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唑并论文-徐姣,张丽宏,张美琦,刘秀波,马伟

噻唑并论文-徐姣,张丽宏,张美琦,刘秀波,马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噻唑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吡啶[1,2-a]嘧啶,噻唑并吡啶,Thorpe-Ziegler异构化,Pictet-Spengler反应

噻唑并论文文献综述

徐姣,张丽宏,张美琦,刘秀波,马伟[1](2019)在《碘-二甲基亚砜促进新型四环噻唑并[3',2':2,3]吡啶并[4,5-d]吡啶并[1,2-a]嘧啶酮类衍生物的合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在碘-二甲基亚砜(I_2-DMSO)促进作用下,通过Pictet-Spengler反应合成噻唑并[3',2':2,3]吡啶并[4,5-d]吡啶并[1,2-a]嘧啶酮(5)衍生物的合成方法.该反应的关键中间体2-(3-氨基-5-苯氨基噻唑-2-基)-4H-吡啶[1,2-a]嘧啶-4-酮(3),由2-氯甲基-4H-吡啶[1,2-a]嘧啶-4-酮(1)与N-苯基-N'-氰基-咪唑硫代碳酸钾(2)通过Thorpe-Ziegler异构化反应制得.该合成方法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收率高.(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10期)

李元元,张呈霞,黄文龙,陈超然,胡国强[2](2019)在《左氧氟沙星的噻唑并均叁唑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发展抗菌药氟喹诺酮向抗肿瘤活性转化的有效结构修饰策略,基于药效团骨架的迁越药物设计原理,用噻唑并均叁唑稠环取代左氧氟沙星(1) C-3羧基的等排体,α,β-不饱和酮为其修饰基,设计合成了C-3噻唑并均叁唑稠杂环目标化合物(6a-6l)。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构表明,所合成的12个化合物的活性均强于母体左氧氟沙星,化合物6e、6i、6j的活性与对照抗肿瘤药阿霉素相当。因此,α,β-不饱和酮修饰的均叁唑骨架替代C-3羧基有利于提高氟喹诺酮的抗肿瘤活性。(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9年06期)

姜亚玲,李珂,黄文龙,胡国强[3](2018)在《3-(5-苄叉基噻唑并均叁唑酮)氟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发现氟喹诺酮抗菌活性向抗肿瘤活性转化的有效方法,用稠杂环噻唑并均叁唑酮作为培氟沙星(1) C-3羧基的生物等排体,芳甲叉基为其修饰基团,设计合成了12个新的C-3噻唑并均叁唑不饱和酮目标化合物(6a~6l),其结构经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确证,评价了它们体外对SMMC-7721、Capan-1和HL60 3种肿瘤细胞株的抗增殖活性。初步药理筛选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的活性显着高于母体化合物1的抗肿瘤活性,含氟苯基和邻甲氧苯基化合物的活性与对照抗肿瘤药阿霉素相当。因此,噻唑并均叁唑不饱和酮骨架替代氟喹诺酮C-3羧基有利于提高其抗肿瘤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韩金良[4](2018)在《吡唑啉及噻唑并叁唑酮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癌症发病率日益增高,且患病人群的平均年龄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即是与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以及熬夜、酗酒和抽烟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又是工作及生活环境的恶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仅仅在中国,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数每天就高达5000人,而目前还没有一种可以根治癌症的药物。化疗、放疗等一系列通常治疗癌症的方法有着脱发、免疫力下降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着癌症患者的治疗以及生活。经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吡唑啉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尤其具有抗肿瘤活性。因此,本论文设计合成了 8种吡唑啉衍生物,并通过引入卤素原子和酰氯基团,以旨增强其抗肿瘤活性,用MTT法检测其体外抗肿瘤活性。叁唑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结构,市售的含叁唑结构的药物不胜枚举,具有抗真菌、抗炎和抗肿瘤等一系列生物活性。噻唑酮也是一类重要的活性基团,目前已有大量关于噻唑酮抗肿瘤的报道。因此,利用药物拼接原理,将叁唑与噻唑酮两种结构拼接在一起设计合成了 21种噻唑并叁唑酮衍生物,用MTT实验初步测定其体外抗增殖活性。所有化合物均经1H-NMR确认结果,部分化合物经13C-NMR和HRMS进一步进行结构确认。研究表明,所合成的8种吡唑啉衍生物均表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对所有被测细胞的抗增殖活性均大于阳性对照药DDP(顺铂,顺二氯二氨合铂),而且3a-f对HeLa和SGC-7901两种细胞的抗增殖活性均明显强于阳性对照药taxol,其中3e((2-氯-1-(5-(4-氯苯基)-3-(4-硝基苯基)-4,5-二氢-1H-吡唑-1-基)乙酮)对HepG2细胞的毒性与阳性对照药紫杉醇(taxol)的细胞毒性相当。大多数噻唑并叁唑酮衍生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增殖活性,其中化合物5p((Z)-5-(3-甲氧基-4-乙酰氧基亚苄基)-2-(4-吡啶基)噻唑并[3,2-b][1,2,4]叁氮唑-6(5H)-酮)和化合物5q((Z)-5-(3-乙酰氧基-4-甲氧基亚苄基)-2-(4-吡啶基)噻唑并[3,2-b][1,2,4]叁氮唑-6(5H)-酮)在八种人癌细胞株中的抑制增殖活性均较好。其中,化合物5q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抗增殖活性最强,其IC50值为41.5±13.6μM,强于对照药DDP。(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8-05-28)

耿鹏飞[5](2018)在《噻唑并[5,4-d]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除了发展完善肿瘤的早期预防诊断技术之外,开发新型高效的抗肿瘤药物是治疗肿瘤的最基本手段。嘌呤在人体新陈代谢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噻唑并嘧啶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杂环化合物,属于嘌呤的类似物。因此,对噻唑并嘧啶化合物的研究在人类健康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近几十年的研究深入,噻唑并嘧啶显着的生物活性被人们发掘。研究发现,噻唑并嘧啶的母核结构不但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真菌、抗肿瘤等生物活性,还有抗炎、神经保护、抗血管生成以及CDC25B磷酸酶抑制作用。正是由于它的多种生物活性,人们对它的关注从未停止。在此,我们选用噻唑并[5,4-d]嘧啶为骨架加以合适的取代基用作抗肿瘤化合物的模板,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噻唑并[5,4-d]嘧啶类衍生物共计47个,评估了其抗肿瘤活性并做了相关机制研究。构效分析结果显示,在胺类取代系列中,R_3位置进行芳香胺修饰时,对位引入吸电子基团或者长链结构对活性结果有一定的改善;在R_3位置利用哌嗪类基团进行取代,哌嗪的4位引入长链和大位阻基团可增加化合物对MGC-803细胞的活性;将哌嗪的4位变为氧原子其活性结果优于氮原子和硫原子。在R_2的构效研究发现,在芳环上引入吸电子基团可以有效增加化合物的活性。R_1位点上苯环取代与丙基取代相比,苯环取代稍好。在巯基取代系列中,R_3位置上的噻唑杂环取代,4位无取代优于4位给电子基取代;3位碳氮原子的改变,会影响化合物对MGC-803细胞和MCF-7细胞的活性。在R_2的构效研究中,苯环优于其他取代苯环和大位阻基团萘基。R_1位点苯环略好,但差异不大。最终鉴定出7z和8u两个化合物活性最好,分别对MGC-803细胞IC_(50)值为1.03μM和HGC-27细胞IC_(50)值为1.22μM。之后我们考察了其在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之间的选择性,结果证明化合物7z和8u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选择性指数SI为38和24。初步的机制选择以抗肿瘤活性最好的化合物7z进行研究,发现化合物7z不但可以高效的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同时可以有效抑制其转移能力。为了进一步研究所合成的化合物对细胞产生抗增殖活性的原因,我们利用Hoechst 33258染色法和Annexin-V-FITC/Propidium Iodide双重染色方法对化合物的作用进行分析,发现化合物7z会使癌细胞形态学发生改变,诱导其发生凋亡,并呈现出浓度依赖性。最后,我们对其引起细胞凋亡的机制做了研究,Western blotting的实验结果显示经化合物处理后,细胞中的抗凋亡蛋白Bcl-2被下调,凋亡蛋白Bax被上调,同时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量也显着增加,这表明化合物7z和8u有可能是通过线粒体通路诱导Bcl-2家族和Casepase家族之间的级联反应引起细胞凋亡的。(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5-01)

赵阳,侯健,张庆光,金辄,李雪松[6](2018)在《6-苄基-3-芳基-7H-噻唑并[3,2-b]-1,2,4-叁嗪-7-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讨6-苄基-3-芳基-7H-噻唑并[3,2-b]-1,2,4-叁嗪-7-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乙酰胆碱酯酶(ACh E)抑制活性。方法以苯甲醛和乙酰甘氨酸作为初始原料,经Erlenmeyer-Pl9chl反应、缩合反应、水解反应、缩合反应,生成取代的6-苄基-3-硫代-1,2,4-叁嗪-5(2H)-酮类化合物,再与取代的α-氯代苯乙酮反应,得到6-苄基-3-(羟基芳基)-7H-噻唑并[3,2-b]-1,2,4-叁嗪-7-酮类化合物。该化合物经Williamson反应制备得到9个6-苄基-3-芳基-7H-噻唑并[3,2-b]-1,2,4-叁嗪-7-酮类化合物。结果合成了9个6-苄基-3-芳基-7H-噻唑并[3,2-b]-1,2,4-叁嗪-7-酮类目标化合物。体外ACh E抑制活性筛选表明,所有目标化合物均具有ACh E抑制活性,其中有5个化合物在10μmol·L~(-1)浓度水平抑制活性超过了50%。结论综合体外ACh E抑制活性和分子对接结果,发现6-苄基-3-芳基-7H-噻唑并[3,2-b]-1,2,4-叁嗪-7-酮类化合物可与ACh E的阴离子亚位点和外周活性位点区发生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ACh E抑制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王冬[7](2017)在《新型噻唑并嘧啶类稠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噻唑并嘧啶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表明了该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在植物保护领域和医学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本文论述了利用Thorpe-Ziegler反应和Pictet-Spengler反应合成新型噻唑并嘧啶类稠杂环化合物,总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噻唑、嘧啶及噻唑并嘧啶类衍生物的生物活性、合成方法进行了总结,介绍了Thorpe-Ziegler反应和Pictet-Spengler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第二部分,考查了以7-氯甲基噻唑并[3,2-a]嘧啶-5-酮为起始原料,与水杨腈经Thorpe-Ziegler反应得到7-(3-氨基-2-苯并呋喃)-噻唑并[3,2-a]嘧啶-5-酮的反应过程,并以其为原料探讨了经Pictet-Spengler反应制备苯并呋喃并吡啶并噻唑并嘧啶类稠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第叁部分,考查了以7-氯甲基噻唑并[3,2-a]嘧啶-5-酮为原料,与3-氰基-2-吡啶硫酮经Thorpe-Ziegler反应得到7-(3-氨基-噻吩并[2,3-b]吡啶-2-基)-噻唑并[3,2-a]嘧啶-5-酮的反应过程,并以其为原料探讨了经Pictet-Spengler反应制备吡啶并噻吩并吡啶并噻唑并嘧啶类稠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第四部分,考查了以7-氯甲基噻唑并[3,2-a]嘧啶-5-酮为原料,与巯基水杨腈经Thorpe-Ziegler反应得到7-(3-氨基-苯并[b]噻吩-2-基)-噻唑并[3,2-a]嘧啶-5-酮的反应过程,并以其为原料探讨了经Pictet-Spengler反应制备苯并噻吩并吡啶并噻唑并嘧啶类稠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第五部分,利用单氰胺与异硫氰酸苯酯,在氢氧化钾作用下合成N-苯基-N'-氰基亚氨基硫代碳酸钾,并经Thorpe-Ziegler反应与7-氯甲基噻唑并[3,2-a]嘧啶-5-酮进行缩合,制备了7-(3-氨基-5-苯基氨基噻唑-2-基)-噻唑并[3,2-a]嘧啶-5-酮。最后探讨了该中间体与醛类化合物经Pictet-Spengler反应制备噻唑并吡啶并噻唑并嘧啶类稠杂环化合物的方法。合成产物结构经过元素分析,红外,核磁共振进行了表征。(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7-06-01)

李佳军[8](2017)在《Z-2,3-二芳基丙烯腈及噻唑并叁唑酮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恶性疾病,仅在中国,每年就有200万人因癌症死去,目前根治癌症的方式为手术治疗,但由于许多种肿瘤细胞如白血病,淋巴癌等全身性癌症、以及已经侵蚀周围组织的肿瘤无法进行手术,而化疗对身体危害极大,许多肿瘤患者不仅要承受肿瘤本身的疼痛,而且要承受化疗药物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所以,寻找到活性高毒性小的抗肿瘤药物是世界学者面临的共同难题。本论文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从植物中提取的白藜芦醇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但由于结构中含有叁个酚羟基结构,导致其自身稳定性较差,并且活性较低,所以将白藜芦醇作为先导化合物,其结构中的羟基进行甲基化,并引入氰基结构合成一些列2,3-二芳基丙烯腈类化合物,所合成的化合物通过MTT等方法检测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根据文献报道,含氮杂环结构是一种易与生物体结合的杂环,其中1,2,4-叁氮唑为一种公认的重要活性基团,同时,噻唑酮类化合物也是一种抗肿瘤活性基团,所以将两者进行拼合,作为桥连键,合成一系列叁唑并噻唑酮类衍生物,并通过生物活性的测试,检测其抗肿瘤活性。所有化合物经~1HNMR和~(13)C NMR,IR等进行结构确证。结果显示,2,3-二芳基丙烯腈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4d[(Z)-2-(3,5-二甲氧基苯基)-3-(4-溴基苯基)]丙烯腈与4p[(Z)-2-(3,5-二甲氧基苯基)-3-(乙氧基苯基)丙烯腈)]在HeLa中的抗肿瘤活性强于紫杉醇,而且在正常细胞中有较低的毒性,表现出很好的选择性抗癌作用。该类化合物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作用,并能有效的抑制细胞停留在G2/M期。叁唑并噻唑酮类衍生物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肿瘤活性,其中5k[(Z)-5-(3-乙酰氧基基亚苄基)-2-(3-吡啶基)噻唑并[3,2-b][1,2,4]叁氮唑-6(5H)-酮]活性最佳,其在AGS细胞中的IC50值为20.3±8.3μM,是一种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7-05-01)

朱鹏举[9](2017)在《噻唑并[3,2-α]嘧啶类衍生物作为LYP抑制剂及抗癌小分子的设计、合成及生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噻唑嘧啶类化合物因其广泛的生物活性而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以噻唑并[3,2-aa]嘧啶骨架为基础,以本课题组之前的研究为基础,分别探究该类型化合物的LYP抑制活性和抗肿瘤活性。免疫系统的调节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有重要作用,免疫反应过强或过弱都会导致疾病的产生,LYP特异性地在淋巴细胞中表达,是TCR信号通路的重要调控因子,功能获得型突变的LYP多见于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因而开发LYP抑制剂对治疗Ⅰ型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反应过强导致的疾病有重大意义。本课题组在2014年报道了一个以噻唑并[3,2-a]嘧啶骨架为结构母核的化合物A15,该化合物具有较好的体外LYP抑制活性且具有一定的体内外选择性,本文基于A15的结构进行结构改造,设计并合成了两个系列15个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并初步评价了所有化合物的LYP抑制活性,发现了四个活性优于先导化合物A15的化合物,构效关系研究表明,与噻唑并[3,2-a]嘧啶相连的苯环是活性必需基团,R1为-OH,R2为-Ph,R3为4-COOH-Ph时活性较好。本课题组于2015年报道了一个饶丹宁类抗癌化合物Ⅰ,该化合物对K562,MDA-MB-231,PC-3肿瘤细胞株具有一定的抗增殖能力,本文基于该化合物结构进行结构改造,以噻唑并[3,2-a]嘧啶替换先导物的绕丹宁骨架并对侧链进行修饰,设计并合成化合物16个,之后应用MTT法评价活性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从中发现化合物12,15对特定细胞株的抗肿瘤活性优于先导化合物Ⅰ。在本论文的两个部分中,我们共合成了新化合物32个,其中新目标化合物31个和新中间体1个。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经过1H-NMR、HRMS和(或)13C-NMR等手段进行确证。(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4-06)

李佳军,田玉顺[10](2017)在《含吡啶噻唑并叁唑酮衍生物的制备及抗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设计合成一系列含烟酸的噻唑并叁唑酮类化合物,并研究其抗癌活性.[方法]以烟酸为原料,经酰基化、取代和环合等反应合成中间体,再与芳香醛类衍生物合成一系列噻唑并叁唑酮类化合物,结构经1 H-NMR确认后采用MTT法测定其抑制HCT116,BEL-7402,L-02细胞增殖活性,以此初步判断该类化合物的抗癌活性.[结果]所合成的几种化合物中5c的抗癌活性最佳,它对BEL-7402和HCT116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对正常细胞L-02的抑制作用,对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具有选择性增殖抑制活性.[结论]B环4位有氟取代且A环为吡啶的噻唑并叁唑酮类化合物可作为较好的抗癌药物侯选化合物.(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医学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噻唑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进一步发展抗菌药氟喹诺酮向抗肿瘤活性转化的有效结构修饰策略,基于药效团骨架的迁越药物设计原理,用噻唑并均叁唑稠环取代左氧氟沙星(1) C-3羧基的等排体,α,β-不饱和酮为其修饰基,设计合成了C-3噻唑并均叁唑稠杂环目标化合物(6a-6l)。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构表明,所合成的12个化合物的活性均强于母体左氧氟沙星,化合物6e、6i、6j的活性与对照抗肿瘤药阿霉素相当。因此,α,β-不饱和酮修饰的均叁唑骨架替代C-3羧基有利于提高氟喹诺酮的抗肿瘤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噻唑并论文参考文献

[1].徐姣,张丽宏,张美琦,刘秀波,马伟.碘-二甲基亚砜促进新型四环噻唑并[3',2':2,3]吡啶并[4,5-d]吡啶并[1,2-a]嘧啶酮类衍生物的合成(英文)[J].有机化学.2019

[2].李元元,张呈霞,黄文龙,陈超然,胡国强.左氧氟沙星的噻唑并均叁唑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J].应用化学.2019

[3].姜亚玲,李珂,黄文龙,胡国强.3-(5-苄叉基噻唑并均叁唑酮)氟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8

[4].韩金良.吡唑啉及噻唑并叁唑酮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8

[5].耿鹏飞.噻唑并[5,4-d]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D].郑州大学.2018

[6].赵阳,侯健,张庆光,金辄,李雪松.6-苄基-3-芳基-7H-噻唑并[3,2-b]-1,2,4-叁嗪-7-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J].中国药学杂志.2018

[7].王冬.新型噻唑并嘧啶类稠杂环化合物的合成[D].渤海大学.2017

[8].李佳军.Z-2,3-二芳基丙烯腈及噻唑并叁唑酮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7

[9].朱鹏举.噻唑并[3,2-α]嘧啶类衍生物作为LYP抑制剂及抗癌小分子的设计、合成及生物评价[D].山东大学.2017

[10].李佳军,田玉顺.含吡啶噻唑并叁唑酮衍生物的制备及抗癌活性研究[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7

标签:;  ;  ;  ;  ;  

噻唑并论文-徐姣,张丽宏,张美琦,刘秀波,马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