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学校变革动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学校变革,动力,聚合机制
学校变革动力论文文献综述
韩晓霞[1](2016)在《略析学校变革动力聚合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变革动力聚合机制是学校变革动力机制的有机构成部分,明晰动力聚合机制的功能、运行路径和运行载体,有助于学校变革动力的深度聚合。学校变革动力聚合机制的功能是聚合不同来源、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动力,通过聚合个体动力和聚合组织动力两种路径运行,运行载体是学习型组织。(本文来源于《教育导刊》期刊2016年11期)
谢建华[2](2016)在《山东“1751工程”:激活学校变革内动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我们学校也能加入‘1751工程’就好了,我们也需要这种专业引领!"在2016年6月5日召开的山东省"1751工程"初中课程与教学改革成果展示会上,一位校长兴奋又略带遗憾地说。山东省"1751工程"于2011年3月启动,在全省17个地市遴选处在中等发展水平的51所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作为项目学校,着力解决部分学校自主发展愿望缺失、(本文来源于《中小学管理》期刊2016年07期)
韩晓霞,代建军[3](2015)在《自组织视角下的学校变革动力机制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自组织理论,学校变革动力机制与自组织之间有一定的耦合性,创造一定的条件,动力机制就具备形成自组织的可能性。这些条件包括保持适度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形成非线性反馈机制、形成随机涨落。在动力机制形成自组织的过程中,动力激发是动力机制自组织运行的培养基,动力聚合为动力机制的自组织运行提供动力源,在动力维持下,动力机制的自组织运行最终形成。(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管理》期刊2015年13期)
张华[4](2015)在《强势文化:学校变革图强的源动力——兼谈学校文化建设的批判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共识,但其并未能很好地转化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实践方式,根源在于对文化和学校文化存在相当程度上的误解。在批判学校流行文化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强势文化概念,深入探讨学校如何形成强势文化,以及如何发挥强势文化的引领作用等方面的学校发展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小学校长》期刊2015年02期)
韩晓霞,代建军[5](2014)在《谈学校变革动力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变革的动力来自学校系统的内部和外部,动力要依赖动力机制的运行才能得以呈现和发挥作用,明晰学校变革动力机制的功能定位、作用方式、运作机理有助于学校变革的深度推进。学校变革动力机制的功能定位为动力激发、动力聚合、动力维持,学校变革动力机制的作用方式是制度规约、利益驱动、权力赋予、绩效问责。建立学校变革的共同愿景、激发学校变革的正向能量、设计学校变革的实施路径是学校变革动力机制的运作机理。(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4年31期)
周兆海[6](2014)在《论学校变革之外动力:原因、构成与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变革是一个教育资源再分配和利益再调整的过程,其特征表现为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且存在诸多阻力。有效的、高水平的变革需要外动力以超越学校变革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阻力。学校变革外动力不是纯粹地根植于利益分享和竞争之中,而是源于对学校变革的认识和敏锐的判断力。学校变革要积极地利用外动力,就应确立学校变革整体性思维和设计有效利用外动力的机制。(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4年22期)
叶菊艳[7](2014)在《从“学校人”到“专业人”:教师流动与教育变革实现的源动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促进教师流动,实现旨在促进教育质量和公平的教育变革,国家试图在教师管理上将教师的制度身份从"学校人"调整为"系统人"。然而,任何教育制度变革能否真正执行取决于一线执行的教师如何对变革赋予意义,而教师的身份认同则是其对变革赋予意义的资源,教师怎样看待自己身为教师会直接影响教师如何对变革赋予意义。因此,本文认为要想教师发自内心地流动,并致力于提升公共的教育质量,国家应努力通过制度设计与政策激励引导教师产生一种"专业人"的身份认同。这种"专业人"心怀公共教育事业,且会将流动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契机,是教师流动乃至教育变革成功的源动力。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现有阻碍教师"专业人"身份感生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全球教育展望》期刊2014年02期)
韩晓霞[8](2014)在《国内学校变革动力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领域,学校变革都受到了空前关注,在学校变革的研究过程中,国内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学校变革中的动力问题,在学校变革动力内涵、动力来源、动力发挥作用的形式、动力维持等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未来还需加强学校变革动力的基础性研究、实证性研究、动力机制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4年02期)
冯莎[9](2013)在《论学校变革的动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具体的学校变革过程中准确把握变革动力,才能感受到学校变革的复杂性、多样性与综合性,才能提高学校变革者的政治智慧、教育智慧与实践智慧,才能不断提高变革能力、提升变革质量。(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范敏[10](2012)在《学校变革的动力及其运行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变革的动力来自于学校变革系统中的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变革的动力得以呈现和发挥主要是通过变革的传导、变革的协调以及变革的支持这叁种作用形式来实现。学校变革动力系统的完善需要激发变革主体的内生性动力、整合变革动力的作用形式、遵循学校变革动力机制的运行规律。(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管理》期刊2012年12期)
学校变革动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如果我们学校也能加入‘1751工程’就好了,我们也需要这种专业引领!"在2016年6月5日召开的山东省"1751工程"初中课程与教学改革成果展示会上,一位校长兴奋又略带遗憾地说。山东省"1751工程"于2011年3月启动,在全省17个地市遴选处在中等发展水平的51所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作为项目学校,着力解决部分学校自主发展愿望缺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学校变革动力论文参考文献
[1].韩晓霞.略析学校变革动力聚合机制[J].教育导刊.2016
[2].谢建华.山东“1751工程”:激活学校变革内动力[J].中小学管理.2016
[3].韩晓霞,代建军.自组织视角下的学校变革动力机制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5
[4].张华.强势文化:学校变革图强的源动力——兼谈学校文化建设的批判与重构[J].中小学校长.2015
[5].韩晓霞,代建军.谈学校变革动力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
[6].周兆海.论学校变革之外动力:原因、构成与利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
[7].叶菊艳.从“学校人”到“专业人”:教师流动与教育变革实现的源动力[J].全球教育展望.2014
[8].韩晓霞.国内学校变革动力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4
[9].冯莎.论学校变革的动力[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
[10].范敏.学校变革的动力及其运行机制[J].现代教育管理.2012