测温仪测量处理过程的试样温升,用M(?)ssbauer谱、透射电镜观察试样的微结构变化.研究表明,在磁脉冲作用下,非晶合金发生了低温纳米晶化(温升△T=7℃),晶化相α-Fe(Si)的晶粒尺寸约10 nm.析出量2.18%—9.43%;所形成的双相纳米合金对应的平均超精细磁场较非晶的原始制备态明显增加.(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低频磁脉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HITPERM型软磁合金Fe(Co)-M-B-Cu (M=Nb. Zr、Hf等),由于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其具有优异的高温软磁性能,最有希望用于第二代电动航天飞机(MEA)和其它高温应用领域。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穆斯堡尔谱、正电子湮没寿命谱、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差热分析等实验手段,重点对(Fe1-xCox)86Hf7B6Cu1(x=0.4)非晶合金在低频磁脉冲处理前后的微结构、结构缺陷及磁学性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穆斯堡尔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检测结果表明,低频磁脉冲处理可实现非晶合金(Fe1-xCox)86Hf7B6Cu1(x=0.4)的单相纳米晶化,析出的晶化相为a-Fe(Co),纳米晶的平均尺寸为10-15nm,且弥散分布于剩余非晶基体相之中,构成所谓的纳米晶双相合金。在不同的低频磁脉冲处理条件下,合金的晶化量在1.169%~13.272%这一范围内发生变化。经低频磁脉冲处理后,所得纳米晶双相合金的超精细磁场主要来自叁个方面所产生的贡献,即晶化相、界面以及剩余非晶相。在不同的低频磁脉冲处理条件下,纳米晶双相合金的平均超精细磁场均较淬态时的286.17kOe略有降低,晶化相所对应的超精细磁场均在330kOe左右,剩余非晶相的超精细磁场较淬态非晶有明显的降低。经低频磁脉冲处理后,所得纳米晶双相合金的X射线衍射曲线同淬态时的基本一致,即均表现为一漫散的衍射峰,这可能是由于X射线衍射的分辨本领(或灵敏度)相对较低,双相合金中少量的纳米晶不容易被其检测出来,这在材料微结构的深入研究中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经不同条件的低频磁脉冲处理后,试样的激活能均较淬态时的280.9kJ/mol有所降低,表明纳米晶双相合金的热稳定性均相对于淬态时略有下降。正电子湮没寿命谱采用快—快符合ORTEC系统进行测量,寿命谱仪的时间分辨率约为240ps,将所测得的寿命谱分解为3个指数衰减成分进行自由拟合解谱,得到正电子湮没寿命τi,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湮没强度Ii(i=1、2、3)。研究结果表明,经不同条件下的低频磁脉冲处理后,合金的各正电子湮没寿命值τi总体上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各寿命成分所对应的强度Ii发生较小幅度的波动。这意味着在低频磁脉冲处理的过程中,原子磁矩在脉冲磁场的作用下发生磁化/去磁的往复变化,引起原子的磁致伸缩周期振动和短程迁移,Fe、Co磁性原子的聚集形成纳米晶,从而导致合金的结构不断发生弛豫,不同类型的缺陷不断发生湮灭、复合以及扩散等变化。另外,在低频磁脉冲处理的过程中,部分非磁性原子(如B、Hf等)也将伴随着磁性原子的迁移而发生迁移,这也导致合金微结构缺陷发生变化,如非磁性原子填入空位或微空洞,导致缺陷几何尺寸的减小从而致使正电子湮没寿命值的减小等。从总体来看,各寿命值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这也可以说明随着低频磁脉冲处理条件的提高,原子振动发生迁移导致合金各部分的结构趋向有序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频磁脉冲论文参考文献

[1].朱涵娴.低频磁脉冲处理Fe(Co)-Hf-B-Cu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与软磁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0

[2].罗丽平.Fe-Co-Hf-B-Cu非晶合金的低频磁脉冲处理效应及其正电子湮没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0

[3].尹丽娟.非晶合金Fe_(43)Co_(43)Hf_7B_6Cu_1的低频磁脉冲效应及经验电子理论研究[D].东北大学.2009

[4].周迎春.Fe_(78)Si_9B_(13)非晶合金低频磁脉冲处理效应及其经验电子理论研究[D].东北大学.2008

[5].晁月盛,张艳辉,郭红,张莉,王兴刚.低频磁脉冲处理Fe_(78)Si_9B_(13)非晶合金的低温纳米晶化[J].金属学报.2007

标签:;  ;  ;  ;  

低频磁脉冲论文-朱涵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