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示指标论文-汤冬杰,尚墨翰,史晓颖,魏昊明,刘安琪

指示指标论文-汤冬杰,尚墨翰,史晓颖,魏昊明,刘安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指示指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氧化还原条件,Ca+Mg,氧化态,碳酸盐沉积

指示指标论文文献综述

汤冬杰,尚墨翰,史晓颖,魏昊明,刘安琪[1](2018)在《I/(Ca+Mg)作为指示碳酸盐沉积氧化还原条件的重要指标: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水氧化还原条件显着影响真核生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但以往有关早期海水氧化还原条件研究的对象主要依赖相对深水的细粒碎屑岩沉积(如黑色页岩),而对真核生物集中分布的浅水环境中的碳酸盐岩关注不够且手段缺乏。这显着制约了对真核生物起源与早期演化机理的认识。近年,有学者提出碳酸盐岩的I/(Ca+Mg)比值可作为反映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重要指标,并将其广泛应用于海相碳酸盐岩的古氧相研究中。该指标的提出主要基于对现代海洋碘组分的观测以及室内方解石合成实验结果:观测表明海水中的碘主要以氧化态(IO3-)和还原态(I-)两种形式存在,随着氧含量的下降(如在氧极小带),氧化态的碘被逐步转换为还原态的碘,且海水中的IO3-离子浓度与海水氧含量大体正相关;实验研究证明IO3-可以一定的分配系数进入到碳酸盐矿物晶格中,但I-则被排除在外。由于IO3-/I-的还原势能与O2/H2O的还原势能接近,因此I/(Ca+Mg)比值是最早响应海洋氧含量下降的指标之一,可用于表征深时(如前寒武纪)次氧化环境中表层海水的氧含量波动。此外学者们也尝试建立与I/(Ca+Mg)比值相对应氧含量的半定量关系,如I/(Ca+Mg)比值大于0和2.5μmol/mol两个临界值所对应的海水氧含量。结合大量现代缺氧水体和氧极小带中碘组分与溶解氧浓度相关关系的研究,作者提出I/(Ca+Mg)=1.5μmol/mol为重要的临界值,可用于限定初级生产力在表层海水中所能产生的最大氧浓度值(~10μM),并进一步区分海水和大气的氧化。此外,本文对I/(Ca+Mg)比值应用进展及潜在问题进行评述,并对可能的发展方向展望。(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尚墨翰,汤冬杰,史晓颖,魏昊明,刘安琪[2](2018)在《I/(Ca+Mg)作为指示碳酸盐沉积氧化还原条件的重要指标:研究进展与问题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水氧化还原条件显着影响真核生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但以往有关早期海水氧化还原条件研究的对象,主要依赖相对深水的细粒碎屑岩沉积(如黑色页岩),而对真核生物集中分布的浅水环境中的碳酸盐岩关注不够且手段缺乏。这显着制约了对真核生物起源与早期演化机理的认识。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碳酸盐岩的I/(Ca+Mg)值可作为反映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重要指标,并将其广泛应用于海相碳酸盐岩的古氧相研究中。该指标的提出主要基于对现代海洋碘组分的观测以及室内方解石合成实验结果:观测结果表明,海水中的碘主要以氧化态(IO_3~-)和还原态(I~-)2种形式存在,随着氧含量的下降(如在氧极小带),氧化态的碘被逐步转换为还原态的碘,且海水中的IO_3~-浓度与海水氧含量大体呈正相关。实验研究证明,IO_3~-可按一定的分配系数进入到碳酸盐矿物晶格中,但I~-则不能。由于IO_3~-/I-的还原势能与O_2/H_2O的还原势能接近,因此I/(Ca+Mg)值是最早响应海洋氧含量下降的指标之一,可用于表征深时(如前寒武纪)次氧化环境中表层海水的氧含量波动。此外,学者们也尝试建立I/(Ca+Mg)值与氧含量之间的半定量关系,如I/(Ca+Mg)值大于0和2.5μmol/mol这两个临界值所对应的海水氧含量。结合大量现代缺氧水体和氧极小带中碘组分与溶解氧浓度相关关系的研究,作者提出I/(Ca+Mg)=1.5μmol/mol为重要的临界值之一,可用于限定初级生产力在表层海水中所能产生的最大氧浓度值(~10μM),并能进一步区分海水和大气的氧化。此外,对I/(Ca+Mg)值的应用进展及潜在问题进行评述,并对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茅晟懿,朱小畏,贾国东,吴能友[3](2018)在《长链烷基二醇及其指标在南海北部粤东沿海上升流地区的环境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南海北部粤东沿海夏季上升流叁个短柱状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二醇化合物分布分析测试和二醇环境参数的定量化重建,初步探讨了过去80年来海水表层温度(SST)、上升流活动和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及其交互关系。二醇温度指标(LDI)在粤东沿海地区较好地指示了年均SST,在叁个岩心中均显示了整体增加的分布特征和相似的多年尺度变化趋势。此外,LDI-SST和二醇参数2具有非常好的线性关系(R~2=0.85,n=49),其整体分布、多年尺度变化均和ENSO旋回一致,并且大部分高/低值和ENSO暖/冷年、南海夏季风强/弱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表明了二醇参数2可以作为粤东上升流强度变化(多年/单年尺度)的替代性指标。而1,14-二醇含量和ENSO指标在多年尺度上显示了相似的波动特征,但大部分高/低值和南海夏季风指数、ENSO指标呈反相分布,说明了仅用1,14-二醇含量不可反演粤东上升流。据此,利用二醇参数2初步重建了过去80年来粤东上升流演变信息:上升流强度整体上显示加强的分布趋势,大体上呈约2~5年周期变化。此外,叁个岩心中1,15-C_(30)(二醇/二醇+酮醇)比值和二醇参数2在整体上和多年尺度上均呈现相反的分布特征,可能与上升流活动导致的1,15-C_(30)二醇母源再悬浮再氧化有关,而普遍较高的1,15-C_(30)二醇比值(≥0.82)反映的强还原环境则和上升流地区水体中含氧量普遍偏低相关。(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8年04期)

曹莹[4](2018)在《化学风化指标对华北二迭纪—叁迭纪陆地风化及气候变化的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迭纪-叁迭纪之交发生了显生宙最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不仅海洋生态环境系统受到了重创,造成了90%的海洋生物物种的灭绝,同时期陆地也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地质事件,造成了70%的陆地生物物种灭绝。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当时的生态系遭受了各方面复杂而恶劣的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晚二迭世末期的全球变暖事件也被认为是造成该次生物大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磷灰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及其它陆源风化指标等许多研究证据也证实了二迭纪末期发生的一次升温事件对该次生物灭绝的影响较大。但目前对二迭纪-叁迭纪古气候环境和古温度证据主要来自海洋环境,对同时期陆地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情况知之甚少。二迭纪-叁迭纪之交陆相气候环境变化情况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正是本研究所要探讨的核心内容。本研究主要依托我国华北地区典型的近海陆相且具有连续的二迭系-叁迭系沉积记录的陕西石川河剖面和河南义马岩芯剖面,利用可以指示风化条件和气候变化的一系列地球化学风化指标,主要包括CIA、CIW、PIA、WIP、log(Al/Ca)等,恢复了陆相二迭系-叁迭系风化变化过程。并从物质来源、岩石钾化作用、后期成岩等几个方面对结果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此外,结合化学风化指标及其与古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利用本文获取的华北陆相二迭纪-叁迭纪之交地球化学风化指标结果恢复了二迭纪-叁迭纪之交陆相气候环境的变化情况。为陆相地层剖面的研究打下基础,同时为二迭纪-叁迭纪之交海陆相环境事件对比补充了基础研究。结果显示在石川河剖面晚二迭世植物灭绝线(EPPE)之下CIA由70.5迅速增至75.3,并在EPPE之上至孙家沟组的顶部一直稳定在较高值域范围内;在义马剖面,EPPE之下CIA由62.6迅速增至78.7,同样在EPPE之上至孙家沟组的顶部一直稳定在较高值域范围内,证明晚二迭世末期发生一次快速的风化加剧事件并一直持续到早叁迭世。该结论与前人针对海相地层的研究揭示的风化趋势较为一致。此外,本文利用Yang et al.(2014)提出的CIA-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首次建立了陆相二迭纪-叁迭纪之交的温度变化曲线,结果显示石川河剖面EPPE之下陆地温度快速上升了8.2℃,由14.9℃增至23.1℃,在EPPE之上温度相对稳定并保持在相对较高的值;义马剖面EPPE之下陆地温度快速上升了9.1℃,由9.3℃增至18.4℃,在EPPE之上温度相对稳定并保持在相对较高的值。该研究结果与海相地层记录的结果较为一致,进一步证实了升温事件是导致二迭纪-叁迭纪之交陆相和海相生物灭绝的一个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学鹏,陈杨,王金厢,李睿智,仪淑敏[5](2018)在《冷藏大菱鲆新鲜度评价辅助蛋白指标和指示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菱鲆为对象,通过测定4℃冷藏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盐溶性、Ca2+-ATPase、总巯基含量、表面疏水性、TCA可溶性肽含量、SDS-PAGE,以及TVB-N值和菌落总数等指标,考察冷藏过程中大菱鲆肌肉蛋白质的变化,并分析其与新鲜度指标的相关性,筛选评价新鲜度的辅助蛋白指标及指示物。结果显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大菱鲆肌原纤维蛋白盐溶性、Ca2+-ATPase活性均显着下降(P<0.05),表面疏水性、TCA可溶肽含量显着上升(P<0.05);总巯基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SDS-PAGE电泳显示总蛋白中的条带I(25~26 ku),低盐溶蛋白中的条带III(41 ku)、条带IV(38~39 ku),高盐溶蛋白中的肌球蛋白重链、原肌球蛋白、条带II(37 ku)等的光密度值发生规律性升高或降低。TVB-N值、菌落总数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显着增加,贮藏15 d达到货架期终点。相关性分析表明:肌原纤维蛋白的盐溶性、表面疏水性、Ca2+-ATPase活性、TCA可溶性肽与菌落总数、TVBN值均具显着相关性,可作为4℃冷藏大菱鲆新鲜度评价的辅助蛋白指标;低盐溶性蛋白中的条带III、条带IV,高盐溶性蛋白中的肌球蛋白重链、原肌球蛋白以及条带II,总蛋白中的条带I均与菌落总数、TVB-N值有显着的相关性,均有望作为冷藏大菱鲆的新鲜度指示物。(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陈荍,黄杰,黎英,刘军,苏志勇[6](2018)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指标动态变化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指标的动态变化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珠海)医院ICU病房治疗的5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集束化治疗及PICCO监测,按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PICCO指标1周内的动态变化,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PICCO监测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52例患者经治疗后,26例存活,26例死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周内传统指标心率、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入院第1天PICCO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存活组患者的心脏指数(C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随时间进展呈下降趋势,死亡组无显着变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体循环阻力指数、胸腔内血容积指数治疗前后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I、EVLWI、PVPI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PICCO指标的动态变化有助于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其中CI、EVLWI、PVPI与预后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经济学》期刊2018年04期)

何学佳,杨华明,吕柏东,尹健强[7](2018)在《核酸指标对桡足类安氏伪镖水蚤摄食率、生长率及产卵率的指示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酸指标可表征桡足类营养及生长状态,然而多物种和多指标比较研究的相对缺乏却限制了现场海区调查中对核酸标志物的广泛应用。本研究测定了系列饵料浓度(0.2~2.0μg C·m L–1)喂食的安氏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annandalei的桡足幼体Ⅱ期个体的摄食率、生长率及成体产卵率,并就生化组成,包括RNA含量、DNA含量、蛋白含量(以下简写为PRO)、RNA∶DNA、RNA∶PRO、DNA∶PRO及元素组成(N含量、P含量、C∶N和C∶P比值)进行定量分析和计算。摄食率、生长率、产卵率及桡足幼体的RNA相关的核酸指标随饵料浓度的变化趋势均符合双曲线模型,而雌性成体中仅RNA∶DNA比值符合此模型。对RNA相关指标与各生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桡足幼体的RNA相关指标均与摄食率及生长率呈显着线性相关性,显着程度的顺序为RNA∶DNA>RNA∶PRO>RNA含量;雌性成体中RNA∶DNA及RNA∶PRO比值与产卵率显着相关,前者的相关性远较后者显着。此结果表明,在常用的现场浮游桡足类调查的标志比值(RNA∶DNA比值或RNA含量)之外,RNA∶PRO比值亦可作为指示桡足类生长状态的标志比值,但是当指示体生长时,桡足类必须处于同一生长阶段。RNA相关指标与饵料浓度之间稳固的双曲线相关性提示我们,RNA相关指标可帮助评估桡足类的饵料环境。(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郑喜胜,王松,倪猛,常新会,邱合信[8](2016)在《糖尿病合并脓毒症休克患者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脓毒症休克患者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糖尿病合并脓毒症休克患者(DM+SS组)42例和单纯脓毒症休克患者(SS组)37例,入院24h内均接受PiCCO监测。收集两组入院时的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比较PiCCO监测相关指标的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合并脓毒症休克的危险因素。结果入院时,DM+SS组血糖[(15.62±4.71)vs(5.47±0.27)mmol/L]、HbA1c[(7.91±2.22)%vs(5.52±0.74)%]、TG[2.00(1.37,5.44)vs 1.69(0.92,4.17)mmol/L]、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28.31±5.62)vs(22.80±3.74)分]及既往病史中合并脑梗死患者比例[5(11.90%)vs 1(2.70%)]均高于SS组(P<0.05或P<0.01);DM+SS组平均动脉压(MAP)[(53.31±9.82)vs(58.44±9.50)mmHg]、中心静脉压(CVP)[(7.07±1.18)vs(8.24±2.31)mmHg]及心脏指数(CI)[(2.68±0.31)vs(3.47±0.66)L/(min·m~2)]低于SS组,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970.65±153.22)vs(961.44±151.58)ml/m~2]、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15.27±4.62)vs(11.11±2.16)ml/kg]、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2277.76±457.18)vs(2154.48±433.27)d/(s·m2·cm5)]及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3.24±1.91)vs(2.01±0.67)]高于SS组(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HbA1c、糖尿病合并血管并发症及继发感染是糖尿病合并脓毒症休克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糖尿病合并脓毒症休克患者较单纯脓毒症休克患者存在更为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高龄、高HbA1c、糖尿病合并血管并发症及继发感染可能是糖尿病合并脓毒症休克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糖尿病杂志》期刊2016年10期)

郭建丽,陈佳莹,明红霞,袁秀堂,樊景凤[9](2015)在《文蛤对环境中TN、TP的影响及其指示微生物活性指标的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文蛤活动对海水及沉积物中TN、TP的影响并筛选指示文蛤活动对环境中总氮、TP影响的微生物活性指标,本研究进行了围塘埋栖文蛤的现场实验以及室内模拟实验。于2009年8月在双台子河口盘山海域的滩涂高潮线附近设置了投放文蛤的实验池塘和未投放文蛤的对照池塘。于2010年8月、10月、12月及2011年5月分别采集了实验池塘和对照池塘的海水及表层沉积物,并对其进行了主要微生物活性指标(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基础呼吸、海水及沉积物中细菌总数、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以及TN、TP的测定,从而确定文蛤活动对海水及沉积物中TN、TP的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能指示文蛤活动对TN、TP影响的微生物活性指标。同时进行室内模拟实验测定上述指标。通过对现场和室内模拟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发现,投放文蛤之后,海水中的TN、TP含量下降,海水及沉积物中的细菌总数下降,说明文蛤的投放对海水富营养化起到缓解的作用。此外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海水中细菌总数、沉积物中细菌总数及微生物生物量碳这3个微生物指标与海水及沉积物中TN、TP之间均具有显着相关性,可用于反应文蛤扰动对环境中TN、TP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杨婉花,吴海英,张宏泽,刘鸿翔,卫玉洁[10](2015)在《MicroRNA-150联合脉搏指示连续性心输出量检测指标判断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预后脓毒症休克患者microRNA-150水平和脉搏指示连续性心输出量(Picco)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二者联合判断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由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分院急诊危重病科收治的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共纳入患者48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收集患者Picco监测参数及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并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患者收治时的microRNA-150水平,同时采用单因素分析、logistic多因素分析microRNA-150水平、Picco参数与患者预后的关系,Spearman相关性分析确定microRNA-150与Picco参数的关系。ROC曲线分析microRNA-150、Picco参数及二者联合判断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收入急诊ICU治疗28 d后,23例患者存活,25例患者死亡。死亡患者的microRNA-150水平较低,为存活组的(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2,P<0.05)。Kan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低microRNA-150水平组和高microRNA-150水平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21.8%和6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低microRNA-150水平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2.176,95%CI:1.121~4.223,P<0.05)。存活组患者的心指数较高,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及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均低于死亡组患者(均P<0.05),低心指数、高EVLWI、高PVPI为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MicroRNA-150水平与心指数呈正比(r=0.712,P<0.05),但与EVLWI、PVPI呈反比(r=-0.622、-0.689,均P<0.05)。MicroRNA-150与Picco参数联合较两者单独判断脓毒症患者死亡的临床价值更高。结论:较低的microRNA-150水平预示着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不良,Picco参数能较好地反应脓毒症休克患者的预后;microRNA-150与Picco参数联合有助于判断脓毒症休克患者不良预后。(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指示指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水氧化还原条件显着影响真核生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但以往有关早期海水氧化还原条件研究的对象,主要依赖相对深水的细粒碎屑岩沉积(如黑色页岩),而对真核生物集中分布的浅水环境中的碳酸盐岩关注不够且手段缺乏。这显着制约了对真核生物起源与早期演化机理的认识。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碳酸盐岩的I/(Ca+Mg)值可作为反映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重要指标,并将其广泛应用于海相碳酸盐岩的古氧相研究中。该指标的提出主要基于对现代海洋碘组分的观测以及室内方解石合成实验结果:观测结果表明,海水中的碘主要以氧化态(IO_3~-)和还原态(I~-)2种形式存在,随着氧含量的下降(如在氧极小带),氧化态的碘被逐步转换为还原态的碘,且海水中的IO_3~-浓度与海水氧含量大体呈正相关。实验研究证明,IO_3~-可按一定的分配系数进入到碳酸盐矿物晶格中,但I~-则不能。由于IO_3~-/I-的还原势能与O_2/H_2O的还原势能接近,因此I/(Ca+Mg)值是最早响应海洋氧含量下降的指标之一,可用于表征深时(如前寒武纪)次氧化环境中表层海水的氧含量波动。此外,学者们也尝试建立I/(Ca+Mg)值与氧含量之间的半定量关系,如I/(Ca+Mg)值大于0和2.5μmol/mol这两个临界值所对应的海水氧含量。结合大量现代缺氧水体和氧极小带中碘组分与溶解氧浓度相关关系的研究,作者提出I/(Ca+Mg)=1.5μmol/mol为重要的临界值之一,可用于限定初级生产力在表层海水中所能产生的最大氧浓度值(~10μM),并能进一步区分海水和大气的氧化。此外,对I/(Ca+Mg)值的应用进展及潜在问题进行评述,并对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指示指标论文参考文献

[1].汤冬杰,尚墨翰,史晓颖,魏昊明,刘安琪.I/(Ca+Mg)作为指示碳酸盐沉积氧化还原条件的重要指标: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2].尚墨翰,汤冬杰,史晓颖,魏昊明,刘安琪.I/(Ca+Mg)作为指示碳酸盐沉积氧化还原条件的重要指标:研究进展与问题评述[J].古地理学报.2018

[3].茅晟懿,朱小畏,贾国东,吴能友.长链烷基二醇及其指标在南海北部粤东沿海上升流地区的环境指示[J].地学前缘.2018

[4].曹莹.化学风化指标对华北二迭纪—叁迭纪陆地风化及气候变化的指示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8

[5].李学鹏,陈杨,王金厢,李睿智,仪淑敏.冷藏大菱鲆新鲜度评价辅助蛋白指标和指示物[J].中国食品学报.2018

[6].陈荍,黄杰,黎英,刘军,苏志勇.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指标动态变化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关系[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8

[7].何学佳,杨华明,吕柏东,尹健强.核酸指标对桡足类安氏伪镖水蚤摄食率、生长率及产卵率的指示作用[J].热带海洋学报.2018

[8].郑喜胜,王松,倪猛,常新会,邱合信.糖尿病合并脓毒症休克患者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初步探讨[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

[9].郭建丽,陈佳莹,明红霞,袁秀堂,樊景凤.文蛤对环境中TN、TP的影响及其指示微生物活性指标的确定[J].海洋环境科学.2015

[10].杨婉花,吴海英,张宏泽,刘鸿翔,卫玉洁.MicroRNA-150联合脉搏指示连续性心输出量检测指标判断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

标签:;  ;  ;  ;  

指示指标论文-汤冬杰,尚墨翰,史晓颖,魏昊明,刘安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