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泌囊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分泌因子,脂质体囊泡,创伤修复
分泌囊泡论文文献综述
刘美林,傅松涛,常冰梅[1](2018)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因子脂质体囊泡制备及对损伤组织修复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制备的脂质体对大鼠皮肤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分离纯化和增殖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收集无动物源性干细胞分泌因子制备成脂质体囊泡,观察脂质体的形态与粒径分布,通过细胞学和动物实验观察其对皮肤创伤的修复作用和生物安全性,为创伤治疗提供新型干细胞基质制剂并对其作用机理和安全性进行初步的探讨和评估。方法:1.脐带组织贴壁法分离纯化和传代培养hUC-MSC,观察其形态,并对其表面标记物和成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能力进行检测。2.收集无动物源性hUC-MSC分泌因子(条件培养液),通过ELISA法对收集的条件培养基进行VEGF、IL-8、MCP-1因子的定量测定。3.用薄膜分散法制备hUC-MSC因子脂质体囊泡,对其进行电镜下超微形态的观察和粒径分布特征的测定。4.通过动物实验观察hUC-MSC条件培养液及其脂质体对大鼠皮肤缺损模型的创伤修复作用,进一步对其有效性、作用机理和安全性进行探讨和评估。结果:1.光镜下,hUC-MSC呈大小形态均一的长梭型旋涡状,流式细胞仪检测hUC-MSC阳性标志物CD29、CD44、105的表达率均≥95%,阴性标志物CD34、CD45的表达率≤5%,且hUC-MSC可被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和骨细胞。2.hUC-MSC条件培养液中含有干细胞分泌因子,在P5代时,蛋白浓度为0.145mg/mL,经考马斯亮蓝染色有蛋白条带出现,经ELISA测定,条件培养液中VEGF、IL-8、MCP-1的浓度分别为558.60 pg/mL、5236.48pg/mL、2972.55pg/mL;而空白培养基中,蛋白含量为0.002 mg/mL,因子VEGF、IL-8、MCP-1的浓度分别为0.000 pg/mL、0.000pg/mL、0.000pg/mL。3.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得到hUC-MSC分泌因子脂质体,其粒径呈拟正态分布,粒径范围在37.84nm~3580.00nm,平均粒径为262.3nm;电镜下,hUC-MSC分泌因子脂质体呈不规则的圆球状,大小不均一,但分散比较均匀。4.大鼠皮肤创口修复实验表明,hUC-MSC条件培养基液和其脂质体制剂均可以促进创伤的修复,创口及周边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可见:空白对照组与空白脂质体对照组,创面修复缓慢,真皮层及创面深层未见腺体和毛囊生成,有组织水肿;干细胞分泌因子组,早期大鼠皮肤创面有肉芽组织生成,大鼠皮肤表皮层加厚,真皮层创面肉芽组织增加,有大量新生血管,创面下腺体与毛囊增多;hUC-MSC分泌因子脂质体组,早期大鼠皮肤创面有肉芽组织生成,表皮层加厚大鼠皮肤创面肉芽组织增加,有大量新生血管生成,创面下及皮肤深层的腺体与毛囊增多。结论:1.贴壁培养法可获得高纯度且形态均一的hUC-MSC。2.可用无血清的基础培养基获得无动物源性的干细胞分泌因子(条件培养基)。3.干细胞分泌因子及其脂质体囊泡均可促进大鼠皮肤缺损的创伤修复。(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8年全国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0-25)
刘美林[2](2018)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因子脂质体囊泡制备及对损伤组织修复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离纯化和增殖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收集无动物源性干细胞分泌因子制备成脂质体囊泡,观察脂质体的形态与粒径分布,通过细胞学和动物实验观察其对皮肤创伤的修复作用和生物安全性,为创伤治疗提供新型干细胞基质制剂并对其作用机理和安全性进行初步的探讨和评估。方法:1.脐带组织贴壁法分离纯化和传代培养hUC-MSC,观察其形态,并对其表面标记物和成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能力进行检测。2.收集无动物源性hUC-MSC分泌因子(条件培养液),通过ELISA法对收集的条件培养基进行VEGF、IL-8、MCP-1因子的定量测定。3.用薄膜分散法制备hUC-MSC因子脂质体囊泡,对其进行电镜下超微形态的观察和粒径分布特征的测定。4.通过与人原代真皮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的方法,观察hUC-MSC分泌因子对人原代真皮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蛋白I表达量的影响。5.通过动物实验观察hUC-MSC条件培养液及其脂质体对大鼠皮肤缺损模型的创伤修复作用,进一步对其有效性、作用机理和安全性进行探讨和评估。结果:1.光镜下,hUC-MSC呈大小形态均一的长梭型旋涡状,流式细胞仪检测hUC-MSC阳性标志物CD29、CD44、105的表达率均≥95%,阴性标志物CD34、CD45的表达率≤5%,且hUC-MSC可被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和骨细胞。2.hUC-MSC条件培养液中含有干细胞分泌因子,在P5代时,蛋白浓度为0.145mg/m L,经考马斯亮蓝染色有蛋白条带出现,经ELISA测定,条件培养液中VEGF、IL-8、MCP-1的浓度分别为558.60 pg/m L、5236.48pg/m L、2972.55pg/m L;而空白培养基中,蛋白含量为0.002 mg/m L,因子VEGF、IL-8、MCP-1的浓度分别为0.000 pg/m L、0.000pg/m L、0.000pg/m L。3.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得到hUC-MSC分泌因子脂质体,其粒径呈拟正态分布,粒径范围在37.84nm~3580.00nm,平均粒径为262.3nm;电镜下,hUC-MSC分泌因子脂质体呈不规则的圆球状,大小不均一,但分散比较均匀。4.通过与人原代真皮成纤维细胞共培养,观察发现hUC-MSC分泌因子可促进人原代真皮成纤维细胞表达I型胶原蛋白。5.大鼠皮肤创口修复实验表明,hUC-MSC条件培养基液和其脂质体制剂均可以促进创伤的修复,创口及周边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可见:空白对照组与空白脂质体对照组,创面修复缓慢,真皮层及创面深层未见腺体和毛囊生成,有组织水肿;干细胞分泌因子组,早期大鼠皮肤创面有肉芽组织生成,大鼠皮肤表皮层加厚,真皮层创面肉芽组织增加,有大量新生血管,创面下腺体与毛囊增多;hUC-MSC分泌因子脂质体组,早期大鼠皮肤创面有肉芽组织生成,表皮层加厚大鼠皮肤创面肉芽组织增加,有大量新生血管生成,创面下及皮肤深层的腺体与毛囊增多。结论:1.贴壁培养法可获得高纯度且形态均一的hUC-MSC。2.可用无血清的基础培养基获得无动物源性的干细胞分泌因子(条件培养基)。3.干细胞分泌因子可以促进人原代真皮成纤维细胞表达Ⅰ型胶原蛋。4.干细胞分泌因子及其脂质体囊泡均可促进大鼠皮肤缺损的创伤修复。(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8-06-08)
祝刚[3](2018)在《VMP1通过多囊泡体调控外泌体分泌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胶质母细胞瘤是神经胶质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属于WHOⅣ级。其病理特点为血管内皮细胞高度增生,形成了大量的发育不成熟的血管,并且出现了大片出血和组织坏死区域。因此,高度血管化和内皮细胞增生也是被用来定义胶质母细胞瘤的特征之一[1]。近年来,胶质母细胞瘤发病率有了越来越高的趋势,而且其发生率占到了胶质瘤的70%左右,加之治疗手段有限,每年有大量患者因其死亡[2]。目前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病因素尚不清楚,血管增生和细胞侵袭的机制也仍不明确,所以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现阶段仍然是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手段。因此,进一步研究胶质母细胞瘤的病理机制,寻找更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就显得尤为迫切。近年来有大量研究将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外泌体联系起来[3]。外泌体是一种具有细胞之间信息传递作用的纳米级微小囊泡,它是由细胞内体系统产生的多囊泡体(MVBs)与细胞膜溶合后释放至细胞外转化而来。其内包含蛋白质、micro RNA、m RNA等多种物质,通过将这些内容物转移至受体细胞,外泌体在细胞间远距离信号传递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研究证实肿瘤细胞能够产生显着高于正常组织的外泌体。在胶质母细胞瘤中,许多研究认为大量产生的外泌体能够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新生血管形成、化疗药物耐受和免疫逃逸等的作用[4]。如果能够通过调控外泌体的分泌来达到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目的,这将对于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虽然有文献表明,缺氧、免疫反应等因素能够刺激肿瘤外泌体的释放,但肿瘤细胞内外泌体生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却还需要大量的深入研究。VMP1是一种囊泡膜蛋白,它的功能与细胞内参与物质运输的各种囊泡形成有关,主要包括细胞自噬和胞吞作用[5]。除了与囊泡运输相关以外,VMP1在胰腺癌、卵巢癌、结肠癌等多种肿瘤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如在胰腺癌中,VMP1的表达会增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抵抗[6]。而我们的研究首次发现VMP1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显着增高,更重要的是,肿瘤组织分离纯化的外泌体中可检测到大量VMP1的表达。因此,我们的研究目的是探索VMP1的是否直接参与了外泌体的形成,VMP1是否能够调控胶质母细胞瘤的外泌体分泌过程,这一调节作用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通过研究这些问题,试图为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策略。研究方法:本课题首先收集GBM及其他级别胶质瘤患者标本,通过蛋白免疫印记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确定VMP1蛋白在GBM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然后运用免疫电镜技术观察VMP1在GBM细胞中的功能定位,再以此为依据进行细胞器的分离纯化以探明VMP1的亚细胞定位。其次,建立U251细胞的过表达和敲减VMP1的稳转细胞系,通过提纯其培养液外泌体并以蛋白免疫印记和粒径分析技术探索VMP1水平对外泌体分泌的影响。进一步地,我们在原代培养的GBM细胞以及U251细胞中运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研究VMP1与多囊泡体和外泌体标志性蛋白的共定位情况。在研究VMP1调控外泌体分泌的机制研究中,我们用过表达和敲减VMP1的稳转U251细胞建立自噬激活或抑制的模型,观察其外泌体的分泌量,借以确认VMP1的表达在抑制自噬降解多囊泡体从而促进外泌体分泌的作用。紧接着,我们在HUVEC细胞中验证VMP1调控后的U251细胞来源外泌体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成血管能力的影响,这部分研究运用了内皮细胞体外成管实验和大鼠动脉内皮出芽实验。最后,我们用过表达和敲减VMP1的稳转U251细胞建立了裸鼠颅内成瘤模型,在体验证VMP1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并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检测VMP1在肿瘤血管形成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实验一:VMP1在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显着升高。(1)通过比较GBM患者标本和较低级别胶质瘤组织以及瘤旁正常组织中VMP1表达水平,发现VMP1在GBM组织中表达急剧升高,而Ⅱ、Ⅲ级胶质瘤中VMP1与正常脑组织的差异并不明显。(2)GBM组织中VMP1只表达在GFAP阳性的瘤细胞中,而正常脑组织中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中都几乎无VMP1表达。(3)多种胶质母细胞瘤中VMP1的表达均高于正常星形胶质细胞。实验二:VMP1参与形成外泌体并调控了胶质瘤细胞外泌体的分泌过程。(1)通过构建GFP-VMP1转染U251细胞我们发现VMP1形成大量囊泡样结构,通过分离提纯肿瘤组织内的late endosome我们证实VMP1确实存在于late endosome中,免疫电镜观察进一步确认这一结构可能是多囊泡体(MVBs)。(2)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我们发现VMP1在原代GBM细胞内以及U251细胞内均能够与MVBs和外泌体的标志蛋白CD63、Alix和Rab27等共定位标记。(3)建立过表达VMP1和sh VMP1稳转U251细胞系,并提纯细胞培养液中的外泌体进行外泌体蛋白的定量分析我们发现VMP1能够促进外泌体的分泌,降低其表达会抑制GBM细胞产生外泌体,而且这一过程并不影响外泌体的形态。(4)过表达VMP1能够促进外泌体的标志性蛋白CD9、CD81在细胞内形成聚集的颗粒,并是CD81向细胞膜附近聚集。降低VMP1的表达会抑制这一过程。实验叁:VMP1通过抑制MVBs的自噬降解途径促进外泌体的分泌。(1)饥饿条件激活U87和U251细胞自噬后,随着LC3Ⅱ的升高或降低,VMP1的变化与其相反,雷帕霉素激活细胞自噬能够引起VMP1水平的下降,说明VMP1与在自噬小体形成的过程中可能发挥相反的作用。(2)通过在细胞中过表达VMP1,LC3Ⅱ的含量明显下降,而sh VMP1后LC3Ⅱ的表达会上升,这证明VMP1会抑制自噬的活性。(3)用LC3双色荧光来指示自噬流活性,发现在过表达VMP1后,明显抑制了自噬溶酶体的形成。在雷帕霉素激活自噬后,VMP1过表达的细胞同样具有更低的自噬流活性。进一步验证VMP1会抑制自噬过程。(4)雷帕霉素激活自噬能够引起U251细胞外泌体的分泌减少,而过表达VMP1的细胞能够抑制激活自噬引起的外泌体减少。同时,sh VMP1能够消除阻断自噬活性引起的外泌体分泌增多。实验四:降低VMP1的表达能够通过减少外泌体的分泌减弱GBM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1)U251细胞来源的VMP1阳性外泌体在共培养条件下能够从U251细胞进入HUVEC人血管内皮细胞中,进而发挥促进HUVEC增殖和血管形成的作用。(2)通过大鼠动脉内皮出芽实验,发现过表达VMP1的U251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能够促进动脉内皮细胞的血管形成能力。(3)用阴性对照、过表达VMP1、sh VMP1稳转U251细胞在裸鼠颅内进行原位成瘤实验,发现过表达VMP1的细胞形成更大范围的肿瘤,而sh VMP1的细胞形成的肿瘤体积显着小于对照组,实验动物也拥有更高的生存率。(4)原位成瘤实验的肿瘤组织中,利用CD31、CD43和SMa来标记血管,结果发现sh VMP1细胞形成的肿瘤形成的血管数量显着少于对照组,而过表达VMP1细胞形成的肿瘤拥有更加丰富的血管组织。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研究VMP1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作用,得到以下结论:(1)GBM细胞内VMP1的表达显着升高,且明显高于其它级别胶质瘤。(2)VMP1是外泌体的组成成分,而且能够调控外泌体的分泌。(3)VMP1对GBM细胞自噬活性有抑制作用,并能够通过抑制MVBs的降解而促进外泌体的分泌。(4)VMP1能够通过促进GBM细胞分泌外泌体而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形成。(5)降低VMP1表达能够显着抑制肿瘤的生长并提高模型动物的生存率。(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期刊2018-05-01)
Zuying,Chai,Changhe,Wang,Rong,Huang,Yuan,Wang,Xiaoyu,Zhang[4](2018)在《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Ca_V2.2介导哺乳动物中钙离子非依赖电压依赖的囊泡分泌》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介2002年,周专小组首次报道在哺乳动物初级感觉神经元中,除了经典的钙离子依赖的囊泡分泌外,还存在一种特殊的钙离子不依赖电压依赖的囊泡分泌模式。然而,它的分子机制以及囊泡分泌物长期未知。历经15年,本论文结合分子生化、在体基因沉默、(本文来源于《科学新闻》期刊2018年04期)
陈湘[5](2018)在《人胚胎干细胞的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及神经干细胞分泌的微囊泡对坐骨神经缺损性损伤的修复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由于地震、车祸等灾难的发生,坐骨神经等周围神经的损伤是临床的常见疾病。目前,自体神经移植仍然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主要方法,但是自体神经移植法具有供体来源有限、增加供区创伤以及残留供区感觉功能障碍等缺陷。周围神经再生是现阶段神经生物学领域的研究重点,组织工程领域的一些新发现为长节段缺损性损伤提供了新手段。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可分化为各种类型的神经细胞,将其移植到损伤处可促进轴突再生以及髓鞘形成。课题组此前通过培养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Cs)发现胚胎干细胞可以自发分化形成神经干细胞。由此我们推测这种人胚胎干细胞能够在特定条件下定向诱导分化成纯度较高的神经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derived-neural stem cells,hESC-NSCs)。由于神经干细胞来源的局限性,从hESCs分化而来的NSCs显得尤为重要。能否高纯度、高产量的获得NSCs是其能否应用到临床细胞治疗的关键问题。我们猜测,hESC-NSCs同胎脑来源的NSCs具有同样促进轴突再生的作用,对此后续的研究表明,hESC-NSCs确实可以通过间接作用促进轴突再生。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NSCs发挥修复神经损伤的作用不是通过细胞直接整合而是通过分泌因子发挥作用,并且由于NSCs是有核的活细胞,具有形成肿瘤的风险。微囊泡(microvesicles,MVs)是从细胞条件培养基中分离得到的活性有形成分,是细胞同周围细胞或环境进行信息和物质传递的一种物质。并且我们组之前已经研究证明过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来源的微囊泡(MSCs-MVs)可以促进坐骨神经压榨性损伤后的再生修复。因此,我们猜测人胚胎干细胞源神经干细胞分泌的微囊泡(microvesicles released from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derived-neural stem cells,hESC-NSC-MVs)与MSCs-MVs具有类似的促进轴突再生的功能,并对其展开进一步的研究。研究目的:研究人胚胎干细胞的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及胚胎干细胞源神经干细胞分泌的微囊泡对大鼠坐骨神经5mm缺损性损伤的修复作用。研究方法:(1)将无饲养层培养的hESCs定向诱导为神经干细胞,并利用细胞形态学、免疫荧光、PCR的方法进行鉴定。(2)利用PCR和流式细胞术对神经干细胞经过贴壁-球转化(AST)后提高干性进行说明。(3)收集hESC-NSCs的无血清培养基(条件培养基),运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微囊泡。(4)将hESC-NSC-MVs与背根神经节共培养,测定轴突的长度。(5)建立SD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性损伤模型,应用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nerve functional index,SFI)、HE染色、Masson染色等方法评价hESC-NSC-MVs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作用。研究结果:(1)hESCs可以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并且神经干细胞相关标志Nestin,Pax6等在P8 NSCs附近表达最高。(2)神经干细胞经过AST,神经干细胞相关标志Nestin,Pax6等表达升高,干性增强。(3)hESC-NSC-MVs与背根神经节共培养的再生轴突长度优于PBS组。(4)成功的构建出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性损伤模型。神经损伤后12周,hESC-NSC-MVs组受损侧后肢形态学恢复和再生轴突的增加都较hESC-NSCs组和PBS组明显。结论:(1)hESC可以分化为NSCs,hESC-NSCs表达神经干细胞标志。(2)hESC-NSCs可以通过贴壁-球转化提高神经干细胞标志的表达以及增强干性。(3)hESC-NSC-MVs对坐骨神经缺损性损伤具有修复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4-19)
宗燕,吴志勇,张成刚,许金凤,刘宝国[6](2018)在《肿瘤细胞分泌的微囊泡在肿瘤生长、转移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外微囊泡(microvesicles)是一种小的膜性结构,含有特异的生物活性分子,又被称为微缩版的细胞,其包涵的一系列信号转导蛋白、信使RNA和微小RNA分子是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1])。因此,认为微囊泡对调控细胞的生长、代谢、存亡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微囊泡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且与肿瘤的生长、转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2])。微囊泡里的miRNA是细胞内微小的无编码的RNA,(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马鑫,濮剑辰,李婷,许颖,范春雷[7](2017)在《U87细胞分泌外囊泡中HOTAIR刺激胶质瘤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人脑胶质瘤细胞U87分泌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中HOX转录反义RNA(HOX transcript antisense intergenic RNA,HOTAIR)对人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将U87细胞分为4组:si GFP组、si-NC组、si HOTAIR组和回复组。脂质体法转染U87细胞,收集转染后的细胞上清液,与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BMVEC)共培养。荧光定量PCR检测U87细胞的转染效率。噻唑蓝(methylthiazolyl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染色、克隆形成、细胞迁移及成管实验检测转染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OTAIR基因对HBMVEC增殖、迁移和成管能力的影响。采用RNase和Triton X-100处理U87细胞培养上清液,设空白组、RNase组、Triton X-100组、RNase和Triton X-100联合组,试剂盒提取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总RNA,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上清液HOTAIR基因含量。[结果]与si-NC组比较,si HOTAIR组的HOTAIR表达明显降低(P<0.05);回复组与si HOTAIR组相比,HOTAIR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si HOTAIR组U87细胞培养上清液共培养,HBMVEC增殖、形成克隆数量、迁移能力以及成管能力均明显降低(P<0.01)。与空白组相比,RNase组、Triton X-100组U87细胞上清液中HOTAIR基因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而RNase和Triton X-100联合组的HOTAIR基因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结论]沉默HOTAIR基因可以抑制U87细胞促血管生成活性,U87细胞可能通过分泌到EVs中的HOTAIR分子参与胶质瘤血管生成调控。(本文来源于《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季源[8](2017)在《人胚胎干细胞源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微囊泡对白血病细胞体外抑制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最近多项研究表明,人骨髓和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通过与白血病细胞直接共培养后可以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leukemia cells)的增殖。课题组此前致力于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 ESCs)的培养及定向分化方面的研究,发现胚胎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发分化为间充质干细胞,我们预期这种由人胚胎干细胞分化而来的间充质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derived-mesenchymal stem cells,h ESC-MSCs)同样可能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对此后续的研究表明,h ESC-MSCs确实可以通过间接作用(旁分泌途径)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而微囊泡(microvesicles,MVs)是细胞分泌至条件培养基中的活性有形成分,是细胞与周围细胞或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传递和信息交流的物质基础,因此我们推测人胚胎干细胞源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微囊泡(microvesicles released from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derived-mesenchymal stem cells,h ESC-MSC-MVs)在体外也可能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并对其展开进一步的研究。研究目的:研究人胚胎干细胞源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微囊泡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收集h ESC-MSCs的无血清培养基(条件培养基),运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微囊泡;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对微囊泡的大小和形态进行鉴定。(2)将h ESC-MSCs和h ESC-MSC-MVs分别与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HL60共培养48h后,显微镜下计数肿瘤细胞的数量;用CCK8实验检测肿瘤细胞的活力。(3)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共培养前后白血病细胞中的自噬小体的数量;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肿瘤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及Beclin-1的表达水平。(4)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及Bcl-2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研究结果:(1)h ESC-MSCs和h ESC-MSC-MVs在体外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效应。(2)h ESC-MSC-MVs刺激白血病细胞48h后,透射电镜观察到刺激组较对照组肿瘤细胞中自噬小体明显增多、Beclin-1表达水平增高及LC3II/I比值增高。(3)h ESC-MSC-MVs刺激白血病细胞48h后,肿瘤细胞的凋亡率增高、Bcl-2/Bax比值降低。结论:(1)h ESC-MSC-MVs在体外能抑制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HL60的增殖。(2)h ESC-MSC-MVs促进白血病细胞的自噬。(3)h ESC-MSC-MVs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凋亡。(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7-04-26)
万淑君,王成,汪俊军[9](2016)在《微囊泡及分泌型microRNAs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囊泡(microvesicles,MVs)是细胞分泌的一类直径约为30~1000 nm的膜性囊泡结构,内含脂类、蛋白质及核酸等多种生物分子,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disease,CAD)及其细胞间信息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MV中包裹大量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s,miRNAs),称为分泌型miRNAs。分泌型miRNAs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其可作为CAD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另外miRNAs可被MVs运输至靶细胞,调节细胞基因表达,与CA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文中就微囊泡及其分泌miRNAs与CAD发生、发展的关系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唐敏,何芳萍,汪建文,孟繁霞,刘萍[10](2016)在《缓激肽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分泌的含miR-200c微囊泡在脑缺血再灌注中的神经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拟通过缓激肽作用于小胶质细胞,抑制微小RNA-200c(miR-200c)生成增加,探索小胶质细胞分泌的含miR-200c的微囊泡到达神经元细胞减少后,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对神经元细胞介导的作用。材料与方法:1、线栓法构建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B1R抑制剂(Lys-(des-Arg9-Leu8)-BK),进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RT-PCR法检测脑组织miR-200c表达(本文来源于《华东六省一市第二十叁次神经病学学术会议暨2016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07-29)
分泌囊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离纯化和增殖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收集无动物源性干细胞分泌因子制备成脂质体囊泡,观察脂质体的形态与粒径分布,通过细胞学和动物实验观察其对皮肤创伤的修复作用和生物安全性,为创伤治疗提供新型干细胞基质制剂并对其作用机理和安全性进行初步的探讨和评估。方法:1.脐带组织贴壁法分离纯化和传代培养hUC-MSC,观察其形态,并对其表面标记物和成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能力进行检测。2.收集无动物源性hUC-MSC分泌因子(条件培养液),通过ELISA法对收集的条件培养基进行VEGF、IL-8、MCP-1因子的定量测定。3.用薄膜分散法制备hUC-MSC因子脂质体囊泡,对其进行电镜下超微形态的观察和粒径分布特征的测定。4.通过与人原代真皮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的方法,观察hUC-MSC分泌因子对人原代真皮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蛋白I表达量的影响。5.通过动物实验观察hUC-MSC条件培养液及其脂质体对大鼠皮肤缺损模型的创伤修复作用,进一步对其有效性、作用机理和安全性进行探讨和评估。结果:1.光镜下,hUC-MSC呈大小形态均一的长梭型旋涡状,流式细胞仪检测hUC-MSC阳性标志物CD29、CD44、105的表达率均≥95%,阴性标志物CD34、CD45的表达率≤5%,且hUC-MSC可被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和骨细胞。2.hUC-MSC条件培养液中含有干细胞分泌因子,在P5代时,蛋白浓度为0.145mg/m L,经考马斯亮蓝染色有蛋白条带出现,经ELISA测定,条件培养液中VEGF、IL-8、MCP-1的浓度分别为558.60 pg/m L、5236.48pg/m L、2972.55pg/m L;而空白培养基中,蛋白含量为0.002 mg/m L,因子VEGF、IL-8、MCP-1的浓度分别为0.000 pg/m L、0.000pg/m L、0.000pg/m L。3.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得到hUC-MSC分泌因子脂质体,其粒径呈拟正态分布,粒径范围在37.84nm~3580.00nm,平均粒径为262.3nm;电镜下,hUC-MSC分泌因子脂质体呈不规则的圆球状,大小不均一,但分散比较均匀。4.通过与人原代真皮成纤维细胞共培养,观察发现hUC-MSC分泌因子可促进人原代真皮成纤维细胞表达I型胶原蛋白。5.大鼠皮肤创口修复实验表明,hUC-MSC条件培养基液和其脂质体制剂均可以促进创伤的修复,创口及周边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可见:空白对照组与空白脂质体对照组,创面修复缓慢,真皮层及创面深层未见腺体和毛囊生成,有组织水肿;干细胞分泌因子组,早期大鼠皮肤创面有肉芽组织生成,大鼠皮肤表皮层加厚,真皮层创面肉芽组织增加,有大量新生血管,创面下腺体与毛囊增多;hUC-MSC分泌因子脂质体组,早期大鼠皮肤创面有肉芽组织生成,表皮层加厚大鼠皮肤创面肉芽组织增加,有大量新生血管生成,创面下及皮肤深层的腺体与毛囊增多。结论:1.贴壁培养法可获得高纯度且形态均一的hUC-MSC。2.可用无血清的基础培养基获得无动物源性的干细胞分泌因子(条件培养基)。3.干细胞分泌因子可以促进人原代真皮成纤维细胞表达Ⅰ型胶原蛋。4.干细胞分泌因子及其脂质体囊泡均可促进大鼠皮肤缺损的创伤修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泌囊泡论文参考文献
[1].刘美林,傅松涛,常冰梅.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因子脂质体囊泡制备及对损伤组织修复作用的研究[C].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8年全国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2].刘美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因子脂质体囊泡制备及对损伤组织修复作用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8
[3].祝刚.VMP1通过多囊泡体调控外泌体分泌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2018
[4].Zuying,Chai,Changhe,Wang,Rong,Huang,Yuan,Wang,Xiaoyu,Zhang.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Ca_V2.2介导哺乳动物中钙离子非依赖电压依赖的囊泡分泌[J].科学新闻.2018
[5].陈湘.人胚胎干细胞的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及神经干细胞分泌的微囊泡对坐骨神经缺损性损伤的修复作用研究[D].江苏大学.2018
[6].宗燕,吴志勇,张成刚,许金凤,刘宝国.肿瘤细胞分泌的微囊泡在肿瘤生长、转移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8
[7].马鑫,濮剑辰,李婷,许颖,范春雷.U87细胞分泌外囊泡中HOTAIR刺激胶质瘤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
[8].季源.人胚胎干细胞源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微囊泡对白血病细胞体外抑制作用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7
[9].万淑君,王成,汪俊军.微囊泡及分泌型microRNAs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6
[10].唐敏,何芳萍,汪建文,孟繁霞,刘萍.缓激肽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分泌的含miR-200c微囊泡在脑缺血再灌注中的神经保护研究[C].华东六省一市第二十叁次神经病学学术会议暨2016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