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性论文-王清扬

英雄性论文-王清扬

导读:本文包含了英雄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贝多芬音乐哲学,英雄与博爱,钢琴奏鸣曲

英雄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清扬[1](2019)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音乐哲学的重要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彻底解放是贝多芬持续一生的英雄情节的最高表现,也是贝多芬音乐哲学的至高境界。贝多芬的英雄情节不仅表现为革命性、斗争性,还表现为对人性的关爱和对大自然的崇敬。(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9年19期)

张海璐[2](2019)在《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op.10 No.3)中的“英雄性”与“悲剧性”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题为《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op.10 No.3)中的“英雄性”与“悲剧性”诠释》,笔者借助国内外文献资料及谱面材料,力求通过音乐技术语言和风格研究对作品本体考察,探讨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的“英雄性”与“悲剧性”情感特征。第一章介绍了贝多芬的艺术生涯,按照体裁的划分列举了贝多芬的主要作品,随后阐述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概况,以及贝多芬创作的早期生活经历、政治格局、以及个人疾病遭遇总结出贝多芬“英雄性”与“悲剧性”风格特征的形成原因。第二章首先是有关《D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 No.3)的作品概览,创作背景及结构分析等研究,探究其独特性与代表性。随后笔者从音乐角度分析,通过音乐要素、旋律线条、曲式结构叁个方面来阐述“英雄性”特质的体现,分别就运用个性化的强音、不竭的动机以及结构规模上的突破和创新来探讨《D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 No.3)的“英雄性”情感特征。随后第叁章同样从叁个方面阐述了“悲剧性”特质在《D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 No.3)中的体现,通过探究音乐要素、旋律线条及调式调性,着重分析不协和音、动力型节奏造成的抽泣音调以及意想不到的离调转调所显现的“悲剧性”情感。同时在文章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演奏实践,从乐曲的演奏技术层面深入探究,分别对其力度的安排、速度的把控、踏板的使用、触键的面积与速度以及正确的呼吸等等方面结合演奏实际进行分析,比较全面的论述了《D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 No.3)的“英雄性”与“悲剧性”演奏诠释。最后,笔者透过以上内容对《D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 No.3)中“英雄性”与“悲剧性”音乐风格的研究进行总结,可见贝多芬式创作风格的典型特征在这首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侧面说明这部作品在贝多芬早期创作中的地位,以及对中、晚期作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曾津津[3](2019)在《李斯特超技练习曲no.7“英雄性”的探究与演绎》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查阅文献、音乐分析、技法研究等多种方式从几个方面分析探讨李斯特超技练习曲no.7,初步分析了李斯特超技练习曲no.7的“英雄性”。第一,论述了本文的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近况及趋向、选题的研究思路。第二,梳理归纳出音乐形态中“英雄性”的具体表现,从“英雄性”内容的表现、情感的表达以及手法的展示叁个角度进一步探讨。第叁,分析讨论了李斯特作品创作中“英雄性”的来源,分别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以及现实社会的影响叁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对于李斯特超技练习曲no.7的“英雄性”分析及演绎进行探讨。从该曲旋律的“英雄性”分析与表达、节奏的“英雄性”理解与把握以及“英雄性”的技巧与演绎叁个层面分别阐述。全文从“英雄性”的角度总结阐述了李斯特超技练习曲no.7的情感特征。(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期刊2019-05-28)

刘佳鑫[4](2018)在《贝多芬《第九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的“英雄性”情感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为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给人类留下了无尽的财富。他深信人的尊严,狂热地拥戴自由。受这个时代的影响,贝多芬的整个身心都承载着德国古典主义热爱自由的英雄主义,并将这种基调形象地表现在其音乐作品的每一个音符上。《第九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克鲁采"》是贝多芬所有小提琴作品中技巧表达最出色的一首,也是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创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时代与文化背景概述,分析了作曲家身负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双重特色的重任,从而进一步探求其作品中内在的"英雄性"精神内涵。(本文来源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魏彪[5](2017)在《琴心剑胆,键气浩然——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英雄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家贝多芬,一生创做了200余首作品,创作涉足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歌剧、钢琴等诸多领域。然而,他的一生却都在与悲惨、苦难的生活、命运进行着顽强的抗争,以致我们在他的音乐作品中能够聆听到"英雄"与"命运"间搏斗的主题,这也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重要的情感表现。本文以贝多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情感表现为论点,力图为学习和演奏贝多芬奏鸣曲以一定的提示与指导性借鉴。(本文来源于《参花(下)》期刊2017年09期)

薛毛毛[6](2017)在《贝多芬晚期风格中的“非英雄”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题为《贝多芬晚期风格中的"非英雄"性-以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为例》,第一章介绍贝多芬的晚期生平与晚期钢琴奏鸣曲,讲述贝多芬如何从"英雄"到"凡人",结合贝多芬中期作品论述贝多芬"英雄性"的典型风格特征及其终结。并结合作品和生平,阐述贝多芬1812年后,创作陷入了低潮,其作品风格和表达内涵都发生了明显转变。在此,笔者分别论述的是其周围生活环境、政治格局、思想、风格的变化。随后是对贝多芬晚期近十年的个人生活遭遇的介绍,主要围绕叁个事件,永恒爱人、监护权之争和疾病与耳聋。将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个是世俗生活给贝多芬带来的打击,另一个是贝多芬内心对身外世界变化的接受与回应的心理过程。其次是对晚期四首钢琴奏鸣曲的总论述。接下来的叁章中,笔者分别就"非英雄"性的叁个侧面进行阐述,首先是"内省性与抒情性"。晚期贝多芬精神上回归内心,晚年的耳疾也隔绝了他与外界声音世界的交流,内省性是晚期贝多芬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本章笔者将从音乐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主题的抒情性特质;艰涩、抽象的音响听觉、旋律线条、力度对比、速度转换维度来进行分析;独特的慢板乐章也是贝多芬晚期奏鸣曲的一大特点。笔者还着重分析钢琴奏鸣曲中的人声因素,咏叹调与宣叙调主题、抽泣的音调,体现贝多芬回归内心对话,他不再是英雄,而是一个即将离世的凡人。第二个侧面是"复杂性与哲思性",从叁度关系、复调、变奏和半音化的对峙这些角度论证。复调手法的回归,运用赋格段、赋格乐章体现了贝多芬对贵族社会的回望。变奏与赋格手法的全方位渗透,它们已不是简单地创作技法而上升为一种运转音乐、结构作品的一种戏剧化手法,每次运用的意义和功能都各不相同,立足于前人成果,又使之融入当下语境,体现了贝多芬晚年哲人般的思考。最后是"宗教性与超越性",笔者将从音域(极端音域的运用)、颤音(长颤音和双重颤音等)、时间性与神性、星空意向以及贝多芬灵魂的升华这些方面提炼出晚期风格的宗教性与超越性。贝多芬试图通过音乐探讨世界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完成与上帝的对话,升腾至天堂。音乐风格从中期的"人定胜天"到晚期的"天人合一"。本章笔者将结合美学和哲学进行阐释。最后,笔者试图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具体、总结性的阐明什么是贝多芬晚期风格中的非英雄性。并透过对晚期四首奏鸣曲的研究,辐射至整个晚期作品,可见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的试验场,晚期风格的典型特征都在这四首作品中有所体现。(本文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期刊2017-03-01)

曾仕强[7](2016)在《将帅隐藏英雄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象棋和西方的国际象棋不同的是,国际象棋的王和后都很厉害,可以到处走动,也能够吃掉别的棋子;中国象棋的将、帅都不厉害,只能够在很小的范围内活动,而且不能外出征战。曾经有外国朋友觉得中国象棋十分奇怪,尤其是将、帅的情况,更是引起他很大的疑惑,不断地提问:为什么将、帅不如车、马、炮厉害,却可以担任它们的统帅?(本文来源于《领导文萃》期刊2016年20期)

曾仕强[8](2016)在《将帅隐藏英雄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象棋和西方的国际象棋不同的是,国际象棋的王和后都很厉害,可以到处走动,也能够吃掉别的棋子;中国象棋的将、帅都不厉害,只能够在很小的范围内活动,不能外出征战。有外国朋友觉得中国象棋十分奇怪,尤其是将、帅的情况,更是引起他很大的疑惑:为什么将、帅不如车、马、炮厉害,却可以担任它们的统帅?我反问外国朋友,觉得车、马、炮比将、帅厉害是不是?有没有进一步观察到这些厉害的(本文来源于《意林》期刊2016年19期)

王津驹[9](2016)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抒情性和英雄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田园》、《热情》都是钢琴音乐史中的经典之作,也是贝多芬的抒情性和英雄性的真实再现。作曲家以其特有的自身经历和生命体验,从灵魂透视及心灵揭秘,通过这两首乐曲,深刻的将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自身命运的推动下产生的抒情性及英雄性进行了精彩的呈现,根据其大胆巧妙创作风格,也启迪了之后浪漫派作曲家,进而开启了音乐史中浪漫主义时期的新纪元。作者根据《田园》、《热情》中体现的抒情性和英雄性,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为弹奏这两首作品的同行提供一些帮助,在以后的钢琴演奏中,不仅重视技巧的弹奏,也要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本文在写作中运用了实践法、文献法、访谈法、综合归纳法、对比法等方法进行各方面的分析,对《田园》、《热情》的抒情性和英雄性进行多方面的探索。本文大致通过四个部分对《田园》抒情性和《热情》英雄性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两首奏鸣曲的创作背景,两首乐曲风格的自我理解,音乐表现分析以及对作品的演绎。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在弹奏时正确的体会作曲家当时的心境,把握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对乐曲风格有自己的理解,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将作曲家所要表达的音乐表现力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可以更加完整的将音乐表现力进行演绎,以免疏漏。练习演奏的技巧以及聆听大师的演奏,能够将乐曲的抒情性及英雄性进行深刻淋漓的表达,以扎实的技术做支撑,可以更加完美的表达音乐的美,通过名家演奏,与同行交流以及反思自身学习,能够开阔视野,多角度的吸取他人的优点,以免在学习与演奏中闭门造车。最后,作者将前人的总结进行归纳,并根据自己的弹奏经历中产生的新的理解进行阐述。本文以两首乐曲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地调查和实践探究两首乐曲风格的创作和演奏,剖析各个环节,同时指出在弹奏和练琴习惯中的一些问题,希望也藉此能对弹奏这两首乐曲的同行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20)

陈培浩[10](2015)在《重建英雄性的现代主体——周庆荣的文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当代散文诗写作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周庆荣写作已经获得广泛的关注。评论者聚焦于周庆荣写作的历程、文本创造、意象体系、灵魂话语、"意义化写作"对同代人的启示等方面,多有发人深思之论。这些分析主要从写作与文本、写作与当代的关系入手,对于理解周庆荣写作的丰富性和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本文拟从周庆荣的写作主体建构角度,在当代的价值虚无和现代主义以来"人"的话语危机的背景下,探讨周庆荣所创造(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5年05期)

英雄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论题为《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op.10 No.3)中的“英雄性”与“悲剧性”诠释》,笔者借助国内外文献资料及谱面材料,力求通过音乐技术语言和风格研究对作品本体考察,探讨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的“英雄性”与“悲剧性”情感特征。第一章介绍了贝多芬的艺术生涯,按照体裁的划分列举了贝多芬的主要作品,随后阐述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概况,以及贝多芬创作的早期生活经历、政治格局、以及个人疾病遭遇总结出贝多芬“英雄性”与“悲剧性”风格特征的形成原因。第二章首先是有关《D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 No.3)的作品概览,创作背景及结构分析等研究,探究其独特性与代表性。随后笔者从音乐角度分析,通过音乐要素、旋律线条、曲式结构叁个方面来阐述“英雄性”特质的体现,分别就运用个性化的强音、不竭的动机以及结构规模上的突破和创新来探讨《D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 No.3)的“英雄性”情感特征。随后第叁章同样从叁个方面阐述了“悲剧性”特质在《D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 No.3)中的体现,通过探究音乐要素、旋律线条及调式调性,着重分析不协和音、动力型节奏造成的抽泣音调以及意想不到的离调转调所显现的“悲剧性”情感。同时在文章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演奏实践,从乐曲的演奏技术层面深入探究,分别对其力度的安排、速度的把控、踏板的使用、触键的面积与速度以及正确的呼吸等等方面结合演奏实际进行分析,比较全面的论述了《D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 No.3)的“英雄性”与“悲剧性”演奏诠释。最后,笔者透过以上内容对《D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 No.3)中“英雄性”与“悲剧性”音乐风格的研究进行总结,可见贝多芬式创作风格的典型特征在这首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侧面说明这部作品在贝多芬早期创作中的地位,以及对中、晚期作品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英雄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清扬.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J].北方音乐.2019

[2].张海璐.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op.10No.3)中的“英雄性”与“悲剧性”诠释[D].广西师范大学.2019

[3].曾津津.李斯特超技练习曲no.7“英雄性”的探究与演绎[D].吉首大学.2019

[4].刘佳鑫.贝多芬《第九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的“英雄性”情感表现[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8

[5].魏彪.琴心剑胆,键气浩然——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英雄性”[J].参花(下).2017

[6].薛毛毛.贝多芬晚期风格中的“非英雄”性[D].上海音乐学院.2017

[7].曾仕强.将帅隐藏英雄性[J].领导文萃.2016

[8].曾仕强.将帅隐藏英雄性[J].意林.2016

[9].王津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抒情性和英雄性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10].陈培浩.重建英雄性的现代主体——周庆荣的文学意义[J].文艺争鸣.2015

标签:;  ;  ;  

英雄性论文-王清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