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个旧,锡文化,民族旅游
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论文文献综述
李天雪,胡珊珊[1](2013)在《个旧市民族旅游资源开发路径探析——兼论民族地区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旅游可以成为个旧经济转型的重要助力,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将当地的民族旅游资源与个旧着名的"锡文化"结合起来,走差异化竞争的路线。(本文来源于《红河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何绪文,胡唤雨,胡魁[2](2013)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建议——以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吉林省白山市被国务院列为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作为典型的综合性资源型城市,白山市以煤、林、矿为依托的产业体系还将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存在。浑江区为白山市市府所在地,为了充分发挥其集聚带动作用,在一个县域范围内正确处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本文提出持续开发利用传统矿产,做大做强以硅藻土、矿泉水为主的优势矿产,积极开发特色矿产,坚持生态立市,实现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的战略建议,将浑江区打造成为一个新型绿色矿业城市的中心城区。(本文来源于《资源与产业》期刊2013年01期)
张华见,张智光[3](2013)在《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选择研究——以徐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徐州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点少,就业弹性小,吸纳劳动力能力弱,资源的枯竭造成大量结构性失业。如何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劳动力转移是徐州必然要面临的挑战。以徐州市为例,以资源枯竭型城市理论和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理论为前提,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徐州市劳动力转移特征进行分析。针对徐州市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提出适合徐州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措施,以便徐州正确选择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保证徐州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促进徐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资源与产业》期刊2013年02期)
郭竟营[4](2009)在《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旅游业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资源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项世界性的课题,在我国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许多深入细致的研究,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献策献力。陕西省铜川市是一个典型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具有加速经济转型的任务。论文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创新之处,并就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致力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相关理论的概述,分析了铜川市经济转型中把旅游业作为接续产业的可行性以及国内外的成功案例;第叁部分在分析了铜川市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条件的前提下,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陕西省铜川市经济转型的接续产业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确定了把旅游业作为接续支柱产业之一的产业格局;第四部分提出了铜川市旅游业综合发展的思路及对策;最后对文章进行回顾与展望。本文的新意是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铜川市的接续产业进行了排序,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接续支柱产业之一。在此基础上,根据铜川市现有的旅游资源和未被充分利用的工业遗产遗迹阐述了综合发展旅游业的设想,希望通过对铜川市经济转型的分析,为我国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陕西的铜川等资源枯竭型城市应充分利用人文和自然景观,结合工业遗产遗迹,大力发展旅游业,使旅游业成为当地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9-06-01)
李晓娜,谭红梅[5](2006)在《矿产资源开发补偿机制亟待完善》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以来,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走向深入:继明确中央和地方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分成比例之后,煤炭资源有偿使用的试点范围也由山西扩大至内蒙古、黑龙江、安徽、山东、河南、贵州、陕西等煤炭大省。(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06-11-02)
梁冰,刘晓丽,李宏艳[6](2005)在《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以辽宁省阜新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为了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质量,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逐步达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目的,以辽宁省阜新市为例,剖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长期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介绍了生态环境灾害的调查方法与监测手段,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方法与策略。通过建立具有系统综合性、动态可调性和实际可操作性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恢复模式,可以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以及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文章还就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研究方向及目标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许豫东,孙威,樊杰[7](2004)在《我国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矿业城市是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主战场之一,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目前我国10%的矿业城市进入了主体资源开发晚期或者末期,矿产资源逐渐枯竭,导致矿业城市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并且产生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面对诸多困境,指出新时期实现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持续发展的战略是:做好城市转型规划,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适度依靠国家财政援助,推进产业结构转型,重视发展科技生产力。(本文来源于《矿业研究与开发》期刊2004年03期)
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吉林省白山市被国务院列为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作为典型的综合性资源型城市,白山市以煤、林、矿为依托的产业体系还将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存在。浑江区为白山市市府所在地,为了充分发挥其集聚带动作用,在一个县域范围内正确处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本文提出持续开发利用传统矿产,做大做强以硅藻土、矿泉水为主的优势矿产,积极开发特色矿产,坚持生态立市,实现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的战略建议,将浑江区打造成为一个新型绿色矿业城市的中心城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论文参考文献
[1].李天雪,胡珊珊.个旧市民族旅游资源开发路径探析——兼论民族地区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J].红河学院学报.2013
[2].何绪文,胡唤雨,胡魁.资源枯竭型城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建议——以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3
[3].张华见,张智光.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选择研究——以徐州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3
[4].郭竟营.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旅游业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5].李晓娜,谭红梅.矿产资源开发补偿机制亟待完善[N].中国矿业报.2006
[6].梁冰,刘晓丽,李宏艳.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以辽宁省阜新市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5
[7].许豫东,孙威,樊杰.我国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