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贫困居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贫困脆弱性,测度,影响因素,消减
城市贫困居民论文文献综述
祝建华[1](2019)在《城市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测度、因素识别与消减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高科技、高风险的社会特征给城市居民家庭带来巨大风险冲击,其贫困脆弱性问题值得关注。贫困脆弱性是指因风险冲击而使得家庭或个人未来生活水平降到贫困线以下的概率或可能性,在反贫困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贫困脆弱性的概念与分析框架基础上通过CFPS数据对城市居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进行测度,识别其中的影响因素,这是进行前瞻性政策设计的前提与基础。研究发现,城市居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在户主年龄、就业状态等维度呈现一定的特征分布。总体而言,有将近一半的城市居民家庭属于贫困脆弱性家庭需要政策的干预。文化程度、生活支出、家庭资产、地区、重要事件、婚姻状况、就业状态、社会保障、社会关系等是影响贫困脆弱性的重要因素,尤其要重点关注收入变动性贫困脆弱性。可以通过兜底保障、风险缓解、能力提升及行动改善等手段来消减城市居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靳利翠,万永彪,王红霞[2](2018)在《河北省省级贫困县农村居民移居城市意愿研究——基于邯郸市广平县的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飞速,农民工源源不断涌入城市,长期以来形成城乡二元结构,农民移居城市意愿在京津冀一体化和推进城镇化背景下呈何状态、有何变化?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分析问卷数据,分析移居城市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变化,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詹建平,黄凡,汪超[3](2017)在《蕲春贫困村新鲜农产品当天可上城市居民餐桌》一文中研究指出7月19日,武汉市汉口惠济二路居民汪长明、孙梅英夫妇,收到蕲春县向桥乡棠树岭村快递的山菇、毛豆、花生等新鲜农产品,高兴得合不拢嘴,当即拿进厨房烹饪美味晚餐。蕲春县地形多样,物产丰富,但因物流条件限制,山里、田里、水里许多新鲜的农产品不能及时供应(本文来源于《黄冈日报》期刊2017-07-31)
徐延辉,龚紫钰[4](2015)在《社会质量、社区能力与城市居民的能力贫困》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贫困理论主要以收入高低来衡量贫困,忽视了贫困的非经济因素及其动态性特征。依据能力贫困理论,分析社会质量及社区能力对城市居民能力贫困的影响。研究显示,在社会质量指标中,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及社会赋权水平越高,个人能力贫困程度越低;而社区能力的提升可以显着降低城市居民的能力贫困程度。(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王丽娟[5](2015)在《中国大城市与贫困农村居民铁营养状况综合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ID较为普遍并可发展为IDA。ID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疲劳虚弱并易感疾病。此外,ID还会导致儿童智力损失并造成成人劳动能力下降。铁过载是铁代谢紊乱的疾病,过多的铁质沉积在肝、胰、心、脾、脑、皮肤等组织,引起广泛纤维化及脏器功能损害。虽然已有多项调查报告了我国一些人群的铁营养状况数据,但总体上,我国人群铁营养数据不足,尚缺乏全国性铁营养数据。本调查为2010-2012年对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的部分工作,开展了人群抽样、血液样本收集及背景资料调查并检测抽样样本的SF、sTfR、hsCRP,计算BI,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和评估,提供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我国大城市和贫困农村居民铁营养状况基础数据。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分别以两种方法抽样:(1)以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采血样本为基础,大城市和贫困农村分别按男女性别和4个年龄段(6-17、18-44、45-59、≥60)分成8层,8层抽样为4432人,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SF、sTfR和hsCRP。(2)以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采血样本为基础,参照WS/T 441-2013判定贫血标准,确定贫血人群,所有贫血人群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SF、sTfR和hsCRP。排除hsCRP>5 mg/L有炎症的人群,由SF和sTfR计算BI,分析SF、sTfR及BI的水平及百分位数分布。分别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居民及贫血居民的SF、sTfR、BI水平,并对年龄、性别、hsCRP、是否孕妇及调查地区对SF、sTfR、BI的影响进行分析。判定ID发生率使用不同标准体系:(1) SF<15ng/mL; (2) SF<25 ng/mL; (3) sTfR>sTfRkit,即sTfR>5.0mg/L(男),sTfR>4.4 mg/L(女);(4)BI<0mg/kg; (5) SF< 15 ng/mL或sTfR>sTfRkit两者符合任一,分析不同指标及界值判定ID一致性,分别使用上述标准分别判定大城市和贫困农村居民ID发生率及贫血居民IDA发生率,并对年龄、性别、hsCRP、是否孕妇及调查地点对于ID或IDA发生率的影响进行分析。基于2010-2012年中国大城市和贫困农村居民SF含量分析,参照WHO等组织推荐的高储存铁的评价标准,分别使用SF的不同判定标准,对2010-2012年中国居民的高储存铁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基于2010-2012年中国大城市和贫困农村居民和贫血居民hsCRP含量分析,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居民及贫血居民的hsCRP水平及分布。研究结果1.中国大城市和贫困农村居民SF、sTfR, BI水平和分布及ID状况大城市居民SF平均浓度为103.2 ng/mL,其中男性为146.5 ng/mL,女性为76.0 ng/mL。贫困农村居民SF平均浓度为98.7 ng/mL,其中男性为140.0 ng/mL,女性为72.1 ng/mL。大城市和贫困农村居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城市和贫困农村均为孕妇SF浓度最低。大城市居民sTfR平均浓度为3.00 mg/L,其中男性为2.93 mg/L,女性为3.06mg/L。贫困农村居民sTfR平均浓度为3.33 mg/L,其中男性为3.19 mg/L,女性为3.46 mg/L。贫困农村居民sTfR水平显着高于大城市。大城市居民BI平均浓度为9.52±3.93 mg/kg,其中男性为10.87±3.40 mg/kg,女性为8.35±3.98 mg/kg。贫困农村居民BI平均浓度为9.02±4.29 mg/kg,其中男性为10.42±3.70 mg/kg,女性为7.78+4.40 mg/k。大城市居民BI水平显着高于贫困农村。大城市和贫困农村均为孕妇B1浓度最低。大城市和贫困农村居民SF、sTfR和BI水平在不同年龄、性别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SF<15 ng/mL或sTfR>sTfRkit两者符合任一判定ID发生率,大城市ID发生率为7.4%,其中男性为3.4%,女性为10.8%。贫困农村ID发生率为14.3%,其中男性为7.5%,女性为20.5%。不同年龄、性别居民ID发生率差异显着。参照WHO联合SF与sTfR判定患ID风险的标准,大城市12-17 y青少年女性、孕妇、贫困农村儿童、青少年及所有非孕成年女性SF<20%, sTfR>10%,均为ID发生率高,感染患病率高的人群,贫困农村孕妇SF>30%, sTfR>10%,属于ID发生率高人群。2.中国大城市和贫困农村贫血居民SF、sTfR、BI水平和分布及IDA状况大城市贫血居民SF平均浓度为58.6 ng/mL,其中贫血男性为107.0 ng/mL,贫血女性为45.6 ng/mL。贫困农村贫血居民SF平均浓度为58.5 ng/mL,其中贫血男性为109.2 ng/mL,贫血女性为38.9 ng/mL。大城市贫血女性SF水平显着高于贫困农村。大城市贫血居民sTfR平均浓度为3.67 mg/L,其中贫血男性为3.26 mg/L,贫血女性为3.85 mg/L。贫困农村贫血居民sTfR平均浓度为4.05 mg/L,其中贫血男性为3.48 mg/L,贫血女性为4.47 mg/L。贫困农村贫血居民sTfR水平显着高于大城市。大城市贫血居民B1平均浓度为6.80±6.12 mg/kg,其中贫血男性为9.36±5.05mg/kg,贫血女性为5.72±6.22 mg/kg。贫困农村贫血居民BI平均浓度为6.45±6.42mg/kg,其中贫血男性为9.22±4.78 mg/kg,贫血女性为4.65±46.71 mg/kg。大城市贫血女性BI水平显着高于贫困农村。大城市和贫困农村贫血居民SF、sTfR和BI水平在不同年龄、性别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SF<15ng/mL或sTfR>sTfRkit两者符合任一判定IDA发生率,大城市贫血居民IDA发生率为29.4%,其中贫血男性为13.7%,贫血女性为36.0%。贫困农村贫血居民IDA发生率为32.6%,其中贫血男性为15.5%,贫血女性为43.7%,不同年龄、性别贫血居民IDA发生率差异显着,其中贫血孕妇、18-44 y贫血育龄妇女IDA发生率最高。3.中国大城市和贫困农村居民高储存铁率评估初探使用男性及老年女性SF>300ng/mL、其他女性SF>200ng/mL判定标准,大城市居民高储存铁率为17.3%,其中男性为20.8%,女性为14.2%。贫困农村居民高储存铁率为20.7%,其中男性为20.7%,女性为15.1%。不同年龄、性别居民高储存铁率差异显着,结果提示成年男性和老年女性均存在患高储铁的风险。4.中国大城市和贫困农村居民hsCRP分布大城市居民hsCRP平均浓度为0.68 mg/L, P5-P95为0.13-5.48 mg/L。贫困农村居民hsCRP平均浓度为0.72 mg/L,P5-P95为0.16-6.09 mg/L。结论本研究采用免疫生化分析技术,针对2010-2012年中国居民SF、sTfR、hsCRP进行测定分析,并对2010-2012年中国居民铁营养状况进行评估。1.大城市居民SF、sTfR和BI平均浓度为103.2 ng/mL、3.00 mg/L和9.52+3.93mg/kg。贫困农村居民SF、sTfR和BI平均浓度为98.7ng/mL、3.33 mg/L和9.02±4.29 mg/kg。不同年龄、性别居民SF、sTfR和BI水平差异显着。2.大城市居民ID发生率为7.4%,贫困农村居民1D发生率为14.3%,不同年龄、性别居民ID发生率差异显着。大城市12-17 y青少年女性、孕妇属于ID高风险人群。贫困农村儿童、青少年及所有成年女性都属于ID高风险人群。结果提示上述人群为ID防治的重点人群,特别是孕妇、18-44 y的育龄妇女和12-17 y的青少年女性。男性是ID低风险人群。3.大城市贫血居民SF、sTfR和BI平均浓度为58.6 ng/mL、3.67 mg/L和6.80±6.12mg/kg,贫困农村贫血居民SF、sTfR和BI平均浓度为58.5 ng/mL、4.05 mg/L和6.45+6.42 mg/kg,不同年龄、性别贫血居民SF、sTfR和BI水平差异显着。4.大城市贫血居民IDA发生率为29.4%,贫困农村贫血居民IDA发生率为32.6%,不同年龄、性别贫血居民IDA发生率差异显着,其中贫血孕妇、18-44 y贫血女性IDA最高,提示该人群IDA是贫血的主要原因。5. 大城市居民hsCRP平均浓度为0.68 mg/L, P5-P95为0.13-5.48 mg/L。贫困农村居民hsCRP平均浓度为0.72 mg/L, P5-P95为0.16-6.09 mg/L。(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5-05-01)
王美艳[6](2014)在《农民工的贫困状况与影响因素——兼与城市居民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农民工成为城市贫困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利用2010年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数据,从收入、生活消费、居住、社会保险和子女受教育等多个维度,讨论了农民工的贫困状况,考察了农民工贫困的影响因素,并以城市居民为参照系进行了比较。文章发现,按常住人口口径计算,农民工的贫困发生率略低于城市居民,但按该口径计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低估农民工贫困发生率。劳动收入占农民工收入的绝大部分(超过95%),当农民工失去工作进而失去劳动收入时,很容易陷入贫困。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就业和失业状况,对于其贫困有着显着影响。从生活消费、居住、社会保险和子女受教育等多个维度观察,农民工的贫困状况也令人担忧。农民工长期处于低保制度救助的真空地带,如何将农民工纳入低保制度的救助范围,提高低保救助水平和瞄准效率,是政府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本文来源于《宏观经济研究》期刊2014年09期)
张向辉[7](2014)在《切实改善城市贫困群众生活 着力破解居民衣食住行难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张向辉)昨日上午,市委召开专题会议,学习贯彻省委书记赵正永在西安市新城区关于解决城市贫困群众生活问题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研究我市改善城市贫困群众生活、破解居民衣食住行难题等工作。市委书记徐新荣主持。市上领导奚正平、雷超武、王春阳、郑光照(本文来源于《渭南日报》期刊2014-09-04)
刘睿[8](2014)在《湖北省城市居民贫困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贫困,自人类社会出现之始就一直与人类相伴。根据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贫困在狭义上可理解为经济概念下的贫困,广义上则包含文化、制度、观念、能力等多维度的贫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因此造成贫困的原因也是相当多元而复杂的。由于我国的农业大国背景,我国对于贫困的研究最初集中在农村范围。到了20世纪80年代,伴随改革开放的加深,伴随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和产业调整、国有企业改革而出现的城市贫困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在这一时期,学界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城市贫困问题。而湖北省在地缘上承接东西和南北,在全国省份中属于亟待振兴、处在崛起进程中的省份,其城市贫困的体现较为典型,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正是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我国湖北省城市居民贫困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重点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家庭特征(如家庭规模、家庭劳动力配置)对城市居民贫困的影响;居民健康状况对城市居民贫困的影响;居民人力资本状况对其贫困的影响;政策制度对城市居民贫困的影响。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CHNS) 2006年的数据,选取中国湖北省城市居民为分析样本。在充分整合理论、整理数据的基础上,采用贫困与否作为研究的因变量。在自变量的选择上,本文主要从家庭特征、居民健康状况、人力资本特征、政策制度特征四方面进行选取;其次,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探究湖北省城市居民贫困分布情况及家庭规模、人力资本等相关特征;再次,采用卡方检验实证研究家庭特征、居民健康状况、人力资本特征、政策制度特征变量对家庭、个人贫困的影响,从而考察家庭规模、家庭劳动力数量、个人受教育年限、家庭教育投入、医疗保险对于贫困的影响,分析得出城市贫困群体的特征及其贫困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家庭特征对城市居民影响显着:家庭劳动力人数越多,劳动力比例越大,家庭则更不易呈现出贫困状态。说明家庭规模过大、劳动力不足仍是影响城市家庭经济状态的重要因素,因此控制家庭人口、提升家庭就业率对缓解城市家庭贫困相当重要。居民身体健康状况与居民贫困显着相关:身体健康状况越好的个体,陷入贫困的可能性越低。健康状况不佳、因病误工成为制约城市贫困居民脱离贫困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因素与城市居民贫困显着相关;政治制度特征中,是否享有医疗保险与居民贫困显着相关,且为负相关。说明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对降低城市家庭贫困发生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城市化进程加速而凸显出城市贫困问题的背景下,进行城市扶贫可从提升贫困居民就业、完善针对贫困居民的医疗保障、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城市贫困群体的教育投入和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城市贫困群体的诉求表达渠道等方面进行考虑。(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4-06-01)
解垩[9](2012)在《中国城市居民自雇者的收入不平等与贫困:1989-2009》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工资领取者收入不平等和贫困的文献较多,然而,关于自雇者的收入差距及贫困问题的研究却受到忽视。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检验了1989-2009年间我国自雇者群体的收入不平等和贫困的趋势变化。本文首先对收入不平等和贫困进行了分组分解,分组选择了四个标志,分别是教育、行业、地区和性别,这样的分组可望在一定程度上回答某些具有政策性意义的问题,然后使用Mookherjee方法对广义熵指数进行了组内不平等、人口比例、平均收入的变动分解,利用Ravallion方法对贫困指数进行了组内、组间及交互效应的分解,研究发现:进入本世纪以来,自雇者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出现了持续上升的态势,贫困率居高不下;熟练劳动力的回报相对上升、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构成了自雇者收入不平等和贫困趋势变化的主要成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对组内不平等而言,教育和地区对收入不平等上升的贡献较大,非熟练劳动力、中西部自雇者和服务行业的贫困上升是导致自雇群体总贫困上升的决定力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2年12期)
卜令伟[10](2012)在《扎实工作建立完善运行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卜令伟) 6月21日,省政协召开十届五次会议重点提案办理座谈会,对赵永国等160名省政协委员联名提出的《关于解决城市贫困居民冬季取暖问题的建议》提案进行协商督办。省政协副主席李文喜出席会议并讲话。 冬季取暖救助是一项重要民(本文来源于《友报》期刊2012-06-22)
城市贫困居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飞速,农民工源源不断涌入城市,长期以来形成城乡二元结构,农民移居城市意愿在京津冀一体化和推进城镇化背景下呈何状态、有何变化?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分析问卷数据,分析移居城市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变化,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贫困居民论文参考文献
[1].祝建华.城市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测度、因素识别与消减策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靳利翠,万永彪,王红霞.河北省省级贫困县农村居民移居城市意愿研究——基于邯郸市广平县的调查分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詹建平,黄凡,汪超.蕲春贫困村新鲜农产品当天可上城市居民餐桌[N].黄冈日报.2017
[4].徐延辉,龚紫钰.社会质量、社区能力与城市居民的能力贫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
[5].王丽娟.中国大城市与贫困农村居民铁营养状况综合评估[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
[6].王美艳.农民工的贫困状况与影响因素——兼与城市居民比较[J].宏观经济研究.2014
[7].张向辉.切实改善城市贫困群众生活着力破解居民衣食住行难题[N].渭南日报.2014
[8].刘睿.湖北省城市居民贫困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9].解垩.中国城市居民自雇者的收入不平等与贫困:1989-2009[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
[10].卜令伟.扎实工作建立完善运行机制[N].友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